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 第97章 地产强人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第97章 地产强人

作者:任猪飞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2:5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又到了每月的分红期,陈光良在4月的分红中,一共可以得到4300大洋(含商品零售),非常的富裕!

这还是收购富贵车行的那批车,也才运营二十天出头而已,而下个月(5月)预计能分红到4500大洋。而下半年,还有F项目开始正式为股东分红(现在还车款中)。

理论上,从4月份开始,今年的分红还能达到4万大洋出头。

按照这个分红规模计算,今年不仅可以偿还3万多大洋的贷款及利息,亦可以将从长江地产‘借出’的1万大洋偿还掉。

当然做生意,哪有不负债的!

所以现在就可以借新债,再去考虑老债,车行事业这边维持在3万大洋的债务,是比较合理的。

毕竟,现在贷款的利率在下跌,主要是银行的存款资金变多。

分红前,陈光良召集长江车行的管理层,开了个会议。

包括李超、何向东、潘成、周兴高、林峰悉数到场。

“分红在即,还是那句老话,一定要将每一笔分红交到股东手里,并按指印或签字。”开会前,陈光良再三叮嘱道。

虽然股东已经有七百多人,但派发分红并不困难。分红期是四天时间,几个项目在一天都有规定,然后就是每个项目的股东一起来领取。

陈光良甚至发明了‘手写版’的excel表格,车夫只需要按月按指印就行。

这时候,何向东突然提议道:“老板,其实车夫的分红可以三个月一发,这样也省一点功夫,而且还可以增加你的现金流支配。”

陈光良马上予以否决,说道:“不可,月月分红是承诺,也是收心,岂可更改!”

站在何向东的角度,他的建议自然也是为老板着相,知道自家老板总是‘钱不够用’;而且三个月分红,实际上也是很正常的情况,毕竟现在股东都七百多名了。

但站在陈光良的角度,收拢人心自然更重要。

李超笑道:“月月分红,能让大家高兴一整月;三个月分红,可能也只能让大家高兴一个月。不过,向东考虑的怕是关于出租车的事情吧?”

虽然被老板否决建议,何向东丝毫不在意,毕竟是就事论事,闻李超言后点点头,说道:“是的。目前我们对出租车这个行业,也算是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购入两辆二手车,在闸北火车站以及虹口和江湾一带,试着做‘抛岗’生意。”

陈光良说道:“出租车的资金,另想办法。当前如果有机会,我们依旧是首选扩大黄包车业务。”

他这样的考虑有三条:

第一,现在顾竹轩和几大车行正闹得不可开交,无瑕顾忌长江车行的扩张;

第二,如今大照会牌照400大洋,市场愿意出售牌照的小车行和个人多了起来,正适合拿牌;

第三,黄包车是他们的老本行,各方面经营更上手。

至于出租车,如果只是做‘抛岗(野鸡车)’的生意,不需要太大的代价。

“好”

众人并不反对,反正大方向还是老板说了算。

陈光良点点头,随后说道:“看看市场有没有出售牌照的,我们准备新的项目!”

何向东马上说道:“有的,不过现在零散居多,可以考虑分散购入。”

“行,即这样说定,争取上半年再扩张个50张大照会。”

“是”

如今,长江车行总计是355辆黄包车,其中野鸡车57辆(假牌照或无牌照)、小照会40辆、闸北牌照5辆,余下的253辆便是大照会牌照。

朱广生拿到愚园路(1136弄)的‘道契’后,第一时间守信的和长江地产进行租赁签约,双方就在长江地产的写字楼里签合同。

“陈老弟,说实话你不租赁这幅土地,我还不想投资它,毕竟心里没谱。现在你租赁下它二十年时间,我十年就把它的本钱赚回来了,哈哈!”

朱广生很是满意的签署上自己的大名,和盖上自己的指印。

购买这幅地皮,对朱广生来说,也不是拿出一个小数字,他也是凑了一下才拿出来的;毕竟前面已经投资沪南的一幅地皮,以及还购入了愚园路608弄的公寓(二十年租赁权)。

如今两幅地皮在手,他的想法很简单,等沪南那边的地皮涨两年后,就准备卖掉,保留愚园路这十二亩地皮就行;等到二十年后,还可以连同地上的建筑物一起拿回来。

陈光良也签署自己的大名和留下自己的指印,并回应道:“合作共赢嘛,一般持有土地者,基本都是租赁给工厂。而工厂一旦搬走,业主不能利益最大化。如今我们将合作性质更改为住宅,业主才是最大受益。”

朱广生点点头,他投资地皮是为什么?

无非就是为了作为‘传家宝’,如今有人在这个传家宝上再加个传家宝,自然很有诱惑力。

“嗯你发明的这个地产模式,一定会风靡沪市的。”

实际上,也有地皮业主将其租给企业作为‘商业用途’,例如南鲸东路的土地业主,将其租给‘新新百货’,盖了一幢大楼,合作方式也是租满多少年,连建筑物一起归还业主。

当然,租给工厂的租金肯定要的高,不可能十年回本,毕竟这个时代讲究的就是‘高回报’。

而租给商业和住宅的租金,可以适当的降低不少,因为业主看中的是到期后收回上面的建筑。

“多谢你的夸奖”

确实,如今陈光良已经成为沪市的一个‘小名人’,多少地产商纷纷前往愚园路608弄打听消息。

一旦这种模式被大家吃透,沪市将掀起一股‘地产热浪’。

因为目前的情况是:持有优质地皮的业主惜售,但自己又无开发地产的经验和魄力;地产开发商买不到足够优质的地皮,或者是资金不足。

而‘租地造房,分室出售,到期还本,屋归地主’无疑可以解决这种情况。

“这是沪市商业储蓄银行的票据,你拿好!”

陈光良将一张5000大洋的票据递给朱广生,这是押金一年、租金一年的钱,这钱是临时抽调的,等这个项目收回资金,自然要偿还给其它项目。

朱广生高兴的接过来,刚刚花掉28000大洋不到,如今又收回了5000大洋,心情更好了。

“对了,合同上说,我可以监督建筑施工,以保证建筑物至少三十年。是吧?”

“当然,这是老哥的权利,我可以两边工地都开放给你,作为比较你放心,我们按照三十年标准建,实际上就是一百年都可以用。”

“哈哈,那我就放心了!”

一百年,怕是二十年后就不属于你,当然也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人民’。

不过,这事不怪陈光良坑人家,毕竟谁知道二十年后,朱广生走不走?

就算朱广生要走,这个项目起码也为他赚了二十年的租金不是!

当然,抛开所有的一切不谈,民国政府也会让大家的货币贬值,所以更不存在什么了。

大家虽然是朋友,但陈光良做事也问心无愧。

拿到租赁合同后,陈光良组织了长江地产的职员开会。

“预算要尽快做出来,这关系着长江地产今年的实际利润。”

郭德明连忙说道:“没问题,下旬一定可以拿出来具体的预算。”

这个预算包含方方面面,不仅仅是造价,还有每层公寓的售价,长江地产该如何向银行支取‘建筑款及其它款项’,最后一定要在支取的费用中,将长江地产一年的利润给加进去。

陈光良要的就是这一笔钱——建筑费利润,比如‘幸福家园’的第一年利润预期是5万大洋;至于后面每年的租金收益,只能是个补充而已。

“这个项目总计是12.12亩地,我们要建成39幢洋房,设计方面继续采用鱼骨形分布.”

这种老弄堂,不会考虑停汽车的。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黄包车可以专门钻巷子,而出租车不能去巷子里接客。

这一次,长江地产更是将地皮最大化利用,幸福家园是15亩地45幢洋房,而这个项目是12亩地39幢洋房;而且,这个项目有一幢洋房是陈光良留给自用的,占地面积怕是得需要半亩地,这就更加让其它房子拥挤了。

甚至,洋房之间本来就是连接在一起的。

当然陈光良的那一幢,造价不会高的,也就是普通的砖木结构,五千大洋都用不着。

而这个年代的那些超级富豪,建造自己的别墅时,动辄都是10万~30万大洋,简直堪称一幢南鲸东路的一幢写字楼造价。

造价如此高,主要是因为很多建筑材料都是采用进口的,再加上建筑物巨大,故造价几十倍的增长。

期间,郭德明建议道:“老板,如今沪市地产上涨,租金也在增长所以,虽然这个项目距离靖安寺有一段距离(约1.5公里左右),我建议售价不必减少!”

假设5月份开始出售,那么距离幸福家园开盘有三个月时间,这三个月时间不说整个沪市地产在上涨,就是愚园路也被炒热起来。

郭德明的建议,便是根据这些依据,当然也有其它方面的原因——例如现在房屋缺口大,中产阶级需求旺等。

“可行,售价一样!”

短时间内,供需的关系让陈光良很有信心卖掉!

当然,估计三年后,沪市的洋房供需关系就会打破,并不是说大家都有住房,而是中产阶级的需求已经饱和;如果再碰到‘第一次淞沪会战’,怕是有一波大暴跌。

举个前世的例子:1930年后,为了给大陆银行的资金寻找出路,谈荔孙与哈同洋行签约了一块地皮,建了一栋大楼(大陆商场),本想着大赚一笔的,可是在一年后,淞沪战争爆发与世界经济危机波及让大陆商场亏损严重。大概数年后,大陆银行没办法只能低价售卖给哈同洋行,还要赔付现金30万元。(在大陆银行投资房地产的这个项目上,谈荔孙不仅白送了一栋大楼,还贴了30万,总损失百万元的巨额)。

充分说明两件事:第一,世界经济危机要在1931年后才影响到华夏;第二,第一次淞沪战争影响很大,不仅毁灭了闸北,更让沪市地产蒙上一层阴影。

‘幸福家园’项目在短短的两个多月,为陈光良带来很大的荣誉,报纸也时不时报道这个项目的模式,虽然还不足够的详细,但通过‘分室出售、到期还本’这八个字,还是让很多地产商开始学习起来。

更有报纸报道出,这幅土地实际上是租赁的,而所谓的长江地产,不过是一个年轻人找了一个会计师、一个建筑师,三人仅拿出1000大洋,便完成了这个项目。

一时间,不仅是‘幸福家园’成为沪市地产商学习的对象,就是陈光良本人也开始被很多人熟知。

这不。

陈光良本打算将愚园路的新地产项目,和沪市商业储蓄银行合作,所以联络了老朋友李寿民;结果李寿民做不了主,便直接向沪市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汇报。

结果就是,陈光甫要亲自和陈光良会面。

要知道,陈光甫可是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银行家’、‘中国的摩根’,又任国民政府财政委员会主任委员,负责为光头筹募军饷。

双方是在沪市商业储蓄银行的总经理办公室里会面。

甫一见面,陈光甫就打趣道:“我是以字行世(字光甫,名陈辉德,外号阿德哥),但我们前面两个字是一样的,不过我怕是足足大你二十多岁吧?”

陈光良随即回道:“我是1910年2月生的”

陈光甫愣住,随后说道:“才十八岁?”

由于平常陈光良打扮较为成熟,给人的感觉是二十岁出头的样子,所以陈光甫才如今惊讶。

“嗯,出生社会较早,14岁来沪市讨生活!”

陈光甫马上关心的问道:“你读过几年书?”

陈光良回道:“三年私塾,不过后来一直有自学,能用英语交流。”

这种事情就是也好拿出来‘炫耀’,因为才不能给人看轻。

陈光甫顿时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并说道:“我其实一开始也就是读了几年的私塾,便去一家报关行(洋行)当学徒,刻苦学习英文,后考入汉口邮政局。会后留学美国,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商学院,1909年毕业后即回国。这充分说明一件事,只要肯上进,总是能有机会学习的。”

陈光良点点头,他实际上是正儿八经的大学生,只不过是前世的大学生,更何况还多那么多年的见识和阅历,比这个时代的成功商人丝毫不输。

虽然说不能小看‘古人’,但更不要小看一个‘现代人’。

聊完私事后,陈光浦便询问道:“关于‘幸福家园’的地产项目,我是有研究的,不过肯定还不算全面。不如你详细给我讲一遍,这个合作模式,如何?”

“当然”

随即,陈光良将十六字真言‘租地造房,分室出售,到期还本,屋归地主’详细的讲解出来。

“啪啪.绝了,你这一下算是将地产盘活了。”

原本,拥有地皮的业主只是‘纯投资地皮’,即将考虑将地皮‘高价时出售’、‘租给工厂或企业’,但实际上大多数地皮都是长期空置。

而地产商方面,一边需要寻找有前景的地皮,斥资买下来,一边还得筹集庞大的建筑资金。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代的‘房屋购置契税’在5~9%左右,相当的高;但租房的却不需要交税,但房东要交税。

所以,地产商开发的项目,都是用于出租,鲜有拿出来出售的。

‘幸福家园’也是‘出租性质’,不涉及产权的交割,所以不需要缴纳‘契税’。

陈光良趁机说道:“所以我又寻觅到愚园路的一幅12亩地皮,打算兴建39幢洋房的新式里弄,想让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来作为我们的‘担保人’”

这个担保,对银行来说也没有风险,虽然一开始地产商会将业主的‘本金’抽走一部分,但实质上抽走的资金是用于建筑部分;一旦发生意外,银行可以将建筑收回,用于担保部分。

更何况本质上,业主的资金是存入地产商的账户,是地产商的钱。

陈光甫最后很爽快的答应,说道:“可行,这个项目就我们上海储蓄商业银行来为你们做担保。就像你说的一样,我们不仅多了一笔存款,也会得到一些中产阶层的青睐,双赢嘛!”

当上百名业主存入金钱到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账户上后,后期就会对这家银行了解,自然为继续合作打下基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