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开局推演,美利坚大亨 > 第1188章 扼杀盎撒人的科技之路(第二更,求订阅)

其实如果能够向世界各国出口军舰的话,朱大皇帝是不会排斥的。毕竟任何一个人都知道,军火贸易从来都是世界上最赚钱的买卖。

在这个时代同样也是如此,只不过在19世纪能够买得起军舰,而且有这方面需求的国家并没有几个。

数来数去,全世界也就是只有那么几个国家需要军舰而已。在另一个世界,南美洲是欧洲外销军舰的主要目的地,但是现在,南美也就只剩下了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委内瑞拉三个国家而已。

至于欧洲,除了俄罗斯会从其它国家购买军舰,他的欧洲国家差不多都是以自造为主。

能不能到俄罗斯这么一个大买主也不容易啊。

不过整艘军舰不一定会有人买,但是相应的一些子系统的技术还是会有些国家愿意购买的。

蚊子再小也都是肉。

也就是在英国皇家海军在一次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扩充计划的同时,在私下里,他们又从大明进口的不少海军技术。

别说是大口径管退炮了,就是镍钢装甲技术,大明也直接转让了,毕竟在“盛德十五方案”中设计的军舰所采用的是更为先进的渗碳装甲钢技术。

也正因如此,对于送上门来的肥猪,大明当然不会拒绝了。对于花了大价钱的英国人来说,他们压根儿就不知道,他们买到的某些技术甚至还没出门儿就已经落后了。

“根据我们和比德莫尔钢铁厂达成的协议,他们每生产一吨镍钢将会向我们支付5英镑的专利金,根据舰船建造地点、装甲厚度与形状的不同,一块英国自产的镍钢装甲每吨价格在20英镑至27英镑之间,而当时一吨普通钢板的价格只有3英镑到6英镑,与我国的价格差距悬殊之大,可以达一倍以上。”

在皇家的御花园之中,林跃虎笑着说道。

“一艘战列舰所需的装甲重量大约在3000吨至4000吨左右,其中包括舰体装甲和炮塔装甲,而英国皇家海军每建造一艘战列舰就意味着就像我们支付两万英镑,尽管海军并不会分享这笔收入,但技术转让带来的额外收入,也会增强国内钢铁工厂的研发积极性,并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研发资金,海军也没有过多纠缠技术转让问题——只要他们愿意把赚来的钱花在研发上面,即使是向敌对国转让一些技术,也没有任何关系!”

其实转让技术在这个时代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在另一个世界德国克虏伯发明渗碳钢后的次年,就把技术转让给了英国,英国每吨支付10英镑的专利费,这也造成了一种局面,也就是在英德两国进行无畏舰军备竞赛的时候,英国皇家海军就是用着克虏伯公司的渗碳钢建造无畏舰,英国一边竞赛一边付给克虏伯公司的专利费。

甚至等到第一次大战爆发之初,英国钢铁公司依然通过中立国向克虏伯支付着专利金,其它不少英国公司都是如此,直到第二年,国会通过专门的法桉,要求其引进德国技术的英国企业采用“记帐制”将专利金存入英国银行的专门账户。

等到战争结束的时候,所谓的专门账户也就变成了德国的赔款。就连同德国企业的专利技术也变成了赔款的一部分,通过所谓的“停战条约”从德国企业掠夺了大量他们眼红了几十年的技术。不得不说,盎格鲁萨克逊人就是做强盗,也会先给自己定一个规矩,定个什么规矩?

就是把抢劫合法化的规矩。

人家才不会像大毛子那样直接上门儿就抢,而是先通过一些法律把抢劫行为合法化之后再动手,然后再说——这是法律赋予的权力。

这就是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典型做法——既当婊子又立牌坊。

“道理虽然是这个道理,但是也要注意尺度,什么技术可以转让?什么技术不能转让,一定要把握好,有些技术是绝对不能转让的。”

朱大皇帝并没有反对海军方面的这一决定,

“臣明白,基本上现在我们所转正的技术都是英国人或者其他欧美国家。在未来两~3年内可以取得关键性突破的技术,而且在挑选转让对象的时候,我们也费了不少心思。”

林跃虎回答道。

其实大明早就设立了一个技术转让的标准——即欧美国家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可以取得突破的技术。

为什么会设立这一标准?

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赚取一以不菲的技术转让金以及相应的专利费用。说白了就是为了打击他们的发明创新。

发明创新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每一次,在欧美各国的企业在技术创新即将有所突破的时候,帝国就会地康慨的向一些企业转让技术,这自然会导致那些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研发的企业陷入某种困境之中——他们刚刚研究出来的技术还没投入市场就已经落后,或者他们的竞争对手就凭借着从大明引进的技术抢占了市场。

“就像我们这次之所以选择了比德莫尔钢铁厂,而没有选择谢尔菲德钢铁公司,就是因为后者在合金钢领域已经是英国最先进的企业,通过向比德莫尔钢铁厂转让技术,将会有效的打击谢尔菲德钢铁公司,打击他们研究新技术的主动性。”

林跃虎的回答,让朱大皇帝点头说道。

“嗯,技术转让是柄双刃剑,看似能提升对手的实力,可是同样也会削弱对手的研发能力,我们要巧妙的使用这柄剑,但是也要防止伤着自己!”

其实,这一套办法在另一个世界里,送那些盎格鲁萨克逊人最常使用的手段,他们经常采用类似的手段去打压后发国家,打压后发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久而久之所,最终甚至可能会摧毁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

即便不会摧毁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也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扼杀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之中,这种扼杀有时所产生的后果无疑是灾难性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