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第三帝国 > 第二百九十一章 电子管小型化和晶体管

第三帝国 第二百九十一章 电子管小型化和晶体管

作者:华东之雄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21:03:37 来源:蚂蚁文学

“比如,现阶段,要展开高炮雷达和机载雷达的研究。”希瑞克继续顺着自己的思路提供意见:“我们的高炮,如果能够加上雷达,就可以更加准确地打击敌机,而我们的战机,加装了雷达,也可以在夜间准确捕捉到目标。”

对希瑞克提出的意见,戈林没有任何的反对,把这种雷达搬上天空,这个想法真的很不错!

“希瑞克将军,我们现有的雷达设备,都是比较笨重的。” hollmann博士迟疑了一下,还是说出来了自己的顾虑:“如果提供给高炮,或者是战机,体积都会很大,重量也太多,而且,耗电量是相当大的,恐怕不合适啊。”

这个时代,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都是无比的笨重的,其中最本质的,就是因为那玻璃泡的电子管!

电子管,是一种最早期的电信号放大器件。从外面看,是一个大玻璃泡,而里面则有灯丝,用来发射电子,还有控制栅极、加速栅极、阳极。这种装置利用电场对真空中的控制栅极注入电子调制信号,并在阳极获得对信号放大或反馈振荡后的不同参数信号数据。

电子管的发现,是有跨时代的意义的,代表了电子时代的到来,一直到了后世,一些音乐发烧友都爱使用胆机,就是电子管组成的。

电子管,打开了电子时代的大门,这个时代的所有电子设备,收音机,广播站,扩音器,无线电等等,都是用电子管来制造的。

但是,这东西还是有缺点的,就是个头太大!刚开始的时候,一个电子管,那就是一个大灯泡,到了后来,经过不断地进化,一个普通的电子管,大概就和一枚雪茄一样粗,长度大概是雪茄的一半。

而且,灯丝要加热,这都需要时间来工作。

听到了德意志著名的电子工程师的抱怨,希瑞克的脑子里,顿时就想起了很多的东西。

在后世,东西方走了不同的道路,面对着巨大的电子管的体积,苏联走的是电子管小型化的道路,而西方走的是晶体管,集成电路的道路。事实已经证明了西方道路的正确性,但是,晶体管是需要技术的。

在后世,晶体管是在47年的时候在贝尔实验室里面制造出来的。现在,还有近十年的时间。

所以,两条腿都要走,找一部分电子专家,研究晶体管,与此同时,现在立刻就着手搞电子管小型化!

相比新理论的晶体管,电子管的小型化,那就在希瑞克的所知之内了。

这就是罗德真空管,以前的电子管,都是从灯泡过来的,所以,电极都在一端,而苏联人瓦伦丁,改变了想法,把竖着的玻璃管,变成了横着放置的一个小的细玻璃管,体积缩小了十几倍!

这种电子管,已经和最初的晶体管体积差不多了,而且,虽然体积小了,性能却不差,这种平行排列的细棒栅极的电子管,效率更高,频率范围更高,更大的”机械性能“和”耐辐射性“。

希瑞克将自己的这个想法,详细地说了出来,而在场的所有人,都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这的确是一个天才一般的想法,如果这种电子管能够制造出来的话,体积肯定能缩小很多倍,同时,耗电量也会下来!

比如,现在这个一房间的设备,可能会压缩成一个箱子那么多!

在场的都是电子专家,他们立刻就有人开始设想怎么具体地设计这种电子管了。

希瑞克的穿越,没有带金手指,他的大脑里的后世的那些知识储备,就是他最大的宝贝!而一旁的戈林,早就见怪不怪了,希瑞克的脑袋里,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

“希瑞克将军,元首要您立刻回柏林。”就在这时,格拉夫急匆匆地向希瑞克说道:“戈林将军,请立刻一同回柏林。”

回柏林?瞬间希瑞克就是脸色一变,出了什么事,这么着急?

能够急匆匆地叫他回去,那肯定是国际上的大事,难道是苏联方面?

上次,和苏联人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当时希瑞克阴了对方一把,双方共同瓜分波兰,但是是苏联人先动手。

该不会是斯大林迫不及待,现在就对波兰下手了吧?要是他们现在下手,己方还真不能立刻动手啊,这什么都还没有准备好呢,二战就要开打了?

要说老毛子和波兰,还真是死仇,斯大林一定是迫不及待了。

英法是那么好惹的吗?现在占领了捷克,英法已经到了战争的边缘了,就等着最后一下子呢。

带着复杂的心理,希瑞克回到了柏林,刚刚见到了希特勒,希特勒就愤怒地扔给了希瑞克一张报纸:“这些记者,真是该死!”

记者?希瑞克拿起报纸来,顿时也是楞了一下。

德国欺骗了全世界,神秘的利比亚,蕴含大量的石油!

看到了这个标题,希瑞克顿时就感觉到脑子里轰隆了一下,自己并不是救世主,不可能事事都预料到,而古老的华夏有一句话,没有不透风的墙,想要完美地保持一个秘密,是不可能的,而利比亚的秘密,已经保持了十几年,已经相当的不容易了。

事情,要从两天前说起。

“喂,厄尼,你是怎么想的,非得来到这种地方!”一名美国男子,向着另一名男子说道。

“为了寻找题材。”叫做厄尼的男人,前胸挎着一个相机,他从汽车上下来,问到:“乔治,怎么,这辆车修不好了吗?”

这里,是利比亚一望无际的沙漠,荒无人烟,两人开着一辆破旧的老爷车,从附近的城市里出发,来到了这鸟不拉屎的地方,结果,汽车抛锚了。

厄尼-派尔,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1900年出生于印地安那州的达纳附近,在印第安纳大学学习新闻专业,之后从事记者和编辑工作,曾在几家报社工作。

1935年他成为斯科里普斯--霍华德报系之后的专栏作家。不过直至现在,他还是默默无名。

他的出名,在于二战中,成为了最著名的战地记者,他从英国、北非、西西里、法国及太平洋地区发回报道由310种报纸同时转载,这些报纸总发行量达1250万份,他也因此被誉为“大兵记者”和“建立丰功伟业的美国普通士兵的代言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