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玄幻 > 浅山神话 > 第40回 官府纳粮不讲理,巧疏通靠老牛

浅山神话 第40回 官府纳粮不讲理,巧疏通靠老牛

作者:李和义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13 03:49:13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40回 官府纳粮不讲理,巧疏通靠老牛和

诗曰:

历史长河滚滚来,你方唱罢我自来,

君王自有凌云志,万里山河依旧在。

话说辽国统和年间,圣宗皇帝耶律隆绪,乘着建国100周年的声势,吞并中原的野心急剧膨胀,勾结西夏,对大宋朝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攻势。开疆拓土,是每一个皇帝都要做的美梦,圣宗皇帝耶律隆绪也不例外,在她继位的前几十年,她的母亲肖太后,停兵大战,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经过二三十年的经济建设,辽国粮草充足,国库充盈,民间富裕,全国上下一片歌舞升平,欣欣向荣,其乐融融的气象。圣宗皇帝耶律隆绪接管权力以后,大规模的招兵买马,打造兵器,排兵布阵,囤积粮草。虽然前些年有一些小规模的战斗,但是宋辽双方都没有什么大的收获,基本形成了拉锯战。这一次,辽国上下全体动员,在韩昌韩延寿的率领下,三路大军,齐头并进,挥师南下,可以说是攻无不取,战无不胜,就好似摧枯拉朽一番,全面攻陷了黄河北岸,与宋朝军队,在黄河两岸形成了对峙,最终逼迫着宋朝,签下了城下之盟。

说起来好说,一攻一退,10年的时间。你以为打仗打什么呢?打的就是钱,没有钱就不能够养活军队,没有钱就不能打造兵器,没有钱也不能够囤积了粮草。这钱从哪儿来?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都是民脂民膏,不管你是刮风下雨,下雹子还是下刀子?是天灾还是人祸?皇粮必须交,税负必须交,风光的是皇帝,受苦受罪的是老百姓。这辽国的统治集团,是契丹族的后裔,嗜血成性,都是一群战争疯子,萧太后执政了30年,让辽国成了强大的帝国,在西边压榨着西夏,对南方的大宋朝廷,垂涎三尺,不断的进行扩张,不仅让她们割地赔款,而且让她们丧权辱国。对外实行的是侵略扩张,为了保障战争,对内也是受挂民脂民膏。

今年因为暴雨成灾,洪水横流,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燕云16州,本来就是大宋的土地,被辽国强行霸占。虽然萧太后实行了30年的休养生息政策,老百姓稍稍的喘了一口气儿。但是圣宗皇帝的扩张政策,很快就让人民穷困潦倒,面对这么大的一个灾年,她们不但没有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反而是变本加厉,盘剥百姓,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刘夫人和王夫人,每天都在发愁,因为今年打下来的粮食,交了公粮以后,养活不了全村的老百姓。就在她们发愁的时候,官府又贴出告示,要求比每年增加三成皇粮,真可谓是雪上加霜。把两位夫人愁的唉声叹气,一点办法都没有。

老管家牛和,早就有了思想准备,提前到县衙门进行疏通。拿了1万两银子,给良乡知县。买了一张官引,率领着家中的壮年劳力,带着20万两银子,南渡黄河,在南阳一带,买了一大批的粮食,雇了几十辆大车,同时也请了镖局,把这些粮食,悄悄的送回了牛圈村。然后她又带领几个机灵的年轻人,跑到了金陵,做起了她的老买卖,贩运丝绸。一个冬天下来,从金陵到幽州往返了十几次,20万两白银已经变成了120万两。同时,家里的粮食也储存了上千担。把一个灾年的冬天,变成了丰收的冬天。牛圈村李家,家规是不允许子弟经商,那么作为管家的牛和,并不受这条家规的约束。

老牛河为什么能够穿越两国的战线,往返进行经商了呢?就是因为那官引。什么是官引呢?就是通商的文书,官府颁发的许可证。宋辽两国交兵,结下的城下之盟,其中有一条约定,两国通商。双方开出来的官引,互相认可,互相提供方便。辽国愿意,大宋本来是不愿意的,被辽国打的屁滚尿流之后,不得不同意。大宋占据的,中原大地,江浙一带,都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两国通商以后,大量的物资,被商人们卖到了辽国,丰富了辽国的市场,缓解了辽国老百姓的贫困。老牛和就是通过这样对形势的判断,花重金买了这官引,经过一冬天的贩运,让牛圈村李家的财富,提高了好几倍。大灾之年什么最赚钱?那就是粮食。老牛和用在粮食上的本钱并不多,其实就是5万银子,但是这5万银子,经过十几番的运转,迅速达到了50万两银子。一个农户能够达到50万两银子,不管是在辽国还是在宋朝,都是数一数二的大财主了。除去20万两的本钱,老牛和纯赚了150万两银子。这150万两银子,拿回家的只剩下了一半,因为另一半,都做了买路钱,打点各级官府,打点各个路卡,向土匪花买路钱,雇佣镖局。总之20万两银子,跑出去一切开支,回的家已经变成了100万两银子。

这一切还不是最终的结局,老牛和为了低调做人做事儿,在房山买了一个大山沟,叫做黄土坡,在那里盖了几百间房子,作为仓库,把大部分的粮食,大部分的商品,都储存在这里,请赵杰先生的大徒弟任炳权,专门进行护卫管理。黄土坡实际上是一条大山沟,水路两通。走大路,可以从京西官道,西区20里直接进村。走水路,从哑巴河逆流之上,就是大石河,在沿着大石河,直接到了黄土坡。交通便利,地形隐蔽,地势宽阔,这就是老牛和,选择把库房放在这里的原因,要想进入黄土坡,必须经过一个隘口,叫做青山闸,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在黄土坡的北山,任炳权在那里修了一个大院子,院子里架上木塔,站在木塔上,对黄土坡周围可以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不管村子哪个方向,哪个地点,有点什么动静,在这里都可以一清二楚。为了选好这个地方,老牛和走遍了京西的山山水水,又让薛神仙算了一遍又一遍,最终定在了黄土坡。

选择了黄土坡以后,老牛和专门请两位夫人过来看一下,刘夫人因为身体不适没来,王夫人王春花,带着儿子李武胜夫妇,专程到黄土坡视察了一番,对这里特别的满意。

春天以后,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大量的灾民,选择出古北口,乞讨要饭求生存。老牛和趁机,选择了20户比较良善的农民,让她们到黄土坡定居,看看黄土坡的土地,供她们休养生息,为任炳权和她的弟兄们,种粮种菜,养鸡养鸭。

为了不让灾民,流落到牛圈村,老牛和特别在离牛圈村五里地的常乐寺,开设粥场,赈济灾民。另外在良乡县和幽州城,建立了5个粮店,卖粮筹款。大灾之年,什么最值钱不好意思?粮食最值钱,有了粮食,就等于有了大把的银子,储存了那么多的粮食,就是为了春天赚钱的,不仅让人们度过了饥荒,而且赚到了大笔的钱,何乐而不为呢?

为了不让牛圈村受到冲击,老牛和专门安排了一批粗粮,定期的投放到牛圈村的周围几个村,让她们能够度过饥荒。老牛和可是老谋深算,她这些粮食,不要钱,而是让老百姓,抵押自己的土地换粮食,因为老百姓手里根本就没有钱,有的只能是土地。这些抵押的土地,老牛河并没有趁机和她们做土地买卖,而是,让她们用土地做抵押,第2年在丰收年还粮食,还利息,给老百姓一条活路,也为李家积德行善,传杨美名,并且积累了财富。

正是:风雨颠簸老牛和,走南闯北报恩德,

巧渡饥荒操旧业,囤货就在黄土坡。

李家的财富积累越来越多,周围的人越来越眼红,特别是那些官员们,恨不得把她们抢到手。那么李家还会有什么磨难?请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