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独臂游侠传 > 白居易《长恨歌》的艺术鉴赏

独臂游侠传 白居易《长恨歌》的艺术鉴赏

作者:微子木笔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3:5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前言

长恨歌》是我国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赞不绝口。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时作者三十五岁,任周至县尉。同年十月,和友人到仙游寺游玩。无意中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他们觉得这样稀奇动人的故事,如不记载下来唯恐与时消没,不闻于世,实在可惜。尊友嘱,白居易借用历史人物和传说,经过艺术加工,润色,创作了《长恨歌》这篇名作,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故事缠绵悱恻,凄婉动人,深深地感染着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恨什么?为什么要恨?让我们走进故事,去探根求源,寻找答案。

绪论

中国传统诗歌从《诗经》开始就定下了三种艺术表现形式,《诗大序》中曾有言: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中“风雅颂”三者实为诗中所表达内容题材,风为民风歌谣为各地民歌音乐;雅为宫廷雅乐以言政事;颂为祭祀祝文以用庙堂,在此先不做赘述。而《诗经》中所流传下来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则形成了中国诗歌特有的艺术框架,后世的诗歌无论是什么时期,什么诗人在古典诗歌的创作中也剥离不了这“赋比兴”三种手法所定下的艺术表现形式。而白居易也是如此。

比就是类比(赋比兴中比的意思是类比,不同于网络上流传的比喻,其中类比与比喻的详细差别请另行查询,这里不作赘述)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可以理解为故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此番用兴便是与正文内容并不相关,但是在此意蕴之中能更好的激发对后文的联想和烘托;《诗经关雎》一篇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二句正好是比兴结合之句“关关”叫的雎鸠既是一种意向,也是一种对后文君子求女的比喻,鸟在求偶以关关唱之,人在求偶以琴瑟友之。

而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

《文心雕龙》中言《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就是说在《诗经》的“六义”中,第二项就是“赋”。所谓“赋”,是铺陈的意思;铺陈文采,为的是描绘事物,抒写情志。

那么综上所述,比兴二者实际上是诗歌当中对某些事物描写所用的技巧和方式,而赋实际上是支撑起文章体系逻辑架构的手段,如李白在《夜下征虏亭》中写到“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是两个比喻,将山花比做美人的脸庞,将江灯渔火比做飞动的萤火虫,但是去描写和支撑起此二意象的却是“赋”这种铺采文,体物写志的手段,而所构建出来的意象又是兴,当代学者叶嘉莹先生说过:比者由心及物,兴者由物及心;所以综上所述赋比兴三者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但是比兴手法并不是会贯彻全诗的,如我们接下来要欣赏的白居易的《长恨歌》他就是以大篇的铺陈文描,叙事的方式来作为诗文的大部分内容;而“在天愿作比翼鸟”这样的比喻手法,“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这样的以景伤情的类似起兴的手法,在文中实际上都是点睛之笔。

《长恨歌》共分四部分,分别记叙了,第一部分杨贵妃入宫受到唐明皇宠爱,来展现盛唐时期的歌舞升平。第二部分安史之乱爆发,胡人安禄山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造成的悲剧,和给国家造成的悲剧;第三部分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刻骨铭心的思念。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的过程及杨贵妃化仙后托道士将信物、密誓归报皇上,表达她绵绵无尽的相思,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超脱出现实的拘泥于束缚,上升到精神浪漫的高度,让二人的爱情故事得以升华。

那么下面我将对此四部分的艺术手法内容进行适当的分析和欣赏。

第一部分

中国文学讲究一个凤头,猪肚,豹尾所谓凤头便是要有一个格调极高的开头,来承接出本文所要彰显的气质,而“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便将诗文重点覆盖,“汉皇”本为汉武帝刘彻,才汉武帝期间中国国力空前强盛,汉代也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汉人的精神也正应为强汉的存在愈发的昂扬高亢,以此来借代唐朝唐玄宗的“开元盛世

”可以说是十分恰当且提升了本文气势,以汉代唐是唐代诗人多用手法而后汉唐也成为了中国伟大的代名词,但是在如此繁荣的时代,皇帝却要以重色,来倾覆国家,盛衰之转又是何等悲哀呢?开头也正是以此作为起承转合的逻辑架构来,阐述此等故事;紧接着“御宇多年求不得”形容了玄宗荣登大宝以后,对于重色方面的追求和过程,‘求不得’也为后文找到杨贵妃的不易,和对杨贵妃的宠爱做出了一定的铺垫;长恨歌通篇以铺陈叙事的方式来进行创作,是典型的赋的手法,而赋也是文章的骨架,正如下一句关于杨贵妃的“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白居易用短短两联诗便将杨贵妃“安排”到了李隆基的身边,要知道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唐玄宗李隆基册封为贵妃,当中自然还有很多的故事,但是与本文中心关系不大,所以白居易就加以省略,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清晰。

赋的另一个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我们且看“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几句“六宫粉黛无颜色”写出了杨贵妃美丽的高度,也说明了为何唐明皇独宠她一人,而“温泉水滑洗凝脂。”把一个出尘沐浴的美人刻画的动态形象写的淋漓尽致,白居易不写身材偏也温泉流过肌肤,凝脂的肌肤是很美的,而身材容颜一概不写,流出空白更能给人无尽想象;而“赐浴华清池”“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等句子描摹出了美好的景致,在美好的景致下二人发生的恩爱的美好景象,也体现了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然而君王宠爱妃子也是该有度的,如果超越了这个度就会对国家造成危害“从此君王不早朝”一言点破了,玄宗因此荒废政务,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此处也写出了唐玄宗任人唯亲,让杨贵妃的哥哥,奸相杨国忠为相开始国家衰落的征兆。“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承接上文,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描写了二人世界的纵情歌舞的美好感觉,一句,尽日君王看不足,道尽了此等恩爱韶景的珍贵和流失的悲哀,未等看尽的韶景便匆匆逝去,从此山河破碎,阴阳相隔再欲珍惜便也不负存在了。越是看不足,越是想看,越是想看越是看不到,就是君王也留不住的悲哀啊...

第二部分

魏征曾言:“夷狄人面兽心,非我族类,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以内地居之,且今降者几至十万,数年之后,滋息过倍,居我肘腋,甫迩王畿,心腹之疾,将为后患”(安史之乱,果如其言,此战之后,汉人即转入被动防御,再无主动出击。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一句道出了夷狄胡人不顾恩义,人面兽心的本质,安禄山是唐代的胡人将领,深受汉人宽仁的恩惠,做了一方节度使,但是看见国家在杨国忠等奸臣和日益昏庸的治理下,渐渐衰落,不思尽忠职守以报天恩,反倒是聚众各方胡人反叛中国,将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闹得天翻地覆,毁坏的满目疮痍,生民倒悬,无辜百姓被卷入灾难,生民死寂,更有学者认为古典意义的中国从此走向衰落。纵观历史,安禄山的这次叛乱与其说是叛乱,其实更像是一群金发碧眼的侵略对中国突然发动的屠杀和侵略。于是我们在安史之乱中可以看到李白的诗中写到: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杜甫的: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南北。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

同时也能看无数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精神,张睢阳碎齿,颜常山绝舌父死子陷....

而在庙堂之上,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而“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也写出了杨贵妃身死后的凄惨,“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也写出了李隆基的悲凉与无奈。

白居易短短几句以白描的叙述的方式,把安史之乱爆发到杨贵妃身死,写的清清楚楚,辞藻华丽的背后,流落出无尽的悲哀这种不加一字褒贬看似冷眼观望,却令读懂的人无不伤怀感慨,这种用法在以冷眼写社会的《金瓶梅》当中也有体现,先不赘言。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主体是讲述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后对杨贵妃的思念,才引发第四部分“临邛道士鸿都客”上天入地找寻杨贵妃,为后文的**进行铺垫,和对唐玄宗真挚感情的描写。当然同样是以“赋”的形式来书写的,当中凄凉秀丽的景物描写同样烘托出,唐玄宗当时的悲伤思念的心情,这种手法类似起兴,但是还是以铺采文辞作为骨架的,如“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写出了唐玄宗避难至蜀中,的孤寂萧瑟之感,沉郁顿挫之情,以此萧索之景写出大难之后国家的哀愁,更映衬出李杨爱情感慨的悲剧。

当国难过去,重新回到长安宫廷,看见的景象是: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但是景色一样又如何呢?我还是思念杨贵妃啊,芙蓉像她的笑脸,柳叶似她的画眉,念及种种过往,我又如何不垂泪呢?此番景象把一个帝王写的

是那么的真是,此时作为太上皇的李隆基再也不是一个君王,而是一个思念妻子的思念爱情的普通人啊!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此等景致皆是依旧,可是消逝落尽的繁华,扫了他又有何意思呢?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此番景象不正是这个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同种情感吗?哎,每言及此,令人情感不禁萌生,学术形制的论文也沉浸入了此番悲凉的长恨当中。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雨到奏凯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清宵无梦,夜夜相思,孤枕难眠一夜又是一夜,是多么思念,然而《长恨歌》此篇又是叙事,古人又有托梦一说,所以以此来承接出,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如此的思念只希望梦里相见。

第四部分

好的爱情不是一厢情愿,更应该是两情相悦,上文写了李隆基对逝去的杨玉环的,而杨贵妃已然死去,那有如何诉说衷肠呢,又如何把这个爱情的缺憾,故事的完整补全呢,于是诗人虚构出来,唐玄宗精诚所至,终于再次相见杨贵妃的场景。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写出了天地壮阔磅礴,碧落黄泉间苦苦寻觅却不得,却在穷途末路只是,才海上仙山中寻得成仙之后的杨玉环。且看杨玉环睡梦中闻道汉家天子使的神情:太真听说君王的使者到了,从帐中惊醒。穿上衣服推开枕头出了睡帐。逐次地打开屏风放下珠帘。半梳着云鬓刚刚睡醒,来不及梳妆就走下坛来,还歪带着花冠。那种激动,思念的情形不着一字相思,却也满纸相思,跃然纸上。这些都是白居易铺陈的功力啊!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所谓两处相思便是于此,思念的不单是人间的唐玄宗啊,还有我远在蓬山当中杨玉环,但是白居易的描写始终那么的恰到好处,冷眼观看中,给读者展现出无限的温情。杨玉环始终是那个“雪肤花貌参差是”的杨玉环,含娇温婉的温柔淑女,而不是那个夜夜喊郎的潘金莲任性撒泼,而是将她无尽的相思又羞凝在她美丽的涵养中只是“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当中的无奈与苦涩欲言又止,意蕴悠长。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爱情的细腻与涵养。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此处二人虽未见到,但是将来不忘此情,二人总会相见,给这段相思画上一个着落,最后说道此情之寄托与心志: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总结

《长恨歌》以通篇叙事(用赋)的方式来讲述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篇诗是白居易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是祖国古典诗歌中抒情诗与叙事诗密切结合的典范之一。诗篇一开头,对男女主人公是有所谴责的,但发展下去,诗人却用自己的感情、想象丰富了这个故事,赋予了这个爱情悲剧以更普遍的意义,使得作者自己和广大读者都对之产生了高度的同情。在一定程度上已脱离了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玄宗早年励精图治,因此有开元治世;晚年荒淫无道,因此有天宝乱世。诗人面对这种具体现实,对这位天然尊长形成了矛盾而复杂的感情,有时颂美怀念,有时批评斥责,《长恨歌》则兼而有之。这是由诗人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的认识所决定的。在创作中,作者打破了他写讽喻诗所坚持的“其事核而实”、“不为文而作”的规则,在叙事过程中一再使用想象和虚构手法,情、景、理的完美结合结构,浓烈的抒情贯穿于叙事的全过程,语言方面,音节和谐,句式骈散结合,并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及其作用,使得全诗风情摇曳,生动流转,极富艺术感染力。人的悲剧性命运及以庄禅思想为依托对这种命运的超越,对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愉悦的追求 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和声调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水乳.交融,也是《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其中严密自然的叙事方式,起承转合模式是具有极高功力和艺术成就的,在描摹铺陈方面继承了南北朝以来华丽艳美的辞藻风格,具有典型的宫词意义特征,由于描摹铺陈生动形象,印象华美是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的;然而《长恨歌》作品本身辞藻过于华丽,虽然以其蕴含的丰富感情为内涵所以作为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但是其文风浮艳后世晚唐诸家所写诗词中没有《长恨歌》一般的真挚情感和时代价值,逐渐沦为追求文字浮艳,内容空洞的辞藻;但是也令诗歌风格转型为更加细腻纤。但就白居易本人而言其诗赋功底绝属一流。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诗大序,诗经,长恨歌,文心雕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