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文豪1978 > 第535章 这气氛,多热烈!

文豪1978 第535章 这气氛,多热烈!

作者:坐望敬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5: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林朝阳觉得等他回香江了,让《联合报》副刊的记者去香江采访他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林海音却坚持要在大陆采访。

这里面自然是有说道的。

明面上的原因是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刚刚公布,正是大家关注热情最高的时候,抓紧时间做采访可以抓住观众的眼球,

等林朝阳在大陆待上几天,再回香江接受采访,然后采访见报,黄花菜都凉了。

而林海音坚持这么做的深层原因,还跟三年前的一桩公案有关。

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之际,湾岛《自立晚报》派出记者经由日本赴陆采访,受到了大陆的热烈欢迎。

却在岛内引起一片哗然,岛内ZF宣扬赴陆采访的两位记者违反了湾岛刑法等相关法律,要给两人判刑。

好在当时因为新闻界、文化界大量知名人士的声援,这件事最后不了了之。

《自立晚报》事件之后,岛内对记者赴陆限制得更加严格。

在很多湾岛人心目当中,赴陆采访由此也变得具有了很强的象征意义。

而在诸多媒体和记者那里,这件事也变成了类似于古代御使为前程奋力一搏的邀名之举。

之后的几天里,林朝阳继续参加活动。

这几天时间里,全国各地几十、上百家媒体都报道了他获得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的新闻,消息传遍了国内的大街小巷。

他参加活动的所到之处,文学青年云集景从,人山人海,掌声鲜花不断,简直成了文学偶像。

为经历过亚运会的国内民众又结结实实的提了一把士气。

这期间,《联合报》副刊一直在为记者赴陆采访而努力。

直到10月下旬,《联合报》副刊的记者终于飞到了燕京。

为了以示隆重,这次的采访《联合报》副刊由症弦这个主编带头,带了两位记者来到燕京。

按照现在的规定,症弦等人必须先由记协接待,在记协同志的陪同下方可进行采访。

记协本来想把采访安排到比较高大上的场合,比如燕京饭店或者是长城饭店,可症弦却要亲自拜访林朝阳。

这天上午,一行人乘车自东长安街而来,路过了天安门广场,车子调了个头后才拐进了大六部口街。

「林先生住的地方离天安门很近啊!」症弦问。

记协的曹逸文笑着说:「确实,这片放在以前可是正经的天子脚下,而且朝阳同志家的院子可不一般。」

和症弦同行的两位记者身兼编辑职务,一名叫苏伟贞,是个中年男子,一名叫于碧霄,刚到副刊两年的年轻女子。

于碧霄听得此言露出几分探询的目光,自到大陆来,入眼有不少高楼大厦,

但低矮的平房更多,她可不认为林朝阳的居所能有多不同。

车子停在小六部口胡同口,几人下车步行,刚走了一阵,便看到一处院门开的所在,里面隐约有热闹的人声传来。

疝弦几人好奇的往院里打量了一眼,没看到院内有人,只看到门口挂着个牌子,上写着「作者之家」。

弦看着这个牌子问曹逸文,「这里是————

「这是朝阳同志家的西院。朝阳同志热情好客,家里一向客人多。

燕京的作家、编辑们经常在这里聚会,外地的作家如果进京,想到的第一个地方也是这里。

他家这院子有个外号,叫‘民间文协’,文协你们知道吧?」

痤弦点头,「了解。”」

「看来林先生在文学界的人缘很好。」

苏伟贞说:「林先生是个林海音一样的人物。」

五六十年代,林海音家的客厅号称是「湾岛的半个文坛」。

症弦微微颌首,颇为认可苏伟贞的评价。

几人驻足在西院门口,停留了一会儿,才接着往胡同内走去。

来到东院门口,这里的院门依旧是开着的。

苏伟贞注意到门媚上挂着的「寻味斋」匾额和对联,没等他开口问什么,曹逸文扣响了门环。

等了片刻,院里跑出来个年轻人。

「朝阳同志在吗?我是记协的曹逸文,昨天和他通过电话。」

年轻人说道:「在。几位快请进!朝阳老师已经说了,今天有客人来。」

年轻人把曹逸文几人让进院子,又热情的自我介绍道:「我叫于华,正巧写了部,来让朝阳老师帮我斧正斧正。」

曹逸文有些意外,没想到眼前的年轻人竟然是于华。

他跟于华寒暄后,又将于华介绍给弦几人,说:「这也是我们大陆比较有名的青年作家。」

弦微笑着说:「知道知道。」

于华大咧咧的问:「您还知道我?」

「当然知道。这两年开始,湾岛一些出版商出了不少内地作家的,多是结集出版,我们《联合报》副刊也转载了一些文章。」

于华笑着说道:「真是没想到。」

打过招呼,闲聊了两句,弦问于华,「今天还有别人在吗?」

「没有。上周我把稿子交给朝阳老师,赶上今天周末,本想着来问问朝阳老师觉得怎么样。我事先不知道你们要来。」

于华说着露出点不好意思的神色。

几人说着话的功夫,刚拐进垂花门,便见着气质柔和的男子从内院走出。

「不好意思,有失远迎!」男子见着几人快步上前。

「朝阳同志您好,我是昨天跟您通过电话的曹逸文。这位是湾岛《联合报》

副刊主编弦,这二位是编辑苏伟贞、于碧霄。」

「欢迎欢迎!」

林朝阳与症弦几人握手客套一番。

于碧霄的眼神在院里四下扫视,感觉院子确实很气派。

她尤其对院子里的金鱼缸和树感兴趣,因为这让她想起了林语堂对四合院的描述:

在那里每一所房屋有一个院子,每一个院子中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棵石榴树。

可惜院里没有石榴树,只有两颗高大的法国梧桐。

「院里怎么没种石榴树?」于碧霄突然问了一句,多少有些冒昧。

林朝阳微笑着回道:「西院有石榴树,这里原本种的就是法国梧桐。这两棵树来的比我早,是真正的主人。」

文人的雅致扑面而来,令弦几人不禁暗自佩服。

林朝阳又将几人让进了正房,于华代劳倒完茶,安安静静的缩在角落里,一点没有走的意思。

林朝阳瞟了他一眼,知道他是想看热闹,也没说什么,

症弦几人远道而来,当然不能一上来就采访,他和林朝阳都认识林海音,有了这个共同认识的人,话题就有了。

聊了一会儿林海音,弦又跟林朝阳说起了他那几部在湾岛的一些评价,捡的全是好评说,气氛十分融洽。

「林先生跟三毛熟悉?」苏伟贞问。

林朝阳摆了摆手,「只能算是神交,没见过面。」

「听说二位还互赠过礼物,还是林青霞代为转交的。」

「是。」林朝阳便把张曼玉和林青霞帮着转送礼物的事讲了出来,症弦感叹:「这边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于碧霄很年轻,她对这件事关注的重点是两位女明星的参与,感觉平添了两分传奇色彩。

一上午的时间在闲聊中过去,临近中午,曹逸文看着手表,盘算着中午请症弦等几人去哪里吃饭比较好。

林朝阳注意到他的动作,主动开口道:「这都中午了,几位就在家里吃点饭吧。」

他说完站起身,又对于华说:「你帮着招呼一会儿客人。」

「好嘞!」

于华痛快的答应,心中高兴不已,没想到还能蹭顿饭。

曹逸文没想到林朝阳要亲自下厨,他笑着对弦几人说道:「朝阳同志的厨艺在作家圈里很有名,今天几位可以好好尝尝。」

「我倒是听海音女士讲过。」弦说这话的时候,眼神中流露出期待之色。

这时候于华说道:「朝阳老师的手艺确实好,可惜他这两年不请客了,以前我还指望得个全国奖,让他请吃顿饭呢。」

于碧霄好奇的问于华,「请客」和「得奖」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事啊,可太有关系了———”

于华将寻味斋文化沙龙的来由讲了一遍,然后咂么着嘴,表情深以为憾。

「今年庄重文文学奖颁奖之后也请客了,不过据说水平一般,还是从谭家菜请的厨子呢。」

疝弦几人听完于华的介绍,也不禁有些心向往之,没想到在大陆文学界竟然还有这样一项不算传统的传统。

「这样的传统应该保持下去才对。」于碧霄满怀憧憬的说。

「是应该保持。」

于华咽了口唾沫,他对寻味斋文化沙龙那顿饭有执念,一直想着哪天得了全国性的文学奖项,一定要狠狠地吃上它一顿。

他跟于碧霄聊得热络,于碧霄顺势问起了他的,于华便将刚请林朝阳斧正完的手稿拿了出来。

「我第一次写长篇,没什么经验,朝阳老师给我提了不少宝贵的意见。」

两人聊着,症弦起身想去给林朝阳帮帮忙,苏伟贞则想起了西院门口的那块牌子,问曹逸文:「我能去西院看看吗?」

曹逸文不熟悉西院,正迟疑间,于华很有眼力见的起身,「我带您去转一转吧。」

苏伟贞起身和于华往西院去,跟东院同样布局的三进院落,赶上今天是周末,还没等进内院,两人便听到吵闹声传来。

「米兰·昆德拉的就是不行,在世界范围内只能算是三流水平。」

「你放屁!米兰·昆德拉不行你行?你给我写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看看!」

「你这什么逻辑?我觉得他不行,我就得自己也比他写得好?

再说了,我说他的不行,是拿他跟那些伟大的家比。他距离伟大确实还有很大的差距,甚至他的评论都比他的写得好!

看过《惟幕》没有?」

争吵的声音很大,隔着窗户和十几米的院子也听得清清楚楚。

苏伟贞听见这样的声音有些担忧,不会是要打起来吧?

于华看出他的心思,笑得没心没肺,「您别担心,他们吵架再正常不过了。

只要西院有人,每天都要吵。」

闻言,苏伟贞的担忧敛去,于华又说道:「大家各有各的喜好和审美,聚到一起你说这个好、他说那个好,没有不吵架的。」

两人说着话,于华将苏伟贞领进了西厢。

正吵得面红耳赤的马原和祝伟见有人来了,并未停下争论。

屋里还坐着李拓,看着争论不休的两人他嘿嘿直乐。

于华进门后泰然自若,反观苏伟贞,他第一次见祝伟和马原,看着这样的场面难免觉得尴尬。

「老祝,我这有客人呢,你们俩先别吵了!」于华说。

祝伟冷哼一声,「你以为我想跟他吵?我看得好好的,他不去看他的电影,跑过来跟我横挑鼻子竖挑眼。还米兰·昆德拉是三流,你问问他是几流?

不就是仗着自己看的多点嘛。」

马原寸步不让的说道:「于华,你听听,你听听!多霸道啊,我还不能评价了?」

于华没有理会两人,反而朝苏伟贞露出了个抱歉的笑容。

「苏记者,实在是不好意思,让您见笑了!」

没等苏伟贞说话呢,祝伟扭头看向苏伟贞,「记者啊?」

「嗯,还是湾岛来的呢!」

此话一出,于华感觉祝伟和马原神色一变,刚才那股剑拔弩张的气氛消弹于无形。

只见两人一脸慈眉善目,看起来要多亲切有多亲切。

祝伟关切的问道:「湾岛的记者同志怎么来我们燕京了?」

「来采访朝阳老师。」

祝伟「哦」了一声,「是为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吧?

1

苏伟贞点了点头,「是。林先生获奖的消息在岛内引起了很多讨论。」

祝伟和马原都来了兴趣,拉着苏伟贞问了几句关于林朝阳获奖在湾岛的反响,听他说完之后,两人不由得发出感叹:

「这奖项影响力还真大啊!」

被冷落在一旁的于华这时候介绍了一下祝伟和马原的身份,苏伟贞饶有兴致的问:「我听二位刚才在争论米兰·昆德拉———”

后世提起米兰·昆德拉,在国内绝对要算是大名鼎鼎的西方作家了,甚至很多人还以为他是活跃于20世纪上半叶的作家,早已作古。

实际上,米兰·昆德拉直到2023年才去世。

他本人是捷克斯洛伐克人,五十年代后期便凭借着《玩笑》获得了国际性的声誉。

68年因为捷共失败,苏共实际掌握了捷克斯洛伐克,米兰·昆德拉被苏共封杀,后前往法国,又写了许多作品。

早在七十年代,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就曾被引进入国内,不过当时还是以内参的名义。

至于米兰·昆德拉在国内的真正风靡,还是在这几年。

先有景凯旋翻译了他的《为了告别的聚会》,又有韩少功翻译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由此掀起了国内的「米兰·昆德拉热」。

「论写,米兰·昆德拉确实不行,还得是霍桑!我跟你说,这世界上最伟大的家就是霍桑!」

苏伟贞跟祝伟、马原聊了一会儿米兰·昆德拉,马原突然这么说道。

苏伟贞被他笃定、强悍的语气嘘得一时没敢开口。

「得!又来了。」祝伟摇了摇头,对苏伟贞说道:「苏记者,你别听他胡说八道,他这人就是见识短。」

「什么叫我见识短,你听我给你分析分析—————·

祝伟却不听他的话,抬杠道:「你说霍桑是最伟大的家,那我还说朝阳是最伟大的呢!」

马原虎目圆瞪,「朝阳顶多算二流。」

「你敢不敢当他的面说这话?」

「我有什么不敢的?」

见两人又吵了起来,苏伟贞顿时感觉头疼。

怎么都跟打了鸡血一样,说起这些话题来这么亢奋?

于华看出了他的苦恼,小声提议道:「要不咱们先出去吧。’

「好。」

两人出了西厢,于华解释道:「这院里的气氛就这样,时不时就得吵一阵,

不过您放心,肯定不能打起来,过一会儿就好了。」

苏伟贞礼貌的笑着,「虽然有些不适应,但其实这样也挺好。看着他们的状态,能想起在十几年前的湾岛文学界,很多作家聚会的时候偶尔也会这样。」

两人说笑了两句,于华又领着苏伟贞来到另一间屋子窗前,这会儿里面正在看电影,放的是罗宾·威廉姆斯主演的《死亡诗社》。

这片子国内没引进,字幕是粤语的,是林朝阳之前托人从香江寄回来的。

「朝阳老师这院子,大家都可以来。大家最喜欢的就是这间屋子,什么电影都能看到。

每周末还有个电影之夜,说是‘电影之夜」,实际上大家什么时候想看都行。」于华介绍道。

屋子里的人们目不转晴的看着电影,于华本想领苏伟贞进去,可苏伟贞却拦住了他。

「让大家看吧,别打扰这样的气氛。」

于华说:「那我领您去后院看看,那有个小图书馆。」

说着,于华带着苏伟贞来到后院的后罩房。

后罩房几间房连通着,里面摆满了书架,书架上挤满了书,目测少说也有上万册书。

苏伟贞觉得于华说得没错,这里确实跟个小图书馆差不多。

两人进来的时候,里面有两人正在找书。

一人是于华班里的同学洪峰,另一人于华不认识,也没办法介绍。

对方自我介绍说他叫芦苇,现在在给陈凯戈导演写剧本,昨天刚搬到小六部口胡同来。

「陈导说这氛围好,环境好,有利于我写剧本。」

芦苇这话引来了于华的赞同,「你还别说,别的我不知道,他们不止一个人说,在这改稿效率确实高。有时候跟大家聊着聊着,什么症结都想通了。」

苏伟贞问:「陈凯戈导演要拍新作品了吗?」

这年头两岸资讯交流不发达,但如陈凯戈这种在柏林电影节上拿了两座银熊奖的名导,即便苏伟贞身在湾岛也同样有所耳闻。

国内其实也一样,侯孝贤拿了威尼斯金狮奖,也是文化界、电影界人尽皆知「是啊!」

「新片拍什么故事?」

「改的是香江作家李碧华写的,叫《霸王别姬》。”

李碧华的名字苏伟贞知道,但《霸王别姬》他没看过,便多问了几句。

芦苇简单讲了一下故事,苏伟贞听着觉得怎么样不知道,但故事确实是个好故事。

闲聊了一阵,苏伟贞突然才想起来他这次来燕京的目的,问芦苇:「您跟林先生有过接触吗?觉得他这个人怎么样?」

芦苇迟疑着说道:「我们俩不认识。不过对他们家听说过很多,我们西安的几个作家来燕京的时候经常到他们家落脚。」

聊了几句,苏伟贞见在芦苇这里了解不到什么有趣的东西便放弃了。

出了后罩房之后,他问于华:「于作家,您跟林先生是怎么认识的?」

「我一开始认识朝阳老师,先认识的陶老师,就是他爱人。

那时候陶老师在《人民文学》当编辑,我还是个业余作者——”

于华将他跟林朝阳夫妻结识的经历讲了一番,苏伟贞道:「这么说林先生夫妻算是你的伯乐?」

「没错,确实是伯乐。」于华满脸感慨,又说道:「陶老师当年在杂志工作,可发掘了不少人才,谟言、苏童都是在她的关注下冒头的。」

苏伟贞问:「谟言是写《红高梁》的那个谟言吗?」

他之所以对谟言的名字反应这么大,主要是因为《红高梁》电影的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这就是好的作品改编对作者的影响,于华见苏伟贞的反应也不禁有些羡慕。

两人说话之际,曹逸文找到了西院,说饭做好了,苏伟贞这才恍然发现他们俩已经不知不觉在西院待了一个小时。

回到东院吃午饭,餐桌上摆了四道菜,狮子头、霉干菜烧肉、尖椒干豆腐,

凉拌白菜心。

「这都入冬了,菜样少,大家随便吃点。」

林朝阳面露歉意如此说。

家里一共六个人,四道菜其实刚刚好。

苏伟贞对四道菜中的霉干菜烧肉印象最为深刻,他父亲便是绍兴人,小时候家里经常会烧这道菜。

他觉得弦对林朝阳的厨艺评价非常精准。

「做出了每道菜该有的味道。」

这评价看似平平,实则却是最高的褒奖。

什么叫每道菜该有的味道?

这种东西见仁见智,但关键是每个人吃了都觉得味道好,正所谓众口难调,

这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午饭后,休息了一会儿,也该忙正事了。

苏伟贞提出由弦和于碧霄对林朝阳进行采访,他打算继续去西院,他想做个侧写。

通过对周围人的采访,塑造一个不同角度的林朝阳,他的这个想法受到了症弦的高度认可。

林朝阳把采访地点放在了书房,午后阳光正好,透过玻璃洒入屋内,亮堂堂、暖洋洋的,令人心情愉悦。

有了一上午的接触,林朝阳和症弦关系谈不上熟稔,但交流起来非常流畅。

当弦向林朝阳发出问题时,苏伟贞在西院向马原发出了灵魂拷问:「你为什么说林先生是二流作家?」

这会儿马原不跟祝伟辩论了,声量都小了,急忙辩解道:「我是说放眼世界,他算二流作家。在国内,他还是第一流的。」

「那你觉得他哪部写的最好?」

「《闯关东》,必然是《闯关东》!」李拓抢答道。

马原不耐烦的呵斥道:「问你了吗?问你了吗?」

然后扭过头对苏伟贞说:「是《渡舟记》,毫无疑问是《渡舟记》。」

「为什么是《渡舟记》?」

「因为这部的哲学思辨是他作品生涯当中的巅峰,不管是文学性、艺术性还是思想性,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中国当代文学找不出第二部这样的作品。」

马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满怀信心,然后苏伟贞转头又问李拓,「你为什么觉得是《闯关东》呢?」

这顿时让马原感觉心情不是很美丽。

「你去细数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很难再去找到一部如同《闯关东》这样的雄奇史诗了。

它的艺术基调如此凝重、悲壮,读来让人深深慨叹人生的变幻莫测、历史的沧桑无情,如此令人感动又沉重的审美感受是中国当代长篇中罕见的。」

李拓自信满满的阐述着自己的理由,

苏伟贞打算在详细的聊聊两人眼中林朝阳最好的作品,冷不防看到了窗户玻璃上贴了一堆脑袋。

于华解释道:「听说您来采访大家对朝阳老师的印象,大家都想来聊一聊。

元大家接受采访的意愿如此之高,着实出乎了苏伟贞的意料,他生平还是第一次见到有作家能够受到同行们的如此爱戴。

在众人的热情捧场之下,他的采访从下午持续到了晚上。

天都黑了,采访还没结束,苏伟贞嗓子都哑了。

他一个人采访一群人,并且是倾诉欲爆棚的一群作家。

苏伟贞看着还有几个没怎么发言,正虎视耽的作家,感到一阵绝望。

这个时候,症弦采访完林朝阳过来找他。

见满屋子烟雾滚滚,众人高谈阔论,不由得欣慰的点了点头。

采访就应该这样。

这气氛,多热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