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随波逐流之神龙传奇 > 第七章 绿水清清(四)

随波逐流之神龙传奇 第七章 绿水清清(四)

作者:随波逐流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7:52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十四卷 第七章 绿水清清(四)

绮见状心中一宽,正要继续说话,却又看见那紫衣老大披肩加在廖水清身上,然后从腕上解下一条锦带,帮着廖水清系起散发,手法十分熟练,显然经常这样伺候,而廖水清自始至终神情自然,并没有一抹异常神色,绿绮分明记得这两人是主仆身份,却为何形迹如此亲密,胜过夫妻,不禁心中更加生出疑窦,却不敢表露出来,含笑道:“小女子眼拙,只觉得以先生的身分,不应当用一块寻常砚台,只是看了半晌,却不得要领,还请先生指点一二。”

廖水清微微一笑,并未正面回答,只是缓缓吟哦道:“城宫殿已荒凉,依旧山河半夕阳。故瓦凿成今日砚,待教人世写兴亡。(注1)丫头可听过这几句诗么?”

绿绮闻言心中一动,因为方才并未留意,此刻不禁转身打量,这一次她细细观看,只见那方瓦砚长一尺八寸,宽八寸,略呈银锭形状,颜色漆黑如墨,陶质坚密温润,似玉非玉,似石非石,上有琴纹,墨池在砚台中部以下,砚额宽广,上刻百余字砚铭,字迹细如蚊足,却是飘逸飞扬。

欣赏片刻,绿绮衷心赞叹道:“原来是铜雀台砚,久闻铜雀台瓦乃是以漳河澄泥混合胡桃油烧制而成,体质细润而坚硬如石,不费笔而发墨,只是魏晋以来,铜雀台砚千金难求,以致鱼龙混杂,真假莫辨,想必以先生的雅致。此砚应当是真品,想不到绿绮有生之年竟然能够一睹铜雀台砚真容。”

廖水清不在意地笑道:“秦砖汉瓦,皆可制砚,铜雀台砚之所以珍贵,不过是借了魏武余威,可以令人发古之幽思罢了,有人曾经送我一方阿房宫砚,是浮云冻地,雕工精美。精细传神,只可惜却是滑不受墨,只能把玩而已,还有一方汉代残碑精制的砚台。虽是古朴雅拙,却也是不能当真使用,倒是这方铜雀台砚,可谓名至实归。故而才将它带在身边,你今日既然有缘见到这方砚台,何不试一试我的文房呢?”

绿绮心中也有这样的想法,便也不矫饰推诿。果然上前铺纸研墨,只是笔筒中都是画笔,并不适合写字。她正有些犹豫。那紫衣老者已经取了一个笔盒过来。笔盒之中放着十几支粗细长短不等的紫毫羊毫,支支都是非常名贵。绿绮略一沉吟,便取了一支最为寻常的羊毫,凝神落笔。

廖水清这时已经走到绿绮身后,似乎有意看她落笔,绿绮心知笔下文字最易泄漏心中所思,故而只是将廖水清方才念的诗篇录下,她平素多用小楷,此刻自然不合适,便改用飞白书,落笔如云烟,转瞬即成。放下羊毫,绿绮移开身形,以便廖水清观赏,目光一瞥,只见廖水清唇边露出一缕若有若无的笑意,不知怎么,她只觉得自己的心思早已被廖水清看透,不禁垂下螓首,避开了廖水清地目光。

廖水清见状又是微微一笑,低头去看绿绮书写的诗篇,半晌才赞道:“清丽秀逸,刚柔兼济,字如其人,只是却未免幽冷太过,红尘自然纷扰,避而不见却也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绿绮明白廖水清只有三分评字,实则有七分在论人,只是她性子清冷,厌倦世俗风尘,故而虽然心知廖水清所言并非没有道理,却也只是浅笑而已。廖水清心知肚明,却也不曾恼怒,只是伸手推开舷窗,指着江水北岸绵亘不绝的堤坝道:“丫头可知道此堤地来历?”

绿绮也曾博览经史,略一思索便答道:“水经注上说,‘江陵城地东南倾,故缘以金堤,自灵溪始。桓温令陈遵监造。’,这是永和年间事,桓温当时为荆州刺史,小女子才疏学浅,至于后来的事情,就不大清楚了。”

廖水清站在窗前,深深凝望着江北长堤,用一种近乎自言自语的口气道:“江水出蜀之后,自枝江以下,至岳阳城陵矶,原本是古荆州地域,故而习称荆江,荆江九曲回肠,河道蜿蜒,水流缓慢,最易淤积泥沙,河床变化剧烈,常有自然裁弯的情况出现,令百姓无法安居,故而自东晋开始,两岸官民便在水流冲刷形成地天然河堤基础上修建堤防,以护两岸良田桑梓。前朝初建,恰逢百年罕遇的洪水,冲毁了地方修建的荆江堤防,淹没了百万良田,死伤迭藉,故而朝廷痛定思痛,拨款重修

堤,近千里江堤焕然一新,尤其是江陵下游的沙市,低,所修建地堤防十分牢固,以其坚厚,寸寸如金,取名叫做寸金堤。只是治水一道,不能只是筑堤建坝,还需蓄水分洪,故而两岸江堤都留下了穴口分洪,从前有‘九穴十三口’之称,江水北岸的长湖、三湖、白鹭湖、洪湖原本就是天然用来蓄水分洪的湖泊,江水南岸则主要是洞庭湖,那时节江南江北舟楫可通,两岸江堤也没有高下之分,荆江一地百余年来少有水患,可称得上是鱼米之乡。只可惜好景不长,前朝末年,朝政败坏,君王昏庸,只顾得横征暴敛,修建宫苑,臣子则是勾心斗角,贪污银钱,哪里还顾得上修建堤防,故而江堤诸穴口渐渐塞,再加上人丁增长,耕地缺乏,常有筑堤塞口圩田之举,到了前朝崩溃之时,已经只剩江北郝穴、江南虎渡口南北分流,未几江汉落入杨氏之后,为了屯田,索性将郝穴也堵塞住了。当时地巴陵郡尚在唐家控制之下,便重开了调弦口,滚滚江水便通过调弦、虎渡两口流入洞庭湖,水沙俱下,洞庭湖水面固然扩大迅速,但是未过二十年,洞庭西湖已经淤积成洲,荆南更是几乎年年水患,直至九年前,我说服了江宁唐家,在荆江南岸因地制宜,清浚湖水,引洪分流,改建堤坝,自西向东或是天然,或是人工,形成了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江水自荆南四口南流,又自岳阳城陵矶北出,滔滔不绝,再无洪水泛滥之患,这才保住了荆水南岸地安宁喜乐。”说到这里,廖水清突然停住了言语,一双眸子更是熠熠生辉,再不见原本地戏谑飘忽。

绿绮听得入神,这些事情她有些在典籍上看到过,有些却是身临其境,只是九年前她年纪还幼,课业又忙,所以不知道洞庭治水的经过,此刻听廖水清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只觉自己仿佛看到了荆江上下千载以来地变迁,再想到廖水清以一介女子之身行此利国利民的大事,心中敬佩非常,心底那一点疑虑不知何时已经渐渐淡去,忍不住道:“小女子尝闻先生精通治水之道,常年在江河湖海奔走,骈手跣足,终年不息,即使不论二十五年前先生在幽冀治河的功绩,只凭先生对洞庭百姓的恩德,已经足以当得‘河伯’之誉。”

廖水清闻言却是微微苦笑,道:“我可当不得‘河伯’二字,修浚四口不过是权宜之计,治水之道,疏堵两途不能偏废,荆江北岸只堵不疏,便有溃口之患,而荆江南岸泥沙淤积,河床湖底渐渐升高,不过三十年时间,相差已经有四尺之高,自荆江北岸观水上舟船,犹如浮空而行,若是这样下去,再过七八十年,只怕两岸高下相差要以丈计算了,一旦再遇上百年难遇的洪水,导致江水破堤,只怕江汉千万里沃土,尽皆要化成泽国了。”

绿绮听到此处,已觉心惊肉跳,不知不觉地开口问道:“先生既然知道其中弊端,莫非就没有什么解决的法子么?”

廖水清目光一闪,眼中透出触目惊心的寒光,冷冷道:“纵然知道这些弊端,却又有什么用处,难道杨氏肯在北岸重开分流穴口么?江水北岸千万亩良田,大半属于权贵所有,谁会甘心自己的田地化为乌有,其实江水上下堤防缺失之处,又何止荆江一地,更有江淮黄患,宛若头悬利剑,不知何时便要落下,只可惜天下诸侯眼中多半只有那个高高在上的位子,又有几人看得到黎民苦楚,就是有人肯兴修水利,也多半是迫不得已,贤若火凤郡主、贪若越国公,无不如此,若是天下不能一统,廖某纵有大禹治水之能,也只能徒呼奈何而已。说到这里,丫头,你应该明白他们都在担心什么了吧?”

绿绮闻言心头剧震,抬眼望去,只觉廖水清眉梢眼角隐隐透出霸气,尤其是弯弯如月的一双黛眉,此刻却如出鞘之剑一般,令人一见胆寒,这样的廖水清,不再是初见之时嬉笑怒骂,放纵恣意的狂士,也不是沉迷于算学术数的大贤,更不是传说中悲天悯人的“河伯”,而是威凌天下,莫敢不从,令人一见便忍不住想要屈膝的王侯霸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