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文豪1978 > 第542章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文豪1978 第542章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作者:坐望敬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5: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陶玉书在大年初五的《新闻联播》上露了一回脸,还是有单人采访镜头的那种,全家人都跟着高兴、激动。

林二春也激动,但他不同,是被林朝阳给气的。

他现在横竖看林朝阳不顺眼,倒不是真的看不上自家儿子,实在是出于中国父母普遍的世俗心理。

想当年林朝阳跟陶玉书结婚那时候,林二春心里感觉自家儿子真是把天上的仙女儿娶回家了。

儿媳妇还带着儿子进京,给安排工作,这简直是祖坟冒青烟啊!

他那时候就一个愿望,但愿陶玉书眼晴能多瞎几年,可千万别把儿子给端了。

毕竟这小子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酱油瓶子倒了都不知道扶一下。

等到后来,突然有一天,别人告诉他,说他儿子成作家了!

林二春将信将疑,他儿子他还能不知道吗?连个高中都没上过,他能当啥作家?

后来事情的发展逐渐打破了他的认知,儿子不仅成作家了,而且还是全国知名的大作家。

这下子林二春有底气了,全国有名的大作家配儿媳妇这个燕京的大学生足够用了。

当然了,儿子也不是没有短板。

要论家世,还是儿媳妇家里强,书香门第。自家虽说是三代贫农,但到底就出过几子这么一个文化人。

因此那一段时间,林二春心里是格外安定的,他对儿子婚姻的看法,用后世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一一势均力敌的婚姻。

再后来,这小两口好端端要跑去香江,

林二春一百个想不通,可儿大不由爹,他什么忙也帮不上,更没资格发表反对意见,去就去吧。

谁成想这一去香江,儿媳妇如同虎入山林、龙归大海,生意竟然越做越大。

到一个多月前,儿媳妇荣登香江亿万富豪榜的消息传到内地,林二春心里的焦虑和担忧达到了巅峰。

自家儿子确实很优秀,但跟儿媳妇的差距却越拉越大。

他现在倒是不担心儿子被蹬了,毕竟孩子都这么大了,可他怕听见别人的议论和流言。

儿媳妇这么能赚钱,显得儿子没能耐啊!

关键是这小子也是不争气,整天游手好闲,就不知道奋发图强一下,让人看着心焦。

他现在觉得,儿子要想配得上儿媳妇,不拿个诺贝尔文学奖是不行了。

老父亲的担忧和关切对林朝阳没有任何影响,他反而岔开话题关心了一下老父亲的事业。

这两年,林二春的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手里几十套四合院,还有两百多间零散住房,分散在燕京城内的各个区域,

每个月光是收租就是两万块,不仅已经脱离了林朝阳的资金支持,手下还养了七八个老头老太太,一个月光工资就得开出快一千块。

「~」林朝阳的表情显得有些不满,「你这发展的还是太慢了。都几年了,

才这么点房产。」

「这还少?你知道这燕京城里有多少房子是卖不了的?全是老公房!」林二春瞪眼道。

房改之前,燕京城里绝大多数居民住宅都是公房,私房有,但很少,而且现在是人多房少,往外卖的人就更少了。

「您现在好歹也是燕京最大的‘房虫儿’了,经营理念也得更新更新,谁说非得买房子,你给别人赁房子不也行吗?

手下那么多人呢,别让他们闲着。」

林朝阳像个狗头军师一样出起了主意,生怕老父亲的退休生活太过安逸。

「就那么几个人,每天跑东跑西都忙不过来呢。」林二春说。

「您手上才多少房子啊,光让人整天傻跑,这人力全浪费了。

您给他们划片儿啊,每人负责一个区域,给他们开个小门脸儿,这一个区域的收购、买卖、租赁全由这个小门脸儿负责。

听着林朝阳的建议,林二春反驳道:「还开小门脸儿,那得花多少钱?再说干那么多活,是一个人、两个人能忙得过来的?」

「这叫投资,有投资才有回报。你想想,你现在全是靠人跑,效率太低了。

你把店开起来,这不就相当于广告嘛,有需求的人家看着你的门脸儿就上门了。

人多,业务开展的好了,你赚的不也多吗?」

林二春将信将疑,他觉得林朝阳说的有点道理,但又觉得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

他以前就想靠收房子、赁房子赚点零花钱,给自己找点事情做,要不实在闲的无聊,照这么干下去,他不得比以前当大队长的时候都忙?

听完他的想法,林朝阳说道:

「左了,这事你想左了!你以为这事光是挣钱吗?这是为人民服务啊!

你想想,这燕京城每年有多少因为分不着房子而苦恼的老百姓?多少进京打工无处落脚的外乡人?

老百姓连个站脚立身的地方都没有,这能行吗?

不行!绝对不行!

政府要管的都是大事,这些小事谁来管?还不得您这种有奉献精神的老同志来管吗?

为民服务,不分大小。

咱得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不能总想着自己啊!

你说是不是这么个道理,啊?爸!」

凡事就怕上价值,一想到自己当房虫儿这事竟然能被上升到为民服务的高度,林二春就感觉一阵热血沸腾。

内心忍不住生出一股老骥伏,志在千里的豪迈壮阔之感。

「没毛病!」林二春一脸庄重,「现在不光是各个单位有分不着房的人,还有那些个体户、那些外来打工的,这些人住房确实有困难。」

「就是啊!所以您办这事,功德无量啊!‘

林二春已经彻底迷失在林朝阳的一声声忽悠下,就差脑后出背光了。

看着老父亲跟打了鸡血一样的状态,林朝阳满意的点了点头。

六十岁正是打拼的年纪,老头子有事情忙了,也就想不起对他横挑鼻子竖挑眼了。

《新闻联播》播出的次日,国内的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林氏对浦东的大手笔投资,新闻铺天盖地。

浦东要开发,需要天量的资金,万事开头难,出现了林氏这个领头羊,官方自然要大力宣传一下。

一时之间,林氏影业的名字响彻了大江南北,还有陶玉书这位公司掌舵人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之前香江亿万富豪榜的消息在国内只是小范围传播,现在借着这股热潮,不少媒体都跟进报道,陶玉书「香江女首富」的名头算是被彻底坐实了。

大年初六,燕京街头的年味儿仍浓,林二春却跟个没头苍蝇一样忙碌了起来。

林朝阳站在院门口目送老父亲外出打拼的身影,心中竟生出一股不忍来。

「妈,你说他都这么大岁数了,怎么就不知道好好在家颐养天年呢?」

张桂芹翻着白眼,你不忽悠他,他能这么跟打了鸡血一样?

不过张桂芹觉得这样也没什么不好,人就怕闲着,一闲着,什么头疼脑热都来了,闲上几年,人都废了。

像她自己,现在每天带上红袖标,在街头巷尾监督不文明行为,别提多充实了。

这天上午,林朝阳接到了谢靳从沪上打来的电话。

「朝阳,还是你眼光毒!」谢靳的声音里满是喜悦。

年前在沪上的宴会上林朝阳给他推荐了唐国强,谢靳第二天就联系上了对方赶上过年,唐国强前天才到沪上,当他扮上诸葛亮的扮相之后,谢靳惊叹连连。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擎,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谢靳第一次觉得书上的形象竟是如此的具象化,简直是从书上走出来的一样。

「有了这个诸葛亮,我心里有底了!」谢靳在通话的最后,对林朝阳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又过了两天,陶玉书在沪上参加完新闻发布会和一系列活动之后,直接从沪上返回了香江,公司事情实在太多,根本没办法离开太长时间。

陶玉墨休息够了,带着两个孩子也回了香江。

唯独林朝阳没走,倒不是他想摸鱼,而是被文协传递来的消息留了下来。

本来应该在1988年颁发的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因为种种特殊原因延宕至今,终于在91年的正月里有了眉目。

3月10日,《人民日报》发文公布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最终获奖名单。

本届茅盾文学奖打破了常规,共评出了6部获奖作品和2部荣誉奖作品。

其中获奖作品包括了林朝阳的《寄生虫》,陆遥的《平凡的世界》,凌力的《少年天子》,孙力、余小惠的《都市风流》,刘白羽的《第二个太阳》,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

荣誉奖包括了萧克的《浴血罗霄》和徐兴业的《金瓯缺》。

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奖项,茅盾文学奖的评奖历来备受文学界瞩目,

再加上本届评奖延岩了三年之久,更加聚焦了无数目光。

这个评奖结果一出,立刻便在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群体当中引发了热议。

人们热议的首要焦点是《寄生虫》的获奖。

算上第一届的《棋圣》、第二届的《闯关东》,这已经是林朝阳的作品第三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肯定了。

对于任何一个文学评奖来说,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获奖,并且是连续多届获奖,放眼中外这都是极其罕见的。

按正常情况来说,这样的结果公布,产生一些争议是在所难免的。

但在获奖名单公布后,文学界包括读者群体却几乎没什么反对的声音。

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寄生虫》本身的质量过硬受到了大家的认可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这部作品的影响力。

要知道《寄生虫》的改编电影可是在89年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大奖的肯定,这也是中国影史上第一部获得金棕榈大奖的作品。

尽管和电影并非同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但电影大奖的加持无疑带给了《寄生虫》巨大的益处,让它在广大读者心中拥有了远超同时期作品的影响力和地位。

但有一个问题是,虽说《寄生虫》的获奖无可争议,但这毕竟是第三次获奖了。

大家都明白,对于一个追求权威性和公平性的奖项来说,这样的结果绝对是评委会不想看到的。

而如今的林朝阳又正值作家的巅峰时期,前年的《入师》、去年的《父亲1

新作依旧强的可怕,而且据传言,他还要搞个「生老病死」四部曲。

继「香江三部曲」后,又要来「生老病死」四部曲,简直是不给同行们留活路。

现在文学界最好奇的问题就是,下一届评奖,评委会打算怎么办?

是继续让他这么「肆无忌惮」的拿下去,还是找个什么理由给他卡出去。

有些人觉得光卡作品是不够的,因为即便你找个什么理由把《入验师》《父亲》给卡出去,就他那个老母猪产崽的产量,等第四届评奖的时候估计还能有作品够资格入围。

必须得把他这个人给卡掉!

别管用什么手段,都得卡掉,简直就是文学界评奖的毒瘤!

存在这样心态的主要是文学界的同行,并且还是作品有希望提名和得奖的同行。

至于更普通的大众,大家其实挺乐于看到这种创纪录的情况发生。

连拿三届茅盾文学奖,估计以后也不太可能有了。

当然了,同一个人拿奖太多,大家也会产生点审美疲劳,感觉没什么惊喜。

除了针对林朝阳第三次获奖的讨论,本届茅盾文学奖也产生了一些负面舆论首先就是荣誉奖的设立,这是很多人都想不通的,得奖就是得奖,没得奖就是没得奖,你弄个荣誉奖算算怎么回事?

第二个争议点则是获奖作品当中有明显与其他作品存在水平差异的作品存在,且还是评委作品获奖。

尽管其已退出评奖,却始终无法消弹文学界的诸多质疑。

而随着一些评奖细节的流传,这种质疑声也变得越来越大。

原来获奖的那部作品竟然并非是通过正常渠道入选的,而是由三位评委在评奖最后阶段动议增加的。

有人将茅盾文学奖和庄重文文学奖排到一起做了比较,

评委回避制度,每个正规一点的文学评奖都会有,茅盾文学奖和庄重文文学奖也不例外。

人家庄重文文学奖的推动者林朝阳从一开始就声明了自己的作品永远不参评奖项,并且评委每届更新1/2,评委的作品前后三届共六年不得参评奖项。

尽最大可能的避免了人情对评奖的影响。

反观这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作品在最后阶段被动议增加,这不是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吗?而且还是别人都跑到终点前了才参赛,脸都不要了。

最离谱的是,人家回避不是作品回避,而是人回避,作品正常参评。

对比这一届中另一位作品同样被动议参评的作家,人家直接选择了作品取消参评资格,高下立判。

受此影响,茅盾文学奖的风评变差了不少。

相反的是,被拿来当作参照物的庄重文文学奖,在啥也没做的情况下,口碑和风评突然暴涨了一波。

当然了,庄重文文学奖这几年在文学界和读者群体的评价一直不错。

有了这次的对比,文学界的很多同行看林朝阳也没那么不顺眼了。

毕竟当初庄重文文学奖可是在他的强力推动下,才得以推行了现在的评奖制度。

事实证明,林朝阳的高风亮节和远见确实高人一筹。

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但不管再如何争议,评奖结果已经产生,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3月29日,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授奖大会在燕京国际大饭店举行。

除了有两位国副级领导出席之外,还有如艾青、冯牧、陈荒煤等文艺界的老前辈出席,台下还有一百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

规格之高、规模之大,更盛前两届。

林朝阳的《寄生虫》排名第一,要代表获奖者致辞,他在例行的感谢过后,

突然说道:

「这是本人第三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肯定,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也是最后一届——.—」

此话一出,会场内顿时一片哗然。

不少人早就想到了这一届拿完奖之后,林朝阳在茅盾文学奖的评奖之路肯定要有点说法,毕竟中国人讲究「事不过三」嘛。

但谁也没想到,林朝阳竟然会在授奖大会上就这样说了出来。

众声喧之际,林朝阳面色如常,脸上挂着淡淡微笑,语气诙谐的说道:

「拿了三次奖,我估计不少同行心里都在骂我———

会场内的喧一时变成了哄笑。

「我们搞文学评奖,目的有三,一为引导创作方向,二为发掘新人,三为激励创作,都是为了繁荣文学发展与创作,

我在前面一堵,不知挡了多少人的路———·

林朝阳说的俏皮,众人又是一阵哄笑。

「所以啊,以后我的作品就不参评茅盾文学奖了。在此声明,不是有人向我施加压力,也不是对茅盾文学奖看不上了。

纯粹是我想为茅盾文学奖和国内的文学发展做点贡献。」

在林朝阳的轻松发言下,会场内已经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等现场的笑声低了下来之后,林朝阳脸上的笑容收敛了一些,正色起来。

「最后再说一句世俗点的话吧,大家能坐在这里,都已经算是功成名就了。

这人生的列车啊,有人上,有人下,没人能一直坐下去。

要到站了,大家不妨早点起身。

早下车,下一途的风景也许更美。」

林朝阳最后这番话意味深长,似有所指,会场内的众人几乎在一瞬间便知道他在说什么。

在今天这样的场合里,大家的发言都是花团锦簇,和光同尘。

林朝阳最后的这段话尽管很含蓄,不带什么烟火气,但几乎算得上是公开的批评了。

因为所有人都明白他在说什么,都明白他予头所指的人是谁。

现场许多人第一时间将目光对准了台上角落里的一道身影,他们无法得知对方此时的心情,但想必是很精彩的。

不过大家此刻心中更多的还是佩服,佩服林朝阳今天敢于在这样的场合下公开亮明自己的态度,也佩服他刚才言语间显露的格局。

因而许多人在看了那道身影之后,眼神并没有驻留,而是又放到了林朝阳身上。

在他走下台的时候,同行们的眼神聚焦在他身上,汇成一道如有实质的钦佩目光。

这才是茅盾文学奖实至名归的获奖者!

授奖大会结束,林朝阳身边簇拥了一群中青年作家,其中李拓的脸色最为亢奋。

「朝阳,你可真敢说。」

众人也是一脸赞同。

这一届的评奖过程和结果,大家私下早有争议,但再怎么争议也都是私下的。

在颁奖时这么当着数百位文艺界领导、同仁和记者的面,如此讲出来,绝对是一件需要巨大勇气的事。

而且林朝阳在说那番话之前,恰好又摆明了自己今后不再参评茅盾文学奖的立场。

先做后说,不仅是与对方的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确立了自己敢作敢当的影响,令人想不佩服都不行。

众人夸奖、称赞声不绝,声音并不小,引得不少人侧目。

其实刚才林朝阳的话也引发了不少人的不满,比如评委会里的一些人、比如文协的一些人,但他们拿林朝阳也没什么办法,人家以后都不参评了,你能怎么样?

再说了,那么多领导在场都没说什么,他们又能怎么样呢?

有些人甚至狭隘的猜想,林朝阳可能就是因为以后没办法参评了,所以才会在今天闹这么一出。

在授奖大会后接受新闻媒体的专题采访时,有记者问到了林朝阳在台上最后那番话的指向。

「文学评奖嘛,很难让所有人都满意。结果已经是既定事实,谁也无法改变。但我们身为创作者,要为后来者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林朝阳如此说道。

授奖次日,林朝阳在发言和接受采访时所说的话见诸报端,立刻在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并且收获了一边倒的好评。

尽管林朝阳自始至终没有点名道姓,但所有人都知道他说这些话指的是谁。

而那位老前辈,面对这种情况也只能是哑巴说黄连,有苦说不出。

毕竟拿了奖,真要是当面锣对面鼓的吵起来,他的脸丢的更大。

权衡之下,对方也只能闭口不言。

隔了两天,小六部口胡同里久违的迎来了寻味斋文化沙龙。

进入八十年代中后期,全国范围内的文学评奖逐渐有滥觞之祸,文协方面专门召开了研究文学评奖改革的会议。

结果是将现有的各单项文学奖进行合并成为鲁迅文学奖。

文协的本意是好的,这场会议结束后如全国优秀短篇奖、中篇奖等奖项确实停办了,但因文协领导层突然调整,设立鲁迅文学奖一事却被搁置了。

自那以后,寻味斋文化沙龙举办的次数也变少了,好在还有庄重文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

今年的茅盾文学奖授奖大会前,李拓找到林朝阳,让他今年无论如何也得请回客。

燕京的文学界,有奖项却没有寻味斋的宴会,总让人感觉少点什么。

难得沙龙再开张,第一天依旧是作家们跟文学爱好者们的交流活动,气氛极为热烈。

到第二天请客吃饭,来的作家不多,算上林朝阳自己才六个人。

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家本来就少,今年有八组获奖作家已经是破天荒了。

除了已经去世的《金瓯缺》的作者徐兴业,另外两位获奖的将军肯定是不屑于参加这种活动的。

之所以是六个人,是因为获奖作品《都市风流》是两人合着的。

人少了点,但气氛却很和谐。

五部获奖作品,六位获奖作家,都是四零后、五零后的中青年作家。

其中合着《都市风流》的孙力和余小惠、《平凡的世界》的陆遥还都是49年出生的,其他人因此戏称三人是「建国派」。

大家聊的兴起,话题逐渐从文学和创作辐射开来,有人问起了大家奖金都想怎么花。

前两年物价飞涨,社会人均收入和工资也涨了不少,但茅盾文学奖5000块的奖金对于大家来说依旧不是笔小数目。

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门,有说要买摩托车的,有说要存起来吃利息的,反正都是生活相关。

林朝阳笑而不语,大家也没追问他,都知道他不差钱,

唯独陆遥却说,「我钱已经花光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