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明末大宗师 > 第214章 龙盘虎踞(一)

明末大宗师 第214章 龙盘虎踞(一)

作者:糖堆児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5:2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兵部尚书杨嗣昌等在文华门内的西值房中,他听到传旨官宣自己觐见的时候,仆人习惯性地将他身上近乎完美的衣、帽重新整理了一下;片刻之后,只见杨嗣昌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出值房。

在他正要走进文华殿外殿的时候,恰好遇到监军太监高起潜,从殿内走了出来。他赶快抢前一步,拱一拱手小声问道:“高公,皇上意下如何?”

高起潜丝毫没有顾忌周围的宫女、太监,只是凑近到杨嗣昌的耳边嘀咕道:“依我看,皇上是在心急议和,不过他怕自己落一个向敌求和的名声,更怕外廷的物议;杨阁老,你千万不要对皇上说起外面已经是纷纷议论了。”

内阁辅臣杨嗣昌自然不是官场初哥,他富有深意的一笑点头,与高起潜两人互相拱手告辞,自己随着青年的引领太监往殿内走去。

大殿门前的寒风中,一个袅袅娜娜立着的宫女,为他掀起厚重的黄缎门帘,杨嗣昌弯着腰放轻脚步,恭恭敬敬地走进到文华后殿之中。

又有一个宫女上前掀开暖阁的绣龙黄缎门帘,杨嗣昌的腰弯得更低了,他快步进内,立着门口说了声:“臣杨嗣昌见驾!”随即跪下去给皇上叩头。

虽然崇祯皇帝对自己很信任,也处处眷顾于他;不过他知道,在南、北二京之中,都有许多朝臣弹劾自己,这些人每次都受到皇帝的申斥和惩罚,但他每次被皇上召见,心里总是不免惴惴不安。

杨嗣昌是前兵部右侍郎兼三边总督杨鹤的长子,万历三十八年中了进士,崇祯十年他取代梁廷栋成为崇祯朝的第六任兵部尚书。杨嗣昌深知当今皇上是一个多疑、刚愎、脾气暴躁之人,很难侍候,话本里不是总在说吗,伴君如伴虎。从十年六任兵部尚书的频率上,就可以看出崇祯的薄凉寡恩,自己今天被皇上宠信,说不定哪一天今上就会忽然变卦,被他治罪。

正在由于这个缘故,杨嗣昌屡次上诉请辞,近来已经得到皇上同意,允许自己辞去兵部尚书一职,举荐卢象升为新一任的兵部尚书,以便减轻他的责任,好专心于内阁首辅的任上办事。

向崇祯行过常朝礼,杨嗣昌站在刚刚高起潜站过的地方,没敢抬起头来,他躬身凝望着皇上脚前的漆黑发亮的金砖,等候皇上问话。

“先生请起。”崇祯意外地想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所以对杨嗣昌的到来兴趣缺缺,他的声音很低,幸亏杨嗣昌全神贯注,随时等候皇上的垂询,否则会说不定错过崇祯的问话。

杨嗣昌又在与高起潜位置相同的那块金砖上叩了一个头,方才站了起来,双手垂在身边,静静地等候皇上继续说话。

崇祯终究还是年轻人,面对一个决心一言不发的老官僚,他自己先是耗不下去了,轻轻地咳了一声,问杨嗣昌道:“卢象升今夜一定能来?”

“一定可以赶到。”杨嗣昌的回答明确精练,使得崇祯失去了沿着主题继续前行的方向。

“三大营如何分派?”崇祯在发问。他在卢象升赶到之前,对拱卫北京的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这三大京营,是否能够抵挡得住清兵的攻击有些怀疑。

“一部分守城,一部分驻守在东直门和朝阳门外一线;原来在德胜门外驻扎的一部分,备援昌平。如今各处勤王兵马来到,昌平无虞,这一部分人马也撤到朝阳门外。”杨嗣昌刚刚从防线上下来,回答的自然点水不漏。

“城上的守备情形怎样?”就在几句问话之间,崇祯又感到了清兵的威胁,忽然发现卢象升不一定可以解开自己的心结,所以这根救命稻草还是作为备胎的好。

“三大营京兵守城够用!”杨嗣昌首先要安皇帝的心,他凭借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已经察觉到了崇祯问话时的语气变化。

他仍然低着头,不去看年轻人那张青白的脸,只是恭谨地回答皇帝的问话,“红夷大炮于昨日晚间都已分派到城上,臣也派官员祭过大炮。”

听杨嗣昌对答如流,崇祯频频点头。他感到满意,不过还是想询问议和的事,但是迟疑了一下,强烈的自尊心让他改换了一个话题,“如今虏骑入寇,国家兵源枯竭,应对愈加艰难。”

他原想此处杨嗣昌应有答对,可是依旧只看到了一顶乌纱,颤颤巍巍地在自己嘴皮底下战抖;自己既然要开启君臣奏对模式,便不能冷场,现在大臣不说话,他自己只得不停地掏空自己的心思,将奏对进行下去。

不知不觉中,年轻的皇帝就在杨嗣昌这外老司机面前吐露起心声,“廷臣们泄泄沓沓,唯尚空言、不务实际,一到紧急之时,无人能为君分忧,殊负朕意!如兵部主事沈迅,上疏奏陈边务,说什么‘以天下僧人配天下尼姑,编入里甲后三丁抽一、朝夕训练,可得精兵数十万’,这岂不是以国事为儿戏?糊涂之至!”

兵部主事沈迅走通了曹化淳的门路,成为兵部这个重要衙门的六品主事,这个职位有多重要杨嗣昌与崇祯均是心知肚明,放在李赤心那个年代就是中央某部的直管处长。

杨嗣昌见曹化淳的人惹了皇上生气,便委婉地劝说道:“沈迅这意见确实糊涂。但他敢于冒昧上奏,一则是他知道陛下是尧舜之君,不以言入罪;二则是他忧国心切不暇细思所致,他所条陈的事项颇多,其中也不乏有可取之处。”

崇祯待下严苛且生性多疑,故而东厂、锦衣卫作为皇帝的耳目,四处打探臣僚的私事言行,可是他的耳目却用皇帝给的权利,一心为他们自己换来利益,也正因为如此,作为崇祯朝的既得利益者,这些臣僚并没有几个想做崇祯与大明的忠臣。

年轻的大明皇帝沉吟片刻,似有所悟地点头:“姑念他还有点忧国之心,朕不罪他!”

说毕,他将下巴一摆,殿内伺候的这几个宫女和近侍太监便赶忙退了出去。

今天翻了翻点击收藏这些统计,心中有些惴惴,后面又将进入到大篇幅的战争与打斗场面……;难道说武侠加历史的模式真的进入小众了吗。睡了一小觉压压惊,喝了一壶小青柑提提神,继续我的扑街之旅。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