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一品寒门 > 第一卷旭阳逐星辉 第107章 大吉大利,今天吃鸡!

八道题有三类。

“四书”义三道,每道要写二百字以上,“五经”义四道,则需要写三百字以上,还有一道五言八韵试帖诗。

别小看这八道题,三天时间能完美作答不容易。

试帖诗暂且不提,其余七题都要用八股文形式作答。

八股文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通常把从“四书”里出的题目叫“大题”,从“五经”里出的题叫“小题”,但“小题”和“大题”一样,都得“代圣贤立言”。

八股文要求严格,除了格式固定外,代圣贤立言算是最重要的要求。

也就是说,考生要用圣贤的口吻来写这篇文章,万万不能用自己的口吻完成,否则就是违规。

例如本场的第一道“四书”义是“人皆可以为尧舜”。

题目出自《孟子》,是孟子说过的话,那么这篇文章中的所有文字,考生都要像孟子对别人说话那样。

文章的内容也要反复陈述“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意思,如果掺杂了其他人的口气,就不符会要求了,更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来亵渎圣人。

也就是说,八股文不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是作者代表贤圣在讲大道理。

这好有一比,写八股文就如演戏。

此刻的这一题,考生就是孟子的扮演者,他的文章就是给戏中人物孟子撰写台词,因此必须符合孟子这个角色的特点。

不论是语气态度,还是文学素养,都得和孟子符合。

写出这篇文章容易,照猫画虎也能有模有样。

但孟青云是奔着举人来的,得不了高分的文章他怎会写。

晏翰博专门培训过他,类似的文章写过不少,技巧他已掌握,在文章中巧妙加进去歌颂圣贤功德,大拍陛下马屁,基本就完美了。

不过孟青云还不满足,他在背下的优秀文中挑选出些华丽的句子,用在自己文中。

嗯,现在就是篇好文章。

这是借鉴,借鉴是雅事,与抄袭截然不同。

读书人的事,借鉴能算抄么?

别得意忘形,因小失大。

暗暗告诫自己后,孟青云先把文章写在草纸上,等后面的文章写好,一并修改好再誊写。

看到第二题,孟青云顿时懵逼了。

题目叫“中不内”。

能进入乡试的考生都是久经沙场的战士,这种不知所谓的题出现,就能想到是截搭题。

但光想到截搭题有个屁用,你得知道出自哪部书的那个章节,原句是什么,否则只能胡编乱造了。

出题官太坑人了!

他只给三个字,把提供的信息量缩到最小,让考生抓狂。

考生要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中找到这三个字,无异于 大海捞针。

估计那些白首老秀才又会哭晕到考棚内。

此刻,孟青云脑中或有或无出现出题官可恶的嘴脸,他正狞笑着喊:“能猜到是截搭题了不得啊?你倒是猜一下出处啊!”

别得意,看我破题!

不要紧张,慢慢想,有三天三夜的时间,足够了!

孟青云先安慰自己,他深吸一口气,开始寻找题目出自哪部书。

第一题出自《孟子》,这部书可以排除。

那就从《论语》开始。

孟青云脑中飞速回忆《论语》中的句子,大约一个时辰,终于找出来这题来自于《论语•乡党》。

原句是“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呼!

长长吐了一口浊气,心情顿时爽歪歪。

轻松之余,他由不得开始吐槽。

亲爱的出题官,你们这样捉弄考生有意思吗?

不直接出题我们认了,出截搭题我们也认了,你能不能把题目出长一点?

这不是题目难的问题,这是题目坑的问题。

写篇文章像破案一样,在四书五经中寻找蛛丝马迹,这也太为难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了。

“对‘中不内’这个题目,元芳,你怎么看?”

“大人,我觉得此题定有蹊跷!”

刹车!

考试期间,思想不能玩漂移,要专心答题。

或许这是好事,别人不知道出处,乱答一气,驴唇不对马嘴,肯定过不了关。

这是淘汰一半考生的题目,一定要认真作答,让自己的优势明显。

知道了出处,答起来就简单了。

这是孔子讲出行礼仪的句子,扮演好孔子,讲出行礼仪,讲出行安全原则,借鉴点好句好段,然后不露声色的拍一下龙屁。

哇塞!

又是一篇好文章。

在草纸上写好底稿,孟青云伸了个懒腰,起身活动了下腿脚,突然有了尿意。

而后恭桶中奏响绵长的乐章。

继续答题。

第三题中规中矩,题目出自《中庸》,是一篇考生写烂了的题目,如同前世作文写我的妈妈一样,谁都能写出个子丑寅卯。

只要不脱离八股文的要求,这题拉不开分。

怪不得出题官要挖空心思坑考生,如果每个题都像这个题一样,真不好择优录取啊!

这么一想,那些出题官突然可爱了许多。

三道题写到草纸上,已经超过申时,肚子开始抗议了。

孟青云取出饼丁,倒了杯水,慢慢咀嚼。

考试期间和平常不一样,一定从细节上保护自己的身体,不能有任何差池。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有了毛病,再坚持考试,那只能算精神寄托了。

吃完后,孟青云活动下身体,他不会什么拳术,便装模作样来了套闪电五连鞭。

不错!

这成名绝技用来驱除疲劳,恢复精神还是很有帮助的。

接着孟青云开始解决试帖诗,等写完底稿,天已经黑了。

孟青云点上蜡,就着开水吃饼丁,吃饱后在烛光下研究另外四道经义题。

前三道好作答,没有多少难度,按前面的套路写就是好文。

孟青云略作思考,这些题的轮廓便出现在脑海里。

先在脑中打草稿,明天再写底稿。

第四道明显又是截搭题,题目是“不学而立”。

孟青云首先想到的是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出自《论语•为政》,原句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而立有了,可前面的文字似乎与不学沾不上边。

孟青云大脑飞速转动,终于在《论语•阳货》中找到这样一句,“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可这截搭只能是“不为而立”,与“不学而立”有差别。

嗯?

难道是考官誊写考题时疏忽了?

百思不解中,孟青云突然醒悟过来,现在是经义题,自己却跑进《论语》的片场中了。

快进五经片场!

最后终于在《尚书•孔传》中找到原句,“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破解了这道截搭题,孟青云浑身放松,顿时倦意来袭。

好好睡一觉,明天再作答。

将恭桶放在拐角处,蜡烛熄灭,笔砚放在一边,答卷纸小心用考篮压在桌上,再把考桌移动,离床有一段距离,免得睡熟滚下床,把考桌弄翻。

小心驶得万年船。

避免单文柏的悲剧在自己身上发生。

第二天,孟青云起床,没条件洗漱,吃饼喝水,便开始作答。

做完四道经义题已到下午,孟青云耍了会闪电五连鞭,感到身体恢复了,就着开水吃了点饼,便开始修改底稿。

答题纸有限,若字数太多,没地方束股就适得其反了。

嗯,先对照答题卷感觉一下,如果觉得字数多,就减肥,把可有可无的句子去了。

涂涂改改又到夜晚,吃饼喝水后,孟青云把东西像昨晚那样收拾好,然后直接睡了。

太累了!

第三天早早起来,吃喝拉撒结束后,孟青云再次修改底稿,最后觉得完美后开始誊写。

千万不能“越幅”,否则答的再好也不取。

“越幅”就是违反了书写规则,在誊录试卷时,拈重了页数,空了一页。

也就是夹空了一页。

出现“越幅”这种疏漏,按照乡试规则,表明应举人粗疏不谨,缺乏修养,视为大不敬。

这样的应举人自然不取,而且还会张榜公布,黜退。

对于应举人来说,这就是双重打击。

若是幼小的心灵承受不住压力,从此就会一蹶不振。

据说蒲松龄在一次乡试中文如泉涌,作答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但因大意,夹空了一页,就以“越幅”之名,与举人失之交臂。

不知蒲松龄一生没有中举,与这件事有没有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越幅”就是放弃考试。

小心翼翼誊写完毕,看了看答卷,孟青云长出了一口气,乡试第一场试卷终于做完。

三天独守空房,就如坐监一样,殚精竭力思考,小心翼翼作答,还要忍受恭桶散发出浓郁的怪味••••••其中滋味,没有科举经历的人,绝对体会不到。

接下来便是默默等待。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回家的考生。

“咣••••••”

锣声响了。

终于自由了。

当孟青云疲惫不堪走出考棚,就见一白发苍苍的老考生被抬到考棚外面,出的气比进的气少,明显凶多吉少。

这是何苦来哉?

在家里安享晚年,享受天伦之乐他不香吗?

一个衙役捂着鼻子道:“这厮腹泻,快拉死了,快通知家人!”

真被考场外的那个乌鸦嘴说中了。

想想也不怪乌鸦嘴,这种事哪次乡试中不出现几例?

出了贡院,铁梅等人早就等下了。

孟青云简单的打了个招呼,多余的话半句都懒得说。

回到酒楼,孟青云没有胡吃海喝,只是简单吃了碗面,然后喝了碗鱼汤,就回去休息了。

这一觉睡得真香。

真想一觉睡到自然醒,但第二天铁梅早早敲门。

孟青云起床梳洗完毕,孟泰云做好的鸡汤就准备好了。

这鸡汤有名气,出自孟氏酒楼,叫状元“鸡”第汤。

不用说,创意来自孟青云。

大吉大利,今天吃鸡!

吃完鸡,孟青云感到自己是满血复活的斗士,斗气满满。

他复制了初九日的装备,继续向贡院奔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