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开局推演,美利坚大亨 > 第1141章 文明的优势(今天五更,求订阅)

帝国把文明带给了世界!

这个文明不是欧洲人自诩的那种“文明”,而是真正的文明!

或许帝国是在征服,是在侵略,但是绝对不是奴役。

很多欧洲人他们之所以找不到答桉,并不是因为没有答桉,而是因为他们不能够理解那个答桉。

其实答桉就在华夏的传统之中——“抚有蛮夷,以属华夏”。

对于盎格鲁撒克逊人、对于欧洲各国来说,他们的征服是什么?就是为了奴役,为了掠夺,早在罗马时代,罗马人进行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掠夺奴隶,是为了掠夺土地。

而相比之下,周天子分封诸侯与四方,诸侯们在干什么?就是在“抚有蛮夷,以属华夏”。

就是用先进的文明教化四夷,令他们归属华夏,最终融合成为华夏的一部分。

正是这种本质上的差距,让两者的行为产生了本质上的区别。

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

在应天大学国学的课堂上,柳重教这位大院君李昰应一起流亡的大明的朝鲜大儒,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么几个字。

然后他反问道。

“四夷,是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亦泛指外族、外国,从地图上来看,四夷皆在中原周围,而今之江苏、陕西、北直隶、山东以及湖广等地,皆为四夷之地,那么如今四夷何在?”

“四夷早就融入我华夏之中,《孟子梁惠王》一书中有“位中国而抚四夷也”,所谓“抚”,就是抚慰,以我华夏文化教化蛮夷,令其摆脱茹毛饮血之蒙昧,归属文明,这也就是“抚有蛮夷,以属华夏”,最终经过千百年抚化,四夷皆融入华夏……”

学生的回答,让柳重教这会儒学大师深以为然的点点头,作为一个原教旨中华主义者,对于“抚有蛮夷,以属华夏”这八个字,非但不会排斥,而且是发自骨子里的认同。

几百年来,朝鲜自称“小中华”,并且以此为荣,可是骨子里,他们更渴望真正的成为中华的一部分,就像现在的日本,不,像东瀛一样,现在可不就是“华瀛同宗,归属华夏”嘛。

在接下来的课堂上,柳重教从“教化”讲到“华夷之辩”,讲到了“夷狄而华夏者,则华夏之;华夏而夷狄者,则夷狄之”。

入夷则夷入夏则夏”的真正出处,乃是效力于蒙元的伪儒郝经以及许衡为论述蒙元政权的合法性而发明的,郝经、许衡的论调则是典型的服务于异族统治的“用夷变夏、无君无父”的伪理论,此理论经由满清治下,更被满清治之下伪儒发扬光大,实为我儒家之害。”

提及许衡等伪儒时,柳重教仍然是一副愤慨激昂之色,这也难怪,在过去的两百多年间,受宋时烈等人的影响,朝鲜士子是以“春秋大义”、“华夷之辩”为其思想之源,再加上斯密达特有的固执,“华夷之辩”早就深入其骨髓,提及那些伪儒时,自然是一副愤满之状。

“……此句出自于韩愈批注春秋后写的的《原道》一书,韩昌黎《谏佛骨表》对于胡佛本就不满,很明显韩愈这句话的意思是:夷狄进入中华就要用中华的办法对待夷狄,因为夷狄一定会用夷狄的办法对待中华的。所以用中华的办法对待夷狄就是要么夷狄接受汉化,主动臣服。要么就应该被攘夷,进而施以教化……”

在柳重教的课堂上,不仅有华裔,同样也有欧裔,欧衣之中有西裔,有意裔,当然也有欧印混血,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学习,甚至也不会激起他们的不满。

事实上,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大明正是在华夏传统的儒学中找到了化解内部人种分歧的根本。于欧洲文化强调人种优劣不同,华夏的儒学从来不会说什么人种的优劣,而只是强调“教化”,强调“大同”。

为什么在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以“小中华”或“中华”自居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由中华思想派生而来,本质上就是由儒家文化传播的产物。作为异族的朝鲜、越南以及日本等国,在这种教化之中,甚至产生了“以中华为荣”的小中华思想,从仰慕到自甘融入,这也正是其最成功的地方。

或许儒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儒家以“教化”为基础的“天下大同”也是帝国所需要的。

就像现在这间课堂上的那些欧裔学生一样,他们不仅不会排斥“天下大同”,甚至还会主动欢迎它、接纳它。其实这也是华夏文化和西洋文化的最根本的区别。

西洋人打着文明的名义,把人类分成“文明人”与“野蛮人”,把文明人对野蛮人的奴役视为天经地义,而华夏呢?事实上也一样,什么尊王攘夷啦,什么抚夷啦,本质上还是对蛮夷的歧视,可是关键还有有一个西洋文明中所没有的——“归夏”,就是蛮夷是可以归属华夏,成为华夏的一部分,而这个过程是什么呢?

就是“教化”,于是乎也就有了抚有蛮夷,以属华夏。

而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帝国的扩张就可以演讲成为“教化四方、以为大同”,这也就是帝国的使命。

也正因如此,帝国的扩张被巧妙的伪装成了另一个目的——文明的传播,但是这种传播又不同西洋,在传播的过程中,被征服地区的精英群体,甚至普通人,他们都可以在华夏文化中看到成为其中一分子的可能性。

不是可能性,而是必然性,也正是这种必然性,能够让他们心甘情愿的融入其中,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是最固执的犹太人,也可以在历史长河中融入华夏的原因之一。

本质上来说,帝国现在就是在汲取儒家文明中,对帝国有益的一部分让其为帝国的扩张以及殖民大业所服务。毕竟扩张早就刻到了帝国的血液之,骨髓里,无论是任何借口和理由,本质上都是为此而服务的。

但是一个有思想的扩张,远远好过没有思想的扩张。

正是通过对这种文化的发扬与传承,让大明帝国可以把曾经的敌人变成自己人,而这则是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无法做到,他们或许会建立自己的海外殖民帝国。

但是却永远无法建立真正的帝国。

就像英国一样,那怕是英国女皇是头戴印度皇冠的印度皇帝,但是在大英帝国治下,印度阿三永远不可能成为英国人,英国人是英国人,印度阿三永远是印度阿三,永远是被殖民者、被奴役者。两者了泾渭分明的,当一个在英国统治下的阿三精英看不到自己成为英国人的可能性时,反抗英国统治就成为了必然。然后殖民帝国也就瓦解了。

但是在帝国治下,东瀛人经过几代人的融合会融入帝国,当然,所谓的智利人、阿根廷人、巴西人、秘鲁人、玻利维亚人,他们也会融入帝国之中,成为帝国的一分子,成为帝国的一员。当地方精英成为帝国的一员时,他们会自发的成为帝国的悍卫者。

这一切正是华夏文明的优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