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文豪1978 > 第472章 林朝阳=鲁迅?

文豪1978 第472章 林朝阳=鲁迅?

作者:坐望敬亭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5: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沉寂了一个多月的燕园在大年初一这天迎来了它这个寒假里最热闹的一天,人们不是在拜年,就是在去拜年的路上。

登门拜年,少不了要聊些家常。

今年朗润湖公寓附近的人家家里,陶家小女儿陶玉墨成了大家讨论的热门话题。

多年以来,陶家姐妹在朗润湖公寓这片儿都算是颜值天花板的存在,再加上都考上了燕京的名校,所以在朗润湖公寓这片儿人的口中一直都是“别人家的女儿”。

别以为燕大的教授、讲师们生出来的就一定都是大学生,周围人家里没上过大学的晚辈大有人在。

以前陶玉墨漂亮是漂亮,但大家还没觉得有什么不同,这次从香江回来观感就大不相同了。

都快跟《大众电影》那女明星差不多了。

准确的说,是比那些女明星还漂亮,毕竟这年头上杂志的照片都是正统审美,没那么时髦,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土气的。

陶玉墨的打扮更像是外国电影里的女明星,那叫一个精致。

初一她跟着家里人去拜年,走在路上,不知道吸引了多少男青年爱慕的目光。

“诶呦,你可真能招风!”

大年初三一见面,杜峰便调侃了陶玉墨一句。

“管得着吗你!”陶玉墨甩给他一个白眼。

身后的陶玉成搭话道:“你这话说对了,她何止是招风啊,都快把燕大那些小伙子的魂儿勾走了。”

陶家和杜家每年都会办家庭聚会,今年同样如此,一年难得见几次面,见了面总感觉格外亲热。

杜峰第一时间凑到了林朝阳身边,一脸兴奋的说:“姐夫,你看春晚没?”

林朝阳知道杜峰要说的是什么,“看了。”

“春晚那大高个儿的混血你看着没?太帅了!今年店庆就邀请他了,我都托人去联系了。”

今年的春晚刚刚结束两天,但杜峰嘴里的“大高个儿的混血”已经火遍了整个中国。

1987年的春晚上,费翔用“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了全中国大姑娘小媳妇的追星热情。

跟林朝阳聊了几句费翔,杜峰又提到了陶玉书让他提前备货的黑色风衣,恭维姐姐的运筹帷幄。

这一冬天,服装城光是单价69元的黑色风衣就卖了一千多件,堪称燕京城1987年度最in时尚单品。

“得了得了,别说这些没用的。”

陶玉书打断了他的马屁,杜峰又正色说起服装城的事。

再有不到两个月,服装城开业就快一年了,除了最开始两个月的生意较为低迷之外,其他时间的生意都在稳步上升中。

尤其是春节这一个月时间,连续多日出现了单日营业额突破20万元的火爆场面,仅1月份的营业额就超过了330万元。

截至春节最后一天营业,亚欧服装城的累计营业额达到了1640余万,毛利润近1200万。

“要不是退换货政策的影响,我们的毛利率能达到70%。”杜峰略感惋惜的说道。

高端服装行业的毛利率向来很高,尤其是在九十年代,更是高的离谱,杜峰说的70%毛利率放在九十年代的服装业都是个非常保守的数字。

相比之下,亚欧服装城的定价政策和商品质量已经非常良心了。

“没有退换货政策带来的口碑,能有这么高的营业额吗?你可别本末倒置。”陶玉书提醒道。

杜峰笑着说道:“姐,瞧你说的,这点道理我还能不明白吗?”

他又说起净利润,去掉税收、租金、人工、水电、货损、贷款、利息等诸多开支,服装城去年一年的净利润也有810万。

杜峰跟陶玉书商量,想分红400万,给账上留410万元,用来扩大经营。

服装城开业第一年就赚了大钱,他的信心膨胀,除了预想中石家庄的项目之外,还要在沪上也开一家。

而且沪上这一家的规模要比燕京更大、更高端,毕竟从经济层面来说,沪上可不输燕京,而且沪上人在穿衣打扮方面更舍得花钱。

杜峰相信服装城如果开过去的话,生意只会比燕京的更好。

“这些事你自己安排就行,我们就是投资。”陶玉书随口说道。

她又问:“一下子分那么多红,你打算怎么花?”

说到分红,杜峰的嘴不由自主的咧开,“有钱还怕花不了吗?我打算先换个奔驰,皇冠好是好,就是档次低了点,不如德国车有面子。”

前两年刚买车的时候,拿皇冠当个宝贝一样,现在发达了,小甜甜成了牛夫人,主打的就是一个“等闲变却故人心”,“烧包”二字已经不足以概括杜峰现在的状态了。

大年初四,陶玉书跟林朝阳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工作安排。

年前西柏林电影节组委会公布了本届电影节的入围影片名单,一共有来自全球各国的21部影片入围,《孩子王》赫然在列。

现在距离电影节开幕还有不到二十天,陶玉书先回香江安排林氏开年的工作,然后在电影节开幕前赶到西柏林。

她这次要亲自带队去西德,也算是给林氏影业在海外趟趟路子。

“中影那个小余是个人才,你觉得我把她挖到公司来,专门负责电影节的事怎么样?”陶玉书突然问林朝阳。

林朝阳轻笑道:“这当然是好事。”

林氏影业要发展,电影节也是一条路线,需要这方面的人才。

陶玉书回香江的第二天,林朝阳收到了北村美裕从日本寄来的信件。

《闯关东》已经在日本国内发行整整一年了,上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前半年销量为7.18万册,后半年随着的口碑不断发酵,销量进一步提高到9.25万册,累计销量达到了16.43万册。

这个数字即便是放在日本本土知名纯文学作家的作品当中,也算是比较优秀的成绩了,更何况林朝阳是个没什么名气的外国作家。

这么说也不对,《闯关东》在日本发行的这一年,林朝阳在文学界和纯文学读者群体当中还是有了点名气的。

几个月以来,《河出书房》一直在紧锣密鼓的翻译林朝阳的《楚门的世界》《渡舟记》和《禁闭岛》三部。

《楚门的世界》改编电影在日本上映最终取得了9.5亿日元的票房。

这个成绩在华语电影在日本上映成绩中虽然不算顶尖,但考虑到《楚门的世界》毕竟是一部以剧情为主的文艺片,而不是受众广大那些动作片,能取得这个成绩已经非常好了。

改编电影有热度,河出书房肯定首先要出版《楚门的世界》,这次北村美裕特地给林朝阳寄来了这部的日文版样书。

按照河出书房的计划,《楚门的世界》将会在2月中旬率先上架发售,然后是4月上旬的《渡舟记》和5月底的《禁闭岛》。

半年时间三部作品连发,可以看得出来河出书房对林朝阳还是很看好的。

本次版税结算,林朝阳收获了2660万日圆。

就在上个月,日圆正式突破了1美元兑换150日圆大关,无形之中林朝阳的版税含金量再次提升,换算成美元有18.37万之多。

除了这些之外,北村美裕还跟之前一样,在信里给林朝阳夹了几份翻译好的读者来信,相当会给作家提供情绪价值。

另外,北村美裕这次还给林朝阳寄了一张合照,上面人员众多,林朝阳认识的只有三人,分别是北村美裕、近藤直子和藤井省三。

其余人大多身着西服,多以中老年男性为主,面目严肃。

北村美裕在信中介绍,原来这张相片是元旦前后,近藤直子召开“林朝阳(日本)文学研究会”元旦沙龙的留念照。

林朝阳按照信中所写,翻过照片,只见后面写着会议名称和留念日期,并且每一位与会者的名字都被细心标注了出来,方便林朝阳辨认。

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池田浩平、明治大学戏剧学科中村直树、立命馆大学文学部小林光太郎……

去年陶玉墨去日本跟河出书房签合同时,近藤直子提出了创办文学研究会的想法,还特地让林朝阳题了字。

到10月份,近藤直子和藤井省三共同给林朝阳写了一封信,正式向他说明了“林朝阳(日本)文学研究会”的筹备情况。

作为非正式的文学研究组织,林朝阳(日本)文学研究会没有什么严苛的入会标准,凡是日本国内对林朝阳作品有兴趣的学者都可以参加。

只是每年需要向研究会提交一份有关于林朝阳文学作品的论文或评论文章即可。

自7月份开始,近藤直子和藤井省三便向日本国内诸多中国文学研究学者发出动议,两个多月时间里,陆续收到了二十多入会信。

这个数字大大出乎了两人的意料,也让他们两人感到十分惊喜。

林朝阳毕竟只是个外国作家,而且还是当代作家,能有这么多人响应着实不易。

在这二十多位申请入会的学者中,包括了5位教授、9位副教授和7位讲师,再算上近藤直子和藤井省三,一共是24人。

这些学者来自的高校范围就比较广泛了,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日本大学、立命馆大学……

林朝阳(日本)文学研究会是个组织松散的研究机构,活动并不多,每年举办2次会议,元旦会议是研究会成立后举办的第一次正式会议,下一次会议的举办就是87年的7月份了。

每次会议后,文学研究会都会发行会刊,介绍会议情况以及刊登会员们的研究文章,北村美裕这次还专门给林朝阳寄了会刊。

会刊的封面用的是《闯关东》在日本出版的封面,16开大小,印刷质量相当精美。

林朝阳注意到会刊还专门做了版权页,上面的责任编辑和校对都是北村美裕,她在信里提到了,她是研究会的名誉会员。

会刊的编审、印刷、装帧工作都是由河出书房赞助的。

林朝阳捧着会刊欣赏了一会儿,除了一些版权信息能蒙出来之外,剩下的一概看不懂。

会刊没译本,得给个差评。

这当然是玩笑话,人家都是义务劳动的,为了林朝阳一个人搞个译本出来未免太劳民伤财了。

反正会刊发出来又不是给作者看的。

数日后,林朝阳家西院有作家聚会,林朝阳要看孩子,没空跟他们扯闲篇儿。

中午过后有几个人吃饱喝足了,主动跑到林朝阳这院来帮他看孩子,顺便聊聊天,有人聊到了1月份的《人民文学》上发表的作品。

“祝伟,你们编辑部挺有胆子啊,敢登《亮出你的舌苔空荡荡》这样的。”

听到朋友的调侃,祝伟笑了笑,“你得说我们刘主编有胆气才对,这部是他拍板发的。”

“我听你这意思,还想推卸责任是怎么着?”

《亮出你的舌苔空荡荡》是摄影师马建写的一部以自身流浪经历为架构,所写的一部反应旧XZ迫害女性的集。

中详细的描写了大量的XZ民俗、风景和宗教仪式,近乎于再现的描写,让这部充满了真实感,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揭露了J放前XZ社会的黑暗和残忍。

发表半个月时间,就已经成了文学界热议的焦点话题。

原因无外乎两点,一是的内容猎奇,很容易激发读者的兴趣。

二是,大家都是搞写作的,知道这部作品的内容即便是放在现如今也是很敏感的,因为涉及到了MZ政策和ZJ政策。

“我听说文协那边好像有人已经有意见了。”李拓说。

“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人民文学》在文学界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就算是刊登的作品有些争议也很正常,基本不太可能引起什么大的问题。

“我们编辑部倒是接到了两封在中央民族学院读书的Z族学生的来信,抗议这部。”

祝伟脸色轻松,并没有把李拓的话当回事,还说起了有学生写信抗议的事。

林朝阳看着祝伟的表现,只能感叹一句他太年轻。

涉及到MZ和ZJ问题,已经超越了文学的范围,别说是《人民文学》了,就是全国文协也处理不了这件事。

这件事最后的结果是刘昕武这个《人民文学》副主编,实际上的一把手被停职,并且公开检讨。

不仅如此,刊发《舌苔》一书的当期《人民文学》被追回处理,《舌苔》一书至此也成了“禁书”,再无公开发表、出版的机会。

众人聊着《舌苔》的话题聊的热火朝天,大家并没有意识到这部将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的中国文学界引起怎样的波澜。

正在大家聊的热闹的时候,郑万龙闲来无事,在书柜旁翻书。

林朝阳家里有专门藏书的房间,也有书房,在他住的正房里还有一架小书柜,是专门用来放一些他日常看的书的。

“咦?”郑万龙的眼神突然定住,他将看到的那本杂志抽出来捧在手里。

这本书的封面上印的文字是:《林朝陽(日本)文学研究会会誌》,下方还有“第1号”的字样。

看到封面上的文字,他大感兴趣,翻开内页,却发现里面全都是日文。

他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兴奋的挥着杂志,高声问林朝阳:“这书是怎么回事?”

正在热聊的众人听到他的声音都停了下来,望了过来。

张承治离着郑万龙最近,眼睛瞥见书封面的文字,顿时来了兴趣。

他前两年去日本的东洋文库进修过,日文基础相当不错。

“林朝阳日本文学研究会?”

他走过去夺过书来,低声念了一遍。

郑万龙挖苦道:“这几个字还用你念?谁不认识。好歹也是日本留过学的,你不会连日文都看不懂吧?”

“我只是去进修。”

张承治回了一句,并没有跟他掰扯,这会儿他的兴趣完全被眼前的杂志给吸引住了,根本无心跟郑万龙斗嘴。

他翻开杂志,眼神落在版权页上,立刻亮了起来,然后又接着往后翻,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

“……文学,是人类灵魂的灯塔,是我们洞察世界、理解人生的重要窗口。

我们相信,文学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对林朝阳先生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感悟人生,提升日本民众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

我们汇聚于此,成立林朝阳(日本)文学研究会,旨在深入研究林朝阳先生的文学作品,让更多的日本民众领略到他的文学魅力……”

尽管在看到杂志封面时心里已经有了准备,但在内心翻译完杂志开头的这段创刊词后,张承治的内心还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他接着往后翻了几页。

《的美学意蕴》《:你几乎能触摸到的历史》《大河文学的巅峰之作——》《乌合之众的胜利——谈》……

一篇篇文章标题在他眼前快速划过,他甚至来不及细看下面的内容。

“老张,别光看,你倒是说话啊!”郑万龙见张承治光是翻书也不说话,忍不住急切的催促道。

这时张承治抬起头看向他,“说什么?”

郑万龙指着他手里的杂志,“还能是什么,这杂志啊!”

张承治挖苦道:“你不是能看懂嘛?”

一记回旋镖正中眉心,但郑万龙没工夫给张承治耍嘴皮子,他现在比刚才更加迫切的想知道杂志的内容。

“这个真是会刊?林朝阳(日本)文学研究会?”

张承治不再玩笑,点了点头,“是会刊。”

“真是会刊?林朝阳(日本)文学研究会?”

他好像问了一句废话,但实际上第一句问的是张承治,而第二句问的却是林朝阳。

此刻他眼神里满是疑惑、不解、难以置信,就好像蹲在街边看到了开路虎的兄弟。

“朝阳,这怎么回事啊?”

别说是他了,在场的所有人都想问:这怎么回事啊?

好好的到你家做个客,怎么又冒出来了个“林朝阳(日本)文学研究会”?

“那个啊,是前段时间日本的几位学者成立的,就是个非正式组织,偶尔开开会、发发会刊的。”

从林朝阳口中得到确认了这件事,众人只感觉到一股逼气扑面而来。

以作家名字命名的文学研究会,还是在外国成立的?

众人此刻被震惊到失语。

“你丫牛逼大发了!”

李拓率先从震惊中缓过来,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内心的情绪,最后选择了一句脏话。

“何止是牛逼大发了,这是开天辟地啊!中国作家在日本的文学研究会,朝阳这还是蝎子粑粑——毒(独)一份吧?”郑万龙激动的说道。

张承治纠正道:“不对。鲁迅先生在日本的名气很大,也有研究会。”

他不纠正还好,这一纠正众人更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林朝阳=鲁迅?

林朝阳摆了摆手,“别大惊小怪的了,听我给你们说是怎么回事。”

众人立马凑过来,林朝阳把近藤直子的事讲了一遍。

又说:“她和藤井就是比较喜欢我的作品,恰好他们俩在日本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领域又有点影响力,才促成了这么个文学研究会。”

众人本来以为这事还有什么反转,结果听了半天,发现林朝阳就是在讲有两个日本学者如何喜欢他的作品,如何出于喜爱古道热肠的为他的作品在日本出版奔走,如何热心的筹备以他名字命名的文学研究会。

大家眼神不满的看着林朝阳,没完了是吧?

赤裸裸羡慕嫉妒的目光在林朝阳身上扫了一遍又一遍,过了好一会儿,大家的心态终于平和了不少。

“朝阳这事要是传开了,估计立马就能成为国内文学界最热门的新闻。”李拓说道。

祝伟笑着调侃道:“这也算为国争光了吧?当代作家应该就这一份。”

像这种以作家名字命名的文学研究会都是组织松散的民间机构,说起来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组织。

但架不住这是外国学者为他们中国作家专门成立的啊!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林朝阳和他的作品在日本受欢迎啊,说明了林朝阳和他的作品受到了日本文学界,至少是文学研究领域诸多专家的认可。

这种受欢迎和认可不就是很多作家所追求的影响力吗?而且还是海外影响力!

要知道在当今的中国文坛,除了老一辈作家当中有几位凤毛麟角的存在,其他作家的海外影响力几乎为零。

也正因为如此,才更凸显了林朝阳这件事的牛逼之处,这何尝不是一种为国争光啊!

众人满是惊叹的讨论着文学研究会的事,精神亢奋无比,围着林朝阳不断的挖掘关于文学研究会的各种内幕信息。

顺便也了解了更多林朝阳作品在日本出版和销售的情况。

《闯关东》在日本的累计销量卖出了16万册,这个数字即便是放在中国也不少了,更何况是人口只有中国十分之一的日本。

接下来几个月还有《楚门的世界》《渡舟记》《禁闭岛》要陆续出版。

一个个消息听的众人目眩神迷,以前林朝阳不说,大家也不知道,原来他现在在日本这么受欢迎。

难怪会有学者张罗专门为他创办文学研究会呢。

一番了解过后,众人再看林朝阳,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有了一种陌生感。

这还是他们认识的林朝阳吗?怎么感觉浑身都发光呢?

“照这么发展下去,以后说不定还会有美国文学研究会、英国文学研究会、法国研究会。”李拓打趣着说道。

众人听着不觉笑了出来,祝伟说道:“朝阳,国内要是成立文学研究会,我第一个申请当会长。”

“凭什么你当会长啊,要当也得是我当,朝阳的作品我最熟。”李拓抢着说道。

“我也熟啊,我还刚给《寄生虫》写了篇评论文章发在《文学评论》上呢,你写了吗?”

祝伟的问题噎住了李拓,“《寄生虫》我还没来得及写,《楚门的世界》我写了,之前还有……”

“别说之前,说就说现在。”

两人争吵不休,当然是玩笑性质的,其他人看的热闹。

林朝阳的《寄生虫》书稿是十月初交给李士非的,出版时间定在了1月上旬,仅比香江早了不到十天。

出于对林朝阳作品质量和口碑的一贯信任,花城出版社给的首印数字定在了50万册。

结果上架当天,国内各大城市的新华书店内挤满了前来购书的读者。

仅仅一周多一点,首印的50万册便被热情的读者们一扫而空。

这样的情况完全在花城出版社的预料之内,还没等书店的库存被彻底清空,出版社加印的图书已经发往了各地书店。

《寄生虫》上市至今一个月时间,累计销量已经破了一百万册。

这段时间以来,读者们评价正变得越来越多,并且是好评如潮。

跟上一本《楚门的世界》一开始的毁誉参半比起来,《寄生虫》的开局可以说是压倒性的好评。

不仅是读者群体,包括评论界乃至文学界的评价亦是如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