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重回80当大佬 > 第614章 创新者的窘境

重回80当大佬 第614章 创新者的窘境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5 19:26:22 来源:平板电子书

王安大致提纲挈领地说了一番,以他的身份,自然没有人反驳。

科学家们不懂产业界的事情。管产业战略的行政人员,也没什么底气。

毕竟人家是实打实市场经济真刀真枪拼杀出来的经验,你行你上啊!哔哔个啥?

人家公司一年卖出去三四十亿美元销售额的电脑、在全美个人电脑市场的占有率比IBM还强,而且是“办公电脑”这个细分领域的绝对霸主,行业内其他品牌加起来都没王安卖得多,这个成绩还不能说明问题么?

(注:王安这个牌子,当时在全部“个人电脑”的总领域内,是达不到50%市场占有率的,因为光北美就有苹果的APPLE-II,还有Commodore和Spectrum,都是当年自有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欧洲还有法国人的一些牌子,曰本人的NEC在80年代也有跟其他几个公司联合研发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

这些牌子在其他方面都比王安强,王安的优势是“文档处理最便捷专业,而且便宜,去掉了其他非办公功能”。不过当时电脑很贵,除了用来科研的,基本上都是用来办公的,几乎没人拿电脑打游戏,所以办公电脑在个人电脑里占比很高)

王安一开始发言的时候,还力求姿态公允一些,免得让人觉得他是跟IBM同行相轻。

此刻一看中方人员都不反驳,心态就又好了一些。

他给儿子使了一个眼色,示意儿子继续往下展开,说说“开放式系统存在的兼容性弊端”等详细技术问题。

刚才他本人说的那些,是说给行政人员听的。他让儿子说的那些,就是说给技术人员听的了。

刚使完眼色,他还忍不住瞥了一眼会议室一角那两个在拍照的人——今天的座谈会,也是要有照片留档的,万一什么时候要上新闻呢,或者以后要编纂行业发展史呢。会议室注席台上,还挂着横幅。

王安揣摩着,一会儿说不得要拉下老脸,问科委宣传口子的工作人员,要一点照片收藏一下。

回去之后,也好让卡宁汉和约翰.钱伯斯看看:我儿子可是到了国外,也能跟外国的产业科技主管部门的人谈笑自若、并且受他们重视的!你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服他接我的班!

嗯,至于是参加了什么座谈会,可以含糊过去。

八六三什么的,美国人肯定没听说过,哪怕你解释清楚了他们也会轻视。

那就跟卡宁汉他们说,这是一次“不亚于‘尤里卡计划’——也就是欧洲人对标‘星球大战计划’的计划的座谈会”!

蹭名计划这种事情,大家都会干。

王列被父亲鼓舞,也就洋洋洒洒说起技术细节来。他这人没什么开拓性,但基本功还是很扎实的,备好了功课来有的放矢,着实忽悠得人一愣一愣,以为“虎父无犬子”呢。

大伙儿非常礼貌地花了15分钟听王列说技术细节,说完之后,刚才提问的行政人员扫视了一圈全场,似乎在询问大家有没有什么看法,尤其目光在顾骜那儿停留了一下。

“张先生,小顾同志,我们对美国的产业界情况不太了解,不知你们二位有什么要补充的?”

“我是做半导体的,只为电脑集成商提供最好的芯片,这些不是很了解。”张仲谋率先置身事外。

“我觉得王先生说的技术细节,都对,非常精辟,对我也很有启发——个人电脑,乃至小型机、服务器,其操作系统在从封闭式系统向开放式系统转化的过程中,所容易出现的技术风险,王先生几乎都说对了。”顾骜中肯地点评了一句。

不过,王安和王列听了,却一点都不觉得放松。

顾骜这语气,明显是后面马上要跟“但是”啊。

连委里的那名行政人员都听出来了,主动追问:“但是呢?”

顾骜轻轻一笑:“也谈不上但是,我倒是想到了一个笑话——王总,这个笑话您一定不陌生,因为是发生在你的老对手IBM身上的,IBM当年要不是因为这个笑话,也不会有王安电脑了。”

顾骜一句话就压制了王安的插话。

毕竟他直接挑明了这是IBM的笑话,而王安电脑就是靠着IBM无视的市场崛起的。

而其他所有听众,一下子都激起了兴趣。

如今传媒闭塞,并没有什么行业励志故事能听,国内企业家都在拿《松下幸之助传》和《亨利福特传》作为管理学教材呢,顾骜能说出一个IBM的干货黑料,大家也好引以为戒啊。

“40年前,IBM的老板托马斯.沃森说:世界上只需要5台计算机就够了。当时他的算法错了么?其实也没错,因为那时候的计算机,都是最尖端国家科研机构才需要的。

他觉得,同盟国四大国每个国家的首都放一台巨型机,整个国家的科研体系都搬到这台巨型机附近,需要算力的时候就申请机时,不就行了么?这么昂贵的东西,造太多不是浪费?

我们中国人或许对这种情景更不陌生了,因为我们穷嘛,直到两三年前,我记得清华大学刚有小型机的时候,也是那么多院系、那么多研究所按需申请机时的。

可是后来呢?出现了大型机,小型机,服务器,个人机。现在的世界,有上千万台的个人电脑存量,电脑已经便宜到3000美元,王安电脑的纯处理文字的机型还不用3000美元,富裕国家已经用电脑开始文案办公了——所以王安电脑才崛起了。

而摩尔定律自从60年代提出后,至今没有失效,我们根据计算机保有量增长曲线简单预测一下,就能断定未来10年,20年,世界上的计算机保有量会达到1亿台、10亿台。

等到地球上有1亿台个人电脑的时候,‘商务精英办公’还会是个人电脑的主要应用场景么?10亿台的时候呢?所以,为了‘未来数年内,商务精英办公稳定性、兼容流畅性’而牺牲其他拓展可能性的封闭设计,真的能适应未来社会么?”

“好像有点道理,历史就是这样的……”

一个不和谐的声音,让所有人都觉得有些意外。

因为,本来主持会议的工作人员,还没敢直接附和顾骜。

毕竟顾骜的观点跟美国客人相悖了,总要给友邦人士留点面子的嘛,就算要附和,也回头私下里附和。

然而,这个不和谐的声音,却是王列自己不由自主自言自语的。

也就是说,美国人自己本身被顾骜说服了。

“顾骜这么厉害?连美国人自己都服了,那应该是真的。”主持会议的工作人员们如是一想,内心顿时有了底气。

而王安一听,好悬没气死——他丫的中国人倒没开口,自己儿子先被同行说服了。

真是窝囊啊,就没点主见吗?

“废物!你难道不知道顾骜是外交有关部门混出来的么!他的口才能信?那是尸山血海里骗出一条血路来的大忽悠!就算道理实打实全对,那也得因为他的出身打个折扣,何况本来就是模棱两可的!”

王安内心如是狂怒吐槽了一番儿子。

这种情况,只能是当爹的亲自跟顾骜辩论了。

王安平复了一下胸腹癌症患处的绞痛,咬着牙说道:“那小顾的意思,是觉得‘软件拓展性’非常重要咯?重要到靠硬件提供企业,乃至他的联盟友商,都无法满足的程度?未来必须进行充分的开放、让谁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开发应用软件?

我们今天讨论的,可不是侃侃而谈的定性问题,是定量分析。我没说IBM的模式未来永远不行,但我说的是5年内肯定不行,10年内不好说——你凭什么有那么大把握?”

姜还是老的辣,王安这番话看起来很中肯,关键是他自己真心这么相信的,所以颇有感染力。

一些与会人员的观念又被他拉回去一些。

顾骜知道这个问题不能正面回答。

因为正面回答铁口直断下预言,是没用的。

不过,他有的是办法。

顾骜可是后世回来的IT人,遇到这种战略性预测,不好预言咱就谈史嘛——克里斯坦森的《创新者的窘境》,那可是最好的攻击素材了,里面的经典案例,个个都是要人命的。

至于顾骜有没有对《创新者的窘境》倒背如流这个问题,没什么好担心的——你连《创新者的窘境》都不知道,后世怎么可能进得了阿狸巴巴?就算你应聘的是码农你都进不去呀。

克里斯坦森在IT圈里的知名度,那是绝对跟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一个段位的。

“王总,你觉得,25年前老托马斯.沃森能预料到20年前小型机出现时,需要多少新应用软件吗?你觉得,15年前小托马斯.沃森能预料到10年前个人电脑出现时,需要多少新应用软件吗?

如果你觉得能,那么你知道那两个时代,为IBM提供配套的公司,现在还有多少活下来么?我随便举个例子吧。众所周知,30年前的1956年,是您发明了‘磁芯存储器’,并且把专利卖给了IBM,让IBM造出了人类第一块硬盘IBM-350RAMAC。

在此之后,您可能因为再也没跟硬盘行业有交集,所以没怎么关心。不过我倒是复盘过这段历史。当世界上只有大型机的时候,那些为大型机提供22英寸硬盘的企业,他们普遍活到60年代末就死了,98%都死了,只有2%转型活到了14英寸时代,为小型机提供硬盘……”

顾骜的具体措辞,就不全部赘述一遍了,免得水字,反正他就是把22寸、14寸、8寸、5.25英寸……每一代企业因为被其现有目标客户的需求所绑架,而最后死亡的血淋淋故事,复述了一遍。

具体可以去看《创新者的窘境》,写出来能水几章呢。

然后顾骜话锋一转,回到了“当王安电脑被‘白领办公精英’这个目前对个人电脑需求量最大的客户群所绑定、并且限死在不能得罪这批人的空间里,会有什么下场”的问题上。

一点都不敢得罪这群人,你就得不到比他们更Low但更加人多势众一两个数量级的新客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