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铁鹤书 > 第七章第三十七节【牡丹棚】

铁鹤书 第七章第三十七节【牡丹棚】

作者:永恒的夏亚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6:2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你再看这些豆豉。”于睿指着碗内黑色的颗粒,“它们附着在丝线上,镶嵌在空隙里。它们就如同一个个宇宙。”

“这么小吗!”周问鹤惊呼。

“空间都不存在,大小自然也是我们的错觉。这些宇宙极小又极大,每一个都包含着独立的时间与空间。

“我来告诉你奇门遁甲是什么,它们是一系列篡改我们认知的方法,丝线本身没有改变,改变的是我们对丝线的解读。”

周问鹤收回了思绪,他还是站在这所失真的房间中,只是现在他已经不再毫无头绪。

“晚晴兄……”身后传来剑九的声音,道人回过头,发现那汉子正盯着墙上古怪的符号发愣,“这颗眼睛,我好像见过……”

周问鹤来到“彼岸之眼”前方,仰视这颗硕大的眼睛确实让人不舒服,它像是直接把视线透进了道人的脑髓,蒸发掉道人脑颅内的一切,周问鹤仿佛听到了自己脑子中浆液沸腾的声音,有那么一瞬间,他的思想只剩下一片彻底的空白,他忘记了自己,忘记了整个世界,忘记了存在,忘记了意识,那一刻的他是彻底的“死”,脑海中承载的只有一片虚无。这种状态只维持了一瞬间,接着道人的心智又回来了,随之而来的还有排山倒海的恐惧。那样透彻的空白,那样绝对的虚无,他只要再回想一下,就会忍不住剧烈战栗。

“九爷,你说你见过这颗眼睛?”周问鹤在开口前尽力抚平了情绪,希望对方不会听出他的恐惧,然而,他也不知道努力有没有成功。

“其实,不是亲眼见到,是江湖上一个前辈跟我提起过。而他也是他的前辈那里听来的。他说在前朝徽宗年间,汴梁众安桥有一座北瓦子,可算是当时东京城里最大的瓦舍了,当时不论风雨寒暑,瓦子里都比肩接踵好不热闹,讲史、散乐、影戏、弄虫蚁、诸宫调、说诨话、商谜、叫果子,应有尽有。

“你如果拜访那个时代的北瓦,你绝不会看不到‘牡丹棚’,它在众勾栏中简直是鹤立鸡群,不论是高大还是华丽,可以说汴梁无人能出其右——”

“牡丹棚”也有叫“佛脚棚”的,是一个专演乡野杂剧的勾栏彩棚。班主是一对福建中年夫妇,早些年逃荒到的东京,丈夫老成忠厚,妻子则是个口快之人,他们手下养的一班伶人,都是莆仙一带孤儿。班主夫妻两都不通文墨,所以另外请了一个京都本地的账房先生。这位账房先生在瓦子里混迹多年,大小事情都了如指掌,唯一的缺点是贪杯,而且一喝多就口无遮拦。

在徽宗登基的头几年里,“佛脚棚”几乎每天都是座无虚席。这当然引得同行颇有微词,各种捕风捉影的传闻也开始不胫而走。有的人在私下议论,棚主夫妇平日里所说的乍听之下是福建方言,但是仔细辨别,会发现它同福建任何一个地方的土话都不尽相同,有一个走遍福建的客商在听过他们夫妇说话后,斩钉截铁地断定,他从未听过这种口音。棚主夫妇对于自己来历的闪烁其词更是加深了人们的怀疑,甚至有好事者无端污蔑他们是武夷山中的猿猴所化。

另有一些人则在“牡丹棚”的剧目上做起文章。“牡丹棚”每一次表演,都要用彩缎把棚子遮得严严实实,这显然与其它勾栏广造声势的做法大相径庭。于是就有人信誓旦旦地说,从棚里出来的人,和进去时候相比都有些许微妙的不同,有些人变得木讷,有些人变得紧张,甚还至有人,变得暴躁易怒,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对于所看的表演大加赞赏。

这种说法当然毫无根据,汴梁城里有数不清的人看完“牡丹棚”的杂戏后从棚中走出,平安无事地回到了他们日常的生活里。就算那个地方曾经有人相斗乃至殴杀人命,但瓦子这种欢乐场本来就是是非地,有头脸的勾栏里出一两件争风吃醋引起的命案官司再正常不过了。

只是,在同行眼里,这些空穴来风,却足够发酵成各种恶毒的揣测,当各种传言像风暴一样席卷北瓦的时候,风暴的中心却依旧风平浪静地继续着每日的演出。“牡丹棚”班子里的人从来不会对外讲解他们的剧目,除非花钱进入那神秘的彩缎大棚内部,否则,没人知道里面演了些什么。而那些花钱进去的人,出来后却只剩下了对表演的夸奖,当别人问他们究竟看了些什么,他们却只是神秘地怂恿提问者自己进去看一看,他们说在里面看到的,绝对超乎了任何外面人的想象。

对“牡丹棚”心怀怨恨的人最终把主意打到了账房先生身上,那个孤老头子古怪而又狡黠,从来不愿多说一句。但是两瓶酒下肚后,他的表达欲望开始肆无忌惮地膨胀。可惜,定下这条计策的人们其实并没有获得什么有用的情报,因为账房说的话颠三倒四,而且荒诞不经。他时而提及幕帘后人不能见的“大菩萨”,时而说演出之前所有人都要朝空空如也的台上跪拜。他还说,这个班子曾经凭空多出过一个演员,所有的人似乎都把她当作旧相识。唯独账房自己怎么都记不起班里什么时候进来过这么一个人。

这场可笑的谈话最后以账房先生不省人事而结束,几天后那孤老头子就在汴河中结束了凄凉的一生。只要看过他喝酒的样子,所有的人都不会对他酒后失足抱有什么怀疑。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而“牡丹棚”则迎来了它辉煌中最后的一年。

九个月之后的冬至,北瓦发生了一次原因不明的大火,几乎所有的勾栏都受到波及,连带卖果品点心的小贩亦有损失。火灾中心的“牡丹棚”,则全部付之一炬,除了舞台后那半片青砖墙外,什么都没剩下。惨案现场留下了三十多具半烧化的尸体,“牡丹棚”的成员悉数罹难。现场还有一具尸体,经辨认是与“牡丹棚”有宿怨的另一家勾栏班主,大火是不是出自他之手,已经无从得知。

“牡丹棚”最后留给汴梁的,就只有那一小片矗立在灰烬之中的青砖残壁。它的前方,原本就是舞台,它就站在班内伶人日常跪拜的方向。早先悬挂其上的一大块彩绸已经灰飞烟灭,露出了青砖上那本来被遮住的图案。

“被火烧得黑一块灰一块的墙面上,画着一颗大眼睛,当时已经斑驳难辨了。开封府尹看到眼睛之后似乎受了极大的震动,他连发了几夜恶梦,最后差人将残墙推倒,青砖被一块一块地小心收起,装进袋子秘密地埋到了汴梁各处,另有一些被虔诚地请入庵观,常年接受供奉。另外,府尹大人还请来僧道,在废墟做了四十九天法事,主持法事的高僧静课将随身携带多年的念珠埋入瓦砾之下,从那一刻起,他开始了一次直到生命终点的闭口修行。静课在第三年入春之前染上风寒,不治而亡,而北瓦,虽然修缮一新再次开张,却因为层出不穷的闹鬼流言,最终走向没落……”

“对了,”剑九讲到这里,又补充了一句,“据说,那家班主与我本家,也姓史。”

“我还以为你姓剑。”道人装出一副吃惊模样。

剑九听了道人的揶揄又好气又好笑:“哪有姓剑的?我大号叫史太平。”想了想,他又说:“你别看我现在起了个武夫名字叫剑九,我也是读过几年书的人。”

显然,他对道人刚才的玩笑有些不满,也许剑九这样的武人碰上杨霜这样的书生,总会忍不住要逞一下能,他接下去强行把话题转为他弥足珍贵的求学经历:“念书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李白那首《赠汪伦》,我现在还背得出。”然后他就真的背了起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背完之后他还意犹未尽咂咂嘴,一脸陶醉的样子。

周问鹤在身后看着他,等到背完,没好气地奉上一句:“李白是被汪伦用桃花美酒匡到泾县桃花潭的,到了那里发现既无桃花也少美酒,但是难却汪伦盛情,只得挥毫写下了这首应酬之作。”

剑九正酝酿着一肚子儒雅,被生生泼了一盆冷水,当然很不高兴,他没好气地白了周问鹤一眼:“你又怎么知道?”

道人不愿与他争执,急忙赔上笑脸,只用很低的声音自己咕哝了一句:“他亲口跟我说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