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重回80当大佬 > 第484章 孤与老贼,势不两立

重回80当大佬 第484章 孤与老贼,势不两立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5 19:26:22 来源:平板电子书

顾骜为什么要恶意收购德州仪器的主要股权?他收购了德州仪器之后打算怎么做?

这个问题外行人或许一时想不明白。

这就需要先稍微分析一下德州仪器如今的业务、行业地位,以及弄虚作假的操作空间。

首先,德州仪器的定位,是介于英特尔和摩托罗拉之间的,主营各种电子芯片。尤其是1982年该公司首次发明了DSP芯片,也就是“数字信号处理”芯片。

学过电气/电子类专业,上过模电/数电课程的工科男,应该都知道,DSP芯片开创了人类对传感器使用的一个新时代,让传统采集到的模拟传感信号可以数字化并处理,为电子设备“感知”外部输入源提供了极大的拓展。

打个不太准确的比方,在没有DSP技术之前,计算机处理的数据,都是要靠人类去输入的,很少靠传感器直接自动采集并转换数字信号,所以很多自动控制功能也就无法实现。

这个比喻并不精确,但一言以蔽之,德州仪器如今在消费电子芯片、传感器领域,是绝对有全球前三甲的竞争力的。

连摩托罗拉公司搞第一代手机,也不是所有技术和芯片都由自己研发,也是用了德州仪器授权的很多专利、采购了德州仪器不少芯片和传感器的。

但是,如果人家经营得很好,顾骜想随随便便跑上门去收购,那无疑是瞎折腾。

顾骜这种老阴哔之所以盯上对方,肯定是对方有短板和漏洞在。

德州仪器如今的经营,也确实有个挺大的弊端和分歧。

那就是,德仪在半导体和CPU领域的发展思路、决心和眼光都不太好,对半导体的投入还主要停留在内存领域的竞争。而对于CPU研发、半导体工艺,都不重视。

相比之下,同时代英特尔的传奇CEO安迪.格鲁夫,则是以极大的魄力,把英特尔的全部力量All-in了进去,最终在数年之后、随着进入90年代,彻底挤掉了德州仪器的机会。

安迪.格鲁夫在这个事件中,还留下了一个脍炙人口的魄力典故:在决定All-in之前,他去了自己搭档的办公室,问:如果股东会今天炒掉了我们,换一批新人来当CEO,你觉得新人会怎么干?

他的搭档想了想后回答:新人会放弃内存业务,All-in到CPU和半导体工艺上。

安迪.格鲁夫:既然我们被干掉后,继任者也会这么改,为什么我们不现在就干,自己革自己的命。

可惜安迪.格鲁夫这种人,一个时代不会有好几个。德州仪器没能有这样魄力的总裁,所以他们后来在这个方面竞争失败了,才导致它“20多年股价市值才涨了10倍”。因为它只是资格老,但未来的发展远不如英特尔。

当然,此刻的德州仪器内部,有远见、觉得应该All-in半导体工艺的人,那也是有的,他就是后来的台积电之父张仲谋。

张仲谋如今是德州仪器的常务副总裁,但很可惜的是,他的顶头上司、德仪的CEO夏柏觉得All-in风险太大、而且半导体工艺占用研发资金过多,不如稳妥一点在传感器和消费电子、数字信号处理方面多挖一点市场。

历史上,张仲谋就是因为这一点理念上的分歧,于1985年底愤然辞去了德仪的副总裁职务,回到湾湾创办了台积电。30年后,白手起家的台积电,市值反而是德州仪器的两倍多了。

当然,顾骜并不知道关于张仲谋个人的历史信息细节。

但顾骜已经看到了德州仪器内部的分歧、以及其短见。

顾骜觉得,眼前的德仪,完全就是一个两年前雅达利的翻版——

以CEO夏柏为代表的业务部门,希望公司的研发走得更加稳妥、尽量少花钱、少搞前途不明朗的豪赌。就在消费电子芯片和传感器方面小打小闹修修补补地研发一下,就够了。

最好是每一笔研发投入,一年半载就能看出新款型号推出、能马上卖钱赚取利润、让公司的财务报表更好看。

以张仲谋为代表的狂热技术宅们,希望豪赌一场5~7年后才能看出长远竞争力的项目,把公司眼下的利润和融资源源不断砸进去,但他们得不到充分支持,只能有限地“浪费”一点公司的经费,最终最多只能做出一个四不像。

这种时候,顾骜其实都不用借助黑石基金的壳子持股到70%,哪怕他只持股30%,也够在德州仪器的决策中造成决定性的影响了。

因为夏柏为代表的短视派,本来就想这么干的。再加30%筹码,反对派早就连半点浪花都掀不起来了。

一旦顾骜通过黑石的彼得森、与德仪的短视派夏柏狼狈为奸,他就可以“陷害忠良”,把张仲谋逼得在德仪走投无路,然后让德仪自毁长城,死得干脆一点。

顾骜有把握,让德仪从今年下半年起,就把CPU和半导体工艺领域的技术投资,彻底“挥刀自宫”式地砍个一干二净。这样起码能每年为公司省下来1亿美金以上的技术研发投入。

那就意味着,今年的年终财务报表上,德州仪器会比去年再额外凭白多出一两亿美元的纯利润!

当然,对普通股民,是绝对不能告诉他们“公司已经砍掉了某些研发方向,后劲不足”的。

该做的幻灯片还是要做,该骗股民的利好消息还是要放,象征性花的钱还是要粉饰一下,反正股民是不专业的,谁看得懂上市公司报表中的研发支出明细嘛。

这样一来,德州仪器的股价肯定会暴涨,而且不是短时间的暴涨,至少得持续两三年的高位——因为放弃半导体工艺业务导致的竞争力下降,起码要5年后才能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对长期竞争力的投入。

顾骜的所作所为,就如其他恶意收购的“门口的野蛮人”一样,是用伤害公司长期“养身”的资源,来换取一针持续两三年的兴奋剂。

三年后,等比尔学长已经做够了“美南经发政策委员会注席”,变成“州长联席会议注席”后,顾骜再慢慢抛售德仪的股票套现,留下一个兴奋剂衰退后药渣状态的僵尸,让美国人慢慢养病去吧。

顾骜对于这点还是非常有自信的,因为他至少知道,历史上比尔在总统之前,确实是以州联会注席的身份去参选的,他相信靠比尔自己的实力都能当上州联会注席,现在有他顾骜推一把,那就更快了。

而一旦比尔当了州联会、卸任掉“美南经发政策委员会注席”后,德仪怎么死的,那还关他什么事?这不正好说明了继任他职务的接盘侠无能么!正好反衬了前任的英明神武啊!

历史上,世纪之交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前期征兆,不正是在比尔学长的任期内就已经初现端倪了么。

可是美国人民对于后来01~08年经济发展势头的萎靡,还不是全部归罪到了小不死的无能上,民间对经济问题唉声叹气的人士,哪个不是对比尔非常怀念?

卸任之后,管他洪水滔天。

从顾骜自己,到前商长彼得森、到美南经发政策委员会注席比尔,一个阴谋的铁三角,到这一刻就已经固化了。

在外人看来,一个外国人绝无可能从根子上挖空德州仪器这样号称美国电子科技柱石的巨头,但有了上述三个点的条件、以及他们各怀鬼胎的利益和人脉、能力后。

那个不可能的任务,也就变得渐渐可能起来。

这里面,每一个环节都是绝对不可或缺的。

没有彼得森原先当商长的人脉,顾骜就不可能把巴桶视作无物随便漂。没有比尔学长罩着,他就无法屏蔽掉美方的很多监管。

当然这里面更重要的是,顾骜压根儿不是打算真的“收购”德州仪器——因为如果真的打算买下来好好经营,那么年限一久,等比尔、彼得森都从目前的位置上挪走后,还是会有人来搞顾骜的。

但顾骜偏偏只打算短期持有两三年、股价做虚高吃干抹净后就走人,这就绝无隐患了。即使有一些爱国爱到变态的美国人,想打民族注意的情绪牌反对顾骜,到时候也已经晚了。

顾骜想从德州仪器这儿得到的,一个是钱,一个是人才储备。至于德仪现有的品牌和现成技术,顾骜并不是很在意。

他还指望,把张仲谋为代表的、有远大志向的半导体技术人才库,在德仪“自毁长城”后,挖到中国去呢。

历史上,张仲谋当然是去了湾湾,但顾骜觉得,这一世他有把握挖去大陆。

因为历史上那个张仲谋,是自己走人的,并不是被金融市场“残害忠良”害死的,他对于股市肯定没有形成刻骨仇恨。

而现在呢?顾骜肯定要在张仲谋面前上演一副“股票市场这个秦桧,残骸长期技术团队这个岳飞,骗股民、捞脏钱、祸害科技”的戏码。

然后,给张仲谋强行灌输一个“股市投机与高科技发展势不两立”的三观。

到时候,湾湾是有股市的。而大陆是伟大的社会注意制度,80年代还是没有股市的。

一个跟股市结下了血海深仇的技术宅,想要不被掣肘地发挥自己的才华,还会怎么选?这已经是送分题了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