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明末大宗师 > 第293章 血海鏖兵(一)

明末大宗师 第293章 血海鏖兵(一)

作者:糖堆児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5:2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崇祯把汗透靴袜的汗脚一顿,重重地哼了一声,如此吓得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的手一抖,他就是胆大包天,在BOSS盛怒之时也不敢再往下念。

“太不象话!竟是肆口诋毁!”他在屋里走来走去,忿忿地问:“谁是李纲和宗泽?谁是耿南仲和黄潜善?何不说秦桧在朝?难道朕是宋高宗么?……可恶!可恶!”

杨廷麟在疏中所使用的典故,使崇祯皇帝很难忍受。他想,这个杨胡子学问不错,才叫他担任讲官,怎么会这样胡乱用典,比得不伦不类?

“会说话吗!还能不能好好说话啦?”他心里忿然。

“赵构偏安江左,而朕虽然百般苦撑,到底还是一统天子!”他最讨厌有人把他的和议计划比成南宋对金的屈辱求和,偏偏杨廷麟硬把南宋的情形拿来比!他还记得,十来天前,有一次上朝时候,就是这个杨廷麟出班跪奏:“目今虏兵深入,畿辅糜烂。各路援军云集,大都观望不前,实因京师流言纷纷,不知朝廷要和要战……”

崇祯当时不等他把话说完,就厉声问道:“哪个要和?”当时简直就想给丫挺一计窝心老脚,踹死丫算了!

可杨大胡子毫无畏惧,还讥诮他道:“外边都在议论。”

崇祯想抬脚,可是因为上一次被刺留下了后遗症,如今君臣奏对离着老远了,他即使算上脚垫也够不到可恶的杨大胡子,于是骂道:“既是外边议论,不是朝廷意思,何必多问!”

本以为这样厉颜厉色地用话一压,杨廷麟大概不敢说什么话了,没想这个人倒是个文青,毫不含糊自己的威胁,贸然回嘴,他大声道:“和议一事,朝臣早已风闻。虽然陛下说和议非朝廷意思,然外间传说纷纷,必有其因。满洲土地,尺寸皆祖宗所有。按之史籍,满虏原是女真苗裔,在周为肃慎,汉、魏称拒娄,后魏称勿吉,隋、唐称韩辐,其黑水——后称女真。所以自周以后,女真世为我中国之一部落,连努尔哈赤亦受封于本朝,为本朝守边之臣。中国自古为大一统之天下,断无向部落输款求和之理,倘万一确有议和之事,则堂堂大明,二祖列宗艰辛缔造之天下,岂不为赵氏之续乎?”

崇祯虽然心中恼火,但又感到惭愧,不好在这个问题上惩办朝臣,所以沉默片刻,只好说:“目今虏兵深入,凡我臣民都应该同仇敌忾,执干戈以卫社稷。款议出于谣言,不用再说,下去吧。”

他说完这句话自己也感觉无趣,没有批阅完所有的奏折就赶快退朝,乘辇回宫了。

如今事隔十来天了,当时杨廷麟跪在他面前时那副倔强的神气,还是历历在目,清晰地浮在崇祯眼前,“此人真乃无趣的很,惹得自己一点也无成功人士的恶趣味,可是对这样的人又有什么办法!”

崇祯在心中腹诽着,如果他有李赤心这样的好基友,一定后用激情燃手的中指发泄胸中的压抑的情怀,可是因为他与李赤心不熟,所以只是在心里哀怨,然后轻轻地柔柔地随便做了个手势。

好不容易按捺住万丈的情怀,他示意自己可以了,让王承恩继续读下去。王承恩害怕冲动易怒的皇上再次爆发,那样就会给杨廷麟带去灭顶之灾,此时见皇上示意自己再读下去,心里稍微松了口气。

他赶快清亮了一下喉咙,努力将声调调整地第二声部,唱道:“乞陛下赫然一怒,明正向者主和之罪,斩佞臣之头悬之国门,以示与东夷势不两立。如此则将士畏法,咸知效忠,无有二心。召大小诸臣,咨以方略,俾中外臣工共体皇上有战无和之意,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更望陛下谕卢象升集诸路援师,乘机赴敌,不从中制。此乃今日之急务也!”

“不从中制”这句话又让敏感的皇帝感觉一阵不爽,这是自古以来沿着尧舜禹汤传下来的政治术语,意思是不由宫廷干预统帅的作战计划和行动。

崇祯默然转过身来,好歹自己是要做一代雄主的人物,所以制怒可是必修课,强忍着一字不漏地听王承恩把杨廷麟的奏疏读完。

其实,杨廷麟的奏疏中,还有一些关于军事上的具体建议,但经过王承恩的提炼与崇祯自己的总结,不外乎就是四个字“反对议和”,认为只有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之后,弱势一方才能考虑议与强者和。

刚愎成性的崇祯虽然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认识,同时他也看出来,杨廷麟的奏疏是出于忠君爱国之心,但是他讨厌杨大胡子对于首辅杨嗣昌的攻击,杨嗣昌就是他政见的具体执行者,如此一来你杨廷麟不就是在骂朕了吗?

他还讨厌杨大胡子满腹经纶的一个人,说话如此粗鄙,有些话过于激烈;更讨厌杨廷麟替废物卢象升说话。他坐下去的时候,没有意识到,正是他自己与首辅杨嗣昌在国难当头之际,将一心守制的卢象升推进了火坑。

一心要做好皇帝崇祯,按照好皇帝的套路,耐着性子把杨廷麟的奏疏接过来看了看,原打算把它留中的,但是随即冒出了一个念头,就打消了原有的这个主意。

崇祯知道自己的祖父神宗皇帝,常把一些不满意的奏疏留中,如此一来就引起来廷臣的不满,所以在他手中,尽可能少用这个祖宗遗传的老办法。他的目标是要做一个勤于治国事事勤勉的圣明之主。

为着表示不同意杨廷麟的意见,他提起朱笔银钩铁画地提了几个字:“知道了,钦此(转发)!”

其实奏疏被批阅人留中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奏章被留中后还是要批上皇帝的意见,发到内阁和有关衙门。可是大明朝怠政的皇帝爹、与有样学样的懒政皇帝儿,往往会把奏疏留在宫中不发出来有的干脆就是置之不理,所以此留中非彼留中。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