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典藏历史:开局盘点十大明君 > 131 辽东浪死,烽火连天

131 辽东浪死,烽火连天

【有人说,隋朝如果没有三打高句丽,说不定就不会灭亡,那么我们来看看,具体的史实是怎样的。】

【大业八年,征调士卒一百一十三万余,陆军集中于涿郡,水军集中于东莱。另调民夫二百万,以运送衣甲、粮食等。】

【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江、淮水军,战舰绵延数百里,走海路进攻。】

【按照杨广的想法,高句丽不过蕞尔小国,劳资这么大的阵仗,你但凡有点眼力劲,是不是就该主动投降,跪下来叫爸比呢?】

【于是,“战神”杨广在战前就制定了详细而周密的计划。何时进,何时止,何时拿下某城。带兵将领不得擅自作出任何有关作战决定,必须先向他报告后再听从命令。】

【可是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你什么都定的死死的,不给将领一点自主权,会不会导致隋军在战场上很被动呢?】

“报!敌军打来了!”

“不急!待我看看陛下的锦囊妙计!”

“报!敌军打了一半跑了!”

“陛下的妙计好像没有这个呀,待我写信给陛下请示!”

“报!敌军拒不投降、坚守不出!”

“待我禀报陛下,再做定夺。”

【高句丽人也不是傻子,一看隋军像个提线木偶一样,牵一下动一下,牵一下动一下,就抓紧时间进行重整和反击。】

【一方是占尽地利的高句丽,一方是处处做不了主的隋军,胜败,其实早已注定。】

【所以,尽管前期隋军已经破城四五十余座,到了辽东城却还是五个月都寸步难进。】

【无奈,三十万隋军迈过辽东城,准备直捣黄龙,却在前后夹击、后勤不畅、进退失据中惨败,几乎全军覆没,逃回的只有二千七百人,资储器械巨万计,也丢失殆尽。】

【水路的进攻也不顺利。猛将来护儿选拔精甲四万,到达平壤城外,中埋伏而惨败,士卒逃回的也不过数千人。】

【第一次攻高句丽,保守估计,隋朝的死伤人数也在百万以上,消耗的物资更是不可胜数。】

【在那种情况下,但凡有点脑子,都会想一下自己失败的原因,重新积蓄力量,以待他日卷土重来。】

【于是,杨广就稍微“痛定思痛”了一下,在第二年再次发兵,围攻辽东城。】

【然后,在黎阳仓督运军粮的杨玄感看到“百姓苦役,天下思乱”,便乘机起兵反隋,想搞点大新闻。杨广被迫,从辽东撤军。】

【又一个第二年,大业十年(614年),意犹未尽的杨广,第三次发兵进攻高句丽,但因为农民起义已遍及全国,隋王朝岌岌可危,最后只好议和收兵。】

【从实际情况来看,除了第一次攻高句丽隋朝吃了大亏,后两次都是因为内乱而草草收兵,算不上有多大损失。那为什么很多人会把隋朝的灭亡,归咎于三打高句丽呢?】

【民力,只有民力!】

【在独裁者眼里,民力就像可以任意索取而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的井水。却不知道井水有尽,民怨无尽!】

【杨广年年出巡,曾三游扬州,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每次出游都大造离宫。】

【杨广为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在各地大修宫殿苑囿、离宫别馆。其中著名的有显仁宫、江都宫、临江宫、晋阳宫、西苑等。】

【西苑在洛阳之西,周围二百余里,苑内有人工湖,周围十余里,湖内有山,堂殿楼观,布置奇巧,穷极华丽。杨广常在月夜带宫女数千人骑马游西苑,令宫女在马上演奏《清夜游》曲,弦歌达旦。】

【而且,杨广还是一个极具浪漫气质的人。游江都时,率领诸王、百官、后妃、宫女等一、二十万人,船队长达二百余里,所经州县,五百里内都要贡献食物,挥霍浪费的情况十分严重。】

杨广:“我是皇帝,天下都是我的,吃点喝点玩点,有什么啊!”

【没错,一个富二代还能吃喝享乐一辈子,一个皇二代,更是家大业大任意挥霍了吧?】

【仁寿四年(604年)十一月,他为了开掘长堑拱卫洛阳,调发今山西、河南几十万农民;次年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使丁男多达两百万人;自大业元年(604年)至大业六年(610年),开发各段运河,先后调发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诸郡的农民和士兵三百多万人。】

【大业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以东修长城,两次调发丁男一百二十万,役死者过半。】

【总计十余年间,被征发扰动的农民不下一千万人次,平均每户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

【请注意,这个时候还没有打高句丽,杨广就靠着一己之力给老百姓带来了不可承受的负担!】

【终于,在大业七年(611年)杨广大肆征兵之时,长白山下的一个铁匠王薄因兵役繁重,与同郡孟让以长白山为据点发动农民起义,自称“知世郎”,并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呼吁大家一起反对杨广。】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虽然王薄没什么文化,诗名和用词都不怎么讲究,但这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却如同唢呐,吹响了隋朝和杨广灭亡的曲子。】

【唢呐一响,全村准备吃席!】

【特别是最后一句,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与其白白地去辽东送死,与其在被不断的奴役中丧命,反对杨广就算是被砍了头,又有什么可伤心的?】

【起码,死得或许更有尊严,更有价值一点吧?】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大业九年(613年),农民起义不仅遍及山东、河北等地,而且发展到全国范围。】

【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杨广从东都去江都。次年四月,李密率领的瓦岗军逼围东都,并向各郡县发布檄文,历数杨广十大罪状。】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渊在晋阳起兵,同年十一月攻入长安,拥立杨侑为皇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

【隋朝,岌岌可危!杨广,命在旦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