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兰芳 > 第四百六十九章 即将开打的战争

兰芳 第四百六十九章 即将开打的战争

作者:御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9:11 来源:平板电子书

苏沃洛夫迅速展开了自己手上的地图,他发现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华联在北线控制了伊尔库茨克,又在南线涉足中亚,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政治和军事进展。

如果让他们继续推进下去,帝国在哈萨克汗国的军事布置一旦失败,华联就具备了从东方对帝国发起钳形攻势的能力。

一旦形成了这个局面,西伯利亚大平原地区将会处在极度的危险状态之中!

不!不仅仅是西伯利亚!

整个乌拉尔山以东都会面临华联的军事威胁!帝国在乌拉尔山以东全部扩张成功的领土都会受到威胁!

帝国自伊凡雷帝以来所艰难取得的全部的成果都将遭到威胁!

对于如此的设想,苏沃洛夫非常不希望这是真的,他非常希望这只是自己的战略误判,是自己想多了。

华联这样做或许只是为了保证他们新疆的安全,而不是为了进一步威胁帝国在中亚的势力布置。

可是作为一名军事将领,他必须要实事求是,在战场上如果不能做到实事求是,那就是自取灭亡。

所以苏沃洛夫还是把自己的猜测写成了军事报告,让人送回圣彼得堡递交给女皇。

他希望女皇能够谨慎的思考这种可能性,提前进行安排,如果有必要的话,帝国应该在西线与欧洲的对手们暂时停战,整顿力量准备迎接来自东方的严峻挑战。

而且眼下对于帝国来说,其实有一个非常好的与欧洲的对手停战的契机,那就是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共和国的建立。

新体制的法兰西共和国的建立对于整个欧洲的王权社会都是威胁,且这种威胁应该远远凌驾于各国原有的矛盾之上。

苏沃洛夫认为,可以让外交人员以这个角度切入进去,应该可以达成与欧洲敌人们的和解,哪怕只是暂时的和解,也能让帝国从西线抽调足够的力量投入到东线来。

欧洲各国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对手可以威胁帝国在西线的利益,除非他们全部联合在一起对帝国开战,但是眼下法兰西共和国的威胁明显在帝国之上,欧洲各国应该巴不得与帝国停战。

而在东线,华联的崛起和不断壮大已经实实在在的威胁到了帝国的国家安全乃至于生死存亡。

苏沃洛夫尽自己的可能把这个问题描述得非常严峻,他希望女皇可以对此有足够的重视。

在此之后,他开始安排更多的侦察兵去侦察华联的军队在哈萨克汗国内的行动内容,以此判断华联是否有向帝国发起军事进攻的可能性。

如果华联打算在哈萨克汗国对帝国的军事力量发起进攻,那么苏沃洛夫也就不用再去伊尔库茨克了,直接在哈萨克汗国就可以开打了。

反正结果也差不多。

如果在这里打不赢,根本也不可能去得了伊尔库茨克。

从战术的角度来说,这对于苏沃洛夫和他的部下们反而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可以少走很长的一段路,他们的后勤也会相对来说更加轻松一些,所以苏沃洛夫更加愿意和华联军队在哈萨克汗国展开一场战斗。

苏沃洛夫率领军队抵达哈萨克汗国的消息自然也很快就被华联方面侦察到了。

华联方面通过各种渠道的情报搜集,很快就得知苏沃洛夫统辖的这支军队人数约在万人,是一支有相当规模的远征军,军力很是强大。

考虑到这支军队的规模比较大,张剑南判断了一下局势,觉得只靠自己手下的三千人和一万名俄军正规军开战多多少少有点风险,翻车的可能性有点大。

虽然斡里非常愿意提供军事帮助,但是考虑到那些哈萨克骑兵们歪瓜裂枣的样子,张剑南觉得这一战还是得靠自己。

他们之前苦战了一百多年,愣是没有把圣彼得堡的扩张野望推回去。

于是张剑南派人返回新疆,向尹子明求援,要求抽调一个营的步兵前往支援。

他的手上如果有六千人,他就有更大的把握把这支远道而来的俄军远征军埋葬在这里。

于是在兰芳十六年的正月和二月,苏沃洛夫和张剑南两方面都在进行着紧锣密鼓的战争准备。

可以说这两人都是非常专业且有才能的军事将领,他们彼此都对自己的部下做了非常严密的军事安排,也对对方的兵力、装备、处境等等进行了一些侦查,得到了一些比较有效的信息。

由此算是从战略意义上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不过战争并不简简单单的是前线士兵的搏杀,在硝烟战场之外的其他战场上所发生的事情也将极大地影响到硝烟战场上的决胜与否。

比如,华联方面对张剑南是竭尽全力的支持帮助。

尹子明得知一支万人的远征军正在俄军将领的率领下抵达哈萨克汗国的时候,他对此非常重视。

张剑南要求一个营的兵力前往支援,他直接给了两个营的兵力,还专门安排了一个炮营携带大量火炮前往支援。

与此同时,为了保障这支军队的后勤不出问题,他开始要求浩罕国、布哈拉汗国和希瓦汗国一起为这支军队提供后勤支持。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尹子明将会协调财政部给予这三国一些经济上的优惠政策作为回馈,而这三国则需要保证竭尽全力的提供后勤物资给到前线的华联军队。

此三国的驻军和当地的外交人员应当从中发挥作用,动用一定的军事威慑力促成这件事情。

因为此时的中亚地区还处在西北军区的控制之下,所以尹子明的命令是可以得到贯彻的,很快西北军区司令部就根据尹子明的要求和决断开始行动,向四面八方传递消息。

做出了这一系列的决断之后,尹子明接着判断出这支俄军应该就是早前从圣彼得堡方面得知的要来夺回伊尔库茨克的那支俄军,而不是圣彼得堡方面专门为华联在中亚的行动而派遣出来的。

时间上显然对不上。

可能是行军路线上的一些问题使得他们出现在了哈萨克汗国,以至于原本应该是由乌里雅苏台军区主导的这场战争变为了西北军区主导。

不过战争就是这样,战场局势瞬息万变,任谁也没有办法完全在战前掌控全部的局势,所以这就要求军事将领能够随机应变,在紧张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计划变更,以此取得胜利。

能够办到这种事情,则可以称之为名将。

尹子明自认自己应该是除了李闯和楚腾之外华联的第三号大将。

自己参军打仗以来,除了很早的时候打英国佬的船只吃过几次瘪,被打得抱头鼠窜,但是从兰芳公司成立以来,就再没有打过败仗了。

勉强,也算得上是百战名将。

所以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他决定笑纳,让这一战的胜利成为自己登上元帅之位的助力。

于是在苏沃洛夫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之下,华联军队在哈萨克汗国的军事存在猛然增强了。

而且目标就是他。

此次增兵完全就是为了把他手下的这支军队全部吞掉而准备的,苏沃洛夫对此毫不知情,他完全不知道华联方面已经决定将他彻底消灭了。

苏沃洛夫的战斗计划主要还是依托堡垒跟华联军队打消耗战。

通过堡垒的优势,首先试探一下这支华联军队的战斗实力,然后再做考量,看看是继续防御,还是主动出击。

作为身经百战的名将,苏沃洛夫不会畏惧任何敌人,但是作为一名有素质的军事家,他很清楚自己和自己的这支军队目前其实是孤立无援的。

在没有充分后援的情况之下,绝不能轻躁冒进,否则一旦陷入敌人的围困当中,他们要么突围出来,要么全军覆没,根本没有援军可以指望。

当初在欧洲战场上,他虽然被波将金给坑过,然而在现在的这片大草原上,他倒是希望波将金能够死而复生。

和本地军事堡垒里的驻军还有哈萨克草原上的那些名义上臣服于圣彼得堡的家伙们比起来,波将金都显得是那么的可靠,至少波将金是真的会打仗。

于是他小心谨慎的把自己手上有限的军事力量分出去一部分散布在各个堡垒当中。

以奥尔斯克堡为中心,将东部和东南部的数个军事堡垒全部增强驻军力量,使之连成一线,作为拱卫奥尔斯克堡大本营的外围军事据点而存在。

而他自己则控制着多达七千人的主力部队坐镇在奥尔斯克堡,准备观察局势,看看华联军队那里到底是怎么个打算。

反正他不准备主动出击,他只是要求他的部下们增强火力,整顿战备,随时防备可能来袭的华联军队。

这样一来,苏沃洛夫判断自己实质上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因为华联军队和他的军队一样,都是在国外作战,远离国家核心地区,后勤补给很成问题。

而自己这边的后勤补给路线大部分都在国家疆域之内,虽然后勤补给路途遥远,到底还算是安全的。

而华联这边的后勤补给路线相对来说更近一些,但是大部分都在国家疆域之外,安全性值得怀疑。

如果陷入持久作战,华联方面应该是率先挺不住的那一方,战线一旦拉长,华联的劣势会无限增大。

张剑南方面很快探知到了俄军的战略部署,发现俄军并没有主动进军的打算之后,张剑南意识到这支俄军的统帅是一个比较谨慎的人。

他虽然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不过面对一个谨慎的对手,他也不由得变得谨慎起来。

所以在援军的两个营抵达之前,他都没有贸然进攻,而是不断派出探查人员在中玉兹地区的西部和小玉兹地区继续进行探查,并且偶尔做一些小规模袭扰。

通过这些袭扰,他试图判断当地俄军驻军的反应能力和作战能力,不过让他有点失望的是,他的这些小规模袭扰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因为那些堡垒里的俄军仿佛事先都接到了什么命令一样,全部进入了堡垒,不曾外出,连原先一直都在进行的和当地人进行货物交换的行为都停止了。

他们似乎非常担心被当地的某些人混进堡垒里面实施破坏。

事实上,这也是张剑南的计划之一,他也曾经试图安排一些手底下的士兵伪装成当地人,用做生意的借口进入堡垒进行破坏。

但他还没有来得及实施,这些俄军的堡垒就不再和当地人搞什么贸易,只接受本国人进入其中。

因为彼此之间相貌的差距,混入其中的战术变得难以执行,张剑南也就随后放弃了这一行动。

不过从这件事情当中,他进一步判断出了该地区的俄军主帅准备执行的是防守战术,而不是主动进攻的战术。

这对于华联来说,其实倒也不能算是什么坏消息,因为本来张剑南就做了两手准备。

如果俄军主动出击,他就会利用华联和哈萨克汗国这边的骑兵优势,实施骑兵战术,通过运动战歼灭俄军主力。

如果俄军决定固守堡垒闭门不出,那么他自然会用华联方面最优势的火炮给他们一个教训。

现在苏沃洛夫选择了固守堡垒,闭门不出,这在一方面的确给了华联军队比较大的进攻压力和后勤压力,但在另一方面来说,也等于是直接放弃了军队的机动性,把战场的主动权让给了华联。

所以张剑南笑纳了这份战场主动权,让骑兵作为预备队,以步兵作为进攻主力,做好了进攻的准备。

兰芳十六年三月初,尹子明安排的两个营的援军抵达了战场,张剑南很惊喜的发现这两个营的援军里面居然还有一个营的炮兵。

经过装备换装和军事改革之后的华联军队的炮营,那可真的是绝对的火力代名词。

一般能够配合步兵一起前进的轻型野战火力都在步兵营当中,并没有单独进入炮营的编制,而一旦进入了炮营的编制,基本上就代表着重炮。

还是那种是具备强大的攻城能力的重炮。

应该说这么多年以来,华联军队的单兵作战火器经过了好几轮革新,从前装到后装,从明火打火到定装子弹,一直到如今兰芳三式的制式步枪。

可以说单兵火器这方面有了革命性的变化。

单兵火器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在火炮层面当然也不会落后。

随着枪械装备的改革,相对应的革新计划也被火炮专家们提出,并且进行了实验。

定装弹药、后装设置这些都已经运用在了火炮的规格当中,并且利用膛线增强火炮的精准度和破坏力,这早已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