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逆行我的1997 > 142 新模式

逆行我的1997 142 新模式

作者:白色米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5 20:49: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汪明一行也没有在店里待太长的时间,毕竟此行并非来参加开业典礼,但是对于李文秀来说已经足够。

由于汪明突然出现的缘故,店里开业的时间也推迟到了上午10点整。

随着第一颗橘红色的烟花在半空中炸开,格子铺海州直营店才算是正式开张。

由于是暑假期间,开业当天,店里的情形并没有之前一中跟二中那么火爆。

但是由于地处市中心的缘故,客流量仍然不差。

再加上久雨后晴的缘故,出来散霉见光的人也是成群结队的往街上挤,恰好又逢周末,连难得抽空出门逛个街的市民也比往日要多。

1元商店虽然在东南沿海那一带已经不算是什么新东西,但是在98年的海州市,还是一个新事物。

李文秀也没有刻意吆喝揽客,就连搬过来的烟花也就放了十来桶的样子,其他的原封不动地又送了回去。

好在杂货铺的店老板折腾了一回也没说什么就原价给他退了回去。

不过头一天的营业额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到晚上9点之后,店里的客人才慢慢都散了。

李红梅跟刘艳她们几个已经算了有一会儿。

王有来也闲不住,一直在旁边报账。

几个人忙活到晚上将近12点钟,才把当天的账全部都理清楚,剩下的就是统计最后的营业额。

一直到李红梅把最后一笔账加进去,李文秀才嚯地站起来。

“红梅姐,多少了?”

李文秀其实并不是很担心。

毕竟已经有了前几次的经验。

之前在松平,一中跟二中的店里开业当天,营业都突破了万元大关。

海州这边虽然没闹出太大的动静,但是想来也不会太差,毕竟白天的客流量摆在那里。

在98年,要说大把花钱的人不会太多,但是1元商店这种销售模式,在刚出来的那会儿其实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

在国内,小市民的那种贪小便宜的心态其实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太明显的变化,价格低往往会吸引相当多的一批人掏腰包。

“去掉零头,总共是21000块钱。”

虽然心里有底气,但是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李文秀还是松了口气。

2万出头,着实不低了。

虽然没有出现一个令人大吃一惊的数字,不过在这个时候,开业当天能够突破2万块钱,的确还算过得去。

这其实也是李文秀的一次尝试。

毕竟袖珍格子铺不可能一直沿着1元店这种模式发展下去。

小商品虽然有相当大的利润空间,但是毕竟很难做成那种潜力巨大的品牌。

而且一直把客户群体定位在学生身上,这种市场策略也多半是很难持久的。

所以在海州这边的直营里,李文秀已经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一楼的四间店面,其中的两间仍然是按照之前格子铺的经营方式,采用统一价格销售小商品,不过价格已经提到了1块钱。

剩下的两间,李文秀极为大胆地尝试了24小时便利店的经营模式。

作为一种本世纪前期就起源于美国,但是在日本成熟和发展起来的零售模式。

24小时便利店在1998年并不算一个新事物。

但是在国内,1998年便利店的发展却是一个黄金时期。

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国内经济的计划性和封闭性,24小时便利店虽然在全世界大行其道。

但是在国内仍然是一片空白。

一直到前两年才开始出现这种模式,可以说在98年仍然是处于起步的初期。

甚至连起步都算不上,毕竟不管是从经营管理模式,还是从发展的思想上,都跟世界上排名靠前的便利店品牌有着天壤之别。

李文秀之所以敢卖出这一步,完全是因为他具备了超越这个时代20多年的眼光决定的。

毫无疑问。

随着十年后线上零售业务的高速发展,传统的零售业务,尤其是即将大为兴盛的大型超市业务很快就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反而是24小时便利店这种零售模式,因为其便利性和时间上的全天候服务意识。

在互联网销售大行其道的年代,不仅仅没有萎缩,反而越发的繁荣起来。

既然有了这样的判断,李文秀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发展机会。

不过对于这样的尝试,王有来跟杨彪他们却并不是全都理解的。

“小老板,咱们这么做不会亏本吧?哪有商店大晚上还营业的,而且咱们也忙不过来啊,晚上还要上班,不睡觉啦?”

抿着嘴。

刘艳抱着手里的账本,脸上可不怎么乐意。

来市里上班,那自然是极好的,但是一想到要经常熬夜,来市里的那点兴奋老早就没了。

这可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天天都要这么干,别说两个小姑娘了,是个人也吃不消。

而且店里加上王文辉,拢共也就4个人,两班倒,那也得两个人换一班。

人手的确是个大问题。

“红梅姐,店里的招聘启事你贴出去没有?”

“还没贴。”

“那你尽快贴出去,抓紧时间招两个人进来早点培训,格子铺这边的话,两个人就够了,但是便利店那边肯定要换班。”

李文秀也没花心思去想点名,既然是24小时便利店,那就直接叫24hour好了,中文名就叫24小时便利店,也算是占了一个便宜。

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和发展,总是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的。

李文秀之所以没有在一开始就直接上马这种模式,其实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毕竟万一行不通的话,还有格子铺积累的资金和市场,即使是进行第二次创业的话,相对来说也会简单很多。

但是从第一天开业的情况来看,目前的状况还算不错。

拢共21000块钱的营业额里面,有将近一半是便利店里面产生的。

毕竟格子铺主要面向的群体还是海州一中的学生,这个时候又是暑假期间,销售额比不上便利店也是情有可原的。

不过之所以能获得这种效果,也是跟便利店销售的东西有关的。

跟格子铺不同。

李文秀在一开始就把便利店的消费群体定位到了普通市民身上。

店里卖的东西也是以日用品,尤其是食品为主,恰好迎合了普通市民的消费心态。

接下来几天的营业情况也证实了李文秀的判断。

不过在经过开业几天火爆的情形之后,店里的日营业额很快就慢慢稳定下来。

格子铺的营业额在假期很快就稳定在一个偏向于低位的水平,每天也就是在2000块钱左右。

而便利店的日营业额,则出乎意料地稳定在4000上下。

一直到这个时候,王有来和李红梅等人才算是彻底打消了心里的疑虑。

与此同时,随着上一期广告结束的时间日益临近,众人对即将播出的格子铺广告也多了一丝期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