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重回80当大佬 > 第609章 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争论

重回80当大佬 第609章 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争论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5 19:26:22 来源:平板电子书

顾骜被没必要透露姓名的领导、突兀地喊去京城开会,那就开呗。

他带着米娜,临时飞了一趟京城,米娜只是陪他处理些非机密的事务,并不会耽误他开会。而至于萧穗不习惯那种应酬氛围,就提前一个人去了香江。

国内不能包飞机,批不了航线,那就继续坐低调的民航,反正国内很安全。

飞机即将降落的时候,顾骜看着首都机场外的云层,内心也是有些感慨:哥虽然什么体制内身份都没了,却混到了三月份来京城开会的待遇。

当然,这还只是偶尔,而不是每年。每年的话,懂行的人都知道意味着什么——你怎么也得是个代表,或者委员吧。

顾骜这辈子是不可能代表了,毕竟他已经有些港商背景,还拿了美国人的绿卡,所以就跟霍爷等其他香江富商一样,这辈子顶天了在委员的圈子里厮混。

(再强调一下绿卡只是居留权,不是国籍。这东西一来是为了随时随地跑美国不用再签证,二来也是为了去其他国家时,可以通过美国绿卡获得免签。

美国绿卡其实是比美国护照更好用的东西,因为一国护照的免签率其实是看这个国家吊丝的下限,所以李家坡的护照才最好用,小国寡民最穷的吊丝也穷不到哪儿去。而美国虽然强大,两三亿人总有几个吊丝会拉低美国护照的下限。绿卡就比护照有保障,因为能拿到美国绿卡的,肯定是外国来美国的精英,排除掉了美国本土赤贫这些下限。)

这里只是描述一种未来被人赶鸭子上架理论可能性,并不代表顾骜86年就已经动了谋一个委员的想法,他其实是淡泊虚位不在乎这些的。别说普通委员了,你就是让他在委员之余再挂个全国工商联副注席,他也是不会去刻意追求的。

废话少说,且说顾骜一行在京城降落后,由红牛集团驻京城的办事处派了辆奔驰来接,先到玉渊潭顾骜的寓所停了一下、收拾整顿一番,然后立刻直奔电子工业部。

电子工业部这个部,还能存在两年,到1988年就要被撤并了。顾骜到了之后,得到了不少老同事的欢迎,跟他们寒暄了一阵,然后立刻被喊去跟部里的领导详谈。

在部办公室里,顾骜听到了一些安排,这才把前世一些名字上耳熟能详、但细节却没怎么关心过的大事儿串联起来。

他竟然成了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评审环节的外部顾问。

部里也好,科学院也好,工程院也好,在某几个涉及领域里,需要他提供一些情况、了解现状和难度、资源。

至于理由,似乎就是因为他跟张仲谋弄的香积电项目、已经正式跑起来了。让工程院和电子工业部的人发现,顾骜似乎对于国家在信息技术领域下、半导体器件这一分支方向上的发力,有一定的帮助可能性、或者能协调到一定的资源。

除了半导体之外,顾骜对摩托罗拉68000系列CPU的后续产业应用,也会跟国家发展计划中的自动化技术领域、初级智能机器人方向略有交集,反正喊顾骜来了解一下资源现状总是不亏的。

具体对话就不详述了。

反正顾骜在部里待了几天,后来又跑科学院和工程院。先后见了李部长,朱院长,杨院士,陈院士,那都是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规划和讨论阶段大佬。

……

“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这个全称,后世很多人或许不是很熟。不过它的代号“八六三计划”,相信很多人都知道。

之所以叫这个代号,是因为这个计划是1986年3月3日,京城每年例行开会的季节,由杨、陈等四位学界泰斗级别的院士,直接上书给最高首长的,后来还得到了工程院朱院长的力挺。

当然了,3月3日,只是最初的计划书提交时间。这么重大的事情,当然要起码讨论个半年,毕竟术业有专攻嘛,首长本身是不懂技术的,要兼听则明。

所以,这东西按照原本的历史进程,一下子就讨论了八个月,到了86年11月初才被中央和院签发、又花了四个月时间筹备资金、调度资源,到1987年3月才正式开始组织实施。

后来,这项计划累计预期要花上3个五年计划、也就是15年的总时间,来实现相应目标、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缩小与美苏在高科技领域的差距。

其中86年11月后批准的第一阶段资源划拨,就决定调集100亿国家投资、抽调上万名科学家参与,这笔钱计划要用到1992年,然后才会制作第二阶段投入的细致预算。

最终,八六三计划理论上要到2002年完成,而后世02年国家也确实成立了“八六三计划监督委员会”,以督促和验证计划的完成情况。

(当然计划肯定不可能100%全部完成,有人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钱花下去大部分都完成了。学术造假、捏造数据、剽窃成果……这些个案肯定是有的,不吹不黑,不多展开)

顾骜这次来,却是赶上了早期的论证阶段,帮忙评估一下某些专项的难度、需要投入的资源——当然,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因为其他的他也不懂。

按照四院士和朱院长上书的原计划,“八六三”一共要投入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技术等八大领域、25个子方向的科研攻坚。

顾骜能够涉及的,只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这两个大领域的其中4个子方向。

而且主要是“信息技术领域”的3个子方向:智能计算机系统、微电子器件与系统集成技术、通讯电子技术。

至于“自动化技术”这个大领域,顾骜能提供资源帮助的,只有智能机器人这个大分支下的“基于非智能工业机器人、提供自动传感反馈的初级智能机器人”这一精确细分方向——说难听点儿,搁十几年后,这样的机器人都不好意思归纳进“智能机器人”,因为太初级了。

顾骜很有自知之明地这样自我归纳反省了一番、也把自己的资源和能力跟领导、院长、院士们开诚布公地交流了一下,澄清其他领域他一句话都不会多说。

所以,中肯地评价一下,顾骜能介入和提供资源、以及未来合作受益的领域,连国家八六三计划整体的两成都不到一点。(8领域涉及2,25个专项涉及4)

而且即使是涉及的这2领域4专项,顾骜也不是扮演主力的,他只是给国家队打打替补找找资源的。

他也不想介入太多,因为一来这些研究成果偏于基础科研,很难直接产业变现,所以就该国家队投主力。

二来即使是少数有产业变现可能性的细分专项,但因为这是国家计划,所以未来出了可以形成专利的东西,顾骜也拿不走啊——其他参与项目的人,都是国家队的科研院所,拿国家划拨预算的,他们做出来的成果当然应该归国家。

这种产权不明晰的东西,顾骜能不花成本拉人一把,他是肯拉的。如果国家队需要买他的东西、或者把产出成果跟他“产学研一体转化”,他也是愿意的。

自己打主力还拿不到独占的事情,就免了吧。

不是他不爱国,而是钱再多也烧不起,八六三计划头5年就要烧100亿人民币经费呢,往后每个五年都只会几倍几倍地更贵。

虽然顾骜目前的全部现金流都榨干了兑换成人民币,确实能凑出100亿。可这些投入都是无法快速变现的,烧光了之后怎么办?

在跟某些人的讨论到达白热化阶段的时候,顾骜不时抛出几句金句:“科研是把金钱转化为知识的过程,产业创新是把知识重新转化为更多的金钱的过程。我们不能把这两个东西混为一谈。

前一类要有前一类的解决逻辑,要交给国家。后一类要有后一类的解决逻辑,要交给产业界。而不是国家队亲自上阵、最后做的事情却是逆向山寨——这用不着国家队的科研院所,也用不着浪费国帑,产业界本身就有动力自发去做。”

……

顾骜这么说,当然也是会得罪人的。

某些大牛院士倒也不是跟他过不去,或者有私心,只是脑子暂时没转过来——毕竟这些大牛院士没接触过资本注意国家是怎么分清基础科研和产业创新的,而在国内,原先这个问题并不重要。

大家都觉得,国企投钱和国家科研院所投钱,不是一回事么?反正都是国家的。

所以,就有些大牛在顾骜的老领导面前吐槽他了。

“你们部出去的那个小顾同志,也太不顾全大局了!CIMS这种高科技的、对整个制造系统进行计算机集成的项目,怎么能指望大型国企和民间企业来主导?工业自动化进程的东西,就该科研院所主导!

我看这小顾同志思想已经退化到资本买-办的程度了!这些东西怎么能不由国家全局掌握呢!”

顾骜的某些老领导也只能局部说和,否定某些对顾骜的激进定义:

“诶,话不能这么说——我看了小顾同志的说法,也是有外国实践经验作为作证的嘛。美国人定《星球大战》计划的时候,李根总统不也把这部分排除在外了,就指望英特尔、IBM和德州仪器、通用电气自己去做。”

“我们的企业怎么跟那四家美国公司比?不集中优势资源能行么?难不成光指望他的香积电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