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三国从益州开始 > 第五百六十五章 人望

三国从益州开始 第五百六十五章 人望

作者:南山野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59:4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听刘琦说起诸葛亮,敬称为“孔明先生”,舍内荆州要员,目中多带着复杂。

诸葛亮,早数年居于隆中,入蜀之后,为益州牧刘釜大加重用,引为肱骨,今拜军师将军,风光无数。

在刘釜于外战事时,诸葛亮即同景顾、秦宓等人留守后方,这些年来,为稳定益州,实行益州改制,肃清吏治,安顿民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谁又能想到,当年的襄阳人杰,会有今日成就?

这同益州牧刘釜,广阔胸怀,深厚信任,密不可分。

今次,诸葛亮亲自领兵而来,帮助荆州抗击来犯之敌,意义可不单是表面那般简单。

这是益州牧刘釜,正式管制荆州,集权荆州之行。

刘先、蒯越等人,微一思衬,即明白其中核心。益州军已至,将来离开,可能就没有那般简单。

而为荆州战后,官寺之重建,定是会重新开始,会迎来新的益州之治!

官舍内,原本有些凝重的气氛,确有淡化,但又笼罩上一层看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或者说,从益州军踏入荆州开始,天下局面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成都州府,诸葛亮虽说已经得受刘釜之令,打算亲往荆州,督前线军事,并行恢复民生、安顿百姓之举,助刘釜将荆州纳入事实管辖下,组建至关重要的荆州防线。

但以州府需要交接事多,诸葛亮并没有第一时间离开。

他以州府命令,使大将吴班率驻守巴东的七千州兵,由鱼复出关,运送着一批军械和物资,等至江陵,与南郡兵接洽后,共援竟陵。

至于汉中上庸出武当而援南阳甘宁,以及南中军出涪陵,往江陵而援长沙,则各有汉中太守张富,以及南中府督军许汲负责。这两路军,便是成功进入荆州,名义上,各部将领,依旧统归诸葛亮调度。

这也是刘釜于冀县,结合各方情报,审视了荆州形势后,做出的主要安排。

荆州外部压力下,荆州大族必然人心惶惶,值此时机,益州军进驻接手,及于将来,重整荆州州郡治事,压力也就越小。

毕竟,此时的荆州兵,为抵挡江东兵和许都兵,伤亡惨重,将来即是荆州外部与内部治安,也唯有依靠益州军来试试。

且以荆州牧刘琦请求,于道义上,顺理成章。

但因南郡、江夏,二郡湖泊众多,江河密布,水战方面,依旧是益州军的短板。

遂趁着江夏黄祖军及南郡黄忠军,尚有余力,以荆州军进驻,重整水师,作为战前辅助。没了水师相抗,江夏战局,只会进一步恶化,这也是吴班等部,受命迅速相助的主因。

“先生,这是使君从冀县刚刚送来的消息!”

于舍内,诸葛亮目中带着疲惫,叫来州府吏,刚将事情嘱托完,一名亲兵忽然手持信报而入。

当诸葛亮看望刘釜送来信件内容后,将锦帛放下,感叹道:“使君将凉州事务处理完毕,而今终于是快返回蜀内了!

以杜府君任司隶校尉,兼前线督军,正可安本地非议。

谷蘎使君于用人之事上,天下少有人能及!

只是杜府君调往冀县后,蜀郡等各地,又将迎来人事考核变动,使君归来,正好可安后方人心。”

诸葛亮寥寥数语,道尽了刘釜目的。

其调诸葛亮往荆州,安荆州诸事,而以凉州、关中趋于稳定,在法正、吴懿、邓贤、严颜、杨怀、还有族兄刘杉等人,安顿各郡县,地方趋于稳定,休养生息发展,又以并州在刘釜帮助下,袁尚重新建立了对曹防线。

尤其凉州各军阀臣服后,各要地兵事,皆处于得力大将手后,在关凉地方,全掌于刘釜手中。他本人在冀县的意义,已经不大。

只需要有人,能在冀县,代理他本人,总督关凉诸事即可。

人选之上,法正本为得当之属,可法正于内治上,稍有欠缺。吴懿但因前刘璋妻族,且为降将,很难服众,遂以刘釜,在于诸葛亮去信,表明归意之时,又为师兄,也是当下的犍为太守,名士杜琼去信,来冀县任上,领司隶校尉,维系好关中军政诸事外,与严颜、马腾等人一道,督建好凉州地方。

杜琼于南中治理近五年之久,他所治之地,吏治清明,百姓称赞。作为大儒任安弟子,刘釜的同门师兄,加上出身蜀地大族,又为刘釜乡党,对刘釜在治理地方的理念一致,故深受刘釜信任。

自刘釜领益州后,犍为作为联系南中和益州北部各郡之纽带,加上前些年人口迁移,早成为蜀郡之外的第二大郡。前次调杜琼为犍为太守,于益州重吏看去,正是刘釜打算重用杜琼的表现。

这次让杜琼担任要职,也正是对于有功之人的奖赏。

当日间,诸葛亮将益州牧刘釜,即将于凉州归来的消息,传于景顾、秦宓等州府要员耳中。

不到一日时间,整个成都,都知道刘釜得胜将回来的消息。

不论州府官吏,人心皆定。

成都百姓,莫不欢呼。

这些年来,刘釜自入主后,广施仁政,各方面变革下, 让成都百姓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普通百姓的想法很简单,不论天子是谁,不论益州牧是谁,只要让他们吃上饭,有衣服穿,有屋舍住,那便是好官。

刘釜恰给百姓带来了这般变化,亦给整个益州带来巨大变化。

尤其在州府早两年,新设的议曹,主管刘釜所行之事宣扬,于乡亭民家,皆以传达,广泛知晓,为使舆论尽知。

在此方面,为了达到宣传目的,曾于刘釜建议下,甚至专门以官匠营,改造造纸术、印刷术,而今每旬都会印刷“舆书”数万份之多,主将刘釜近些时日所为,以及州府实行之新令,印发之后,传往益州县乡。

数年来,地方官寺设置的免费官学下,让普通民众子女,农闲之时,能上得起学,倒也不用担心,传达所书,无人不识。

由此,让刘釜政令,直接越过地方大族,而深入底层。

事之所行,竭力为振民生,遂以百姓欢喜。同时,还形成了主体的监督吏治模式。

一项项实事作为下,基层官吏,寻常黎民间,广泛共识内,以益州牧刘釜,更是当做了能安定益州的“定蜀神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