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奇侠剑情录 > (关于明成祖朱棣)

奇侠剑情录 (关于明成祖朱棣)

作者:南宫无名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6: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中国上下几千年文化,让人遗忘不了的自是历史,中国封建王朝自建立到结束传承了数千年,很多历史人物让人刻骨铭心,当然最在意的还是每个王朝的皇帝,他注定了那个时代的兴盛与败落。

明朝推翻了元朝残暴的统治后,造就了汉族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太祖朱元璋以一个乞丐、混混、和尚等角色登上皇位,可真是应了那句“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的玩笑话。

所谓“三分实力,七分运气”而朱元璋能做上皇帝自不是全凭运气,在他身上则应该是“七分实力,三分运气”他凭借着自己的果敢、睿智、骁勇以及抓住了时机,成就了他的皇帝位,是以他的一生足可胜过当世任何传奇励志的故事。

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太子朱标,本应成为一代帝王,完成千秋霸业的他终有“宽通平易之政”却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病逝,注定被淹没在历史尘埃中。

而朱标之长子朱雄英本也该继承大统,怎料只活了八岁便归西,可应了那句“世事无常”的话来。

朱标次子朱允炆在父亲及兄长死后被朱元璋立位皇太子,朱允炆(1398)年6月南京即位,年号建文,时年21岁。

年轻的建文皇帝书生气十足温文尔雅,他继承了他父亲的温和及好思考的脾性。他腼腆,且又毫无国政经验;且不说和他的前皇祖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们,他也没有那种自信心和坚强的性格,甚至也没有那种能力。

这位年轻皇帝的温顺性格和儒家教育,让他对杀伐很是反感,他衷心向往的是实行理想的仁政。他在朝廷的言论和行事上努力实行一些较大的变革,但这些变革却招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建文帝身边有三个文臣,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这三个人都勇敢、正直和满怀着理想。

但是,他们都是书呆子,缺乏实践和从事朝政公务的经验,也没有领导才能;他们对于问题的分析往往限于纸上谈兵,不切实际。

建文帝为巩固帝位,增强权利,听从三人的建议,即位几个月之后便削弱诸封建王国的权力,并且利用或有或无的罪名对较弱的藩王采取打压措施。

燕王朱棣势力最大也是最后一个建文帝削藩的目标。建文帝认为朱棣军师才能非同一般,因此对方他不能像对付其他藩王那样,被文帝视为最棘手的敌人,因此在行动上很小心谨慎;可是,这样一来反而给了燕王集结部队和作准备的时间。

朱棣生于(1360)年5月2日,他的母亲也许是朱元璋的一位贡妃,据说她母亲可能是蒙古人,或者是朝鲜人。

他不像他自己后来所说的那样为马皇后所生;他的这种说法是想在他从他侄子手中夺取了帝位以后按照嫡长子继承原则使他的即位合法化。

他长得坚强有力,自是也精通武艺,而且据说在学习儒家经典和文学方面也很是出色。

他的文学功底在正史中有所表述,因为这种成就符合一个儒家君主的公开的形象。(1370)年5月朱元璋把他封为燕王,定他的封地在北平(今北京),让他坐镇北方边境,以保国内的安危和抵御蒙古人的入侵。

朱棣被册封为燕王时只有10岁,直到他成年以后才于(1380)年4月去北平就国。他在宫廷已接受过优秀学者和佛教最好的通才教育。

在明王朝头等将领们的辅导之下,也已经开始表现出军事领导才能;特别是老将徐达,对他的教导更为有效,(1376)年他在皇帝的意旨下更是娶了徐达的长女。

长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先后去世,在往后的数十年中燕王守卫他的藩封时,经常指挥对蒙古人的战斗,在老将们的辅佐之下很会打仗,成为诸王之首。

他的功绩赢得了朱元璋的赞许,但也引起了后者的烦恼,因为他越来越变得心志不凡、目中无人和闹独立性。当(1392)年朱元璋册封他长兄的儿子朱允炆而不是立他为皇嗣的时候,燕王大为失望。

建文帝实施削藩打压,朱棣亦是坐卧不安,经过其麾下各将领的劝说,这才促使了朱棣的野心,其中说服燕王谋反最强烈的便是一位法号道衍的和尚,名为姚广孝,后来也成为朱棣行军中举足轻重的谋士。

(1399)年8月,燕王朱棣誓师抗命,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

朱棣以计擒杀张昺、谢贵(以装疯麻痹二人),并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

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至此朝廷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持续三年多的军事较量。

战事之初,因北方诸将多朱棣旧部,降朱棣从战者甚多。朱棣军先后下通州、蓟州、怀柔等城,宋忠等战死。

八月,朱允炆以太祖旧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师三十万(亦说只有十三万)北伐朱棣。先锋抵雄县,为朱棣所袭,九千人全部战死。复战于真定(今河北正定),又大败。

朱允炆遂以勋戚李景隆代耿炳文,调兵五十万伐燕,筑垒九门,围攻北平。

十月,朱棣亲自率精骑袭大宁,执宁王朱权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颜三卫骑兵(相当于雇佣兵,均为蒙古骑兵,战斗力极强),兵力骤增。

李景隆乘虚攻北平,但不能克(朱棣长子朱高炽镇守,用冰冻住城墙,使李景隆无法破城)。

燕王自大宁返回后,于郑灞大破李景隆军,朱允炆被迫罢兵,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职,以缓燕师。建文二年四月,双方又战于白沟河,李景隆再次战败,燕师乘胜围攻济南。

山东参政铁铉固守济南,以逸待劳,燕师久攻不下,败还。九月,朝廷升铉为山东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率师与燕军会战于东昌(今山东聊城),燕师大败,主将张玉战死。

建文帝于三年复齐、黄职位。二月,燕师再度南下。三月,败盛庸于滹沱河,再败吴杰等于藁城。朱允炆以放逐齐、黄为名,使其外出募师勤王。

朱棣虽多胜,但损失颇重,而朝廷军源颇广,燕军于河北、山东一带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后又为朝廷兵所据。

同年底,有内臣自京师告密,朱棣知南京空虚可图,决计改变战略,于四年正月率师南下。

双方交战与安徽淝河,南军大败;燕军连破何福、平安师,五月克泗州、扬州。

建文帝遣庆成郡主至燕师,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许。六月,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

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在叛乱起初,燕王尚不占兵力上的优势。他的军队只有十万人;除了他的封地北平之外他也没有能够控制任何其他领土。

南京的建文朝廷有一支三倍于燕王军队的常备军,拥有全国的经济,并且已经废除了几个藩国。

但燕王的领导能力、高素质的军队却非朝廷军队可比。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朝廷指挥不当、兵力孱弱、内部松懈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战局。直至节节败退,许多将领投降了燕王。

朝廷曾从朝鲜输入许多战马,想以此增强它的战斗力,因为朝鲜国王李芳远公开表示支持朱允炆打燕王。但是这些办法最终未能影响一败涂地的战争结局。

燕兵进京,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

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谁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后来对他的帝业抱同情心的历史学家们都说他乔装成和尚逃离南京。

当时官方的记载当然只能说皇帝及其长子已死于难中;否则,燕王就不可能名正言顺地称帝了。

朱允炆最后的真正命运仍然是一个谜,成为一件悬案。每个以军事力量推翻上一代皇帝下位的皇帝在建朝初期都会用一些残忍的手段来打压民众,企图用残暴那封住流言蜚语,而朱棣在这一点发挥的淋漓尽致。

朱棣登位后,将忠于建文的诸臣剥皮的剥皮,下油锅的下油锅,把他们的女眷罚到教坊司当官妓,实行残酷的“转营”,即轮流送到军营中去,一个女子每一日一夜要受二十余男子的*,情况还要经常报告朱棣,有被摧残至死的,朱棣就下圣谕将尸体喂狗吃了,而后来更有“活剐三千宫女”的传言,残暴可见一斑。

朱棣攻下南京后,在拒绝了他的支持者们反复几天的劝进之后,于(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继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废除建文年号,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

下令大力搜索齐泰、黄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余人,朱棣还令尽复建文帝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于恢复祖训。

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加之自己兴起于北平,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开始了营建北京天寿山长陵,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

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号。

永乐八年(1410)年至年(1424年),这二十二年期间朱棣亲自率兵五次北征,巩固了北部边防。永乐四年(1406)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也就是紫禁城,耗时十四年竣工,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朱棣建国之初虽残暴无比,但之后执掌朝政,却表现的异常英明,他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

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

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按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讦告。

他善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同时,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 的原则。

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士人,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过事佛、道教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朱棣为了稳定北疆,先后五次远征蒙古。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葬于长陵,庙号太宗,明世宗嘉靖时改为明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简称文皇帝。

朱棣是中华千年历史封建王朝中唯一用藩王身份谋反成功的人,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他手中虽然渲染了无数的鲜血,但其功绩在当代之中是不可为其抹灭的,其中最有名的便是仍留至今的北京,故宫。

明朝自太祖(1368)年打下天下坐上皇位传至昭宗(1662)年止,坐拥江山二百五十四年之久,经历了各种跌宕起伏的变迁,最终走向灭亡。

历代王朝由兴盛走向灭亡这几乎是恒古不变的常理。而不论是辉煌亦是衰败,已是历史成为当今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伟大领袖*曾作了一片《沁园春·雪》下阙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感受中华数千年的史诗魅力的同时,心中也随之起了波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