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开局推演,美利坚大亨 > 第435章 做题家(第三更,今天爆更)

公务员!

早在1863年,为了应对日益增加的人口以及市政管理的需要,南华开始借鉴了英国刚刚推行的文官改革方桉,实行完全公开的文官考试,通过公开的文官招考,招录公务员,其实对于这一套,华夏早就是轻车熟路,毕竟华夏很早就开始依靠考试选拔官员,这就是科举制。

而南华是在科举制的基础上借鉴英国的那套文官考试的某些内容,而不是通过科举考试的八股文章来选材用人。

与科举考试选官不同,“公务员”在一定程度上是选吏,想要当官要先做“吏”。

也正是从那时起,“公务员”就成了普通南华人挤身官场的必经之路,不知多少南华人梦想着“金榜提名”,他日光宗耀祖,飞黄腾达。

毕竟对于华夏人来说,当官就是飞黄腾达的最佳捷径。至少千百年来华夏的教育就是如此,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只要做了官,那么飞黄腾达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南华这边没有科举考试,只有通过报考公务员才能够进入官场。

所以每一次公务员招录都吸引了很多人报考。不过,想要考公务员并不容易,过去的要求很高——不仅要通晓至少一门外语,还要接受专门学校教育——专门学校,是某种程度上的大学,是公司用来培训专门人才的学校。

南华不认什么秀才、举子,只认南华自己的“学历”,对于移民们来说,他们想要飞黄腾达,最简单的捷径就是“做题”!

和所有的移民一样,冯浩东刚来南华的时候,也就是在工厂里做工,但读过几年私熟的他,并没有满足于每个月十几元的薪水,而是在夜校里学习,学习外语、数学、地理等知识,用了三年的时间,他终于通过了高中会考,也就是学业能力测试而已,获得了高中毕业证。

和所有通过会考的人一样,他考进了财会专门学校,毕业后成为公司职员,职员和职工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收入待遇却是天差地别,作为职员他结婚后可以申请独栋住宅,而职工只能申请单元楼。至于收入,也远远高于普通职工。

不过即便是如此,冯浩东仍然希望成为公务员,毕竟,公务员是……官啊!

官!

当官!

这可是读书人的最终梦想了。

也正因如此,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一直在努力备考公务员。

坐在书桌边,冯浩东又一次看着《南苑日报》上的招录信息,桌子上堆放一大堆书。南华的公务员并不指定教材,也没有考试大纲,让人想复习都没方向。

按照朱先海的要求,考试内容包含了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生物等多个领域,基本就是将中学有关的逻辑、计算、自然和科学常识等内容统统考了一遍。

在朱先海看来,无论是指定教材也好,设立考试大纲也罢,本质上都是另一种变相的“八股”,所以他才会借鉴英国文官改革方桉里考试方桉。因为考试的内容实在太过于繁杂,多年来,南华的公务员考试初试过后基本就能刷掉近一半的考生。

等进入主试阶段,考试科目分为九门,内容更为复杂和具体。除了自选的专业科目内容考察,还涉及到更为具体细致的国际关系、经济管理、公共治理、科学技术,以及历史文化、道德修养等。此外,还必须通过至少一门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以及德语的外语资格考试。等主试结束之后,就是面试。

而且,考生一生只能考六次,如果六次都考不过,就再无报考资格。也正因如此,没有做好准备之前,没有人会轻易赴考。

尽管很困难,但是对于那些来自华夏没有任何背景的南华人来说,公务员考试是他们改变命运的最佳上升通道。

做题!

只要做好题就肯定能改变命运!

在南华,这一点是极其公平且公正的。南华绝对不会亏待任何做题家,也不会因为某个人有什么背景,抢走那些做题家们的位置。

和不少人一样,冯浩东也选择了“做题”,尽管刚来南华的时候,他曾受到过很大的冲击,原本以为童生的身份,可以轻松通过“高中学业能力测试”,进入专门学校,在公司谋份待遇好的差事,结果,外语、数学、地理、博物等各种闻所未闻的学识,直接把他打懵了,还好他适应的快,本身就极为聪明了他,只学习了三年通过了高中会考。

做题……冯浩东觉得自己还是很擅长的。其实又有哪一个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不擅长呢?

自从宋代以科举论才,千百年来,华夏的那些治世能臣又有几个人不是通过做题做出来的。

嗯,也就是满清的那些王公大臣们不用做题。靠着他们满清八旗的血统就可以当满臣。

但是在南华这边没有这么一说,所有人都需要做题。

尽管南华的考试非常公平。但是限制条款却非常多。什么年龄了,什么考试的次数了,什么学科门类,都有限制。

在没有做好万全准备的时候,冯浩东还是不敢轻易报考公务员,毕竟,一辈子就五次机会。

但是面对没有统一教材、没有考试纲要,完全就像是一团迷雾似的公务员考试,即便是复习也摸不着头脑,怎么办?

只能一遍遍的看书,尽可能的多看书,尽可能的多刷题。

可总要有个范围吧!

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生物,国际关系、经济管理、公共治理、科学技术……

这些都要学啊!因为涉及到的范围太广,也就不好针对性的进行考试准备了中,只能应学尽学。

而更坑的是每年仅仅只招录区区一两百名公务员!

但报名的却有数千人!

官,谁不想当啊!

正当绝望之际,这一份公务员招录公告让冯浩东看到了希望。

“真是天赐良机啊!原以为这辈子难进仕途了,不曾想这机会就在眼前啊!”

于是乎,冯浩东和袁天喜两人,直接报考了名,报名费足足要二元银元券!

报好了名,缴纳了报名费后,袁天喜感慨道:

“浩东,以前初来南华的时候,总觉得这里到处别扭的很,可实际上呢?要是我留在唐山,即便是靠着科举晋身想谋个一官半职的又能怎么样?不还是要当奴才,见人就磕头,不磕头不当奴才当官,那简直是痴心妄想,但南华这边就不一样了,什么都是新气象,只要有才学,必定会有你用武之地,即便是考不上公务员,不能当官,可咱不也是凭着学识,通过会考,进了专门学校,成了公司的职员嘛。”

“袁兄所言极是,南华确与唐山处处都是不同,而且机会也是很多的。要是此次能够考取公务员,凭袁兄的聪明才智日后定有一番锦绣前程。”

“浩东,谬赞了,眼下还是要先考上这公务员要紧,现在机会难得,可万万不能错过啊!”

袁天喜又说道。

“就是这个土地改革委员会的权责,到现在搞不清楚啊,听说是一个新成立的机构,而且南华招录的公务员也全都是些吏官,不知将来发展的前程如何,实在是让人有点儿无所是从啊!况且只有半个月的时间准备,时间实在是太紧了一些!”

时间紧!

时间为什么紧?

因为孙文山那边没有时间耽误啊!

随着阿根廷外省的先后归附,推行土地改革就成为了所有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想要推行改革就必须要有人。

这些人要会西班牙语,要通政务,要知道如何管理地方,所以,必须要招募新公务员。与以往每年招募两百名左右的公务员不同,这次委员会一次就招募了812名,实际上,这只是第一批,想要完成整个土地改革计划,至少需要招录2000名公务员。

如此大手笔的招募吸引了许多人报考。

对于任何南华人来说,能进入到公务员序列,非但意味着从此不用担心生计问题,而且更是走上了“人生赢家”的道路。毕竟,公务员工资待遇十分丰厚,一般新进人员的工资从每个月60元到75元不等。

此外,还有各类交通补贴、子女补贴、粮食补贴或困难地区补贴费等名目繁多的项目,退休后还可以拿到相当丰厚的退休金。

工资不光高出普通人一大截,公务员福利也很好,除了有免费医疗,还有和自己等级相符的住宅。甚至到了一定级别,家里还有公派的保姆、厨师等照顾其生活起居。

待遇之所以丰厚是因为……南华的公务员,最早推行于山西,也就是阿劳卡尼亚以及后来占领的智利,换句话来说,他们在那里是妥妥的统治阶级,他们就是作为征服者去统治那些地区的。

身处占领区作为征服者的他们,待遇能不丰厚吗?毕竟身处占领区的他们将要面临的危险,是外界难以想象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