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现言 > 女帝 > 第494章 民族觉醒

女帝 第494章 民族觉醒

作者:微云疏影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5-05-30 09:42: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甘露殿的书房内,秦琬和裴熙分别坐在书桌的两侧,默然无语。??火然文 ???.?r?a?n??e?n?`

裴熙来的路上,心中积攒了一肚子的话要说,可当他看见秦琬的那一刻,就发现自己什么都不必说了。

因为秦琬主意已定。

不知为何,裴熙忽然有股说不出的落寞。

秦琬虽然推崇个人的智慧,但更看重群体的力量,但凡家国大事,她总要与重臣商讨一二,听听大家的看法,才会做出最终的决定。

裴熙认识她这么多年,秦琬在攸关天下的大事上,只有两次一意孤行。

一次是她想夺取权力,登基为帝;

一次就是现在。

“为什么?”

不知过了多久,裴熙才问。

为什么忽然做下这样的决定?

听见他这一问题,秦琬心中高悬的大石终于落下,她没有再犹豫,很平静地对裴熙说:“我忽然想明白了,控制,永远不是真正的强大。”

她知道,裴熙能懂。

裴熙当然明白被人打压,永远不得出头的感觉。但他明白,秦琬做事一向思虑深远,尤其是这件事。所以他非但没有点头,脸色反倒难看了起来:“你可知道,科举乃是本朝国策!”

也是皇族用来对抗世家的最好策略。

这一句话,他没有说。

秦琬的神色渐渐轻松了下来,与裴熙形成鲜明的对比。

她很高兴,非常高兴。

裴熙果然还是像从前那样了解她,一眼就看穿了她的用意,一心一意为她着想。所以,她带了几分轻松地说:“我听坊间有传言,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风气如此,又有什么办法。”裴熙冷冷道,“人人都想做官,青云大道却少之又少。打仗是一条不错,却不是谁都有命挣得军功,凯旋归来,还不缺胳膊断腿的。更多是埋骨沙场,伤残归乡。与之相比,科举只要********读书就行,哪怕艰难,到底是条看得见前途,也比较安稳的路。”

他的话非常不客气,确是实情。

在大夏,平民百姓、地主阶级们想要改变真正自己甚至家族的命运,只有做官。偏偏做官的途径太少,大夏好歹还开了科举,勉强算是开辟了一条路。要是在前朝,世家垄断一切,出身定输赢,完全没有别的路可以走。

秦氏皇族开科举的本意,当然不是纯粹的为国为民,而是为了拉拢寒庶,对付世家。

科举考得科目,之所以以文为主,也是有讲究的――都说穷文富武,从小打熬筋骨的武者,别的不说,光是饭食,一天就少不了满当当的六大碗栗米饭,还有各种肉食与酱料。这种消耗,岂是那等家中只有百余亩地,光靠收租过日子的小地主之家能够撑得起的?不像读书人,哪怕顿顿清粥小菜呢,顶多也是饿得慌,身体差一点,脑子不差就行了啊!

事实上,能够供养的起武者的家庭,在地方上就属于非常富庶的那一类了。这些家族往往又与世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秦氏皇族并不放心他们,宁愿一直用跟着自己打天下的勋贵之后,也不打乐意用那些人。

大概是因为开国皇帝得位不正的原因,前朝除了徐然热衷开疆拓土,扬威四境外,他的继承人一个比一个喜欢内斗,精力全都放在了稳定国内局势上。

如此循环,便导致世家一日比一日势大,文风一日比一日昌盛,武人也一天比一天没落,就连审美观都受了很大的影响,从“纯男人真汉子”变成了“面若敷粉好儿郎”。

前朝好歹也有数百年的国运,几百年的风俗习惯,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再说了,统治者也喜欢看到这种情况啊!

良民就应该安安分分地待在家里,整天读书写字,最后变成手无缚鸡之力,整天琢磨着怎么做官的书呆子;而不是每天习武,强身健体,有事没事就佩剑出巡,游历天下,见识广博,有自己思想的精英。

年轻人都是很热血的,万一云游天下的时候,看到某某地方豪强不法,愤而杀之。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闹出大乱子。

先秦、西汉时,这种例子已经有过无数了。

天下豪杰愈多,于皇室的统治就愈不利,世家对百姓的剥削也会很不顺。所以接连两朝,当权者都把百姓往前一个方向引,导致天下重文轻武之风愈演愈烈。

这也很好解释,一个书呆子,刀刃加身,死也就死了,闹不出什么乱子;换做一个英雄豪杰,想对付他?指不定谁杀谁呢!

秦琬之前并不觉得这样的风气有什么不对,她的父亲就是纯粹的文人,在她心中千好万好。但她也明白,如果纵容这种风气继续下去,会有什么后果。

“举子读书,不为明理,只为做官。”秦琬如是说。

她的评价虽然有些刻薄,却不无道理。

既然书读得好就可以做官,那么天下百姓当然是纷纷读书,至于能从书中得到什么,明白什么,那不重要。

这些人读书,为得是做官;等到做了官,为得是怎么升官,而非为家国,为百姓做点实事。

就像秦琬幼时在彭泽见到的,那位名叫刘宽的县令,他宽待百姓,镇压豪强,并不是因为他想这样做,而是皇长子就在这里,他要做给皇长子看,哪怕皇长子已经没了王爵。但这样的日子,刘宽显然过得很不开心,所以他散尽家财,贿赂邓疆,只盼自己能够离开此处,去一个可以畅快刮地皮的地方。

“家中有百亩良田者,子弟必有一人读书,不事生产,不理家务。坊间蒙学甚至有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说到这里,秦琬面露讥讽之色,“如此举子,纵然得位,又岂能付诸重任?”

“许多举子,谈起家国天下,慷慨激昂。若要问田亩收成几何,庄稼如何灌溉,户籍如何编算,却是一问三不知。”

秦琬的观点,裴熙是认同的。

一个从小就********读书,除此之外什么都不管的人,未必做的好一方父母官。

相反,若是执掌一支强势的军队,与敌人在血与火之中厮杀,历练成百战强兵的将官,却绝对可以治理好地方!

豪强再怎么强势,在军队面前,也要匍匐称臣;

世家再怎么高贵,在军队面前,照样不堪一击。

一个在前线征战厮杀的将军,再怎么不济,也明白该如何笼络人心,指挥士兵。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可能不知道一个人一天需要多少口粮,一辆车马可以运载多少粮食,更不可能对付不了区区几个小吏!

当然,这样做也不是没有坏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不好控制。

对皇族来说,哪怕有一千个,一万个优点,也比不上这一个缺点。

百姓被盘剥,民不聊生?死就死了呗,反正也影响不了皇室成员锦衣玉食;

世家在地方上耀武扬威,租税收取八成甚至九成?没关系,只要地方上的赋税按时按量交了,世家不与皇室在朝堂上对着干,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呗!

军队实力不强,容易被敌人攻陷?没关系,受苦得不就是边疆百姓么?与中原腹地有什么关系?反正中原有天险护持,守不住的话,将责任都归功于守将就行了。再说了,蛮夷嘛,无非就是烧杀抢掠,喂饱了就行。难不成区区蛮夷,还想夺得中原万里江山不成?就算抢了,蛮夷治得好国家,那才叫笑谈。

秦琬本以为自己为国为民,殚精竭虑,直至现在才发现,她再怎么括户,减税,修河,也只是修修补补罢了。

这个国家,真正要动的,不是筋骨,而是灵魂。

渐渐羸弱下去,不负昔日刚硬风骨的灵魂!

受命于天,不过是自欺欺人,娱人愚己的谎言罢了。

既然生而为人,便会有自己的想法,什么君臣、主从、性别、世道、规矩、礼数……都不过是人为了各种目的,打造出来的笼子。

秦琬本就是从一个几乎令她窒息的笼子里闯出来的,却险些走上了同样的老路。

好在她清醒了。

这个世间,本就没有谁可以控制谁的道理,不是么?

裴熙久久不语,也不知过了多久,他才皱了皱眉,说:“这条路,太难了。”

武夫当国的前提,便是一场又一场的大战,一次又一次的大捷作为支撑。而每一次的战争,对人口,对粮食,对金钱,都是巨大的消耗。一旦运作得不好,便可能会令整个帝国分崩离析。

国力、民力,从来都不只是说说而已。

不仅如此,地方官渐渐从文人换成武将,这本就是一项绝无仅有的大工程,想要尽可能不触动固有阶级的利益去行动,那就只有不断地开疆拓土,便如同这次大胜高句丽一般。

唯有接连的大捷,领土的不断开拓,在提高君王威望,武将地位的同时,也让大夏的官员数量造成了巨大的缺口,才能一边点武将为地方官,一边扩大科举录取的人数,借此封住双方的口。

秦琬望着裴熙,微笑道:“我以为,对你来说,天底下没有你做不成的事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