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兰芳 > 第四百四十七章 赵学宁并不好看美国的共和

兰芳 第四百四十七章 赵学宁并不好看美国的共和

作者:御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9:11 来源:平板电子书

赵学宁这么一说,杰斐逊眨了眨眼睛,脸上的笑容有些勉强。

“应该不至于到这个地步吧?我听闻鸦片具有止痛的效果,在英国本土也有不少医生使用鸦片做止痛剂。”

“反正我这边是这样认为的。”

赵学宁叹了口气:“止痛归止痛,但不能总是用,否则就会上瘾,一旦上瘾,这辈子想甩掉就很难了,这东西为什么赚钱?还不是会上瘾?到时候为了吸一口鸦片,上瘾的人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杰斐逊抿了抿嘴唇,沉默了一会儿,表示自己回去之后会和政府商议一下这个事情。

随后他便把话题转移到了通商的问题上。

“因为美利坚和英国之间的商贸比重太大,但是我们和英国的关系又有些敏感,一旦牵扯到这方面的事情,商贸很可能会受到影响,而贵国和英国之间据说又有同盟协议,所以这方面的问题,我们是否可以签署一些额外的协定?”

赵学宁笑了笑。

“比如?”

“比如……”

杰斐逊稍稍措辞,小心翼翼道:“比如如果英国与美利坚发生战争,中华联邦可以维持中立,不会切断对美利坚的商贸?”

“这方面……可能英国人会有很大的意见。”

赵学宁笑道:“贵国和英国人的商贸关系很紧密,我国和英国的商贸关系也很紧密,我国的商品销售到欧洲的,只有三成左右是自己销售,剩下七成都是通过英国的商船和渠道进行的。

欧洲大陆很多国家对于我们的商品都有需求,但是他们对我国的政治体制很不满意,所以都是通过英国人转手出售,要是没有英国人,我国的外贸也会遭到巨大打击。”

“但是对于英国人和欧洲大陆人来说,没有了中华联邦的商品,尤其是茶叶,应该也是他们难以忍受的事情,他们内部肯定也会有非常巨大的反对意见。”

杰斐逊忙说道:“我始终认为,在这种商贸关系之中,中华联邦绝不是弱势方,联合王国也绝对不是强势方,准确的说,贵国和英国都有各自的优势,双方维持这种商贸关系是最好的,一定要对抗的话,只会两败俱伤。

英国人的政治体制是妥协的产物,他们善于妥协,习惯妥协,更愿意使用妥协达成目标的百分之五十或者六十,虽然对于弱小者他们喜欢用强权凌辱,但是对于强大者,他们更加富有妥协精神,对于中华联邦如此强大的对手,英国人一定会选择妥协,而不是战争。”

“这样说的前提是中华联邦没有对英国的核心利益造成威胁。”

赵学宁伸手敲了敲桌案,微笑道:“一旦英国人的核心利益受到了影响,就算不愿意,他们也必然发动战争,与中华联邦殊死一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在核心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还能坐下来进行妥协式的谈判。”

“话是这样说没错,但是大总统先生,我们谈判的目标应该不在英国人的核心利益范围之内。”

杰斐逊笑道:“美利坚自从独立战争之后就不再是英国人的核心利益了,英国人不会为了美利坚这片不再属于他们的领土而选择对中华联邦开战,这对于他们来说非常不合适,也没有任何好处。

除非英国人可以无视法国人在欧洲的行动,选择用全部的力量反攻美利坚,但是,恕我直言,大总统先生,如果英国人选择那样做,我可以认为整個英国都疯了,他们准备举国迁移到美利坚来,放弃自己在英伦三岛的领土。”

赵学宁看了看杰斐逊,心中感叹此人言辞之犀利、思维之敏锐,但依然还是缓缓摇了摇头。

“杰斐逊先生,你说的很对,可尽管不是核心利益,利益受损也是难免的,中华联邦虽然没有答应和英国人签订攻守同盟条约,但是在这种事情上如果不站在英国这边,就等于与之为敌,对于喜欢斤斤计较的英国人来说,这必然会使得他们怀恨在心。

一旦出现了这样的波折,中华联邦在欧洲的利益就很难说能维持现在的这种状态,而这一点对于中华联邦来说没有任何好处可以得到,反而还会面临不可预知的风险,国内的经济也会受到影响,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杰斐逊缓缓叹了口气,他知道赵学宁不是个好对付的角色,也知道一般的言辞不可能说动他。

出使之前,华盛顿领衔自己的内阁成员,还特邀了杰斐逊一起前来研究赵学宁,以确保此次出使可以达成他们的目标。

就他们所得到的消息分析,赵学宁是个从底层白手起家创业的人,这样的人必然心狠手辣、行动果决,且极其好斗,富有战斗和进取意志。

期间,赵学宁还有利用尼德兰东印度总督作为跳板经营自己势力的行为,最后反过来吞并了尼德兰在东印度群岛的利益,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兰芳共和国,然后一步一步发展壮大,直至成为整个亚洲的第一霸主。

可以说赵学宁的军事能力和政治能力包括个人的智力都非常优秀,绝对是一个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儿,想要让他主动放弃自己的利益转而向美国提供什么帮助,那是想都别想。

在这样的前提下,华盛顿认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中华联邦让渡一部分利益,换取和中华联邦的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比如降低中国商品到美国的关税,给予中国商品更多的税收优惠,让中华联邦政府能够加大销售商品到美国的比重,也能更多的接受美国的商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英国的经济依赖。

之所以要达成这样的目的,主要还是目前美国糟糕的国内和国际处境。

国内,华盛顿的第一任期已经完成,在他的第二任期内,汉密尔顿和杰斐逊两个派系之间的斗争越发激烈,到了无法相容的地步,以华盛顿的威望也不能平息。

尽管华盛顿因为汉密尔顿在经济上的能力而选择了汉密尔顿,但是汉密尔顿在政治倾向上的保守和对于工商业等新兴资本力量的过于认同导致当时在美国国内占据更大比重的农业经济力量的不满。

他的一系列主张和政策虽然的确改善了美国战后糟糕的财政状况,但是这是以损害农场主、农民、小手工业者等等大量人群的利益为代价的,所以汉密尔顿的联邦党势力虽然权力很大,但是在民间颇有点声名狼藉的感觉。

托马斯·杰斐逊的民主共和党势力虽然被逐出了政府,失去了政治权力,但是在民间拥有很大的声量,这种声量之大,使得汉密尔顿派系势力掌控的政府也无法忽视掉。

更关键的是,在欧洲大陆风起云涌的状态下,汉密尔顿和他的联邦党却认可英国的君主、反对法国的共和,一定要和英国站在一起,无视法国之前对美国独立的巨大帮助。

这对于大部分美国人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

尤其是以杰斐逊为首的民主共和党人,他们普遍认同法国、反感英国,为此对汉密尔顿和联邦党人大加抨击。

但是华盛顿也承认汉密尔顿的实用主义还是有点道理的,因为法国目前的状态显然无法对外部进行干涉,他们面对整个欧洲的围攻,自顾不暇。

但是英国却可以。

如果在这个时候美国站队法国,并且用经济手段帮助法国,引起英国的进一步愤怒,很难说英国会不会再次发动战争进攻美国。

要知道,眼下美国连成型的海军都没有,正式的美国陆军编制也只有八百人,其他的都是各州民兵,联邦政府要办事,要平定什么叛乱,基本上都要征调各州民兵组成临时军队。

这种情况下和英国开战,纯属郭小四和大姚打篮球——自取其辱。

所以汉密尔顿的主张是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的,这一点,杰斐逊等人也无法反驳。

但是这不意味着他们愿意认可汉密尔顿的政策,尤其对汉密尔顿试图对英国出让利益换取英国在国内工商业经济发展上的支持这一设想感到十分不满。

这不仅是因为共和与王权之间的对撞,也是因为民主共和党人所代表的经济利益团体的切身利益。

美国要发展工商业,还是要以损害农业利益为前提来发展工商业,农场主们和自耕农们愿意接受吗?显然是不愿意的。

但是现实问题摆在眼前,怎么解决呢?

杰斐逊脑袋一转,天才般的大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求助中国人。

中华联邦也是共和国,大家都没有皇帝和国王,所以中华联邦应该不会对他们怀有恶感。

同时中华联邦具备强大的军事力量,尼德兰、西班牙、葡萄牙、带英都在中华联邦手底下吃过败仗,前三者彻底丧失东亚和东南亚的势力范围,后者被迫和中华联邦平起平坐,共同享有对东方贸易路线的掌控权。

所以中华联邦绝对有实力可以庇护美利坚。

而且中华联邦也具备强大的经济力量,其拥有的丝绸、瓷器、茶叶和其他的手工艺制品对于欧洲乃至全世界来说都有巨大的诱惑力,甚至可以说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颗火星就是波士顿倾茶事件,由此可见中华联邦的经济底蕴。

从1784年开始,美国已经开始尝试和当时的清政府建立商贸关系,虽然没成功,但也能维持一定的商贸关系,且探索了一条成功的航道,这很重要。

而当下,如果可以实现和中华联邦政府的商贸关系认定,并且建立友善的外交关系,不愁不能利用中华联邦强大的经济力量摆脱对英国的经济依赖。

对于杰斐逊的想法,当时的美国内阁会议上是有过一阵沉默的。

倒不是说大家在意汉密尔顿的想法,而是中华联邦和美国之间的关系有点微妙。

赵学宁的《共和国》在欧洲火爆的不得了,堪称欧洲第一畅销书,销售量已达几百万册,美国人自然也通过自己的途径得到了这本《共和国》,美国政府高层几乎人手一本,日夜诵读。

比如华盛顿本人也得到了一本《共和国》,他挑灯夜读,连续好几个晚上都只睡了两三个小时,把《共和国》第一卷看完了,然后感到有点莫名的微妙的情绪。

这种情绪几乎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美国人都产生了。

因为赵学宁对美国的感官并不好。

赵学宁在《共和国》里对美国的政治体制持批评态度,尤其是对于美国政府镇压谢司起义这件事情很不满意,批评了美国政府高层对人民群众的野蛮。

同时,赵学宁认为美国的共和并不是真正的共和,而是出于妥协目的的共和,他们所谓的三权分立也不是真正的三权分立,而是一群心思各异的人为了各自利益的平衡经过妥协和交换之后勉强达成的共识。

借助三权分立这个外壳,美国内部的权势拥有者们创造了彼此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勉强同意建立一个联邦制度的美国。

美国之所以没有建立君主体制是因为没有一个具备绝对威望的天降猛男存在,如果有,这个人十之八九会成为国王,而不是成为总统。

美国的体制是妥协的产物,外部威胁存在的情况下尚且还能维持,一旦外部威胁不再,内部矛盾会迅速激化,迫使美国走向内战亦或是对外扩张的道路,如此才能缓和矛盾。

如果选择对外扩张而不是内战,那么矛盾会一直存在,不会真正解决,对外扩张的霸权道路并不能彻底解决矛盾,反而会不断加重矛盾的体量积累,等待着总爆发的那一刻。

总之,是美国成就了三权分立,而不是三权分立成就了美国。

赵学宁并不看好美国的共和。

看完这本书,华盛顿是真的很惊讶,要不是赵学宁没有更加深入的分析美国国家内部的种种具体矛盾,他几乎都要怀疑赵学宁是不是天上的神使,下凡旁观了整个美国的建国之路。

尽管如此,赵学宁对美国内部矛盾的分析和部分预测也让华盛顿心惊胆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