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仙侠玄幻 > 不谓仙尘客 > 仙缘合 第三十四章 亭前老树又重新(三)

有一天,平秋与净秋比试御剑之术,而平秋也首次战胜了净秋。平秋欢腾鼓舞,欣欣然高呼:“净秋师兄,我终是无愧于你!”

净秋虽失利,但并未灰心丧气,反倒对平秋的飞速进步感到喜出望外。

平秋颔首微笑,内心满怀憧憬,同时,他又觉得自己进步这么快全靠师兄帮衬。

“净秋师兄,你呢?”

净秋的唇畔勾勒出一丝坚定的笑意,挥舞着手中亲自绘制的咒符,斗志昂扬地答言:“我自有机变!”

净秋开怀笑颜,挥洒着手中的咒符,自信满满。

平秋向净秋伸出手去。

后来,平秋勤修苦练剑术,剑术上已然卓尔不群,数年后的济山会,他再度巧遇当初将其战败的那位劲敌。

那一日,锣鼓喧天,擂台之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那时的平秋神态坚定,气定神闲。

漫天的哗然,所有人都震惊于平秋的实力,吃惊于他平日里竟丝毫不显山露水,藏得这么深。

再后来,净秋师兄与骓庄真人同时离宗,一别十余年,他本以为再也无缘相见这位令他敬慕的师兄了。

平秋忍不住泪湿衣袖。

老道士看见昔日的师弟此刻声泪俱下,不禁思绪万千,说道:“平秋,别来无恙啊。”

平秋点了点头,师兄还是那位师兄,对他的语气都不曾改变,只是归来时已是满发白鬓。

老道士仍在与旧时相识交谈,张玄甫却又瞥见老道士身后跟随着一名女子,便询问道:“净秋师叔,此为何人?”

老道士微笑应声:“独处异乡十六载,自然生发出几分寂寥之情,于是便收养了这个女儿。”

此乃杨晴所知之事,老道士与之并无血脉相连,依其言,乃当年在禅心寺一位大德大师手中领养而来。她亦曾问询那位大师的法号,或以此线索探寻其生父踪迹,然每当此时,老道士便开始插科打诨,实不愿透露真相。后来杨晴闹别扭威胁老道士若再不告知便不再理会,甚至不给其进食,逼于无奈,老道士终于吐露那位大师已是圆寂,实在不便叨扰。实在不宜打扰。

那当时的少女并未绝望,决意深入禅心寺查证究竟。她亲眼目睹了那空荡荡的灵牌,心中苦楚万分。既已世间再无人知晓其身世,她便决意追随老道士四处游历,真诚地将其视为父亲。

“原来如此。”张玄甫听罢微微颔首,继而再度问道:“那么此次师叔回归,预计何地安身?”

十六年前,大阵正是设于老道士所在的空蝉山上。然而在失败之后,老道士选择离开门派,如今空蝉山的正殿及侧殿已颓败不堪,弟子们亦纷纷离去。满山野草丛生,恍若废墟,显然并非宜居之地。

“倒不如暂居落霞山吧。恰巧我有意与净秋师兄畅谈旧情。”平秋立刻挺身而出,热情邀请老道士等人前去落霞山居住。

然而,老道士却直截了当地回绝道:“还是罢了。我天生怀旧,虽然空蝉山的香火已灭,但毕竟我也算是空蝉山的主人。多年未见,此次归来理当先探访故土,纵使那里荒凉破败,我们也可重新整顿一番。再者,我在外漂泊多年,空蝉山又葬送我手,还需带她拜谒祖师,向他老人家跪拜致歉才是。”

正当平秋正欲启齿之际,老道长轻轻举起手掌,示意他无需再说下去,他面色平和地笑着说:“此次重返山门,实为调理伤势,你那位于落霞山中的道场门下后辈众多,弟子们日夜嬉戏,实在颇为喧闹。”

平秋闻此言后,便不再多言,他深知这位净秋师兄的固执己见。

此刻,张玄甫察看道长的态度坚决,于是他心领神会地颔首答道:“既然师叔已有定论,晚辈自当遵从。

随后,张玄甫再度抬眼,凝视着静静坐在角落里,保持沉默的余年。这个面容亲切而熟悉的年轻人,让他仿佛看到了记忆深处的那位师兄少年时期的影子。

张玄甫内心叹惋,对余年的身份也有了自己的判断,或许他确实是那位师兄的后人。

天青山顶耸立直插云端,风卷云涌,时有严寒的呼啸在大厅外穿梭飞舞,突如其来的风云变幻映照着在场众人的心绪,充满了变数与不确定性。

其余的人也都纷纷将目光汇聚在余年身上,那份相似的面目让众人为之惊愕,不由得心生感慨。

岁月流转,当年的祸端留下了无法修复的伤痕,四方山的实力大为衰落,在外界人的眼中,其地位已经在沧山剑宗之下。为此,每一届的济山大会上,沧山剑宗的弟子便会毫不留情地嘲讽、侮辱乃至挑战四方山的弟子,刀光剑影,令四方山遭受重创,声名狼藉。尽管目前仍为三门之一,但已无法再现往昔的辉煌。

这也是四方山众人心中难以启齿的遗憾!

尤其是张玄甫上任四方山掌教之后,不仅需处理四方山上的繁杂事务,更洞悉了许多原本掌门并未跟他提起的秘密。

事实上,四方山远没有看起来的光彩夺目,从骓庄真人和照曦剑一同离去那天开始,空蝉山的净秋师叔紧随其后,四方山昔日的雄厚实力顿时大幅度缩水。更糟糕的是,沧山剑宗此刻正如饿狼一般对其蠢蠢欲动,沉重的压力犹如泰山压顶般压迫着四方山,唯独依靠张玄甫这孤身一人在苦苦支撑。然现如今他已时日无多,而四方山正急需一股新鲜血液的注入,方能力挽狂澜,保住宗门的安宁。

如今,净秋师叔的归来无疑给四方山带来了希望。尽管不知道他如今实力如何,但想来也因当年之事受到影响,若是有灵药辅佐,恢复也不是不可能的。

除此之外,净秋师叔在符箓领域中的造诣堪称精妙绝伦,名扬四海,有他坐镇,即便面对重重威胁,四方山亦可抵御一二。

十六年前的上任掌门试图借助照曦剑的剑气运势,但未能如意反而遭受天道的反扑,宗门自然难以免遭牵连,而照曦剑也被骓庄真人带走。饶是张玄甫再是费尽心思,对此亦无可奈何。

如今,那像照曦剑的古剑就在眼前,张玄甫的内心激荡不已,若是真的是照曦剑或许能再借其中的气运。

内心的思绪如潮水汹涌,张玄甫望向余年的眼神中充满炽热,仿佛找到了寻找多年的宝藏,既兴奋又迫切地想要将其掌握在手中。

“想必你便是余年吧?”身穿玄色道袍的张玄甫,首先以洪亮宛若大吕般的声音开头,语调庄重而深沉,仅仅是听到他轻轻启齿,却仿佛有着振聋发聩的效果,震撼人心。

余年心中一紧,心想果然如同赵先生所讲,四方山掌教的修为必定已是高深莫测,于是低下头,恭谨地回答:“仙人在上,晚辈正是余年。”在这个关键时刻,余年丝毫不敢显露半分懈怠之意,虽然之前陆英朝曾经向他邀请上山炼心悟道以求长生,显然这也是受到了指派,然而面对眼前这位四方山掌教,余年依然需谨慎行事,以免触怒了他,以至于失去了踏入仙门的宝贵机会,岂不可惜?这个历经千辛万苦而来的良机,断然不能白白浪费啊。

张玄甫凝眸审视了一会儿余年,只见这个年轻人生得眉清目秀,目光中洋溢着正直坦荡的气息,不禁让他回忆起了那位骓庄师兄,浑身散发出独特的英雄豪杰气质。

“宋府曾在信中提及阁下曾运用灵剑驱赶过镜妖,莫非就是小友手中的那把古朴长剑吗?”张玄甫一边询问,一边指向余年背上的长剑,众人的视线也随着张玄甫的手指转动,看到那把长剑后,个个脸上都浮现出兴奋激动的表情。

对众人这般如潮水般的反应,余年不禁深深吃了一惊。这柄长剑虽然是父亲生前留给自己的,然而却并未说明它的来源和来历,以及背后的故事。这使得余年来回思忖,对其的认识如同一团迷雾,看不清真相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余年缓缓地将长剑从身后取下,一边仔细揣摩着剑柄的纹路,一边在脑海里重现每一次拔出此剑时的画面。他暗自揣测,此剑恐怕并非凡品,或许底蕴不凡,却依然不知其来龙去脉。他那已逝的父亲并未给他留下任何启示或线索,因此对于这段已被遗忘的历史,只能依靠自身去甄别解答。

但见这些上座仙人反应,他们或许有所知?或许能从他们口中寻得一二。

余年心中已有计较,只待时机成熟。观周围人群的反应,余年推测他们必定明白其中的隐情。于是,余年耐心等待一个适宜的时机,试图从他们口中探求蛛丝马迹。

站在身旁的陆英朝望了望余年手中的长剑,他曾亲眼目睹余年发挥此剑之力,那少年仅凭凡人之身竟能击退镜妖。由此可见这把剑的威力必然不同寻常。尽管陆英朝一直认为这柄剑非同小可,但却并未联想到那柄承载气运的神器,因为照曦剑已经失踪多年,很难想像随便遇到的一把剑就能确信。

再者,此剑是余年的父亲所馈,应无特殊威力,或许只是一把富有灵性的灵剑罢了,与相传的照曦剑相较仍有差距。

唯独令陆英朝困惑的是,为何张师兄与其他宗门长老对此表现得格外激动?

陆英朝满腹疑惑,决定保持沉默,静静地站在一旁,观察事态发展的动向。

此时的余年还在幻想自己修仙之后的种种风光表现,这时张玄甫的声音传来:“净秋师叔,天色不早了,不如您今晚就在此休息,我让门下弟子为你们安排客房,明日再派人随你们打扫空蝉山,如何?”

那位老道士轻轻地叹了口气,带着少女之后便离去了大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