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波澜起 > 第二卷 不平之处且放声 第十四章 虎豹之子虽未成文

燕妃入京已经一年有余,作为和亲的手段也好,作为讨好大秦的礼物也好,燕国好像忘记了这位天之骄女,一年多来,便是常例的进贡都没有特殊的给燕妃准备,更别说传进西宫半张纸笺。无孔不入的黑衣卫眼睛都瞪酸了,也没有摸到蛛丝马迹。

六月,一支浩浩荡荡的探亲队伍,从延津出发往秦都长安西行而去。

比这在早些时候,一辆马车也缓缓驶出蜀道,赶车的是一位精壮的中年汉子,方脸短须,粗布大褂,只是双目开合之间不经意间会散发出一股摄人的光华,马车内少年捧书,对于蜀道的颠簸和吱吱呀呀的车轮异响充耳不闻。车厢的角落里,一堆零碎儿,转动发条可以自行行走半刻钟的木牛木马,上好的紫竹做成的竹笛,竹扇,青竹玲珑伞,几只制作精巧,画工绝妙的纸鸢,叠放整齐的一摞由特制的纸张叠成,撑开之后如口袋状,在口袋的底部用细韧的竹篦搭成的十字架,十字架中间有个圆形的凹陷,在夜里将小半截蜡烛插入,保持住外部的平衡一会儿,便可以自行飞向空中的“飞灯”……,这是李惊澜向蜀王府要来的额外利是,搜集起来倒不难,也不值几个银子,王府管家也摸不着头脑,这个搅动一方风云的少年却是这般心性?

马车里的另一个人却不是下定决心弃蜀归京的高洪涛,而是在蜀中一路陪伴李惊澜的元晓菲,不是高洪涛临阵改变主意,而是丁若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毕竟他在蜀中没有什么可以托付的得力帮手,一手包揽军政大权,看起来风光,可打理一道之地,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显锋营这边要扩充,已经够他忙一阵子了,所以考虑再三还是请高洪涛再留一阵子,李惊澜这次入蜀功成一半,没有得到丁若亭的完全认可,但也没必要做这些猥琐事,自然不会不同意,但高洪涛担心千里迢迢闫宇平难免照顾不周,便将元晓菲派了过来,一个是一路上侍奉,另一个也是回京打个前站。李惊澜推脱不过,只好听之任之。

丁若亭也觉得不好意思,将先前的五十甲士一并与他调遣,只是此行不比以往扯着大旗招摇过市,除了自己惹事,倒也无半点凶险。丁若亭备了往兵部催饷与扩军报备的文书,也不怕沿途关隘的查问,却只是远远的缀在五里开外,互为呼应。

汉中地处山南西道,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前朝已被称作“天府之国”。汉中多贵族,而最大的贵族就是宁氏皇戚,宁氏怨恨就是汉中大族门阀,武帝初定中原,宁氏出了大力,百年以来,无论在朝堂还是军队,宁氏都占有一席之地,只是毕竟不是患难夫妻,没有经过那一场血雨腥风的考验,当今对宁氏外戚并不放心,尤其在最近几年对于后党不遗余力扶植四皇子的反复敲打,表现出当今强烈的警惕之心。但关系到一族存亡,宁氏表面上的偃旗息鼓与私底下暗流涌动是不会改变的,这甚至不仅仅关系到宁氏一族,也关系到多半个汉中贵族的利益链。所以,别说是还有一线希望,就是没有希望,也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马车缓缓驶进汉中,深知其中曲折的元晓菲其实还是吊着一颗心的,毕竟无论从大势上还是玉簪湖上的小事牵连,李惊澜无疑是后党的眼中钉肉中刺,只是连同李惊澜和驾车的闫宇平都说无妨,她多说也无益,只是入城之后坚持在马车外显露了黑衣卫的暗记,拼着李惊澜可能责斥也要选择更安全的客栈。

马车入城不久,早有汉中暗谍接应到一个叫“静安居”的高档客栈,进了静安居大门,汉中的暗谍带着李惊澜一行人一路穿廊过道,庭院并不显得奢华,但处处显出独显匠心,端庄的招牌之内,竟几乎包罗大秦境内各地的建筑风格,奢华富贵,小桥流水,淡雅小筑各种样式布置,一直往后走,过了两栋小楼,露出一座独立的小院,月亮门上用古朴的篆书写着两个字“终南”,取诗经中: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的意思。

看来汉中的黑衣卫统领心思也是非一般的细腻,以李惊澜书院小夫子的身份,居君子之所,当然是再合适不过。

院内倒是清淡,不过几树老梅,几株新桃,一座小亭背靠巨槐,小亭之中一张石桌,桌前早已立定一个中年文士,见四人进来连忙迎了出来。

走到近前才双手拱起,合身一拜,“汉中霍雁京见过小夫子,外面人多眼杂不便相迎,还望恕罪。”

闫宇平双手抱臂,斜着眼睛瞧瞧身侧少年,意味深长。

“原来是霍叔叔,失敬失敬,切莫这般,您如此客气,倒叫小侄无地自容了。”李惊澜轻轻撇过,四平八稳。

“小夫子是老师给我套的缰绳,切莫再提,如果霍叔叔看得起,就以叔侄相称,否则我可是不敢让叔叔破费了!”

“这?”霍雁京面露难色,望了望身后的元晓菲,见她微微点头,才重重的一点头“也罢!既然小夫子这般说,对外就称远方侄子,反倒是便于行事。”

李惊澜点头称是,霍雁京前头领路进了中间的大屋,布置并不奢华,但左右各有一个精巧的书架,书架上搁置着大约千余本各色书籍,李惊澜便随手拽出一本,正是前朝大儒赵晓彦手抄《诗经妙解》孤本,见猎心喜不由的多翻了几页,霍雁京察言观色,与元晓菲打个颜色,两人来到院中对汉中一行做了计较。便匆匆离去安排,闫宇平随便寻了一张椅子靠坐闭目,元晓菲自去打水,烧水煮茶。

李惊澜甚为受用书中妙论,元晓菲几次进来都未曾抬头,直到天色渐暗,霍雁京再次来到小院说安排了晚饭,这才不得已将他从书中拽了出来,很简单的洗了把脸。

晚饭直接送进小院内的凉亭,汉中六月天气闷热,傍晚时分渐渐有了一丝凉意,霍雁京久居汉中,又是秀才出身,席间将此地风土人情娓娓道来其中言语精妙夹杂着诗文俚语,第一次来到汉中的李惊澜元晓菲两人听得不住点头,就连自幼走南闯北的闫宇平都觉得别有一番风情,不过酒过三巡之后,闫宇平瞧见霍雁京似乎对自己有些放不开,推说修行自行往屋子里去,留下三人继续。

见闫宇平屋中烛火亮起,霍雁京才正容道:“小侯爷,最近有几件大事,一个是燕国的探亲使团绕道前往长安,两日后进入汉中,要知道当初在燕妃入京入宫上下了大力气的正是宁氏,在京城乱局这个节骨眼上,燕国是要来趟趟这趟浑水?还是另有图谋?宁氏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恐怕只有当事的几人知道,汉中势力错综复杂,黑衣卫能力有限,更加上不敢打草惊蛇,外围的消息并不可靠。另一个关于你的,近两个月,关于圣旨转了一圈都没有寻到你的踪迹之事,朝中弹劾奏章一箩筐,无非是恃骄而宠,抗旨不遵之类的。难得的是御史台对此念念不忘,据说就连太子的好脾气都发了火,但那边依旧我行我素时不时的拿这件事情说事儿;礼部也有不同的声音,矛头直指书院,不是圣上一直压着,早就闹翻天了。第三个是是淮南的第一批劳军饷银四百万两已经入京了,乔奎也被圣上高举轻放,借这批银子到京,降级罚奉着回淮南道戴罪立功,乔奎走的时候大摇大摆的往李府给夫人请安,无论是破罐子破摔还是看破了什么,已经是明目张胆的把自己拴在太子一脉。”

零星的听到这几个消息,和霍雁京郑重其事的说出来根本就是两码事,当今与已故的皇后乃是糟糠,在风雨交加的那夜,皇后坐镇王府调度,以身作饵,牵制了大量刺客死士,从而也落下一身病根,早早凤陨,回光返照之际双目泪流,双唇紧闭半个字都不肯说出口,当今深谙皇后心思,当面立了太子,皇后才闭了眼睛。

太子仁厚,师承夫子一脉颇有君子之风,从不曾结党,但宁皇后半辈子活在前皇后的影子里,又怎能咽下这口气和贵为一国之母的机会?太子与四皇子之争,已是明摆的事。事实上如果李云道陨落沧国,皇帝也能下定决心,将四皇子的羽翼一举拿下,毕竟将这个国家交给一个君子风范,挚诚纯孝,深得朝堂爱戴,从眉头能看到心底的太子,比交给一个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自己百年之后不知道搞出什么幺蛾子的皇子更令人放心。

但帝王之家无小事,半生坎坷的他更懂得政治的凶险,更懂得人心的叵测,也更了解那个胖子,夫子以镇朝堂,胖子立马京师,四皇子根本半点赢面都没有,甚至如果…….所以,他不得不在打压后党的同时,有给他们一丝希望,只有两个集团互相牵制,他才能从容布局,完成他开疆拓土青史留名的宏愿。

这就使得如今困坐京城的太子,背靠着唯一的大树就是皇帝,明面上最大的底牌,也是最大的危险,如果这棵树倒了呢?太子将无所依靠!

御史台,礼部的分歧,后党,燕妃,燕国如果这是一张网,捕的肯定不是李惊澜这条泥鳅,而是他背后的那条大鱼。

霍雁京并没有接到北面的消息,李云道置身事外,那么李惊澜如何选择就成了黑衣卫的风向标,哪怕所有人都认为少年少智寡断,但霍雁京从不会这么想,因为在那个京师血流漂杵的夜里,他紧紧的跟随着眼前这个还在襁褓中的少年的母亲,在大风大雨中跪在六王爷府门口,那个妇人双膝跪地,但胸膛高高挺起,从始至终不曾弯曲。

其父智计无双,其母刚烈如斯,那这少年又能差到哪里去?

书院碑文,武胜关向死而生,已足以证明。

虎豹之子,虽未成文,已有食牛之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