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 第372章 冶铁御史

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372章 冶铁御史

作者:寂寞剑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23:56:08 来源:平板电子书

“侵占宗室的庄田?”崇祯冷笑道,“谁借给他们的胆子?”

堵胤锡道:“要说呢,许多庄田原本确实也是各府缙绅的,只是为了逃避税赋才不惜投献于各藩名下,但既然现在这些庄田已经在各藩名下,缙绅就无权再拿回去,他们想要拿回去也行,把投献在各藩名下之后逃脱的税赋补齐即可。”

“圣上,这样怕是不妥吧?”章旷吓得脸色都白了。

因为这么搞的话,打击面就实在太广,整个湖广的地主缙绅怕是要翻天。

“他们翻不了天。”崇祯却冷哼一声说,“章旷,你只需要告诉朕,此事你能不能办?你若是不能办,朕便让别人来办,但这件事是一定要办的。”

崇祯甚至连人选都想好了,那就是应天巡抚兼提督操江军事金铉。

顿了顿,崇祯又接着说道:“湖广熟,天下足,湖广乃是我大明朝的粮仓,朕绝不允许那些蠹虫危及大明的粮食安全。”

见崇祯决心这么大,章旷一咬牙说道:“臣能办!”

“能办就好。”崇祯欣然道,“眼下已经过了惊蛰,马上要开始今年的春耕,所以此事你需要抓紧办,各藩的庄田收回之后全部充为朝廷官田,分给湖广的百姓去耕种,田租就按太祖高皇帝定下来的额度,每亩五升三合五勺!”

经张居正清丈之后,湖广合共有耕地9100多万亩。

到崇祯年间,各藩侵占再加上各府地主缙绅投献的,各藩名下的庄田少说也在8000万亩往上,留在地主或百姓名下的耕地绝不会超过500万亩。

即便按8000万亩计,一年便可以收取粮赋428万石有奇!

这个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可以藉此极大的促进粮食增产。

小岗村包产到户的故事大家都是耳熟能详,同样的地,同样的人,为什么一个包产到户就能让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原因很简单,就是农民的积极性提上来了。

同样的道理,佃农和自耕农的积极性也是截然不同的,佃农因为是佃的别人家地,就不会很尽心的侍弄,因为谁也不知道来年地主家还让不让佃?但如果是自家耕地就不同,那肯定是往深了翻土,也肯定会起早摸黑拾粪往自家地里施肥。

总之一句话,如果让湖广的9000多万亩耕地留在各府缙绅名下,再佃给佃农种,每年撑死了也就产出九千万石!但是如果让自耕农来耕种,就至少可以收粮一亿八千万石,这就凭空多出来九千万石粮食,足以保证江南的粮食供给。

当然,以上的假设只是理想状态,实际上湖广由于多次遭受兵乱,人口大量流失,现在至少有一半以上耕地抛荒,所以每年能够产出五千万石粮食就顶天了,但即便是这样,改由自耕农来耕种也可以多出来五千万石!

有了这五千万石粮食,同样足够保证江南的供给。

所以说湖广熟天下足,这话真不是一句谚语而已,真有事实依据。

“圣上是说,将藩王名下的庄田充为官田,再然后分给百姓耕种?”章旷差点怀疑自己的耳朵出现幻听。

堵胤锡倒是见怪不怪。

“对,别的省先不管,但是湖广乃是大明之粮仓,不能再任由藩王弊政延续下去,而是必须拿出壮士断腕之决心,刮骨疗毒!”顿了顿,崇祯又说道,“好在,分封在湖广的这些藩王大多已经被闯贼和张献忠杀得绝嗣,所以问题不大。”

在将来,崇祯肯定还要把湖广的模式推广到整个大明。

因为藩王侵占耕地的情况,除了广东福建和江南之外,整个大明都是重灾区,只要整个大明都按照湖广的这个法子办,大明就再不会有粮食危机。

当然了,步子不能一下就迈这么大,不然就会扯着蛋。

就当下而言,还是优先处理好湖广,毕竟这是大粮仓。

“圣上此举,诚然利国利民!”章旷大为动容,朝崇祯深深一揖。

又起身说道:“不过此策若是当真推行开来,必然会极大触怒湖广之缙绅,臣担心这些缙绅会勾结外贼,欲不利于大明。”

“朕还是刚才那句话,他们翻不了天。”崇祯冷然道。

稍稍的一顿,又说道:“当然,防患于未然还是要的,朕决意在武昌再设一个镇台,屯兵十万到十五万,所以得留出四百万亩官田给朕作恩赏田,普通的耕地还不行,必须得是洞庭湖畔最肥沃的良田才行。”

章旷欣喜道:“圣上是要从乱兵中筛选出五万到十万人充为武昌镇的镇兵?然后每丁赏赐二十五亩恩田?”

“章旷,你说什么呢?天底下哪有这等好事。”

崇祯道:“这些乱兵聚众哗变、放火杀人,甚至还杀了我大明的湖广总督,朕不予严惩却反而要赏赐给他们恩田,你觉得这样合适吗?”

顿了顿,崇祯又说道:“何腾蛟泉下有知估计会被气得活过来再次一次吧?”

“此间是臣思虑不周。”章旷连忙有些讪讪的向崇祯致歉,“还请圣上责罚。”

“责罚就免了。”崇祯哼声道,“章旷,有一颗仁心是好的,但是仁慈太过,那就成了烂好人,受了你恩惠的人也是不会念你的好。”

“臣,谨领圣上教诲。”章旷再次长长一揖。

崇祯又接着说:“不过,你刚才的话朕听进去了。”

“十八万乱兵,朕不会滥杀,那八万没有做过恶的,就留在武昌府种田吧,可以每丁先分给他们二十亩田,前三年需要上缴收成的五成,此后每年递减一成,直至降为每亩五升三合五勺止,今后就一直按照此数征收粮赋。”

“至于剩下的那十万余乱兵,则必需得终身服劳役。”

“朕打算在长沙府下湘潭县设立一个大型冶铁工场,这十万乱兵就替朕、替朝廷在那里冶炼一辈子的铁吧。”

这下章旷真佩服得五体投地。

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惩处之法。

不过章旷还是担心湖广的安危。

章旷道:“圣上,那武昌镇的镇兵从何而来?”

崇祯道:“武昌镇暂且不设镇兵,至于安危,你也不用担心,朕会把南京的27万新军全部调来武昌长期驻训。”

听到这,章旷顿时彻底放下心来。

朝廷新募的新军章旷已经见过了,据说只是不到三千新军就将六千多精锐乱兵打得溃不成军,现在圣上要调来27万新军长期驻防武昌,还能有什么事?便是伪顺又或者建奴倾举国之兵南下,也是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顿了顿,崇祯又道:“章旷,趁现在春耕还没有开始,百姓们都还闲着,你赶紧组织壮丁兴修水利,至于银子,据朕所知现在户部有的是银子,你若是开口去讨要,上百万两估计是很难要到,但是几十万两应该不难。”

“臣领旨。”章旷长身一揖兴冲冲走了。

打发走章旷,崇祯又派人把吴晋锡叫来行辕。

待吴晋锡大礼参拜过,崇祯问道:“吴晋锡,听堵卿说你对金石矿冶之道颇有涉猎?”

“不敢说颇有涉猎,只能说略懂。”吴晋锡一脸谦虚的应道,不过从表情就看得出,此君应该是真懂矿冶之道。

崇祯便决定考一考吴晋锡。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你读过没有?”

“回圣上话,臣有幸拜读过天工开物一书。”

“可否与朕说说生铁何来,熟铁何来,钢又何来?”

“臣借用天工开物之原文,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为生,既炒则为熟,生熟相和炼之则成钢,不过臣以为其炼钢之法实不足取。”

“哦?”崇祯问道,“你有更好的法子?”

“确有一法,不过并非臣之所创,乃是臣于一古书中得来。”吴晋锡道,“既然生铁炒之可为熟铁,当也可炒之而为钢,而不必锤炼!”

崇祯笑道:“你说的是炒钢法吧?两汉时便有之。”

“圣上竟也读过那部古书?”吴晋锡不禁有些意外。

说到这里,便可以确定吴晋锡对于矿冶之道确有涉猎,是个技术型官员。

当下崇祯一正脸色说道:“吴晋锡,朕欲在长沙府下湘潭县设一大型冶铁工场,专替内务府冶炼生铁、熟铁及钢铁,今需一冶铁御史负责此事,你可愿为为朝廷担此重任?你若是愿意,朕这便提议内阁擢升你为右佥都御史兼冶铁御史。”

吴晋锡闻此不禁有些懵,大型冶铁工场?冶铁御史?

可是只听说过屯田御史,从未听说过有冶铁御史啊,不过右佥都御史倒是不错,正四品的科道言官,再往前一步那就是朝廷重臣或者封疆大吏。

好半晌,吴晋锡才问道:“圣上,打造冶铁工场以及开矿之花销……”

“花销之事不用你操心。”崇祯当即打断,“内务府会提供所有开销。”

吴晋锡想了想,又说道:“此冶铁工场之规模需多大?年出铁多少斤?”

“工场规模自然是越大越好,年出铁量也是多多益善。”崇祯不假思索的说道,“朕不给你设定上限,但是下限却得说好,年出铁不少于两千万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