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重回80当大佬 > 第527章 乱钱渐欲迷人眼

重回80当大佬 第527章 乱钱渐欲迷人眼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5 19:26:2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感恩节大餐之后,顾骜带着张仲谋,在香江、乃至特区紧锣密鼓地考察了两天投资和设厂的环境,进一步软化了张仲谋的抵触态度。

尤其是在这一过程中,顾骜带着张仲谋参观了韩婷的汉乐电子、尤其是汉乐电子的高精密SMT贴片无尘车间。

然后又带着张仲谋参观了汉乐电子的更下游供应商、郭台名的富土康,看了富土康的电子消费品组装线、感受了同为湾系企业的精益质量管理氛围。

在韩婷那儿,张仲谋看到的是精密电子的产业链格局,看到了未来如果全球的“自行设计、委外工艺”芯片产业发展起来。

那么,只要张仲谋把自己的晶圆厂设在香江,就能形成特区 香江的区块产业链优势,让那些只有芯片设计能力的厂商,实现从芯片工艺到成品的全产业链加工配套能力,最终直接变成消费电子产品送到用户手中。

这种加工能力,如果真的全面实现的话,是比后世2010年代,中国的特区电子产业链还要恐怖的——因为后世的特区电子产业链,好歹最上面的一环晶圆工艺,还是由湾湾人掌握的。

而顾骜这么一搞的话,相当于是从曰本的单晶硅原料进来之后,最后到变成手机电脑传感器的整条链子,都可以在湾区一站式搞定了。

当然,目前半导体工艺、芯片电路贴片、电子设备组装,这三个环节都还很弱小,分别只有张仲谋、韩婷和郭台名各自一个代表性企业家,真要做到来什么活都能干,那还有很长的路要发展。

但至少已经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了。

在郭台名那儿,让张仲谋感到触动颇深的,是郭台名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湾湾人,居然当年都被顾骜劝诱来大陆投资创业了,而且混得那么好。

大陆的营商环境,真的是士别三十年当刮目相看了么?

相比之下,郭台名带来的那条日系风格的、精益质量管理,倒不是太让张仲谋惊讶。他自忖其他经过日系严格精益质量熏陶的湾湾顶级企业家,给个几年时间也能做到。

“顾老板真是大手笔之人,不知不觉之间,竟然在国内也能造就出如此全产业链的声势。倒是我原先只盯着美国国内,坐井观天,对除了曰本以外的亚洲电子业发展速度低估了。”

两天的考察期结束时,当着顾骜,以及作陪的韩婷、郭台名的面,张仲谋并不矫情地直接承认了自己原先的傲慢与偏见。

同时,双方还借着最后的时机,磋商了一下如果能达成投资合作的意向,大致怎么给估值和占股。

这个就相当于后世90年代互联网时期、硅谷那些科技公司拿风投之前的TS环节了。

TS是风投圈的术语,Term-Sheet,就是“投资意向书”,主要是列明投资如果达成,应当满足哪些注意事项、初步拟定如何分配利益。

后续如果正式签订“投资协议”,基本上是要参照这个谈判过程的备忘性文件的,不能随便改。类似于法庭上书记员记下来的庭审记录、双方律师签字确认了是很难反悔的。

一个创业者,是可以同时和多家风投谈成TS文件的,只不过最后挑一家正式签投资协议。也就是说这个文件只能约束“如果要签,怎样签”的问题,不约束“签不签”这个决策本身。

张仲谋显然还是准备弄个好几份TS,货比三家一下的。

顾骜也非常大气,任由对方比价。作为经历过后世互联网时代的人,他并不觉得这是“备胎行径”。

历史上,张仲谋回湾湾创业的时候,自己其实没什么钱,凑死凑活也就千把万。

不过行政院基金牵头的资方还算给面子,给了他一个已经比较超前于当时时代的团队估值,谈判之后认为“张仲谋这个人,以及他带出来的德仪半导体骨干团队,本身就价值五千万美金”。

所以最后总的湾积电成立时估值是4亿美元,其中湾湾行政院发展基金掏了1亿多,占了40%几,飞利浦的八千多万20%几、台塑王永庆七家加起来也是20几。

然后张仲谋及其团队,靠着5000万团队与成果估值 1000万美元现金投资,占股15%。(6000万占4亿的15%)

这在历史上已经很难得了,因为80年代中期的全球科技行业环境,还是不太认“你这个人就值几千万美金”这种算法的。

当时金融资本圈里的主流观念,认为人的无形影响力、圈内资源这些是无法作为公司出资的。

不像2000年前后,随便一个点子形成企划、有个团队,都能骗到钱。

这些历史数据,顾骜当然是不清楚的,他又不是脑内自带百度的有备而来穿越者。

不过他可以慢慢谈。首先因为他是个人身份投资,那话语权肯定是不能跟历史同期的行政院发展基金相比的,让给张仲谋的团队一个更高的估值也是必须的。

而顾骜知道张仲谋的能力和他商业模式的潜力,更重要的是知道这种模式对于补全顾骜自己的电子信息产业链、确保供应链安全性有很大意义,所以即使给张仲谋更高的估值,他也不觉得亏。

于是短短几天的谈判后,历史上湾湾行政院发展基金给的5000万估值,到顾骜这里让步到了1亿美金。

本来么,其实八千万、九千万也都是能谈的,但顾骜更在乎的是快刀斩乱麻形成的震慑效应,所以也懒得计较最后千把万了,直接给个一亿,那就从八位数到九位数,可以暂时冲击一下谈判对象的感官,让对方因为震撼而暂时智商下降。

千万别觉得奇怪,一个有震撼力的金钱数字,有时候是会让本来冷静的人、暂时因为思想冲击而智商下降的。

谈判临近结束时,顾骜看得出来,张仲谋对于“他本人及他的团队值1亿美元”这个价格,还是非常满意的。

不过,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张仲谋算了一下之后,觉得依然会被顾骜持绝对大股,怕将来经营决策依然被顾骜掣肘。

而顾骜是不太可能再引入其他巨头股东的,这就跟历史上张仲谋在湾行院发展基金拿到的格局截然不同了。

历史上,湾积电起步的时候,各家之所以是42%、22%、21%、15%的股权格局,为的就是张仲谋跟常先生说好了,平时行发基的42%是授权给张仲谋自己的15%,一起合并决策的,行发基是不管事儿了。

这样,日常张仲谋就能得到57%,平时不用开董事会、股东会,就能把战略和战术层面的事儿都定了。

同时,万一将来湾湾最上面发生变化,行发基被某些想损害小股东利益的势力掌握了,那么张仲谋只要联合台塑七家或者飞利浦的任何之一,就能有36%的投票权,超过了30%这条红线——

在公司法健全的国家,30%线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就意味着小股东可以通过“集中投票制”确保在董事会里依然有自己的利益代言人,有己方的董事席位,同时可以借助这些席位有效制止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

具体的操作很复杂,没必要在不喜欢学习公司法的诸位看官面前水字了,有兴趣自己度之即可。这儿只要记住30%股权这条线很重要即可。

(打个简单比方,在公司法没有定“集中投票制”的国家,一家公司选举董事的时候,就会存在比如3个董事席位,每个席位选的时候都有100张票,而大股东联盟手上有60张票,那就意味着第一个位置上大股东的代言人有60票,选上了,第二、第三个位置类推,全部3个董事都成了大股东的人。

有了集中投票制后,小股东可以把手头的40票乘3次的机会集中行使,也就是选第一个、第二个人的时候他一票也不投,不浪费,反正抢不过,选第三个董事的时候120票全部投出来(当然多出来的20票还是要浪费在前面的,不能溢出),这样可以确保董事会里至少有一个你的董事。)

……

这样捋清了思路之后,张仲谋有两点诉求就是绝对绕不过去的了:

首先,他要确保自己和心腹团队,怎么都能控制30%以上的利益,防止小股东利益受损。

其次,他不能容忍顾骜直接简单粗暴地一家独占50%以上股权,防止未来被顾骜翻脸的种种风险——当然这只是针对表决权,如果顾骜只是想多分钱、不管事儿,用其他安全的方法持股,张仲谋倒是不反对的。

顾骜的第一反应,是立刻学习后世搞个AB股,弄一些股份只分红,没有表决权。

奈何80年代,各国法律都不承认这种东西,这是不受保护的。何况顾骜表面上是要做成香江公司,而香江的金融法规直到后世都是没有AB股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高科技公司后世只能去纳斯达克上市,而没法到港股上市。

这就有点难办了。

而张仲谋自己的资本,加上顾骜给他的估值,是怎么也不可能凭空就占30%的,那样顾骜和其他人就太亏了,顾骜也不傻,不可能明显让步太多让人动摇。

顾骜思之再三,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以估值部分股权作为抵押的对赌。

“张叔,你觉得这样如何——我已经给了你和你的团队1个亿美金的估值,如果你还想要更多入股,你可以问我借钱,就用这1个亿估值的股权作为抵押,这样你最多可以加一倍杠杆。

当然,我们要以你创业后5年乃至更久时间段里实现的各项成绩指标数据,来作为对赌。如果经营指标都达标,甚至超额完成,你可以那超额部分的分红,来作为抵押的赎回款。

但是如果指标没达成,我只能执行抵押股份了,那么,你可能连一开始的一亿估值换来的股权都会被压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