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本大明一赘婿 > 第三百四十二章 逼宫

我本大明一赘婿 第三百四十二章 逼宫

作者:东有扶苏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23:57:5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又是熟悉的地方,又是熟悉的血战,四处散落苦苦等待的燕军骑兵完成了集结,向着南军发起了冲锋,平安和郭英发现中计,大惊之下想要后军变前军,起码先撤回河对岸再说,但步卒的两条腿如何能跑得过骑兵的四条腿?再加上顾怀带了一万骑兵断去大桥堵死退路,这十万步卒,便被全部留在了北岸。

要说平安也不是吃素的,虽然因为贪功中计,不得不与燕军野战,还是在这种没能结阵就被骑兵发起冲锋的劣势局面,却都被他强行稳住了阵脚,他知道此时再退已经无异于送死,便喝令全军开始结阵,同时督战队全部压上去,绝不容士卒逃窜,敢退缩回头就是一刀,这才稳住了崩溃的军心,结起了四方阵,准备死扛住燕军攻势,等到天明吴杰发兵来救,一切就还有转机。

他此时尚不知道吴杰追着他们的屁股出了城,也不知道吴杰已经果断地放弃了他们,而且急切之下,平安也犯了大错,陡然遇袭的野战结四方阵,必定四面受敌,远不如圆阵有效,而朱棣也敏锐地发现了南军阵型的漏洞,传令全军三面佯攻,一面主攻,而且燕军多骑兵,佯攻主攻随时可以变化,这一来平安郭英防不胜防,血战到了天明,阵形便被突破,杀到后来,骑兵甚至突到了平安眼前,平安环视左右,战场已经被燕军骑兵彻底分割,连郭英的将旗在哪儿都看不到了,为了指挥,他只能让亲卫匆匆搭起望楼,借此纵观战场,妄图寻出一线胜机。

偌大战场突然出现座望楼,自然引起了朱棣的注意,他稍加思索,就明白了平安的打算,是准备从望楼上居高临下随机应变,他当即组织一队死士强行突入军中,既不追求杀人也不开辟阵地,一路不管不顾地杀向那望楼。

这一队死士都是朵颜三卫中的精锐,这帮人是出了名的拿钱办事悍不畏死,朱棣许诺之下,一个个奋勇争先,一路刀都砍卷刃了才堪堪杀到望楼下面,平安恨得咬牙,但也只能无奈下了望楼上马作战,那一队死士也不废话,抄起斧子就砍倒了望楼,而失去了平安指挥的南军,终于是被燕军所淹没。

就这般到了中午,平安浴血厮杀,也不知如何与郭英汇合的,杀出一条血路冲出了包围圈,沿着当初耿炳文逃窜的路线逃回了真定城,这一战比夹河之战还惨,盛庸多少还剩下几万人马,他们身边就只剩亲卫了,近十万兵马死的死降的降,全陷落在了北岸,而两人见到吴杰,原本还想质问他为何不出城救援,待听到昨夜他带兵出城被燕军断桥,只能回师保卫真定时,平安郭英俱都沉默下来,两人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的一脸惶然。

不管如何,真定多少是保住了,虽然还剩几万兵马,但再惨能惨过济南?济南能守,真定自然也是可以守一番的,而且朱棣还不一定会来啃真定这块硬骨头,南下的道路被扫清,他多半是要弃真定不顾直奔德州去了。

那么问题来了,该怎么跟陛下交代?

一身血迹硝烟的两人对坐良久,最后还是郭英先开了口:“盛庸做得,我们就做不得?”

这话一出,平安愣住了,但随即就心中一动,试探道:“你是说...”

两人对视一眼,已是心有灵犀,一切尽在不言中。

没过几日,吴杰孤身南下要回京告老,而又一封战报,也同时出了城门送往金陵了。

……

“大风?又是大风?!”御书房内,朱允炆脸都紫了,狠狠地拍着御案发着脾气,而在台阶下方,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的脸色也不太好看。

一次还能理解,连着两次大风是不是有些太离谱了?而且据平安郭英的说法,这次的风比盛庸碰到的风还大,盛庸那次不过是尘沙漫天,目不能视物而已,这一次的风竟然摧屋拔树,猛烈得都把战场中的望楼硬生生吹倒了,这才导致朝廷大军一败涂地。

说实在的,就算再蠢,这时候也多少意识到有些不对劲了,黄子澄和齐泰隐秘地交换了一个眼神,都知道对面的老伙计对这事起了疑心,可那边方孝孺还在劝着朱允炆:“...陛下息怒,臣之前求学时,曾于海边居住过一段时间,这等大风,也确实是存于世上的,看来平安将军的运气实在不够好,不过陛下切不可追责太过,这毕竟是天时作祟...”

黄子澄气得鼻子都歪了,这老笔杆子还信呢?他到底是真一心做学问以致蠢到不通世事,还是看穿了平安郭英避祸之心,想要替他们求情?

但终究是不好撕破脸的...黄子澄眼神示意了一下,齐泰出列拱手:“陛下,平郭二位将军确实有过,但真定未失,也不必太过惊慌,只是此败之后,朝廷在北境的兵力就有点捉襟见肘了,依臣看...怕还是要增兵才是。”

还增?靖难打了三年,前前后后增了多少次兵了?户部那帮官员天天喊穷,哪儿有银子再砸到北边去?

但有了这两次大败,东昌之战就算白打了,朱棣重新在北境拥有了想打哪儿打哪儿的主动权,若是不增兵...

大概是想到了之前燕军打到山东时的震动和阴影,朱允炆愁眉不展:“国库空虚,南境也没什么可以抽调的兵力,这...该如何是好?”

君臣四人面面相觑,俱都沉默下来,一副愁容。

第二天的朝会,当真定一战十万兵马死伤殆尽的消息被公布后,群臣果然沸腾了,要知道打赢东昌之战还没过去半年,朝廷居然又输了两仗!

再下去燕王是不是真要打到南边了?还有那燕王难道真有上天眷顾?怎么这场战争里有这么多难以理解的事情?

第一点就是永远打不死的朱棣,要知道他可从来都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却几乎没受过重伤,战场上刀箭无眼,带头冲锋的大将和普通士卒被打死的几率是没多大差别的,而朱棣为什么能次次都全身而退?要是燕军胜了也就罢了,可燕军输了怎么也留不下朱棣?

第二点就是永远刮不停的大风,朝堂之中也不是没有北方的大臣,北境多风沙是很正常的事情,问题在于早不刮晚不刮,还偏偏都是在两军交战正激烈的时候刮起来,北方那么大,可风沙怎么就这么喜欢落在那一小片战场上?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每次刮风都有利于朱棣,不是迷了南军士卒的眼睛就是吹倒了望楼,这风怎么跟朱棣养的一样,想怎么吹就怎么吹?

这两个莫名其妙的事情百官真是怎么想都想不通,在他们看来,如果没有这些离奇的事,朱棣的坟头怕是都可以收庄稼了,这场奇特的战争哪里会打到眼下这种境地?

群臣的这种反应,实在是很正常,正常到朱允炆都被勾起了胸中的怒火,人一发火就想骂人,可朱允炆是皇帝,不能骂,他只能阴沉着脸坐在龙椅上,等着官员跳出来表演。

但这一次先跳出来的人却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那些落在李景隆身上的目光也纷纷转移到了那个出列的人影上,待看清了他的模样,听清了他说的话,所有人都倒吸了口冷气。

身着国公袍服的徐辉祖躬身拱手:“朝廷有此败绩,皆因方孝孺、黄子澄、齐泰三人辅政不力,臣徐辉祖,奏请陛下,罢免此三人,以正视听,以安天下!”

还不等众人反应过来,往日在朝堂上不发一言默默看文官表演的武将勋戚们挨个走了出来,一道道附议的声音响彻朝堂,放眼望去,只能看到密密麻麻躬身行礼的身影。

这阵势吓的百官呆若木鸡,要知道这些武将勋戚往日都是不怎么参与朝事的,尤其是武将,建文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明眼人都能看明白,武将本身就没什么话语权,但现在这么多武将一同站了出来,那股子战场厮杀养下来的血腥气和杀意,直把这些文官震慑得不敢发出一点声音。

还没完,继武将和开国勋戚后,李景隆也出列拱手,一个个议和派官员也紧随其后,原本空旷的大殿顿时被挤了个满满当当。

只是他们喊的口号就要比徐辉祖吓人多了:“请诛奸佞,还天下一个太平!”

龙椅上的朱允炆嘴唇发白,从他登基以来,还从来没见过这种阵势,快代表了半数朝堂的百余位官员一同出列发难,就算他是个皇帝,也不能无视这些人的声音,更何况这一次站出来的不是李景隆那样的小丑,而是徐辉祖!中山王徐达的后人,大明第一将门的魏国公!

朱允炆艰难地转头看向同样被惊呆的方黄三人,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倒方黄运动”,他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

还是最近新上任的小黄门太监机灵些,见殿中气氛剑拔弩张,陛下嘴唇颤抖不发一言,三位辅政大臣呆若木鸡,站在台阶上香炉旁的年轻宦官怀恩轻轻一扬拂尘,那尖锐的嗓音便打破了这死一般的寂静:

“陛下有旨,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