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兰芳 > 第二百四十七章 大清最后的希望

兰芳 第二百四十七章 大清最后的希望

作者:御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9:11 来源:平板电子书

皇帝一声令下,所有人都要跑断腿。

和珅带着工部的几个官员到处找寻还能铸炮的工匠和相关人员,但是找来找去也没找到多少人。

之前那一波杀戮,的确是把整个大清最懂铸炮的人都给杀了,现在能找到的都是些二流子。

和珅无奈之下只能去找城内的俄罗斯人帮个忙,但是俄罗斯人都是传教士和商人,没有军事专业的人,且他们根本不想留在京师,只想尽快返回他们的祖国,躲避战乱。

他们对于长期被“囚禁”在京师俄罗斯馆十分不满,向和珅提出强烈抗议。

结果和珅双手一摊。

“城外军队正在攻城,你们要是想走,现在就可以走。”

俄罗斯人瞬间不说话了。

现在出城?

死了算谁的?

城内仅剩的洋人派不上用场,和珅只能让自己人上了,给铁给铜,所有能给的都能给。

然后根据前线见过兰芳军队大炮的士兵的描述,他们说兰芳的火炮很粗很长,那和珅就要求工匠们往长、粗的方向去铸造火炮,把火炮弄得比兰芳的还要长还要粗,这样就一定可以打得比兰芳的火炮更远,就能有效还击了。

这群工匠也是二把刀,也没学过什么数理化,不知道什么叫做火药配比,不知道什么叫做弹道学,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膛线,他们只知道照着上头的命令做。

于是他们开始埋头铸造更长更粗的火炮,造来造去发现难度很大,又要长又要粗,还要炮内壁厚实,不然容易炸膛。

倒不是说这样不行,只是这样一来的话炮的重量就特别大,到时候别说开炮了,能不能抬上城墙都是個问题。

他们找和珅询问,和珅说他们只管造,越大越粗越好,这样看上去就很威武,可以振奋士气,可以威慑敌人。

但是数量不能少,越多越好。

于是工匠们就朝着这个方向去铸炮。

在强制行政命令的要求下,他们的铸造速度也算是快,兰芳军队炮轰京师的第八天,第一门样炮就铸造出来了,重六千六百斤,长一丈二尺,一般用药十斤,用弹二十斤。

这是大清目前为止铸造的最重、最大的一门炮,铸成之时,弘历亲自前往观看,看到如此威风凛凛的大炮,十分欣喜,亲自赐名【平南威武大将军炮】。

“有此巨炮,何惧兰芳!”

弘历立刻下令把这门巨炮送上城墙给大军使用,然后大家才发现这门巨炮根本没办法用普通方式送上城墙,太重,太大,人力难以抬动。

最后还是工部的匠人们想了办法,用铁索吊动的方式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门巨炮送上了城墙。

士兵们啧啧称奇,觉得这门大炮一定能给兰芳军队巨大的震慑。

于是在兰芳炮队休整、尚未开炮的时候,奎林就下令在城头开炮,给兰芳军队一点颜色瞧瞧。

炮手装填火药、实心弹,然后点火。

轰的一声,整个城楼仿佛都在震动,大家伙儿立刻感觉到这门巨炮的与众不同,于是赶快观看射击效果。

结果发现这么雄壮的巨炮的射程居然还比不过原先比较大的制式铜炮。

什么情况这是?中看不中用?

众人刚想夸赞这门巨炮,话还没说出口,就被现实打脸了。

奎林为此很生气,立刻把消息反映上去。

得知消息之后,弘历大怒,立刻找来和珅问责,和珅立刻向工部问责,一群工匠满头大汗的把炮拉回去重新检查,然后给出结论,说是上面要得太急,铸造的时候比较粗糙,很多细节没有打磨好。

弘历为此大怒,惩罚了工部尚书,要求工部尚书亲自蹲守,什么时候铸造出一门完美的巨炮,什么时候才能回府休息,否则就给我一直蹲在工坊里!

带清这边为了一门巨炮搞来搞去,兰芳军队可没有闲着,依旧维持一定频率的猛烈炮击,对城墙、城内和清军造成巨大打击,尤其是对清军士兵造成了难以磨灭的精神影响。

很多清军士兵为此患上了火炮恐惧症,不敢上城,不敢直面火炮的威胁,非要奎林组织相当规模的督战队才能上城防守。

结果就是,连不少督战队的士兵都产生了恐惧,难以直面火炮的威胁。

虽然实心弹没有爆炸弹那么直接巨大的杀伤力,但是通过弹跳、碎石飞溅和建筑物倒塌等等二次伤害,也能给清军带去很大的打击。

比如奎林的副将福全就在开战之后第五天被实心弹造成的碎石飞溅打中了眼睛,当场毙命。

从四月二十八日到五月初六,清军被炮击打死一千三百多人,受伤则超过四千。

相当多的士兵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而伤情加重,本来是小伤,给拖延成了重伤,从而死亡、致残者数不胜数。

尽管弘历严厉要求医生们加强诊治,但是因为上一次大撤离的时候超过半数的医生都被带走,留下来的医生里面善于刀剑外伤的也没有多少,结果就是平均一千多个士兵才能分配到一个医生。

如此也就不难想见清军伤兵的伤残致死率有多高了。

尽管如此,奎林和守城清军也没有打算撤退。

靠着高大宽深的城墙,这些八旗子弟兵还是有着比较强的战斗意志的。

而且还有将领们不断宣称有援军即将抵达的消息,所以兰芳火力虽猛,一时半会儿也无法造成某处的突破。

不过好就好在兰芳这边也没打算在他们战斗意志旺盛的时候就搞强行突击。

会造成太大伤亡的事情,李闯不做,他打算安安稳稳的在这里消磨清军的战斗意志和实力,顺便打几场围点打援的作战,给城内清军带去更大的精神压力。

该说不说,此时此刻虽然清帝国的局势已经危如累卵,但是靠着很慢很慢的讯息传播速度,相当一部分人并未意识到大清天下已经快完蛋了。

所以尽管兰芳大军兵临京师城下、京师告急,但是相当多的官僚和“有识之士”并没有感觉到大清就真的要被兰芳给灭了,甚至于很多消息闭塞的地区还以为兰芳是什么京师流寇。

只要大军抵达,发起攻击,一切都会变好。

于是勤王令一下,别的地方不说,山西、河南、山东这三个没有遭到兰芳进攻、也没有遭遇大规模起义波及的省份开始行动了。

山西巡抚海宁、河南巡抚伍拉纳以及山东新任巡抚长麟都开始行动了。

三人同为满洲旗人,属于绝对的既得利益者集团,绝不愿意眼睁睁看着大清国势衰退而被兰芳颠覆,所以他们很愿意募集兵马勤王。

勤王令规定,如果绿营兵数量不够,那么他们可以募集数量不多于三万的团练兵前往京师勤王,速度要快,一定不能拖延。

山西那边是相对安全平和的,没有受到什么冲击,也就是之前京师流民、达官贵人和一部分皇族抵达大同一带给山西带去了一些影响,造成了一阵恐慌。

不过山西巡抚海宁比较得力,很快调动自己手底下的绿营兵稳定了大同局势,然后将这一次的人口大迁移宣称是大清天子要来“西狩”,并不是什么别的原因,以此安抚人心。

不过海宁本人还是很清楚发生了什么的。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很快,他得到了授权,可以开始招募兵马组织勤王军,于是他一面下令全省各地的绿营兵、驻防八旗兵集结,一边又拿出钱粮招募民间壮丁参军,准备组建大军。

兰芳那边兵临京师的时候,海宁已经集结了一万多人,正式开打之后十余日,海宁募集到了三万人的兵马,凑在一起,发放了武器,准备了口粮,就要出击了。

临出击前,皇十五子永琰找到了海宁,要求和他一起出击。

“您是天潢贵胄,更是陛下属意的太子人选,眼下京师危急,稍有不测,您就是大清唯一的希望,古人说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您千万不能去战场上。”

永琰为之垂泪。

“皇阿玛以我为皇太子,用心良苦,让我远离危险,自己却坚持守城,无论是作为人子,还是作为人臣,天底下可有人子、人臣远离危险而父亲、君王身陷险境的道理?”

海宁深深地叹息。

“可您是大清最后的希望,一旦京师不保,您就要在大同登基称帝,昭告天下以稳定人心,如果您去了前线,稍有不测,京师再不保,大清怎么办?

您可知道赵宋为什么能在江南立足而前明不能?因为赵宋宗室当时只剩下赵构一人,各方势力别无选择,只能拥护赵构,而前明有很多宗室皇子,互相纷争,无法协力,这才被各个击破。

假使当时崇祯皇帝能让皇太子前往江南定都,再立明室,使明室力量得以统一,明室未必不能与宋室一样苟延残喘一百余年,大清还能有如今的盛世吗?

如今您身为陛下属意的继承人,就算天意难测,天下人都知道您是储君,不会有人反对您,大家都会承认您,但是除了您之外,还有谁能够得到广泛的拥护呢?

届时这边一个草头王,那边一个草头王,兰芳贼人虎视眈眈,大清内部却要为了谁做皇帝而纷争不断,届时,局面又该如何收拾?

您不能因为个人的小孝,就把天下大义和祖宗的江山置于不顾,您这样做,对得起陛下的良苦用心吗?对得起祖宗的江山吗?”

海宁一番嘴炮,把永琰打得晕头转向。

最后,永琰无法坚持自己的意见,只能挥泪送别海宁和他的三万大军,祈求海宁无论如何都要保护他的父亲。

海宁表示,如果京师不保,他绝不独活。

山西勤王军出发之后,永琰就在一部分随同官员的支持下在大同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小朝廷,利用仅有的人力物力整合山西的力量,并联系关中和四川方面,试图整合人力,进一步增强手中的力量。

山西勤王军是最先出发的,四月初十日就出发了。

而山东方面则因为之前打了败仗、被败光了绿营兵和大量军事物资的缘由,出发的时间比河南勤王军还要晚一些。

河南巡抚伍拉纳率领一万绿营兵和两万勤王军于四月十三日北上出发。

之所以筹备的那么快,主要是之前修缮黄河堤坝的时候集结的民夫尚未完全解散,于是就直接拉过来充军,很快凑够了人数,也算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典范了。

山东新任巡抚长麟很是努力,得到勤王令之前就在整顿军备,得到勤王令之后更是加快了脚步,举着鞭子抽打手下的官吏们让他们飞奔着跑起来,逼迫他们加班加点的办事。

终于在四月二十日,山东方面凑齐了三万军兵,然后北上支援京师。

其他地区因为各有各的烦恼,比如陕西和甘肃之兵被调往四川和白莲教作乱,实在抽不出多少兵马,只能调遣回去一万蒙古马队以勤王。

至于更远的一些地方有的压根儿没收到勤王令,有的则是官员或死或逃,已经处在无政府状态,而更南边的地方,就是兰芳控制区了。

于是这一波勤王令,带清竭尽全力,也只准备了十万勤王军前往勤王。

带清政权的军事动员潜力至此已经被压榨殆尽。

而李闯那边得到了三个精锐步兵营的支援之后,火力、战斗力都大大增强,连续大半个月包围京师炮轰京师而不发动总攻,偶尔趁清军不备发动佯攻,一旦清军有所反应,便快速撤退。

来来回回数次,清军疲惫不堪,不知道兰芳军队到底打算做什么。

只是将京师周边的交通要道分兵把守,设下了路障和防线,并且广泛散出去了哨探,以便传递军情,了解和珅口中的援军什么时候抵达。

四月二十一日,李闯得知山西方向来了一支清军,朝着天津关的方向前来,似乎想要穿过天津关抵达京师,应该是一支勤王清军,人数不少,大约两三万。

天津关在明代被称为“紧要”外口,它位于进京古道和内长城的结合部位,是西山防御西北来犯之知的第一道边关,明军首先在这里置关高险险,再于天津关西北处的制高点黄草梁上加筑烽火台。

不仅如此,天津关东面的沿河城地区更是咽喉之地,沿河城扼两道山口一条水口,西山中地形之险山谷之雄莫过于此地,最多的时候,明军驻军两千于此地进行防守。

从外面攻进来是挺难的,但是从背后拿下天津关就容易很多了,兰芳军队五百人轻轻松松拿下了天津关,然后整顿城防,安放火炮,巡视周边。

得到一支清军向这里靠近的消息之后,驻守于此的连队立刻向李闯汇报,李闯又派来一个连队的炮手,让他们驻防天津关,尽力迟滞清军的步伐。

等什么时候确实守不住了,那就撤退,不要硬扛。

四月二十二日,山西巡抚海宁派遣先锋军三千人先行进攻天津关,试图一举拿下天津关然后突入京师西部地区,再驰援京师,与兰芳军队决一死战。

不过天津关并不好打。

关城上的兰芳军队布置了数量可观的卡隆炮和臼炮,以葡萄弹和爆炸弹对付来犯的清军。

来犯清军没有和兰芳军队交过手,就那么直挺挺的冲过来要攻城,被葡萄弹打得残肢断臂乱飞,被爆炸弹炸得血肉横飞。

三千先锋军攻打城墙半个时辰,折损过半,实在打不下来,只能溃退回去。

海宁得知消息之后,很是恼火,怒斥先锋大将无能,将他革职,成为一名士兵,再派遣另外一名游击将军率领两千人马。

这一次清军小心了很多,没有贸然攻城,而是打算夜袭。

因为事前海宁也听说兰芳火器凶悍,射程很远,所以一次攻击失败之后就觉得强攻不妥,还是决定夜袭,但是军队里在晚上还能看清道路的人不多,挑到最后也就挑出来两千多人可以夜袭。

但是他没想到兰芳军队对于夜袭也早就有准备,夜间也有专门设置来守夜的士兵,清军刚一靠近,城墙上便枪声大作,当场打死不少人,还有很大的鼓噪声,吓得剩下的清军掉头就跑,慌乱间慌不择路,互相推攘,还踩死了不少人。

海宁大为恼火,不仅仗没打赢,还折了五六百精锐士兵,气愤之下,把统兵军官给斩了。

夜袭不成,只能日间攻城,海宁无奈之下只能下令军队以人数优势轮番发起对天津关城的进攻,试图用人数优势耗尽兰芳军队的弹药,以此攻破天津关城。

接下来连续三日,清军猛打猛冲,抬着旧时代的火炮拼命向前发炮攻城,多少也给兰芳军队带去了一些微不足道的损失。

与之相比,清军在兰芳军队凶猛的火炮攻势下,损兵折将甚为惨重,三天时间折损一千六百多人,打得全军士气低迷,难以为继。

海宁是万万没想到自己居然连一座关卡都打不下来,城上的兰芳军队人数看上去也不是很多,可为什么他那么多大军就是攻不破关城呢?

他只能想别的办法,比如派遣精锐部队爬山涉水抄小路,试图绕到关城后方发起突击,结果抄小路的精锐部队五百人走到半路上被同样试图抄小路偷袭清军大营吓唬他们的兰芳军队撞上了。

两军立刻展开遭遇战,然后清军被完爆,被兰芳军队刺死、打死三百多人,还有一百余人被抓了起来当俘虏,只剩下五十多人活着逃了回去。

海宁彻底无语。

兰芳军队居然还想偷袭自己?

他们才是防守方吧?

怎么感觉他们才是进攻方?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