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开局推演,美利坚大亨 > 第1190章 科学家的黄金时代(第一更,求订阅)

每一年的岁末,在大明都会上演一场科学家的盛宴。

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从11月份开始,就在中都最豪华的帝国迎宾馆以及中都帝国大学举行学术讨论会,他们讨论着、交流着最新的研究成果。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科学家是当之无愧的流量明星,他们的一言一行总是会吸引全世界的注意。

嗯,大明就是全世界。

在帝国迎宾馆内外永远都聚集着来自各地的新闻记者,当然还有来自各地的大明学者,他们渴望着与全世界第一流的学者交流学习。

其实,这也是朱大皇帝会在10月份就公布“皇帝大奖”候选人,然后发出邀请函,邀请候选人以及他们的家人来中都的原因,就是为了的充分发挥这些科学家的价值。

即便是他们不愿意做访问学者也没有关系,对于很多学者而言,能够和世界第一流的学者进行短暂的交流,也是受益匪浅。而且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帝国活跃的学术交流活动,会让许多科学家心驰神往,他们会不由自主的沉迷其中,甚至主动的留下来。

毕竟,在这个时代,没有任何一个活动可以把世界第一流的学者聚集一堂。如此之多的科学家们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研究学术问题的时候,有时候往往也会产生一些意外的收获。

谁知道呢?

帝国的百万大军,永远都是科学。

什么才是帝国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也是科学。

科学技术是大明帝国立国之本!

作为中都大学的普通副教授,林海见证了帝国的教育的崛起,他初来大明时,甚至还没有南华大学,甚至就连中学也是因陋就简,在苏南老家只读过几年私熟的他,在南华从小学读起,两年的小学,六年中学,然后南华大学,大学毕业后,他曾到德国留学。

四年前,获得中都大学物理系教职。

和很多人一样,他非常珍惜皇帝大奖期间宝贵的交流机会,毕竟是和世界第一流学者之间的交流,这样的机会,一年只有一次。

不过交流归交流,研究归研究,在交流之后,他还是扑到了试验上——两年前,他创建了低温研究实验室,专门从事低温研究。低温领域的研究,是一场世界性的角逐。

早在十年前,南华大学就实现氧的液化,并且开始大规模生产生产液氧和液氮,其所研制的液化机还成了低温技术的基本设备。而这也标志帝国在低温研究领域的领先。几年后,应天大学的杜良培教授实现了氢的液化和固化。他本来以为达到了低温的极限,但接着发现氦还存留在残余气体中。但是经过多年努力,用了许多办法都未能实现氦的液化。

也正是从那时起,决心要攻克这个低温堡垒的林海,首先从低温设备上着手,投入几乎全部精力改善了实验室装备,使之由初具规模发展到后来居上,为此,他甚至创办了一所技工学校,让学生晚上学习,白天在实验室工作。学校里培养的玻璃技师不但满足了实验室的需要,还受聘到国内多家的物理实验室工作,进一步促进了国内低温物理学和真空技术。技工学校培养的人才,也对帝国相关工业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在他的组织和领导下,低温实验室于在年初建立了能大量生产液氢和包括氦气在内的其它气体的工厂和一栋实验楼馆。与其它物理学家不同的是,他是以工业规模建立实验室,这还是第一次,就是从这里开始,物理学由手工业方式走向现代的大规模水平。

这一天,林海和往常一样,和他的同事在精心准备之后,再一次开始了对氦气的液化试验。

为了做好这个实验,林海差不多准备了几个月,准备工作做的非常细致。

“我初步估算氦的液化温度应该是在5k~6k之间。要进行液化,首先在大量储备氦气,以保证试验充足的供应……”

凌晨5时许,20l液态氢已经准备好了,在林海的指导下逐渐灌入氦液化器中。在用液氢预冷的时候,学生们的动作极其小心,如果有很微量的空气混入系统就会前功尽弃。

直到下午一时半,全部灌进氦液化器后,才开始氦气循环。液化器中心的恒温器开始进入从未达到过的低温,这个温度只有靠氦气温度计指示。

“教授,指示器还是没有显示。”

“再等等,”

林海的眉头紧皱着,然而,他们等待了好几个小时,仍然看不到指示器有任何变化。

“难道是液化器的工作不正常?”

林海这么寻思着,就指示助手和学生们通过调节压力、改变膨胀活塞,用各种可能采取的措施促进液化器的工作。

即便是用尽了一切手段,但是温度计仍然是一副似动非动的样子,很难作出判断。

“教授,液氢已经用完了!”

液氢告罄的消息,让林海的心里一沉,为了进行这次试验,他特意准备的75升液氢。

可是液氢用完了,仍然没有观察到液氦的迹象。

此时已经是晚上7点半了,眼看实验要以失败告终,他的助手宋时伟则在一旁小声的说道,

“教授,有没有可能是氦温度计本身的氦气也液化了呢?”

“氦温度计本身的氦气也液化了?”

诧异之余,他又听助手说道。

“是不是可以从下面照亮容器,看看究竟如何?”

顿开茅塞林海立即照办。结果让喜出望外的他激动的大喊一声。

“果然没错!”

原来中心恒温器中几乎充满了液体,光的反射使人们看到了液面。这次林海共获得了60cm的液氦,达到了4.3k的低温。

次日上午,在帝国迎宾馆的会议室里,林海向各国学者们展示他们的试验成果,尽管液氦的制取在学术界引起了轰动,但也就是如此而已。

只不过,没有任何人知道,林海的目标不仅在于获得更低的温度,实现气体的液化和固化,他更注意探讨在极低温条件下物质的各种特性,金属的电阻是他的研究对象之一。

当时对金属电阻在接近绝对零点时的变化,众说纷纭,猜测不一。根据经典理论,纯金属的电阻应随温度的降低而逐渐降低,在绝对零度时达到零。有人认为,这一理论不一定适用于极低温。当温度降低时,金属电阻可能先达一极小值,再重新增加,因为自由电子也许会凝聚在原子上。按照这种看法,绝对零度下的金属电阻有可能无限增加。两种看法的预言截然相反,孰是孰非,唯有实验才能作出判断。

在接下来的几年之中,林海和他的实验室一直在进行着低温电阻方式的试验,最终五年之后,他在实验中发现,在零下168c左右,水银呈超导现象,当温度接近绝对零度时,导体实际上就失去了所有的电阻。

他的这一发现震惊了整个世界,又发现了锡在3.8k电阻突降为零的现象,随后发现铅也有类似效应,次年,林海宣称,这些材料在低温下“进入了一种新的状态,这种状态具有特殊的电学性质”,同时他提出了“超导”一词。

由于对低温物理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林海获得1890年的盛德皇帝物理学奖。

但是1884年的岁末年初,又有谁能预知未来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