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青春校园 > 筝歌(清穿皇太极) > 150.遗恨宁锦(二)

筝歌(清穿皇太极) 150.遗恨宁锦(二)

作者:枼青衫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5-30 18:30:50 来源:平板电子书

皇太极即位后,为了打破明朝东联朝鲜,西结蒙古,对后金所构成的包围圈,决定“先抢江东(指朝鲜),以除根本之忧,次犯山海关、宁远等城”[40]。qiuyelou因此,当明使李喇嘛一行抵达沈阳,他明知是来察看虚实,但仍以礼相待,表示和好,由于后金“将讨朝鲜,欲因此阻其兵,得一意南下”[41]。所以,十一月十六日,皇太极派方吉纳、温塔石等人随李喇嘛同往宁远,致书袁崇焕说:

“尔停息干戈。遣李喇嘛来吊丧,并贺新君即位。尔循聘问之常,我岂有他意,既以礼来,当以礼往,故遣官致谢。至两国和好之事,前皇考往宁远时,曾致玺书与尔,令汝转达,至今尚未回答。汝主如答前书,欲两国和好,我当览书词以复之。两国通好,诚信为先,尔须实吐衷情,勿事支饰也”[42].

宁远大战后,袁崇焕认识到后金的军事力量仍很强大,必然要兴兵再犯,以报前仇。因此,他提出了“守为正着,战为奇着,款为旁着,以实不以虚,一以渐不以骤”[43]的战略。当袁崇焕收到皇太极求和的来书后,正符合他“款为旁着”,以议和为手段,作为缓兵之计,乘机修城筑堡,屯田练兵,重建宁锦防线之策。但是,他知道议和一事关系重大,必须慎重行事,何况自己只是一名小小的边官,所以他不拒绝后金的议和,却以书中大金国与大明国并写,不便入奏为由,仍付方吉纳、温塔石带回,以观事态的发展。

天启七年(1627)一月八日,皇太极命大贝勒阿敏等人,率领三万大军入侵朝鲜。他为了防止袁崇焕起兵援朝,进攻沈阳,于是就在出征的同一天,派方吉纳、温塔石赴宁远,致书袁崇焕请求议和,书曰:

“今尔若以我为是,欲修两国之好,当以黄金十万,白金百万.缎匹百万,布匹千万相馈,以为和好之礼。既和之后,两国往来通使,每岁我国以东珠十,貂皮千,人参千肋遗尔。尔国以黄金一万,白金十万,缎匹十万,布匹 三十万报我.两国诚如约馈遗,以修盟好,则当誓诸天地,永久勿愉”[44]。

袁崇焕立即将后金求和报告明廷,他上疏称:

“夷使方金纳(即方吉纳)九人特来讲话,随诘来夷,何故起兵?……又投递汉文夷察,将向时皇帝二字改汗字,如虎酋之称,而仍彼伪号.然既差人求款伪号安得犹存,……令易年号,尊奉正朔”[45]

明廷对后金求和十分重视,明熹宗朱由校认为袁崇焕处理“奴使求款,应之有权,战守可恃,操纵合宜”[46]。同时又提出议和条件是:

“然而十年茶毒,奴罪已深,一旦输情听信匪易,侵地当谕令还.叛人当谕令献.当不止去僭号,奉正朔。一纸夷书,数字改换,便可释憾消疑也”。[47]

袁崇焕看出明金议和条件差距甚大,双方皆无议和诚意,都把议和作为缓兵手段。qiuyelou尽管如此,袁崇焕仍打着议和的旗号,他想利用议和时机,企图修复锦州、中左、大凌河三城,所谓“乘敌有事江东,姑以和之说缓之。敌知,则三城已完,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48]。

三月五日,袁崇焕派杜明忠等三人,前往沈阳,带去他和李喇嘛书各一封,希望“息止刀兵”[49]。此时后金已战败朝鲜,两国结为兄弟之盟,解除了后顾之忧。于是四月八日,皇太极命明使杜明忠等人回宁远,带回他给袁崇焕和李喇嘛的复书。他在答袁崇焕书中,坚持“以我为是”,索取偿金岁币,业且要求修正国书格式,他说:“我揆以义,酌以礼,书中将尔明国皇帝下天一字书,我下尔明国皇帝一字书,尔明国诸臣下我一字书,已为允协,以后尔凡有书来,当照此书写”[50]。

值得注意的是,这天皇太极又给袁崇焕致一书,书称:“若果两国议和,先须分定疆域,以何地为尔国界,何地为我国界,各自料理。今尔遣使议和,又修葺城垣,僭图侵逼,……不愿太平而愿争战,恐非善事”[51]。这里所谓“分定疆域”,就是山海关以内归明,辽河以东归金,而宁锦一带不得设防,成为中间地带。袁崇焕认为明金分定国界,事关重大,另外还要向后金纳偿金及岁一币,因此拒绝接受,所以议和谈判宣告破裂。

五月六日,皇太极以明人于锦州、大凌河、小凌河筑城屯田,没有议和诚意为由,‘实际上是怕袁崇焕重建宁锦防线,威胁后金一安全,故率领五万大军攻明。当时守卫锦州的明总兵赵率教、监军太监纪用等人,闻知后金兵来攻,便把临近城堡的守军和粮草皆迁至锦州城内,实行坚壁清野。十一日,皇太极率军抵达锦州,遂围其城,见明军有备,即遣使劝降。十二日晨,赵率教、纪用“欲一缓师以待救”[52],派人赴金营议和。皇太极盛气怒目说:“此我家地方,尔等在此修城何为?”[53]并遣两人随至,带来致赵、纪二.人书,书曰:

“今董率三军,亲至城下,尔等坐困孤城,外援莫至,将待势穷力屈,俯首就戮耶,抑事识机先束身归命耶,夫讲信修睦,共享太平。岂不甚美。……今或以城降,或以礼议和,惟尔两太监酌而行之耳”。

赵率教对来使答复说:“城可攻,不可说也”[54]。因此,皇太极下令“分兵两路,轮番交攻西北二面”。赵率教等人,率领全城将士英勇奋战,“并力射打,炮火矢石交下如雨,自辰至戌,打死敌尸填塞满地。至夜,拖抬死尸,退兵五里,西南下营”[55]。

皇太极攻城受阻后,一面派人回沈阳调兵,一面继续围攻锦州。

袁崇焕看到锦州被围,许多部将要求出一援,他认为“宁远兵不可动”。,不然“正堕其计”[56],故请求朝廷另“发奇兵逼之”[57]。明廷接受他的意见,从山海关等地调兵援锦,袁崇焕为了增强锦州军民守城的信心和决心,派人致书赵率教、纪用等人,告知明廷援锦的大概计划,“内有调集水师援兵六、七万,将至山海。蓟州、宣府兵亦至。前屯、沙河、中后所兵俱至宁远、各处蒙古兵已至台搂山。……锦州城中火器俱备,兵马甚多,如加意防守,何能攻克”[58]。此书不慎被后金兵截取,皇太极从中得知明廷派兵解救锦州之围情况,他考虑锦州城坚兵盛,一时不易攻破,明援兵抵达,更难取胜,况且这次伐明的主要攻打目标是宁远,而不是锦州。所以改变了战略,二十五日,当后金的沈阳援兵到达后,二十七日,只留下少数人马监视锦州,而亲统大军进攻宁远。

二十八日黎明,后金兵驰至宁远北岗。袁崇焕已有准备,沉着应战,命监军刘应坤、副使毕自肃“督将士登啤守,列营壕内,用炮距击”[59]。而总兵满桂从山海关率领一万援兵在城东列阵助守,命总兵孙祖寿、副将许定国于西门扎营,令副将尤世威严整火器,以备迎战。皇太极发现后金兵的先锋部队已逼近城垣,难以尽力纵击,于是下令后撤,企图引诱明军出战,一举歼灭,可是明军按兵不前。他见此计不成,欲率军攻城,这时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对一年前先汗□□哈赤兵败宁远,记忆犹新,“皆以距城近,不可攻,愿上勿进,劝甚力”。皇太极说:“昔皇考□□,攻宁远不克,今我攻锦州又未克,仍此野战之兵,尚不能胜,其何以张我国威耶!”[60]因此,他不听劝阻,亲自率军攻城,于是诸贝勒只好随之进击。

宁远城外的明军奋力抗击,阻止后金兵攻城,明车营都司李春华等,用“红夷”,“木龙虎”,“灭虏”等火器,“齐力攻打”,后金兵死伤“约有数千,尸横满地”[61]。接着满桂、尤世威等也率领步骑冲杀上来,双方战斗更为激烈,满桂身中数箭,尤世威的坐骑被射伤。后金兵在扳车厚盾的掩护下不断攻城,城上袁崇焕指挥红夷大炮轰击,把皇太极的大帐炸毁,贝勒济尔哈朗、萨哈廉、瓦克达俱受重伤。皇太极亲自“督兵攻城,抵暮死者益众,乃撤兵归”[62],至双树铺驻营。

二十九日,皇太极看到后金兵死伤惨重,宁远城无法攻破,又怕置于宁锦之间,腹背受敌,归路被截,便放弃攻打宁远,挥师北上。三十日,后金兵至锦州,占领骆驼、大兴等堡。六月三日,皇太极命列八旗梯牌及所有攻城用具,并乘骑观察形势,准备攻打锦州。四日晨,后金兵向锦州城南面发动猛烈进攻,锦州守将赵率教等指挥明军用红夷大炮和各种火器射击,迫使后金兵无法接近城墙。皇太极临阵督战,发动多次强攻,皆为明军火炮击退,战斗一直进行到傍晚,后金兵伤亡惨重,士气低落。皇太极“因城壕深阔,难以骤拔,时值褥暑,天气炎蒸”[63]下令停止进攻,决定回师。五日,皇太极率领残兵败将离开锦州,途中拆毁大、小凌河二城,一路忧心忡忡的回到沈阳。这是明军继“宁远大捷”后,再次取得“宁锦大捷”,也是明军在关外战胜后金军的第二次重大胜利。

“宁锦大捷”,无疑与袁崇焕利用明金议和修复宁锦防线分不开,同时与他“守为正着,战为奇着,款为旁着”的正确战略战术有直接关系。由于宁锦大战的胜利,从而收复了大片失地,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宁锦防线,形成了以宁远为核心,联络关外诸城,不仅可以独自固守,而且还能互相支援的防御体系,有效的保卫了山海关和京师的安全。

“宁锦大捷”,除了对明有重要意义外,而对后金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第一,后金因宁锦战败,促使满洲贵族内部汗权和王权的斗争日益激化,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更加尖锐。皇太极为了解决面临的问题,决定实行一系列的内政改革和对外政策的调整。所以在对明的政策也有所改变,他采纳了廷臣的建议,所谓“我国处南朝之大计,惟讲和与自固二策而已”[64],就是利用议和的手段,以达到自固的目的,于是主动打起议和的旗号,通过明朝边官、朝鲜国王、蒙古台吉向明廷转达和谈的愿望。直到天聪十年(1636),皇太极由于进行了社会改革,加强了汗权,业征服了朝鲜和蒙古,解除了东西两面的威胁,便改元称帝,对明由积极议和转入大肆进攻;

第二,皇太极吸取宁锦惨败的教训,放弃了攻打宁锦,打开山海关的作战方针,认为“彼山海关,锦州防守甚坚,徒劳我师,攻之何益?惟当深入内地,取其无备城邑可也”[65]。于是就绕开宁锦防线,取道内蒙入关,深入明境,攻城略地。可是,有宁锦坚城的存在,后金进关也不敢久留,害怕后路被截断,沈阳受攻,所以只好很快退出关外。天聪四年(1630),虽然后金兵攻占永平等四城,却得而复失,这说明没有清除宁锦防线,占领山海关之前,要想立足关内是不可能的,所谓“年来我兵内入,累次破城获捷,而不得坐守其地者,皆因关门阻隔,首尾难顾,是以得其城而不能保”[66]。可见,宁锦防线直接影响后金制定对明作战的策略;

第三,后金军在宁远两次战败,都是明军火炮所致,皇太极深感“野地浪战,南朝万万不能;婴城固守,我国每每弗下”,“屡屡出征,屡屡不能长驱”[67],其因是以刀矛弓箭等冷兵器,要想攻破有火炮设防的坚城是不容易的。所以,他也想改变单纯使用冷兵器,而增加倚重火炮的力量,加强后金兵的攻坚能力,于是开始关注铸炮之事。天聪五年(1631),皇太极命佟养性为督造官,带领一批明降军中的炮匠,如王天相、祝世阴、丁启明等人,铸造红夷大炮,制成后赐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当年就有四十门红夷大炮装备了八旗兵,八月后金兵攻打大凌河城时,“用‘大将军,力也,自后师行必携之”[68],从而打破了明王朝独擅火炮长技的局面。后金军使用火炮,大大增强了攻坚力量,这对后金战胜明朝,建立清王朝的作战中起了重要作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