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 第194章 民族自尊心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第194章 民族自尊心

作者:任猪飞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2:55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东方日报》大张旗鼓的刊登了‘东方足球队’成立的消息,引起沪市关心体育的人士注意。

与此同时,陈光良来到沪南的一幅地皮上,和东方足球队的队员、职员会面。

“陈先生”东方足球队的队员们纷纷向他打招呼。

毕竟乐华队才刚刚解散,就迎来一个新的关键人物,将他们再次组合在一起(少了李惠堂这个最大的足球明星),这让他们很是感激。

陈光良站在众人的面前,笑着说道:“各位不用客气,以后我们就是并肩作战的人。对于足球,我也是很喜欢的。大家可以先看看我的球技!”

随即,陈光良显摆一下前世踢过几年足球的球技——颠球、控球、运球,水平还是可以的。特别是穿越后,他的身体素质和反应能力都大大的提高,更加踢的有模有样。

众人一看,顿时高兴起来。

原本以为这个‘赞助人’是外行,没想到人家是真会踢球。

“怎么样?作为兴趣爱好,我这个技术算合格嘛?”

‘队长’戴麟经当即说道:“合格,绝对合格。”

众人纷纷附和,这可不是拍马屁,而且大家也用不着拍马屁。

因为这只球队的球员,基本都是高材生、社会白领,就拿戴麟经来说,人家是交通大学工商管理系的经济学硕士。

有了陈光良的表现,大家很快相处愉快,甚至组织起来,踢一场5V5的比赛,各有一人替补。

比赛一开始,大家就拿出真本领,也没有将陈光良当做‘领导’看。

事实上,陈光良也不需要大家照顾,他前世的技术和这一世的身体,让他也算个‘专业运动员’。而且,陈光良踢球并不独,球风追求团队合作。

一场比赛下来,大家都心满意足的坐在场地上休息。

陈光良趁机说道:“球队还在继续物色新的球员加盟,组建一个18人的完整一线队,告诉大家一个新目标,那就是香港的足球界‘铁腿’孙锦顺,将是我们下一个重要目标。而且除了一线队,我们还将组建青训队,物色12~18岁的年轻球员,进行培养,让球队拥有充足的后备球员。”

这一下,连戴麟经都惊讶的说道:“陈先生,这样一来,球队的资金压力可就大了!”

‘东方足球队’的现在11名球员,全部已经转变成‘职业运动员’,薪水都在大学教授的水平;另外,像戴麟经这样的球员,还在《东方日报》兼职做记者编辑,可撰写商业经济文章,亦可撰写体育方面的文章。

陈光良笑着说道:“球队的初始资金,便已经高达20万大洋,后续自然还有人赞助,大家尽管放心踢球,球队会做好大家的后勤保障。”

大家备受鼓舞,纷纷憧憬起来。

接下来,陈光良又说道:“我还有一些建议,大家听听,有什么意见可以提出来。关于足球队的平常训练,我们采取的是科学方式训练,大家的生活饮食要保持规律,有营养师为大家提供安排;平常训练以技能训练为主,包括传球、接球、带球、射门等基本技能的培养,以及体能和耐力的提升。还有就是重视团队合作与战术意识,教练组通过团队协作训练和战术指导,培养球员的团队配合和战术执行能力总之,东华足球队将打造成一只前所未有的足球队,为我们中华民族扬眉吐气。”

正规,这才叫正规,大家听得热血沸腾起来。

东方足球队,是有教练组的,戴麟经也是教练组的成员之一。不过这个教练组,远没有后世的教练权利大,要一步步的来。

散会后,陈光良和李超来到‘东方足球队’行政办公的地方。

“超哥,经营球队不仅仅是球赛组织、后勤保障等,还有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资金的筹措。我想想,这个资金筹措也不能全靠长江地产和《东方日报》的赞助,要利用投资来保持长久的资本。所以,再成立个投资部,晚点我带着一起投资。”

李超一听,顿时说道:“老板,只是你拉拢那么多董事,还没有提赞助的事情呢?”

老板念旧情,依旧称呼他‘超哥’,不代表他能继续称呼‘光良’。

陈光良则没有感觉,继续说道:“总得踢出点成绩,才好意思拉赞助。放心,东方足球队不会缺钱的。”

“好,我明白了!”

他准备安排东方俱乐部先卖空公债,小赚一点,然后找机会再去标金市场赚赚。

问题不大,毕竟陈光良还是熟悉行情的。

时间进入8月,公债市场继续持续大跌,‘整六’竟已经跌至74.6元,距离7月初旬已经跌了6元。

跌幅之大,难以置信,毕竟从1927年开始,一共也就涨了22元多。

所谓‘整六’,就是‘民国元年六厘公债’,它以全国契税、印花税收入为担保品,为期30年,利率为年息6%多,每年付息两次。

而长江钱庄卖空五种债券高达800万(期货一年交易量在三十多亿),相当于已经获利有三四十万大洋的利润了。

这钱赚的,实在太过轻松!

事实上,陈光良虽然也购买了110万的公债,但他所购买的公债,基本上在1937年已经回本(利息 本金),比‘整六’、‘七年’这些公债的利息更高、本金偿还年薪更低。

对于公债市场,陈光良并没有太多关注,他只是‘玩票’性质的做一把。

这天。

陈光良来到沪南一带,这里有‘维他奶’第二工厂,刚刚已经投入使用。

目前,维他奶已经完成对沪市及周边城市的占领,每日销量在25000瓶豆奶,以一瓶赚1.8分计算,年利润已经是近15万大洋。

可以说,维他奶是出道便是巅峰,得益于‘产品成熟’、‘定位明确’、‘广告营销深入人心’等。

仔细想想一件事,前世很多产品一开始会走很多冤枉路,但往往是某次的重大改变,便会起死回生。

例如前世的维他奶,一开始因为保质期只有一天,且包装不明确,就很难打开销量;而这一世的维他奶一开始便实行玻璃瓶装,打开饭店这个重要的销售渠道,产品定位中档,一切很快推销看来。

又例如,‘Coca Cola’仅仅是一个‘中文名’和一个‘广告’,便可以迅速扭转销售不利的局面。

‘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显然在商界是行不通的。

“老板,这是我们生产出来的‘豆奶粉’,您要不要尝尝?”技术总师吴广生带着人来到陈光良的身边,并高兴的介绍起来。

“泡起来,我试试!”

“好的”

要想将豆奶制作成豆奶粉,后续需要加入‘浓缩’和‘干燥’环节。

‘浓缩’就无需多说,毕竟可口可乐对于海外的生产,都是采取提供浓缩液,所以这一步的工艺已经非常现代化。

‘干燥’这一步自然也是采取的现代化工艺——喷雾干燥,这个工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便已经诞生。

不一会,一杯泡好的豆奶,便已经香飘四溢的出现在陈光良面前。

陈光良有些期待的接过来,随后轻轻的吹了几下,再浅尝一口。

伴随着甜蜜蜜、豆香、香草的口味,充斥着口腔,让人唇齿留香。

可能是前世的物质太过丰富,将人的味蕾复杂化,所以这一世哪怕是一颗糖、一杯豆奶,都能让人回味不已。

“不错,这一步进展如此的快,是我没有想到的。”

吴广生谦虚的说道:“从零到一比较困难,从一到二就简单一些了。不过是浓缩、干燥的设备较贵而已。当然,罐装成本也较高。”

第二工厂主要是生产‘豆奶粉’,地皮是租赁的,厂房就盖了一层,设备足足花了十多万大洋,一年利润都提前花了,而这第二工厂足足投资近二十万。

陈光良并不在乎实业的投资,因为这个年代的实业是真的赚钱,超级赚钱,一般投资实业,只要找对方向,一年回本都很正常。

甚至一些实业,仅需要几个月就全部回本,因为这个时代的物质还是比较匮乏的。

这时候,‘总经理’陈世源说道:“老板,现在我们有两样豆奶产品,对大豆、白糖的需求大增。白糖的话,基本被外国资本垄断,我们很难有机会。倒是大豆,目前全球的大豆有七八成是我们东北产的。”

陈光良当即问道:“你想怎么做?”

陈世源一听,谨慎的说道:“我读过老板的文章,说日本对我们东北虎视眈眈,我担心大豆的来源。所以,保守一点的话,我们应该在常州府、上海建大豆仓库,储蓄大豆。”

幸好,他没有说去东北租地种大豆,不然陈光良都该考虑他这个总经理有没有真水平了!

陈世源的话,也让陈光良思考起来。

常州既是粮食的输出地,也是粮食的输入地,相当于一个枢纽中心。

据《武进粮食志》记载,清代输入本地的粮食,主要是安徽的安庆、大通、芜湖、当涂、全椒等地的稻谷,淮河流域阜阳、蚌埠等地的豆、杂粮及小麦等,东北的大豆,附近各县的稻麦及苏北高邮、兴化、宝庆、六合的稻谷,南通等地的蚕豆等。输出的方向,大豆主要是上海、无锡,小麦主要是上海、苏州、无锡,豆油主要是上海、苏南、苏北沿江及杭嘉湖,面粉主要是苏南、苏北沿江及杭嘉湖,豆饼主要是苏南及杭嘉湖,部分远销福建。估计流入、流出量约在2000万斤左右,流入1000多万斤,流出七八百万斤。

但常州的大豆,主要是安徽那边流入的,而且品质也不如东北的大豆。

此时东边的大豆,占全球的80%产品,大量出口欧美等国家。甚至,前世南鲸政府还用东北的大豆,向日本换了一艘驱逐舰,这艘驱逐舰后来还消灭了日本九架飞机。

不仅仅如此,美国数次派专家造访东北,引进大豆的品种,奠基了五十年代后的‘大豆霸主’地位。

后世美国的大豆占据世界霸主地位,谁能想到是从东北引进的品种呢!

在1937年以前,东北的大豆可能会流出来,但1937年后,东北的大豆便成了日本的战略物资。

在这个时代,大豆的主要作用是‘豆油’、‘豆饼’。

另外,后来日本还将大豆作为战争物资,以大豆为原料,研发出了炸药、军用涂料、人造纤维、飞机合板等化工产品。

陈光良随后说道:“可以考虑在沪南、常州建立粮仓,为以后储备大豆做准备。经济萧条导致日本军国主义日益猖狂,可能一两年就会侵略东北,我们早做准备也是可以的。”

陈世源点点头,说道:“如果保管适当,大豆可以储备1年至2年时间,我们也可以趁机染指‘豆市’,降低原材料的成本。”

老板给他们管理层很大的权利,同时也给他们很大的后盾,让他们可以有更大的发挥。

这时候,吴广生也说道:“我们的豆奶粉,完全可以作为军用物资,若是打开这个销路,那我们的销售能更上一层楼。”

陈光良也想到这一步,毕竟国军的生活物资,特别是嫡系部队,一定是喝得起的。

而他们‘维他奶’一直是打着‘中国人自己的牛奶’,所以才能在短时间内,占领沪市及周边的城市。

“这个方案可行,晚点你们市场部要多努力!”

市场部经理王统照,立即说道:“好的”

今天在这里的,个个都是‘精英’,是食品饮料领域的精英,陈光良特地拉着大家一起考察和开会。

他更多的工作,依旧是做‘统帅’。

一行人考察完这座差不多有6000平米工厂(占地15亩),随后便来到会议室。

说实话,这个时候建厂,而且还是建在华界的沪南,陈光良很担心被日本飞机轰炸。

特别是,陈光良已经是有‘反日份子’苗头,‘一二八时’会不会特意被针对,轰炸他的工厂?

但工厂建在租界,成本会很大,所以现在也只能如此,大不了到时候提前拆卸一些关键设备,转移一下。

坐下来后,陈光良当着八九个高层说道:“维他奶现在有两个方向,第一个当然是扩大销售,除沪市及周边城市以外的地方,我们采取用豆奶粉打入市场,降低开厂的风险;第二个则是降低成本和多元化的发展。”

为什么不在北方开工厂?

很简单,现在华夏依旧是军阀满地走的时代,除沪市以外的地方,根本不适合开工厂。本身全国60%的商业和工厂,都在沪市,这就是证明。

陈世源询问道:“何为多元化发展?”

陈光良当即说道:“你刚才的话也算提醒了我,白糖是外国人垄断着我们的市场!”

陈世源见老板停顿,补充道:“而且据统计,一年赚了我们近亿白银,占国家岁收12%左右。”“啪”陈光良突然拍了一下桌子,说道:“可恶,居然如此严重,我们错失多少机会啊!”

众人也是露出愤愤不平的表情。

这个时代,中国人虽然穷,却很有骨气。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冰淇淋’产业,也是‘民族实业’争取的对象,有人说‘美人牌’每天在上海及周边城市卖出3000根,便是400多大洋,一年便被外国人赚走十几万,便有民族企业家争夺这个市场,例如冠生园等。

陈世源说道:“白糖产业之所以如此,第一是原材料,第二是设备。据说西方的榨糖设备利用率高达95%,故他们输入中国的成本,大大低于我们土塘的成本。再加上西方的糖业的打压,所以1924年上海投资了一家制糖厂,两年便破产了!”

陈光良说道:“嗯,这个事情我知道了,我自有办法。你们暂且不需要关注,专心做眼下的事情。”

他突然想到一些办法,也激发起一个实业家的好胜心。

“好的”

大家很是激情起来,毕竟他们不觉得老板是在说大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