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文豪1978 > 第548章 《纽约客》专栏

文豪1978 第548章 《纽约客》专栏

作者:坐望敬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5: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朱迪斯·琼斯好歹也是编辑过十多部畅销烹饪图书的知名编辑,自问对各国美食的涉猎远超常人,对于烹饪这件事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可她却被林朝阳的眼神和语气给深深的刺痛了,那种如同博学老者对待幼儿园小朋友一般居高临下的姿态,实在让人很不爽。

「林,我也觉得烹饪是艺术,所以它才值得推广。’

「不,你不懂。」

朱迪斯·琼斯还想反驳,林朝阳却没有给她说话的机会,他指着厨房岛台上的西班牙火腿。

「你知道火腿的制作方法吗?」

「当然。」朱迪斯·琼斯说。

她刻意卖弄道:「一条上好的西班牙火腿需要用伊比利亚黑猪肉作为原料,

经过长达数月到一年的风干才会成熟,达到绝佳的风味。」

林朝阳点了点头,「说的不错。」

「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

为了保存食物,我们虽然已经拥有了多种多样的科技化方式,然而腌腊、糟醉、风干和烟熏等古老的方法,在保鲜之余,也曾让我们意外的获得了与鲜食截然不同,有时甚至是更加醇厚鲜美的味道,

时至今日,这些被时间二次制造出来的食物,依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饮食,

并且蕴藏着人类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感触——.”

林朝阳的语气和缓,有一种道来的诉说感,轻易的让朱迪斯·琼斯闭上了嘴,她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被林朝阳的语言所吸引。

「在我们国家的湖南,每年一到秋天,稻田里的禾花开了,也到了苗族人制作腌鱼和做腊肉的时节。

湘西地带木材丰富,熏烤腊肉的燃料以硬木为佳,如茶树和杨梅树。

熏烤时,要把腌制好的肉挂在取暖做饭的火塘之上,还不断将松果、茶壳、

桔皮等放入火塘,这样薰烤出来的腊肉,就会带着茶果的香味。

对纯朴的苗家人来说,腌鱼腊肉,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而且是被保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和记忆,永远也难以忘怀———”

伴随着林朝阳的诉说,包括朱迪斯·琼斯在内,在场的所有人眼前似乎都呈现出一幅田园牧歌,人间烟火的景象,仿佛身临其境。

一段极富美感的描述结束后,众人沉浸在林朝阳编织的画面里,惬在那里久久的回味。

「真美啊,真是诗一般的语言。」多丽丝·莱辛慨然道。

杰森·爱泼斯坦脑海中仍保留着刚才的画面,「林,被你说的我都想尝尝那种腌鱼腊肉了!」

林朝阳笑了笑,「在美国可吃不到。」

朱迪斯·琼斯神色复杂的望着林朝阳,虽然很不想承认,但仅凭着刚才那一段描述,她就已经看到了自己与林朝阳在对饮食一道认识上的差距。

饮食是生活态度,是艺术,是道。

朱迪斯·琼斯似乎明白了林朝阳刚才为什么会是那样的态度,与此同时,她心里升起了一股强烈的见猎心喜。

正当她准备开口的时候,戈特利布的声音响了起来。

「林,你对饮食的领悟太深刻了,不仅是令人耳目一新,更充满了艺术性,

把饮食真正的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

戈特利布的声音带着些兴奋,他的赞美毫不吝啬,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戈特利布可不是个会这么轻易给予别人如此高评价的人。

听着他的赞美,林朝阳脸上露出微笑,说了声谢谢。

在别的事上他可能会谦虚一下,但在饮食文化一道上,他很有信心。

他刚才对朱迪斯·琼斯的态度倒不是敌视,只是实在瞧不上老美那种菜谱式的烹饪图书。

《掌握法式烹饪艺术》《意大利经典烹调》《中东美食》---听听这些名字,有一个像是正经厨子想出来的吗?

关键是这玩意竟然能卖几百万册!

「林,你有没有兴趣来我们《纽约客》写个专栏?就写你刚才所说的这种内容。」戈特利布提议道。

听到他的话,林朝阳还未表态,朱迪斯·琼斯兴奋了起来。

「罗伯特,我们想到一块了。可以让林在你们《纽约客》写专栏,我来负责结集出版。」

戈特利布微笑着颌首,「这个建议很棒!」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说的热火朝天,却忽略了林朝阳这个当事人。

「那个—--—-罗伯特,专栏我恐怕写不了,这次来美国,我的主要任务除了领奖,是筹备新。」

戈特利布说道:「这并不冲突。林,我们《纽约客》每周一期,一周一篇短文,千字即可,不会浪费你多少时间。」

「但——...」

林朝阳正想回绝,朱迪斯·琼斯又说道:「林,难道你不想让美国的民众多了解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吗?」

她这句话打在了林朝阳的七寸上,见林朝阳果然开始面露迟疑,朱迪斯·琼斯眼中闪过得意。

从刚才林朝阳的一举一动之中,她不难看出林朝阳对中国饮食文化的骄傲。

骄傲就好,我这一句,你该如何应对?

「朱迪斯说的没错。林,这是个传播你们中国饮食文化的好机会。」戈特利布也跟着添了一把柴。

其他人看着这种情况饶有兴致,要知道在《纽约客》上发文章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大家倒不认为以林朝阳的名气和实力这是件多么荣耀的事,但戈特利布说的可是个人专栏,这就要珍稀多了。

《纽约客》的专栏代表不了作家多受欢迎,但一定能代表作家在某个领域的专业度,只有某个领域享有盛誉的作家、记者和研究者才拥有在上面发表专栏的资格。

正在林朝阳犹豫的时候,杰森·爱泼斯坦也劝道:「林,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对你来说也是个新的尝试。」

林朝阳看了一眼爱泼斯坦,因为跟兰登书屋的合作关系,他和爱泼斯坦的关系显然要亲近一些。

本来他已经动摇了,见爱泼斯坦也如此劝说,他便借坡下驴,笑着说道:

「好!既然诸位这么相信我,那我就尝试尝试。」

戈特利布笑得十分开心,「林,你做了个明智的选择!」

爱泼斯坦一脸调侃之色,「在《纽约客》发专栏,朱迪斯负责出版。林,你这个待遇在此之前还没人享受过。」

「荣幸之至。」林朝阳说。

戈特利布和朱迪斯·琼斯略显自矜,两人刚才劝说林朝阳时毫无架子,那是因为被林朝阳的才华所折服。

面对一般的作家,他们可没这么好说话。

说笑之间,晚餐就绪,众人落座进餐。

顺着刚才的话题,朱迪斯·琼斯跟林朝阳请教了一些关于中餐的问题。

「朱迪斯,其实很多人对中餐有个很大的误区,他们习惯于按照国家来将饮食划分,这对于法国、意大利这些欧洲国家来说没什么大问题,但这样的划分对中餐并不适用。」

「为什么?」

「我们说饮食,它实际上某一区域、某一群人自古以来逐渐养成的生活方式。

中国幅员辽阔,东部沿海、西部高原,北方平原、南方多山,还有盆地、沙漠戈壁、丘陵不同的地形,东北部靠近北寒带,南部却接近热带。

如此巨大的经纬度跨度,不仅造就了中国不同一般国家的民族多样性,也造就了各地完全异的饮食习惯。

比如我的家乡东北三省,那里地处寒冷,饮食风格略显粗犷,调味重油重盐。因为在漫长的冬季里,人们必须要以此来保证体力。

川渝一带以辣闻名,因为那地方雨水多、气温高,辣椒中的辣椒素可以有效帮助人们驱寒祛湿。当然,这个是中医里的概念···

所以说,许多人以国家的形式来总结和归纳中餐,往往不得其法,原因就在这里。

我认为更准确的方式是以省份,或者是区域来划分。

比如东北的平原地区以及内蒙古东部,这几个地方饮食习惯相近,就被划分出了辽菜这个独特的饮食系统——...”

说起中国的饮食文化,林朝阳侃侃而谈,滔滔不绝,听得在场众人一愣一愣的,没想到中国人的饮食系统如此复杂。

「有意思!」

当林朝阳的讲解告一段落,戈特利布赞了一句。

对于林朝阳在不知不觉之间成了今晚聚会的主角,大家也并不介意。

在场的都属于典型的左派知识分子,倡导反对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环境破坏等问题,强调个人自由和多元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因此对于林朝阳所阐述的这些饮食理念和文化并不排斥,反而十分欣赏。

他们的性格和喜好也是《纽约客》这份杂志的读者群的一个缩影。

今天的聚会有好几位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同志,精力远不如年轻人旺盛,到晚上九点聚会便散了。

临走之前,戈特利布不忘叮嘱林朝阳早点写两篇稿子先交上来,他好推进专栏的事。

林朝阳应了一句之后告辞。

杰森·爱泼斯坦主动和林朝阳走到一起,等走出戈特利布家的院子后,他才张开了口。

「林,你会不会觉得戈特利布邀请你写专栏这件事有点突兀?」

看来爱泼斯坦是了解些内幕,林朝阳点了点头,说:「是有点。」

杰森·爱泼斯坦叹了口气,说道:「他也是没办法————”

1985年萨缪尔·纽豪斯入主《纽约客》,出于商业目的对杂志内容进行了不少调整,一度导致《纽约客》在读者和广告商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罗伯特·戈特利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接手了《纽约客》。

接任总编之后,戈特利布安抚住了前任总编威廉·肖恩留下的大将,对作家变得更加亲近,并让一直很受欢迎的麦格拉思担任了二把手。

在杂志内容上,他延续了以往的特色,还要求将选题范围扩展得更加广泛,

变得更加亲近年轻人。

他的这些举措成功的为《纽约客》挽留了读者,也仅限于此。

毕竟纸媒的辉煌时代在进入八十年代后期就已经过去了。

但身为资本家的纽豪斯并不满足于《纽约客》的现状,以他的角度看来,

《纽约客》是美国知识分子最为推崇的杂志,拥有数以百万计的忠实读者。

并且这些读者都是高净值人群,《纽约客》所要创造的价值应该远不止如今的水平。

「最近半年,罗佰特的压力很大。他其实很想完成老板交代的任务,但前提是保持杂志的路线和风格。

你在饮食文化方面的特长很吸引l人,我想他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想尝试为《

纽约客》带来一些改变。」

听完爱泼斯坦的陈述,林朝阳了然的点了点头,「原来如此。」

爱泼斯坦又说:「不管怎么说,别有太大的压力。专栏这种东西对于一般作家来说可能很重要,但对你而言只是玩票性质的。」

「我明白。」林朝阳笑着回道。

两天后,林朝阳接到了芦安·瓦尔特的通知,罗恩·伍德鲁夫同意了林朝阳以他的经历为原型创作,但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

芦安·瓦尔特一脸为难,没有回答林朝阳的问题,「他是个疯子!」

林朝阳闻言立刻明白,肯定是罗恩·伍德鲁夫提出了什么看起来匪夷所思的条件。

「不会是要跟我来个血盟吧?」林朝阳玩笑着说道。

芦安·瓦尔特苦笑,「他倒没那么可怕。」

他叹了口气说道:「他让我们保证,你的必须要卖530万册,还要改编成电影。其实他的想法是,最好直接拍成电影。」

听到这个条件,林朝阳面色平静,一个身患绝症的人来说,提出任何条件都不令人奇怪。

「他这种条件没什么意义吧?售卖需要时间,就算再受欢迎,530万册也不可能是一两年卖出来的。

那个时候他说不定已经不.——

意识到接下来的话有些不妥当,林朝阳改了口气,「我明白,他是想让自己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想名留青史!」

芦安·瓦尔特打了个响指,「没错。但这个条件实在太苛刻了,他不明白530

万册销量是个什么概念,更何况还要改编成电影—”

「他的这个销量,必须是在美国吗?」

林朝阳打断了芦安·瓦尔特,他犹豫了一下,「这个倒没说。」

「那倒是可以答应。」林朝阳低声说了一句。

「什么?」芦安·瓦尔特满脸惊讶。

「我说他的条件可以答应。」林朝阳重复了一遍,又解释道:「我的,

销量一直还不错。」

芦安·瓦尔特跟林朝阳合作了三四年,当然知道他的在许多国家销量都不错,但他并不知道这些作品的具体销量。

关键是,哪个作家能保证自己的一定能畅销530万册?

「林,我感觉真的没必要答应他的条件。即便真想写他的故事,化用一下他的经历也不是不可以。」

林朝阳沉吟着说:「没关系。他的经历确实很传奇,天然具有传播性,我不敢保证自己会写的多好,但这部的话题性和销量肯定不会差的。」

芦安·瓦尔特闻言燮眉思索后,也觉得有些道理,可还有电影改编这事呢,

这种事可不是作家和出版社能控制的!

仿佛是看穿了他的心事,林朝阳清了清嗓子,「至于电影改编这事,反而简单·———」

芦安·瓦尔特面露疑惑,林朝阳说:「之前没跟你提过,其实我妻子就在经营着一家电影公司,嗯,马上就要上市了。」

芦安·瓦尔特一下子就听出了林朝阳要表达的重点,看向林朝阳的眼神露出惊异之色,有些难以置信。

他想到了林朝阳那几部作品的改编,「《楚门的世界》?」

林朝阳点点头,「没错,我妻子的公司拍的。”

敢情你们家自产自销啊!

了解完情况,芦安·瓦尔特没什么顾虑了。

林朝阳这时问:「你知道他为什么坚持‘530万’这个数字吗?」

芦安·瓦尔特也摸不着头脑,「鬼才知道他怎么想的!」

「看来只能由他来亲自解答了。」

芦安·瓦尔特神色复杂的问:「林,你真的要见他?」

hiv在八十年代初才被发现并命名,仅十年之间在美国就已经有数十万人感染。

而且因为最早是在男性之间传播,一时间美国的报纸上充满了「同性恋杀手」、「同性恋瘟疫」等字眼。

由于媒体的推波助澜和影响,当时从美国政府到美国民众对艾滋病的态度是「只有那些被上帝惩罚的人才会患病」。

断袖龙阳这种嗜好各国均是古已有之,美国是直到七八十年代「同志运动」兴起后,民众才对这个特殊群体报以逐渐宽容和接受的态度。

结果才没几年就出现了hiv,一下子就导致同性恋这个群体在普通民众当中的口碑比以前更加恶劣,说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也不为过。

会感染的绝症,引起这种厌恶和人人自危也很正常。

「还是见一见吧,得积累素材啊!而且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君子坦荡荡,

指的是.」”

看着林朝阳的态度,芦安·瓦尔特心中油然生出一种难言的感动与钦佩。

他突然想到了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给林朝阳的颁奖词一一用文字书写时代,

热爱生命与自由、敬畏历史与自然。

真是恰如其分的评价啊!

两天后,一辆奥兹莫比尔飞驰在新泽西高速公路上。

芦安·瓦尔特手握着方向盘,碟蝶不休的抱怨着。

「该死的!真不知道你给杰森灌了什么迷魂药?为什么要让我来干这个差事?」

「2800公里!这可是快3000公里!」

一旁的林朝阳翻着地图,心不在焉的夸奖道:「芦安,你的数学可真不赖!

芦安·瓦尔特就此沉默,过了好一会儿,他才锲而不舍的追问道:「你到底跟杰森说什么了?」

林朝阳放下地图,正色起来,

「也没什么,我就是说,这本书你们好好营销一下,轻轻松松卖两三百方册!」

芦安·瓦尔特闻言惊悚的看向林朝阳。

「看着点路!」林朝阳提醒道。

芦安·瓦尔特转过头目视前方,「你可真敢信口开河,还没见面就被罗恩·

伍德鲁夫给感染了?」

他等了一会儿,见林朝阳没回话,不确信的问:「你真觉得能卖那么多册?

林朝阳耸耸肩,「谁知道呢?反正话题性足够了。

少顷,芦安·瓦尔特说:「但愿真能做到,要不然我这司机白当了。」

然后他又问:「干嘛非得开车去呢?做飞机不是更轻松,大不了到当地再租辆车。」

林朝阳悠然道:「要写美国文化,不体验一下美国的风土人情怎么能行呢?」

你体验风土人情,累的为什么是我?

这话芦安·瓦尔特没问出口,因为他看出来了,林朝阳根本不在乎他的死活编辑没人权啊,我要告到联合国!

纽约距离林朝阳两人此行的目的地德州2800多公里,芦安·瓦尔特开着他那辆已经10万公里的奥兹莫比尔一路出纽约,下新泽西,经华盛顿,过弗吉尼亚..—

历时两天,终于开到了德州。

下车后,芦安·瓦尔特脚都是软的,他说出的第一句话是:「林,回去之后你考个驾照吧,我出钱!」

林朝阳摇了摇头,「你好歹也是20年的老司机了,之前不是跟我说年轻的时候从纽约开车到洛杉矶吗?」

芦安·瓦尔特愤怒了,「我那时候好歹是跟我老婆换着开的。」

「这不是没到洛杉矶嘛,所以你一个人开,也很合理。」

芦安·瓦尔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