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重回80当大佬 > 第364章 不服的都给爷剿灭了

重回80当大佬 第364章 不服的都给爷剿灭了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5 19:26:22 来源:平板电子书

顾骜跟马风已经好久没见了,也不常联系。

算算日子,马风是去年6月份被托关系调去外经贸部的,如今满打满算干了7个月,似乎还没捞到出国机会,都是在国内负责相关对接事务。

虽然大局观增长了不少,也对国家的整体经济形势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却吸收不到资本注意世界的先进经验。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1982年的外经贸部,肯定不能跟1994年的商务部出国机会相比,国家穷了那么多年,哪有外汇考察和浪。

估计今年马风过了考察期,稍稍多熬够一些资历,能捞到出国谈项目吧。

今天游湖偶遇了闻莺,顾骜免不了多问一些,想多了解马家的近况。

闻莺当然是知无不言,交谈中顾骜得知闻莺还是依旧在电子工学院教书,准备安安分分教到将来马风下海,再看看男朋友有没有需要她帮忙的地方。如果有,她也跟着辞职下海。

至于西湖边的英语角和翻译社,马风已经很少管了,都是闻莺这个“老板娘”在兼管,有些同级的同学工作忙不来了,就利用翻译社的招牌从低年级的学弟学妹里拉人补充。

看样子,马风还是不太忘本,对于三年前掘到第一桶金的发家生意,并没有因为如今钱多了,就彻底摆烂。

顾骜想了想,问道:“翻译社这两年怎么样?我记得当初不都主搞译制片了么,怎么现在又回到西湖边做野导游了。”

闻莺:“现在外国游客比前几年多了不少,野导游有得赚啊。我么也不图钱,就是多学几门外语口语——大学里只学了英语,总觉得不够用,这两年帮家里打理,日语也会几句,连港商的粤语腔都懂了。还是要工作实用最锻炼口语。

另外么,译制片厂这两年外包的生意少了,接不到活儿。我还经常私下里给穗子姐打电话呢。前年开始,译制片引进量少了,沪江译制片厂能从中影发行放映公司分到的指标,一年只剩几部了,挤压备用的翻译量也没多少。不靠野导游,根本养不活那么多人手呢。幸亏大家不是正式雇佣,就是打着业余爱好学外语、兼职赚点外快,才维持下来。”

闻莺话里话外,颇有几分对前景的担忧。

当然,这种担忧并不是怕缺钱花,而是怕不能给那些死心塌地跟着她男朋友混的兄弟们有出路。

顾骜一开始听得微微有些惊讶,但随后深入了解情况,也就释然了。

78年下半年到80年,确实是国内搞翻译社接译制片厂私活儿的好时机。而当时马风搞这个“西湖翻译社”也确实是正好踩到了风口。

因为1978年下半年开始,文化部和电影局一口气解禁了600多部外国电影,而且当年批复允许引进和准备译制的就达到了433部之多。第二年的79年,国家正式要求翻译的也有200多部,80年100多部。

所以那时候马风想从沪江厂、钱塘厂以“承包制”赚几百上千块一部,确实有很多单子可以接。

但是,这种繁荣是此前几十年的对立和封禁造成的,毕竟当时连卓别林时代的很多老片子都要重新从无到有翻译。口子一开,瞬间涌进来的量很大。

三年一过,几十年挤压的存量被翻译干净了,这时候能接到的单子,就只有从近年来外国新拍的片子里挑了。

按说外国每年新拍电影也不少,可首先是此前几年翻译的国人还没看腻,不引进新的院线收入也能保证。而且加入和谐度审查后,外国新片合规的就不多了,加上国家也没钱引进大片。

几点因素综合,国内从81年开始,陆续饿死散伙的承包制小翻译社不少。

马风的“西湖翻译社”幸好是开在旅游城市,每年还能转型回头做涉外野导游生意。若是那些没有旅游资源的城市,承包制翻译社都直接关张了。

加上83年因为治安问题开始YD,《加里森敢死队》被停播,形成了一个严查暴力外国片的导向。

这一年中影发行放映公司总共的引进片指标,居然只剩11部,三大制片厂443瓜分,小厂更是一点机会都没有——这个数据,是闻莺刚刚告诉顾骜的,而闻莺的消息来源,其实还是平时给萧穗打电话,从沪江厂问到的内幕。

历史上,明年YD稍稍过去,译制引进放宽,但也不可能回到81年以前开闸放水一样的好日子了。

从84一直到90年代初,国内的行规会变成:中影发行每年只有50万美元,引进15部片子,一律老规矩,买断制批片,没有分账。

也就是说平均每部电影只会给外国资本家3万多美元,买5年随便放。

千万别觉得这个数字太抠了,外国大电影公司肯定不肯卖——历史上,史泰龙的《第一滴血》,就是被哥伦比亚影业以3万美元的价格,卖断了中国内地的5年放映权。那大约是85年之后引进的,还一度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约卖了两三千万人民币的票房,对于中影发行来说简直血赚。

《终结者》则是90年进入中国的,同样也就花了中影发行不到10万美元。不过好像美国人后来也学精了,不再允许你一放放5年,而是改成最多买断放3年。

顾骜陷入了沉思。

翻译社这点小钱,他当然是看不上的。马风虽然每年还给他分红,顾骜连账都懒得查(因为当初马风接单子需要沪江制片厂的关系,而萧穗有关系,所以其实是相当于给萧穗的分红)

不过,既然别人认了你当大佬,就该有做大佬的样子,要给兄弟们找出路,这样将来才能更加服众,江湖威望高涨。

不然留下一个“这个大佬就知道收保护费,马仔生意萧条了就一脚踢开不闻不问”,岂不是臭了名声。

顾骜是那种从还未大发之前就要老婆给自己拍纪录片,记录自己“一贯正确,立贴为证预测自己铁定牛逼”的人。

所以他非常爱惜自己的传奇名声,不想被人留下“原始积累阶段也很跟别人一样血腥、钱不干净、翻脸不认人”之类的印象。

后世那么多穷人为什么仇富?而且尤其是仇改开初年钻空子暴富起来的?不就是觉得他们不叫“奋斗者”而叫“既得利益”,一开始原罪不干净么?

顾骜希望明明白白让后世中国人心服口服:老子不但有钱,不但首富,而且从第一桶金就很干净,还很仗义,不靠利用完兄弟榨干价值就扔,想仇都没借口仇!

还是乖乖五体投地跪添喊爸爸吧!要仇仇别的富豪去!

于是,顾骜很自然而然地就仗义提出:“目前翻译社情况还挺得下去么?如果愿意全职跳槽的,只要经过筛选,能力合适,可以安排一部分去天鲲娱乐的营销部门。我具体找人安置。”

闻莺连忙笑着说:“还行,这不是跟顾哥您随便聊聊么,怎么就成哭穷了。再说,有些慕名来投奔的也没毕业呢,就算毕业了,国家分配也不好违抗啊,哪能一毕业就投奔外企。”

顾骜一想,确实是这个道理。

80年代早期,国家免学费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就是这点麻烦,你有义务为国家服务,服从国家分配。怎么也得干几年才好谈跳槽。

后世大学生或许羡慕“包分配”,但另一个角度看了,“包分配”也是对能人的一种制约,只是爽了无能的大锅饭者。

真正会搞事的大学生,说不定都希望看到一条体制外的出路,然后就掏个万把块学费给自己“赎身”。宁可不做公费生,也不承担服务国家的义务。

顾骜点点头:“也罢,做涉外导游也是一条路子,过几年再看吧。有困难随时找我。”

闻莺想了想:“眼下倒没什么大困难,就是咱家是受了‘招安’的,承包制提供一些导游服务,要给旅游局交管理费。但是这一两年私下里的黑导游野导游也不少,也是会外语的。

他们压价拉客厉害,还不用交税交管理费。有些外国客人知道了黑翻译的价格,也不肯按牌价给了,所以生意有点乱。顾哥,我也不是给你添麻烦,听说你认识旅游局的领导,要是帮忙打个招呼,整顿一下市场秩序就好了。”

“这没问题啊,去年不就是经济犯罪专项整治嘛,无证经营和黑导游本来就是要打击的嘛。”顾骜这次答应得很爽快。

他内心甚至这么想:卧槽!我都不知道去年厉市长仇局长整顿西湖东线后,你们家都洗白了!哥还以为你和小马都依然是黑导游呢!

原来已经被招安了呀,那当然是严厉打击那些还黑着的家伙呢。

“那就谢谢顾哥了。”闻莺连忙道谢。

顾骜:“知道有哪几伙人么?主要在哪一代活动,我给仇清打个电话,让他带人去围(和谐)剿。”

闻莺犹豫了一下:“我打听到主要是北山路上,孤山白堤那一带,游船码头附近是黑导游扎堆的地方。另外两个点么,花港观鱼和曲院风荷/岳庙的游船码头,也是。”

顾骜:“行,我今天本来就是出来划船的,回头顺路先把孤山那伙人端了。你这儿有电话么?”

闻莺哆嗦了一下,指了指电话。

顾骜就当场给仇清仇局长去了个电话。

然后他咖啡也喝得差不多了,跟韩婷划船回回孤山码头还船。

闻莺看着顾骜飘然而去,心里有些后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