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兰芳 > 第四百九十章 五千年未有之大变革

兰芳 第四百九十章 五千年未有之大变革

作者:御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9:1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此次作战意义重大且路途遥远,为保万无一失,后勤方面需要为此提供数量极为庞大的粮食和罐头。

所以这段时间所有国营罐头工厂和粮仓都在大规模生产食品往补给船上运输,以确保除了赶路所需要的时间之外,战斗所需要的时间之中士兵们的食物所需。

不过有趣的是,虽然前往欧洲的航路华联是非常清楚的,也有很熟练的航路,但是所需要的时间还是风帆商船时代的。

风帆时代,利用洋流和季风,大规模大型商船从广州出发到伦敦,怎么着也要四个半月到五个月的时间。

可是眼下华联海军装备的全都是蒸汽铁甲舰,拥有强劲且持续的推动力,平均航速超过风范船只数倍,所以要花费多少天才能抵达伦敦也是一个不太好说的问题。

不过无所谓,就当是一次实验。

反正带英也答应了华联海军可以沿途秘密使用带英的一些殖民地的港口,到了欧洲之后也可以向带英购买日用品,再不济还有法兰西,所以也不担心补给会有什么问题。

这支庞大的远洋舰队最后在兰芳十八年的二月正式从广州出发,赵学宁亲自坐火车到广州送行,为他们召开盛大的誓师大会,亲自发表演说,预祝大军凯旋。

然后,李闯便信心满满豪情万丈的率领这支舰队出发了。

李闯带领舰队出发之后,赵学宁顺便乘坐这几年来修缮成功的铁路通道在南国区域转了一圈。

他从广州去了一次越南,最远抵达了真腊省,前往了这些自己很多年前抵达过的地方,还特意去了一趟当初在南越省立下的碑文,向当初的死难者进香祈祷。

之后,他返回天京,向北去往了已经成功通车的燕京,又进一步视察了正在高速建设之中的通往乌里雅苏台和兰州的铁路。

这一趟高速旅程给了赵学宁很大的感触,让他亲眼目睹了古老的东方大国在他的带领下步入工业时代的模样,让他看到了古老的巨人使用蒸汽装备展开全新征程的模样。

越来越多的工厂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开了土地,向周边的工业都市汇聚,成为了一名工人,并且连带着自己的家庭入住城市,成为全新的工薪阶层。

他们的出现永久的改变了这个古老国家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格局,工业生产和工业建设在华夏大地上不断崭露头角。

越来越多的混凝土房屋建设起来,越来越多的水泥公路铺设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听说过火车甚至亲眼见过火车,越来越多的人有了余钱能够离开从未离开过的家乡,去到周边的大城市开开眼界。

乡野小路变成了宽阔的大道,尘土飞扬泥泞不堪的泥土路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何时,人们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身边发生了极为巨大的变化。

华夏的大变革终于也从政治和军事领域扩展到了民生领域,民间越来越多的受到了工业革命的浪潮推动,越来越多的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时代风范。

这一次旅程赵学宁最后抵达的地方是西安,或者说,是长安。

兰芳十七年年初的时候,赵学宁已经通过国务委员会恢复了“长安”之名,作为华联的西京,长治久安是个不错的寓意,讨个彩头也算不错。

而且当初,赵学宁也来过长安,他就是在长安彻底消灭了带清小朝廷,结束了带清的历史,在长安抓住了永琰,把他带了回去,成就了如今燕京城中紫禁城博物院的一号人气讲解员。

那一次他来到长安的时候,长安还是一座在战火中苦苦挣扎的城市,硝烟弥漫,到处都是尸体和暴徒,人们麻木且痛苦不堪、衣不蔽体。

而这一次,长安城则显露出了别样的活力,虽不至于恢复到当年大唐万邦来朝的盛世气魄,却也有了华联西京的一番风采。

长安的城墙经过了整修和扩建,城区已经比原先扩大了一倍有余,大量新的混凝土建筑被建设起来,大量工厂、商铺、小手工作坊进驻其中。

因为铁路通过且高素质劳动力较多,所以长安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生产城市,不仅新扩建的城区基本上都是工厂为主,连城市外围也有很多工厂落座于此。

城内的工厂多是食品工厂、纺织工厂、造纸工厂等等规模不大、对日常生活影响也不大的轻工业工厂,而城外的工厂则多是冶铁炼钢等等的重工业工厂。

为此,长安城内还非常有前瞻意识的搞了城际铁路,把重工业工厂区和城内工人们的居住区用铁路连接了起来,每日工人们乘坐短途火车上下班,速度快,不浪费时间,还安全。

赵学宁对此很满意,这说明地方官府在执行政令的时候没有开小差,贯彻了他“发展和环保并行”的策略。

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除了生产力的极大飞跃,还有就是对环境的极大破坏,所以赵学宁打一开始就注重这个层面,尽最大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比如污水不能随意排放,必须要收集起来在指定位置作无害化处理。

工业生产废弃物也不能随意排放,必须集中起来运送到指定位置存放或者销毁。

所有重工业生产都要远离居民区,最好不要在居民区进行生产。

污染尤其沉重的化学工厂则安排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生产,或者在南洋小岛上生产,以此规避对大规模人群的伤害,避免出现带英和日本的惨剧。

这一点,长安城内的景象倒是完美的符合了他的要求。

他带着随行的田新在长安城内闲逛了一阵,之后逛到了城内的轻工业生产区附近,在饥肠辘辘的时候,进到了一个有很多工人模样的人聚在一起吃饭的小饭馆里吃饭。

这个小饭馆显然也是跟着美食新浪潮建立起来的中式快餐店,主打炒饭、炒面、盖浇饭等等食物,主打一个量大管饱,专门服务于周边工厂里的工人。

赵学宁坐下来以后,给田新还有几个随从各点了一份红烧肉盖浇饭,然后便坐下来等吃,店家则在一边的炉灶边上施展降龙十八炒的功夫,火光四射,香气四溢,着实诱人。

等吃的间隙,赵学宁对那一桌一桌的工人们之间交谈的内容很有兴趣。

这里的工人有男有女,男工好像是造纸工厂那边出来吃饭的,女工则是纺织工厂和食品加工厂那边出来的,反正都是身穿兰芳制服改造而来的兰芳工人服,很是得体。

男工和女工虽然不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但是隔着彼此的桌子,倒是有不少在互相调笑的。

兰芳共和国早期,因为人口的极度匮乏,所以女人也被迫承担起了包括军事任务在内的一系列社会生产任务,那一时期兰芳很多双职工家庭,幼儿园之类的配套措施也出现了。

后面平推带清返回华夏本土之后,虽然人力上不再有什么缺乏的可能,军队里的娘子军也越来越不需要承担一线任务,逐渐全部进入了后勤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但是这种男子女子一同外出务工的传统还是继承了下来。

纺织工厂、服装厂等等行当上,女子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中华帝国传统的男耕女织的社会形态赋予了大量女子不错的纺织技能,所以纺织工厂一经招工,入选的都是女子。

这些女子从农村老家脱离,来到城市工厂内生活,吃在工厂,住在宿舍,平日里晚间还要接受一定的文化教育,休息日偶尔出来和小姐妹一起打打牙祭,体会到了全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发生这一切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是有过一些波折的,但是总体来说,波折不大。

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赵学宁发起的兰芳战争和共和革命彻底把旗人阶层为代表的传统守旧势力一扫而空,从经济上、文化上和生理上把他们的命都给革了。

兰芳九年到兰芳十二年,这几年间,华联军队除了剿灭清军和邪魔外道的宗教军队,也在地方上展开了大规模剿匪作战。

本身有着一点外来政权意思的华联政权对这些地方上的遗老遗少们一点都不客气,说杀就杀,毫不留情。

所以大批量大批量的传统的封建宗族势力就在这一阶段被打的血崩,很多地方的大地主都被除掉了,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的大宗族也被清除了个干净,留下来的都是大字不识一箩筐的贫苦农民。

然后华联政府自己搞学校,自己培养学生和公务人员,用共和主义和公民主义为主导教育、运转整个社会,直接改变了千百年来传统底层社会的运转逻辑。

集体农庄的建设也让宗族势力和大地主势力无所遁形,失去了传统意义上对基层社会的影响力,所以在工业化浪潮滚滚而来之际,那些旧的传统力量几乎没有造成任何有效的阻碍。

包括推行废止缠足、女子外出上学务工、废除宗族宗法、倡导婚姻自主自由、优生优育等等思想变迁,都没有遭遇想象中那么巨大的阻碍浪潮。

因为反抗的主力早就在此前被杀光了。

被欧洲人称为“兰芳战争”的这场共和革命战争的的确确造成了数百万人的死亡,但是和过去的战争不同的是,这一次死亡的大部分都是旧统治阶层和既得利益者阶层。

比如旗人,三百多万人的群体,被赵学宁一锅端,全灭了,就留下了一根毛——永琰。

除此之外全员不是死了就是去南洋开矿了,这辈子都别想回来。

后面搞造反、追忆大清的那些封建宗族势力也是差不多的结果。

除了极少数耳聪目明跟上节奏的聪明人,绝大部分子封建宗族势力也是在共和革命的滚滚浪潮下失去了脑袋,混的和路易十六一样,很有排面。

到兰芳十四年以后,正式的工业化大潮开始席卷华夏全境的时候,工业化之风吹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传统势力可以掀起强有力的反抗运动了。

没什么反抗,自然就是成功,农民们眼睁睁地看着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指导下粮食日渐充裕,再也没有饿肚子,家里的劳动力不仅不缺乏,反而还多的满溢了出来。

如此一来,当然就要让这些满溢出来的多余劳动力离开土地找饭辄,以免降低农业生产的边际效益,这是自然的经济规律。

比起带英那种不当人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华联这边才是真正的人类文明之光。

兰芳群猩在这件事情上是真正的当了一回“人类群星”,他们在赵学宁的带领下推动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时代大变革,五千年未有之大变革就那么顺利的降临在华夏大地上。

传统的那种一辈子把人绑死在土地上的宗族式的生活方法在工业化愈演愈烈的时代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直接就被冲成了渣渣,大量富余劳动力进厂打工,成为了工人。

男人如此,女人也是如此。

听闻大量工厂招女工,听闻当工人的巨大收益,很多人家也都动了心,答应把女儿送到工厂里做工赚工资,女孩子们也乐得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

到了工厂里,接受了兰芳传统“双职工家庭”的宣传,全新的生活思想也开始在这些农村出来的年轻人心里扎根。

华联政府宣扬自由恋爱、自主婚姻,鼓励年轻男女自己决定自己的婚事,而家长不要过多的干涉,于是工业化浪潮的产物——工厂就成为了新生活、新思想的温床。

无非就是当初在兰芳公司里发生的事情又重新发生了一遍而已,对于早期兰芳的高层领导人来说,这一切已经见怪不怪了。

赵学宁不觉得奇怪,田新也不觉得奇怪。

男工和女工们似乎是在休息日出来找小餐馆打牙祭,一边吃东西,一边互相调侃。

胆子大的男工和胆子大的女工隔着短短的距离在各自的桌上交流调笑,说些不轻不重的话语,时而引起一阵集体爆笑。

当然了,指望他们能说出什么“高论”那是想都别想,文化水平放在那儿,眼界也放在那儿。

但是赵学宁也没想到这些年轻男女们居然在谈论“夜袭宿舍”“抢个媳妇回家”之类的事情。

继续听着,赵学宁感觉他们半是笑话,半是认真。

一些男工胆子大,调笑着问女工们愿不愿意到他们的宿舍做客,他们有好酒好菜拿来待客,吃过了觉得合适就不走了,直接安家落户。

女工们回呛这帮男工的龌龊心思,骂他们痴心妄想,说她们就在自家工厂的宿舍里住着,他们要是有胆,就试试躲开工厂的保卫队,看看能不能“夜袭宿舍”。

一些性格大胆泼辣的女工还高调宣称什么“老娘洗干净了在宿舍等着,看看你们来不来的了”之类的,把赵学宁听的一愣一愣的,田新也听的一愣一愣的。

“没想到移风易俗的计划那么顺利,这才多久,都到了这一步了?”

田新吃了一块红烧肉,缓缓道:“大总统,这是不是有点太过了?真要搞起来,这风气不就乱了吗?就算不要三聘六礼,两情相悦也是必须要的吧?”

赵学宁咽下一块红烧肉,笑着摇了摇头。

“咱们是国家领导人,管天管地,还管人家年轻男女看对了眼处对象?说好了自由爱恋自主婚姻,都是那么宣扬的,难道说话不算话,朝令夕改?”

“倒也不是朝令夕改,只是觉得有点……”

“嗨,口花花而已,吹牛皮又不用交税。”

赵学宁瞥了那帮男工一眼,笑道:“我倒觉得这很好,过去咱们的国民就是太压抑了,男男女女心底都有很多怨气,现在给他们释放一下,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别当大家长,别管那么多。”

田新见赵学宁这么说,倒也没有再说些什么。

赵学宁听着这帮工人在那边吹牛皮不打草稿,说的都是些带颜色的事情,似乎这一解放,解放的都是他们心底里属于人类最原始的欲望。

倒也没什么不好的就是了。

人嘛,七情六欲,五谷杂粮,谁还没点欲望。

过去,这些欲望被专制皇权死死压制在了土地上、村子里,现在得到释放,也是理所当然的。

大家压抑了几千年,总该有个拨乱反正吧?

在长安的一番闲逛和见闻让赵学宁挺满意的,倒不是对这些工人们口花花很满意,而是从他们的生活状态中,赵学宁看到了一种非常不错的松弛感。

这种松弛感是他上一次来到西安的时候所没有见到过的,也是他过去几年游历大江南北所没有见到的。

松弛感这个东西对于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来说都算是一个比较奢侈的东西,而当大部分人都有了松弛感的时候,就说明这个国家的施政、建设是比较不错的。

曾几何时,他见到的都是迷茫、麻木的人们,那个时候,他们的脸上、眼睛里和脑袋里应该是空空的,麻木的不像一个正常人类,倒像是一头牲口。

可现在,他们居然能拥有这种美妙的松弛感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