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本大明一赘婿 > 第三百四十四章 烧粮

我本大明一赘婿 第三百四十四章 烧粮

作者:东有扶苏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23:57:5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当看到燕军拔营离开真定城下,直奔德州的时候,真定城里传出了一阵阵欢呼声,连平安郭英都松了口气,虽然知道燕王这一走盛庸多半要倒霉,但死道友不死贫道,只要真定不失,他们就不会遭殃,两相对比,反正总有一方要挨打,还是盛庸遭殃好一点。

在德州收拢残兵败将,巩固了半个多月城防的盛庸一听朱棣打不下真定,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奔他来了,也赶紧做着最后的准备,这次时间短暂,只有半个多月的时间,远远不够他布置周全,但大概是真定的坚守给了他信心,德州虽然不如真定,但也是能守一守的,当下也就只能把希望寄托于真定还剩的几万士卒了,如果朱棣久攻德州不下,他们去袭扰粮道,那说不定还有机会把朱棣逼回北平。

当然想是这么想的,朱棣大军压境时慌也还是慌的,只是朱棣带兵赶到德州后竟然没有直接进入境内包围德州城,反而在边界上扎上了大营,似乎这一趟来不是打仗而是来看风景的。

这一番动向把盛庸看得莫名其妙,但他还是兢兢业业地每天巡视城头城墙,并且派兵出城把德州城附近的树林砍了个精光,周遭府县连人带东西全搬进德州城,什么都没剩下,做完这一切,他又每日不间断地向真定派人,不厌其烦地传着那句话--德州不比真定好守,若是朱棣得手德州,山东危矣,这时候就别计较之前的事情了,但凡德州有危险,赶紧来拉兄弟一把!

然后,他便每日站上城头,和屯兵边界的朱棣遥遥相望,简直快化成了一块望夫石。

而时间,也就这么不知不觉地进六月了。

……

徐州沛县,东靠微山湖,西连山东府,这里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和发迹之地,也是朱棣从未打到过的地方,相比于德州前线,这里算得上是大后方了,所以北边再怎么打得热火朝天,这里也还是一片安居乐业的景象。

进了六月后,暑气自然越来越重,傍晚时分,王庄的百姓们吃过了晚饭,照常带着家中老人孩子出门纳凉,在门口的水井、街头的古树下聚集,铺开小桌子,再沏上一壶茶,切两个西瓜,谈天说地议古论今,好一副悠然景象。

大地忽然震动,一队官兵策马而来,浩浩荡荡,数千人的队伍延绵极长,放眼望去全是骑兵,王庄的百姓们一开始还有些惊慌,发现那些官兵并未进庄而是匆匆忙忙南行后,也就出来伸长了脖子看热闹。

这两年北上的大军越来越多了,战事虽然没蔓延到徐州,但老百姓们也已经见惯了南来北往的军队,只是眼前这队官兵却有些不一样,杀气腾腾军容严整,让王庄的百姓们看了眼前一亮,不由暗赞一声威武。

大军的精气神如何,确实能从外表轻易看出来,这数千骑兵也确实是百战精兵,行伍整齐、纪律森严,虽然行军速度很快,但一个个士卒策马紧跟队伍,目不斜视,也不交头接耳,哪怕是这等炎热的夏天,他们也甲胄齐全,就算汗流浃背,也没有一个人袒胸露腹,称得上是威武之师。

而随着夜色降临,这些骑兵也渐渐消失在了王庄百姓们的啧啧赞叹声中,但沛县的百姓们绝对想不到,这些他们夸赞的精兵,其实是燕王的人马。

带兵的将领,是蔚州指挥使李远,严格来说应该是前蔚州指挥使,因为燕王攻下蔚州时,李远就已经归降了燕王,而他今天出现在这里,自然也是燕王的安排。

徐州是后方,沛县更是从未经历过战火,朝廷大军驻守着沿途各处城池关隘,燕王的兵马怎么可能出现在这儿?

所以百姓们想不到,此地驻守的将领...也是想不到的。

第二天,一个惊人的消息传开了,燕王兵马如同天兵天将,突然出现在沛县码头,把今夏朝廷秘密转运囤积于此的几十万石头一把火烧光了!

要知道这些粮草可是供给前线的,当初德州百万石粮食被燕王掳走后,盛庸吸取了教训,根本不敢把军粮一股脑囤积在前线,而是放置在了大后方,沛县码头和德州码头经过水路相连,前线若是需要,随时可以起运,就算德州有失,也不至于让前线将士无粮可吃,可谁能想到这些粮草竟被一把火烧了?

那可是上万船粮草啊!沛县码头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把河水都烧沸了,漕河下游浮起无数鱼鳖,都是被活生生煮熟的。

而消息传进德州,每日必上城墙的盛庸闻此噩耗,差点当场晕了过去。

他这才想明白朱棣为什么要一直守在德州边界,分明就是在等这一刻!果不其然,断了朝廷大军后勤补给后,朱棣一刻都没有耽搁,直接挥师德州城下,而与此同时,本来封锁消息就可以坚守的德州城,突然起了无数传言,城内军民得知后方起火,粮草尽没,不由人心惶惶,当初济南的事情,他们可是听说了的!若是守下去,岂不是要重演济南旧事?

这下好了,人心涣散,粮草已断,纵使盛庸再怎么准备周全,也没办法再守下德州了,也得亏他想得明白,德州城守下去只有死路一条,还不如退守山东,然后堵死那些绕后烧粮的燕军!

九千骑兵,居然能神不知鬼不觉地绕到后方,囤积粮草的地点、运输粮草的路线、沿途驻军的情况...燕军到底是怎么知道的?

一路撤出德州的盛庸捶胸顿足,气得跳脚骂娘,只能把一腔怒火发泄在那些还没安全撤退的骑兵身上,而当他带着大军堵住那些北归的骑兵时,才绝望地发现,并不是自己动作够快,而是...别人有意在等他。

燕王的骑兵居然绕过德州,进了山东地界!这条所谓的退路上,哪里才九千骑兵?分明是三万朵颜三卫精骑!

结果...已经不用多说了。

……

消息传回金陵,朱允炆还没来得及抓狂,盛庸的奏章就到了,侥幸活下来的盛庸逃到山东,激怒之下言语也有些不当了,一篇奏章洋洋洒洒都是在指责朝廷用人不当,致使粮草被焚,后方部署尽为燕军知悉,也总算他还记得方黄三人之前对他的回护之恩,没有在奏章上直接点出这几个名字。

但他不好提,金陵城里正在轰轰烈烈进行“倒方黄运动”的徐辉祖和李景隆可不会不管,一听德州大败,尽入敌手,徐辉祖都要气疯了,亲自带头写奏折弹劾方黄三人,这下连原本准备一致对外的削藩少壮派都坐不住了,他们联合徐辉祖手下的武将勋戚,还有李景隆的议和派,乃至一些原本墙头草两边倒的中间派官员,疯狂上书弹劾方黄齐三人,朝野间一片聒噪,所有人的声音这一次都统一了,众口一词地指责方黄之流无能,一时间口诛笔伐,奏折像雪花一样飞向了御书房。

这下原本气急攻心的朱允炆也有点吃不消了,消息是中午到的,这还没开朝会,真要百官上殿,那会是个什么景象?

这下也顾不得追究盛庸这厮打了败仗还问责朝廷的事了,朱允炆连忙找来方孝孺三人,当看见御书房内堆积成山的弹劾奏折,还有那封怒气满溢的战报奏表后,三个人都沉默了。

是夜,黄子澄府书房的灯亮了一整晚,已经好久没凑在一起的方孝孺黄子澄齐泰三人对坐无言。

过了许久,黄子澄才嘶哑着嗓子开口:“接连大败,粮草被焚,文武百官群情汹涌,陛下...今日你们也看到了,连陛下也对我们起了怨言,如今情形,举步维艰啊。”

齐泰冷冷开口:“洪武朝攒下的家底,已经损耗得差不多了,户部府库已空,兵员征调也吃力至极,依周礼改革的事也还在吞银子,这些...都是咱们辅政搞出来的结果,陛下不该恼怒吗?”

黄子澄愣了愣,没想通自己这老伙计今日怎么跟吃错了药似的,他有些恼羞成怒:“你...”

最终还是方孝孺出来打了圆场:“患难之际,更当同舟共济,何必争吵?”

沉默再一次降临,又过了片刻,齐泰才开口道:“如今朝中百官竟有半数以上对我们不断攻讦,连武将勋戚都凑热闹上书弹劾,城中百姓也怨声载道,陛下现在还能撑着,但过不了多少时日,怕也是要拿我们安定朝野和军心了...依我看,还是该主动一些才是。”

方孝孺凑近了些:“齐尚书有何想法?”

“我主军事,以行主政事,国家到此境地,我二人难辞其咎,与其被百官弹劾下台,不如主动上书请罪,如此一来,只负责周礼推行一事的孝直先生还可留在朝堂,以图后计。”

黄子澄猛地抬头,怔怔地看着自己的老伙计,方孝孺也赶忙起身推辞:“万万不可,我怎可一人独留?”

齐泰全然当没看见黄子澄的眼神,只按住了方孝孺的手:“孝直先生莫要推辞,朝中群情汹涌,不给他们一个交代,陛下岂不为难?只要孝直先生还留在朝中,我二人终究有出头之日,再说我和以行兄暂时离京,也未尝不是好事,起码凭这个,能让那假借靖难之名起兵造反的燕逆不敢南下!”

他霍然站起:“我二人告罪辞官,他还有何理由靖难?只要能拖住他一时半刻,我和以行兄自可在江南募兵,待危难局面一解,朝廷...还是那个朝廷!”

“只是江山社稷和陛下,都要托付给孝直先生了。”

方孝孺见他说得郑重,也没敢再推辞,只是跟着起身肃然一揖:“必不负二位所托!”

黄子澄张了张嘴,终是什么都说不出来,只能幽幽一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