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本大明一赘婿 > 第三百二十九章 目的

我本大明一赘婿 第三百二十九章 目的

作者:东有扶苏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23:57:57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不幸中的万幸,大概就是被一路撵着跑的朱棣终究还是回到了北平,虽然殿后的十万步卒几乎死伤殆尽,但得益于骑兵的高机动,他还是抢在平安盛庸两人完成合围之前冲了出来,带着仅剩的部队回到了北平城下。

大概是老天保佑,之前身陷重围的朱棣奇迹般地并没吃什么亏,但他苦心经营经历数场战役的燕军精锐部队几乎被全歼,一想到这个惨重的损失,朱棣几乎咬了一路的后槽牙,从此最为仇恨之人名单继方黄二人以及铁铉后,又加了个名字。

一路上燕军士气几乎跌到了谷底,这也是能理解的事,身后穷追不舍的盛庸平安还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此时燕军幸存的士卒终于明白,他们并不是百战百胜、纵横天下的,南军也不是之前他们认为打仗只会逃跑的废物,这一次的战败,成功打破了朱棣身上的神性光环,成就了盛庸的名声,也让燕军的士卒们眼底再一次出现了靖难初期的那种恐惧和无力。

狼狈回到北平的朱棣仿佛变了一个人,他变得易怒暴躁,在匆匆入城找到自己的谋士道衍和尚商量对策时,情绪低落的他甚至有些气不打一处来。

当初就是这和尚和顾怀两个人撺掇自己起兵造反,自己才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这条不归之路,如今看来,靖难打了一年多了,只是东昌一败,好像所有事情就都回到了原点,而自己也不过一直在原地踏步,那口架在脖子上的刀,好像又开始让自己寒毛直竖了。

有这种心思未免有些不讲究,毕竟当初顾怀和道衍也没用刀逼着朱棣起兵,但这也不奇怪,因为朱棣始终只是个人,而不是神,是人就会迁怒,就会不可避免地闹脾气,朱棣安慰了一路的士卒,强装了一路的镇定,终究也还是在自己最信任的谋士面前暴露了些软弱。

人老成精聪明绝顶的道衍自然是明白这一点的,所以根本没觉得朱棣此举有何不妥,正好相反,东昌一败已经成了压在朱棣心头的阴霾,如果不发些发泄,他接下来的决策就做不到如之前一般理智和成熟了。

所以当朱棣带着满身的颓唐气息一屁股坐在椅子上问他下一步该怎么办时,道衍却没有朱棣那样的焦急心态,而是不紧不慢地告诉他,现在已经不能回头了,现在最紧要的,是立刻整顿士气,燕军的武器和素质士气才是一直以来取胜的武器,士卒没了可以重新招兵买马加以训练,失陷的地区可以重新夺回来,眼下只有让士卒们再次拥有信心,才能为下一次的大战做好准备。

朱棣哭笑不得,刚遇大败,要恢复士气谈何容易?如果真有说的这么简单,他一路也不用如此头疼了。

但道衍之所以被认为是这个时代最出色的谋士,是很有道理的,不只是他一手帮助朱棣起兵靖难,还井井有条地稳定后方处理政务这么简单,面对困境,他总是能想出办法,在朱棣提出疑问后,他为朱棣提供了一个可以用来做感情文章的人--在东昌死去的张玉。

日升日落,道衍和朱棣在王府正厅到底谈了些什么无人知晓,只是第二天朱棣就来到了愁云惨淡的军营,传下军令,要为张玉举行隆重的葬礼。

张玉身为朱棣手下的第一大将,平素在士卒中拥有很高的威信,朱棣也对他的死痛惜不已,所以举办葬礼实在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燕军还剩下的士卒和刚招募的士卒都聚了过来,将领们也一个不落地站在校场,呼啸的寒风呜咽着刮过平原,三尺冻土筑成的招魂台上,魂幡飘扬,朱棣头上的孝带随着寒风不断招摇,他站在台上,遥望东昌,泣不成声:“世美,魂归来兮...”

张玉死在乱军之中,尸首全无,所以供案上只有一块灵牌,以及一块带血的盔甲而已,朱棣披麻戴孝,念完了亲自给张玉写的悼文,伏地哀叹不已:“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足为虑,然艰难之际,死去世美如此良辅,可悲、可恨!这都是俺的过错啊...”

“殿下,节哀!”

一旁同样为阵亡将士披麻戴孝的朱能顾成等人纷纷上前搀扶,朱棣以水酒祭奠了阵亡将士,又一回身,改名郑和的马三宝已托着一个漆盘走上前来,上面盛着血迹斑斑的战袍,正是朱棣一路从东昌战到北平所穿,朱棣取过战袍,拿过火把,在数万将士眼前将其点燃,以示哀悼。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台下的三军将士们纷纷被这举动打动,一齐振声重复着那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万千条长枪同时顿地,万千把长刀斜举向天,闪出一片光华,每个人心中都带着悲愤,不知多少人在这悲壮情形中流下眼泪,因为兵败而弥漫在军中的悲观、颓丧气息,顿时被凛冽冲霄的杀气一扫而空。

“阿弥陀佛...”招魂台下,双手合十的道衍轻轻垂眉,低声颂了一句佛号。

死人...往往比活人更好用。

……

轻轻放下关于东昌之战完整过程的谍报,顾怀长出了一口气,想起那个爽朗的张玉,他终究还是有些黯然的,毕竟两年下来,他和张玉的交集真的不少。

如果说到顾怀的带兵风格到底受谁影响最大,恐怕还得是张玉。

从靖难起兵夺取北平开始,顾怀就有意识地开始学习怎么行军打仗,朱棣教了他很多,但最为悉心传授的,还得是从南下真定开始,就一直言传身教的张玉,如何扎营?如何安抚士卒?多少士卒要消耗多少粮草?粮道该如何布置?如何让自己的军令传递到各营之中?这些作为统帅最基本的东西,从真定开始,张玉就一直对顾怀毫无保留倾囊相授。

事实上张玉也是个极好的老师,朱能那种莽夫一般的作战风格不适合顾怀,丘福谭渊和顾怀没什么交情,顾成则是天生的将才--要他教怎么打仗他也是一头雾水,这些事情还需要学?

所以张玉就这般潦草而又壮烈地死了,说顾怀没有一点悲伤,那是不可能的。

但这是打仗,是大明最大的一场内战,谁都有可能死,包括他顾怀也是,所以实在没必要一直被这件事影响下去。

真要说起来,东昌之战燕军大败的根本原因,还是朱棣太过于轻敌,顾怀能想到在白沟河一战之后朱棣急迫的心情,他太想把朝廷仅剩的军事力量打垮了,李景隆如今已经废了,如果再把盛庸带的十余万士卒打散,他甚至可以一路带兵南下,打通济南直逼金陵,在这样的诱惑之下,也难怪这次战事从头到尾他都显得那般不理智。

盛庸的准备实在太过周全,他算准了朱棣急切的心思,算准了朱棣会使用以前的战术,算准了朱棣不会放过追击的机会,这个之前的无名小卒如今的讨逆将军穷尽心力设下了一个陷阱,而朱棣居然就这般真的钻了进去。

事后来看,实在有太多方式可以避免这次失败,毕竟燕军骑兵的优势实在太过突出,盛庸这辈子都追不上,冬日的气候也决定了他不能去攻打北平,朱棣完全可以扩大领地休养生息,然而朱棣却选择了唯一能输的方式,将燕军精锐和百战百胜的士气拱手送上。

这次的战损实在太大了,士卒,士气,军备粮草,河间三府和德州在重整旗鼓前怕是也守不太住,不知道要多久燕军才能从这次战败里缓过气来。

顾怀有些烦躁地皱起眉头,一旁的东良才却是不肯放过他:“燕王这一败,这些时日秘谍司在金陵的活动就变成了无用功,发放传单宣扬朝廷败绩,转眼就来了个大捷;你想捧杀盛庸,结果盛庸还真赢了,你现在是不是很烦?”

顾怀瞥了他一眼,知道东良才这厮嘴还是一如既往的碎,而且自己把他忘在了栖霞山下一年,多多少少有些怨气,交代的事他确实办得不错,就是这阴阳怪气...

他摇了摇头:“今日在京五品以上官员同祭太庙,入宫参加庆功宴,李景隆去了么?”

见顾怀没什么反应,东良才有些索然无味,他撇了撇嘴:“那是自然,大明现在还剩下几个国公?他不去怎么跟皇帝交代?”

顾怀“嗯”了一声,沉默下来。

东良才挑了挑眉头:“等等,你该不会在打李景隆的主意?”

“怎么?”

“还怎么?”想到最近顾怀莫名其妙的命令和举动,东良才明悟过来,猛地窜起身子,一脸的不可思议,“那可是国公!你疯了?李景隆是打了败仗,吃饱了撑的跟着燕王造反?”

“其实我是真没想捧杀盛庸,”顾怀叹了口气,“说到底一开始我就是冲着李景隆去的,他回金陵之前,我见过他一面,但他逃命功夫一流,不肯吃亏的本事也不差,依我看,他还是没狠下心,所以这些时日我一直在推他一把。”

“北方战事吃紧,我不能在金陵久留,这边的事情,也该作一个收尾了,现在看来,打了败仗也不一定是坏事。”

顾怀笑着站起身子,看向一脸茫然呆滞的东良才:“你知道人最怕的是什么吗?”

“...什么?”

顾怀转身走入黑暗:“和另一个人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