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重生之大文学家 > 第一百六十二章 菜刀与刺刀

重生之大文学家 第一百六十二章 菜刀与刺刀

作者:大江入海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9 18:50:10 来源:平板电子书

《高山下的花环》这篇作品,人物塑造的极为成功。矛盾的冲突和激化,人性的光明和阴暗都明明白白的呈现在读者面前,有一种沉重的真实感。

这种带有血腥气息的文学作品,已经成了李飞阳作品的一大特色。他总是在描写人性的苦难与挣扎,时不时还映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与不公,令人看后心情沉重,带动读者不由自主的思考现实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的制度和规定,他的作品就有这么一种魔力。

当然李飞阳肯定会说,这是前世那些作家们的作品,有魔力那也是他们的魔力,与自己这个剽窃抄袭的人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在这个世界里,又有谁知道这不是李飞阳自己写的呢?在他们眼里,这就是李飞阳自己的作品。

因为李飞阳自出道以来,抛开童话作品不算,他所写的篇幅比较大的无论是武侠是轰动一时的《红高粱》还是《神鞭》还是《高山下的花环》,这些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有一种铁血杀伐的硬汉气息,作品中透露出一种暴力倾向。他的武侠就罢了,人物塑造的不太明显,看完之后,人物的形象模糊而不太完整,还称不上真正的文学作品。但是《红高粱》和《高山下的花环》这两部中篇,已经足以让圈内作家为李飞阳的写作风格定位,界内一致认为他就是擅长描写血与火的一名铁血硬汉作家!

对于李飞阳不正正经经安安分分的当他的作家,反而跑到战场上真刀真枪的跟敌国的战士生死相向,许多作家打心眼里对他感到敬佩和尊重。但是,敬佩归敬佩,对于李飞阳的做法,整个文化圈的人都不太认同。

在文化圈子里的人看来,上战场参加战斗,这是职业军人的事情,与他们无关,他们的任务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好好的写出几篇优秀文章,丰富劳苦大众的精神生活,而不是亲自扛枪去战场上。

战争发生了,他们也只是摇旗呐喊的角色,不可能亲自上阵去战斗。

王不知对李飞阳参军去战场上舍命拼杀之事,也颇有微词,私下里骂了李飞阳很多次,老头是真心关心李飞阳,当初听说李飞阳进了战场时,急得差点心脏病发作,想方设法的拉关系要把李飞阳调出军队来,后来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这份心意李飞阳却是记下了。老头骂他,他也只能听着,所谓爱之深责之切,王不知是太关心他的安危了。

为此事,王不知恶气难消,特意写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做《热血上头》,专门讨论一个成名作家,在兵源充足的情况下,该不该参军进入战场与敌军战斗?

这篇文章中,王不知的观点是反对文人参加战争,特别是文人参加正面战场上的真刀真枪的浴血死战。

他在文章中说,战斗是职业军人的事情,参加战争,保卫祖国和人民,是军人的义务和天职,而作家的义务是用文章来宣扬爱国精神,展现国民的爱国情怀,而不是头脑发热的加入军队参加正面作战,做无谓的牺牲。

最后,王不知在文章中指出:菜刀固然能够杀人,但杀人毕竟不是菜刀的使命。

最适合菜刀发挥地方是在厨房,而不是战场。

对王不知隐隐的批判之词,李飞阳苦笑摇头。他自家知自家,知道凭自己的本领,去战场虽然不说是如履平地,但是除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外,已经很少有东西能够威胁到他的生命了。这也是他之所以参加战斗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这种情况王不知老人不知道,就是马克和赵春江也只不太清楚,只有马赵两家的老祖宗才对李飞阳的真实本领有几分了解。这些老家伙知道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是决计不会将李飞阳刀枪不入的事情传扬开来的。

对于王不知针对他的批判性文章,李飞阳不敢反驳,发现老头生这么大的气,李飞阳也不敢触他的霉头,既然他想唠叨几句,那就让他唠叨罢,自己听着就是,谁让自己做事有点不讲究呢,让这么多人都为自己牵肠挂肚,惹得刘小璐和杨晓月整日价心神恍惚,茶饭不思,吓得黄征农一直央求黄世昌老先生去中央找关系将自己调出部队,还有许多知道自己上战场的人都为自己担心受怕,自己被老先生骂也是应有之义,没什么委屈不委屈的,更不用说生气了。

在参加文艺座谈会的时候,有记者就拿王不知的这篇《热血上头》来询问李飞阳的看法。

对于记者的提问,李飞阳一直笑而不语,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之下,李飞阳只是说了一句:“对我来说,大多数文人都是窝在厨房案板上的菜刀,而我是摆在兵器架上的刺刀,最适合刺刀发挥作用的地方是战场而不是厨房!在作家中,我是比较特殊的一位,请注意,我和他们不一样,我是刺刀,不是菜刀!”

李飞阳这句话一经记者的报道传出,引起文化圈一片哗然。

他年少成名,一向沉稳老练,很少说出轻狂的话语。今天却说出“天下文人皆为菜刀,而我为刺刀”话来,对当今文学界的一些作家不无讽刺之意。

刺刀比之菜刀,虽然同样都是刀,刺刀可是要比菜刀多了几分煞气和杀气,也多了几分守土责任与保民的担当,两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李飞阳把自己说成刺刀,把大汉文人说成菜刀,言下之意就是说大汉的文人少了股锐气和进取的精神,没有了担当和使命感,似乎和平已久,难有激情。

他这一句话,骂了整个大汉的文人。

只是这番英风锐气,才对得起“年少轻狂”这四个字。

他是知名作家,名声比大多数作家都要响亮,影响力更是惊人,他忠实的读者已经遍布港澳台,甚至在全球各地都有他的读者,当然,大汉国以外的读者都是一些看童话故事的小朋友,大多数国外成年人,对他的了解也只是仅限于童话作品。他的童话之外的作品,到了国外,翻译本的数量就大幅度缩水。

但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大汉国如今的作家里面,根本就没有一个人的作品能达到李飞阳的影响力。

如今李飞阳说出这番隐隐看低当代文人的话来,自然是惹来一场风波。

王不知看到这篇报道,笑骂道:“这个臭小子,怎么就不知道消停一阵子?这才安静几天?又要惹出是非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