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兰芳 > 第三百一十六章 把大清忠臣当到最后

兰芳 第三百一十六章 把大清忠臣当到最后

作者:御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9:11 来源:平板电子书

苗旷和尹子明那边各有各的精彩,赵学宁这边则相对正常。

毕竟带清的小朝廷现在就在西安,甭管这个朝廷还有没有号召天下的力量,它到底是个正儿八经的朝廷,还有弘历留下来的那么一点点的组织度。

当然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带清朝廷就是最巅峰的时候也没有兰芳政权这样的组织度。

它毕竟只是個封建帝制朝廷,官僚系统对行政效率的消耗非常之大,消息传播的速度也比较慢,甚至就算是到了这个时候,他们还有欺上瞒下的事情。

湖北这边的战事压根就没有谁传到了陕西去,还是兰芳军队从襄阳北上打到南阳的时候,才由南阳清军守将把消息送到了西安小朝廷那边。

于是带清小朝廷才终于知道原来兰芳第三阶段的进攻已经展开了,兰芳并没有放过他们,兰芳之前只是在准备、在蛰伏。

时机一到,立刻爆发出强大的力量,以毁天灭地般的军事进攻态势将带清所剩不多的军队打的一败涂地,进一步夺取了大片领土。

四川、安徽、湖北、江苏,本就是一塌糊涂失去控制的局面,被兰芳这么一攻击,铁定崩盘。

而兰芳还不满足,甚至要进攻河南,河南一旦失去,陕西就在兰芳大军的兵锋之下,根本无处可逃。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大清朝廷的每一个人都无法继续欺骗自己,说兰芳只是想和他们划江而治、平分天下,只是想做一个割据政权。

事实证明,兰芳就是要他们死。

永琰听说了这个消息,非常惊恐,立刻召开朝会,要求他的大臣们给出一个解决方案。

还能有什么解决方案呢?

早就被兰芳打的丧了胆的朝臣们你一句我一句,讨论的都是该往什么地方迁都的问题,而不是如何抗敌的问题。

他们觉得眼下连陕西都不安全了,不能继续留在陕西,否则早晚要被兰芳干掉,当前应该立刻迁都去甘肃,在甘肃先立下都城,然后再节节抵抗,看看事情还有没有转机。

打是打不赢的,无数事实证明根本打不赢,想要活下来的话,只能不断逃跑,不断撤退。

对于朝臣们的这种投降派的论调,不久之前刚刚取代和珅成为首席军机大臣的恒瑞表示非常不满。

他大声谴责这些朝臣只知道拿俸禄,只知道吃饭,而不知道如何为君分忧。

恒瑞认为之前京师之所以失守,弘历之所以蒙难,就是因为这些朝臣的无能。

而且现在的问题也是一样,兰芳军队之所以前进的那么快,全是因为地方官员的无能,全是因为地方驻军的无能与胆怯。

他们不敢抗敌,不知道守土有责,只知道保全自己的荣华富贵,一旦兰芳军队进攻,他们就立刻撤退,以至于兰芳军队打下赫赫威名,而盛世大清成为了一个笑话。

面对如此这般惨痛的局面,恒瑞表示必须要做出一点改变。

在整个朝廷开大怒斥群臣之后,恒瑞站了出来,面向永琰跪了下来。

“启奏皇上,奴才以为,虽然兰芳贼军已经进攻到了河南,威胁到了朝廷的安全,但是朝廷并非没有应对方法,当下朝廷依然有三万余八旗军队和六万余绿营军队,总兵力不下十万。

另外除了陕西的军队,察哈尔、喀尔喀方面应该还能抽调骑兵支援,甘肃也还有一支军队正在平定叛乱,甚至太原也还有一支军队。

大清绝非没有一战之力,尚未战斗就先考虑该迁都去什么地方,只会让所有人都失去斗志,奴才建议当前最重要的是集中兵力防止兰芳军队进攻西安,诸位大臣应该群策群力考虑这件事情,而不是考虑如何逃避!”

恒瑞说的话当然是正确的话,十分的政治正确,但是恒瑞没有和兰芳军队交过手,而在场的大部分大臣都亲身体会过兰芳军队的凶猛。

他们都知道兰芳军队是如何的善战,而大清军队又是如何的无能为力。

之前和兰芳交战,大清军队取得的最好的战绩就是暂时击退兰芳军队,而从来没有在某一场战略决战当中获得胜利,以至于丧师失地,丧权辱国,连皇帝都被人家抓走了。

但是恒瑞是个火爆脾气,之前大清在内忧外患之下被蒙古马队背叛,他都敢亲自带兵去攻打察哈尔部落,取得了胜利,强迫这些部落继续臣服。

所以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打不赢对手,他认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打不过,那是因为你胆子小或者无能,人不行,不要怪路不平,好好反思一下自己!

眼见恒瑞如此蛮横,和珅看不下去了,于是向恒瑞进言。

“大人有所不知,兰芳贼军火器精良,炮火凶猛,凡是作战,首先便使用火炮攻击,兰芳火炮质地精良,火力凶猛,射程远超大清火炮,火炮炮弹之重量也远超过大清火炮炮弹之重量。

大清火炮无法与之抗衡,一旦交战首先便落入下风,军阵难以维持,士卒皆无斗志,遂屡屡落败,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找到克制贼军火炮的方式,根本无法谈及作战。

此前在天津和京师,诸多大将用尽一切办法与贼军交战,太上皇甚至亲自取血向上苍祷告,但是一样没有用,当前大清风雨飘摇,只剩下最后的十万军队,这支军队一旦有个三长两短,大清就真的不好了!”

和珅说的很坦诚,也是当前带清最大的问题,但是恒瑞一向看不起靠着谄媚、逢迎上意而上位的和珅,觉得和珅是个小人,不足以谋万世。

而且和珅之前还对他不够尊重,没有给他足够的面子,所以恒瑞非常讨厌和珅,眼见和珅出来说话,恒瑞眼睛一瞪,开始输出。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器械不过奇技淫巧而已,遇事不考虑人,而先考虑器械,世上有这样的道理吗?我听说你曾经在官学读书,还很受你的老师的好评,肚子里也算有点墨水,怎么连这个道理都不懂,还要我来教你?”

和珅顿感无奈,只能解释。

“您或许没有见过兰芳的火炮,但是诸位大臣都是见过的,您尽管问一问,我军能扛得住吗?就算足够勇敢,人的身体……他确实扛不过铁打的大炮,也没办法扛得住火药!”

和珅这么一说,也有不少大臣站出来劝说恒瑞,说兰芳火炮确实凶猛,那确实不是人的问题,就是武器的差距实在太大了,根本打不过,强行去打,纯粹就是在送死。

恒瑞更加生气了。

他涨红了脸,但是也不去反驳这些人,而是直接看向了永琰。

“皇上,奴才请领兵作战,与兰芳决一死战!”

永琰一愣。

“这……爱卿是否太过于冲动?爱卿乃国之柱石,不可亲赴险境,还是换别人去吧。”

恒瑞坚决的摇头。

“皇上,奴才现在已经发现了,大清最大的危机不在外面,就在这朝堂之上,大清最大的危机不是兰芳和赵学宁带来的,就是朝堂上的诸位大臣带来的!”

恒瑞转过头扫了一圈刚才出言劝他的大臣们,目光十分凶狠。

“就是因为这些人未言战先言败,没有寻找敌人的弱点,而是只看着自己的缺点,所以我军才屡战屡败!可屡战屡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根本不敢战!

屡战屡败,可以训练军队,寻找战术,再寻求获胜,但如果连战都不敢,又如何能取胜?大清的江山不是一步步退让出来的,不是靠着迁都得来的,是靠着骑射弓马!是靠着钢刀夺来的!”

恒瑞说着说着就上了头,一边说话一边喷口水,唾沫星子乱飞,显然非常的激动。

而随着他的剧烈输出,和珅在内的朝臣们也不敢跟他说什么了。

毕竟这位爷爷是宗室,是目前少数血统高贵的重臣,还掌控了目前的军权,之前立下大功的王杰现在缩着脑袋站在大臣的队列里当鹌鹑,一句话不说,眼观鼻鼻观心,仿佛朝堂上的争论和他没有任何关系。

一个火力全开的恒瑞当然不是这群大臣能比的,面对恒瑞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质询,群臣纷纷噤声,和珅也不敢再说什么了。

于是恒瑞继续请战,表示自己愿意为大清奉献一切。

眼看恒瑞如此忠勇爱国,永琰为之感动,于是下令首席军机大臣恒瑞加抚远大将军衔,负责统领大军迎战兰芳入侵的军队,力保陕西安全、西安不失。

恒瑞令下旨意,转身就走,临走前还瞪了和珅一眼,又看了看一副鹌鹑样的王杰,这才抬着脑袋满是傲气的离开了朝堂,前去整顿军队。

他离开之后,和珅、王杰等大臣被永琰责令力保恒瑞的后勤没有任何差池,如有差池,提头来见。

朝会之后,和珅与王杰走在大臣队列的最后,两人默默的并排而走,互相看了看,彼此都能瞧见对方眼中的深深的无奈与绝望。

最后,和珅首先打开了话匣子。

“当时在京师的皇宫里,太上皇握着我的手告诉我说皇上这里需要我,皇上没有足够的从政经验,需要我来帮他稳定局势。

本来我是想陪着太上皇一起死的,可太上皇这么信任我,让我来办这个事情,我想我无论如何都不能辜负太上皇的信任,所以我就来了。

现在想想,我好像辜负了太上皇对我的信任,我好像根本就没有办法帮着大清站稳脚跟,眼看着恒瑞要去送死,我却根本拦不住。

王大人,你说我是不是根本就不该来这里?我是不是他一开始就应该为了保护太上皇而死呢?如果那样的话,倒也省得现在还遭受折辱。”

王杰苦笑一声。

“和大人,伱所想的也是我所想的,太上皇虽然没有嘱咐我,但是我当时所想也是觉得不能就那么白白的死了,我想用我的所学回报太上皇的恩德,做大清的忠臣。

一开始我觉得我做的还不错,打了不少胜仗,拉起了一支军队,看上去还可以,可是眼下我好像又什么都做不到了。

之前有不少部下都劝我不要那么听恒瑞的话,甚至还有人劝我,干脆把恒瑞杀了,现在想想,我当时就算不把恒瑞杀了,也应该把他给打压下去,不能让他这么嚣张啊。

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来不及了,和大人,咱们两个还是做好为皇上殉难的准备吧,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大罗神仙下凡都没救了。”

“就不再挣扎挣扎吗?”

和珅看向王杰,眼中闪过一丝不甘,立刻说道:“王大人,我觉得对付兰芳的话,你应该比恒瑞更合适。”

王杰犹豫片刻,还是摇了摇头。

“没有意义的,如果面对的不是兰芳贼军,那么我觉得我可能更合适一些,但既然来攻打我们的是兰芳,无论是我还是恒瑞,无论是谨慎待敌还是急躁冒进,最后的结果应该都是一样的,不会有什么区别。”

和珅闻言,迷茫了片刻,随后便是不住的摇头苦笑。

“好吧好吧,既然事已至此,我也不说什么了,王大人,咱们就把这大清忠臣当到最后吧……不过,您觉得咱们还有继续迁都的必要吗?”

王杰沉默片刻,思考了一会儿,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为人臣者总该为了君上的安全而考虑,恒瑞一旦战败,西安必然不能守,虽然说最后也难逃覆亡,但是能让皇上多做几天皇上不也是好事吗?

咱们救不了太上皇,挽回不了大清,已经不算是个合格的臣子了,所以,至少让皇上多做几天皇上,这也是好事吧?”

和珅想了想,觉得王杰说的也有道理,事情既然到了这个地步,无法力挽狂澜的他们只能尽可能的让永琰多做几天皇帝。

哪怕只是三天、两天,乃至一天,他们也算是尽到了做臣子的责任,也算是对得起弘历对他们的嘱托。

这就足够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