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华娱:重生了,还逼我做渣男啊 > 第三百三十四章 MAGA

“是的,没错,正是因为这部电影,我和她才”

在明镜周刊著名美女记者艾丽卡·施密特的眼里,面前这个年轻英俊的采访对象,突然流露出了一丝温柔笑容,眼中也随之放出一种喜悦的光来。

哇偶。她心道这可确实比按摩棒看上去诱人多了。

“.很可爱,很早就认识,但是”

录音笔忠实的工作着,记录下对方的回答。艾丽卡可以把大半心神都用在细微的观察上面。

他正滔滔不绝的回答着问题,很明显是带着宣传的任务,跟之前问一句答一句完全不同。

和她这几天在做采访准备时所想的一样,只要找对方向,他会是一个非常好的采访对象。

年轻,活力充沛,表达自如,而且,显然很清楚风趣与轻佻之间那条分界线。

这种风格应该会让他们《明镜》的那些老派读者感觉非常新鲜,哪怕明知道是在宣传电影也不会太反感。而给电影做宣传是他们达成采访协议的一部分。

艾丽卡·施密特有点可惜,周刊上最终只能呈现几张图片和冷冰冰的文字,而没有办法完整的把她现在所感受到的东西,传递给他们的读者。这毫无疑问,会让他们的采访失色不少。

她觉得,面前这个中国演员身上,有一种无关年龄族裔的吸引力。

就像她上个月去克尼比斯滑雪场滑雪,晚上外界的温度抵达零下二十度,她和朋友在小木屋里围着炉火时,伸出手指所感受到的那种炙热。

她交换了双腿,挪动臀部,细微的调整了一下坐姿。

难怪他作为一个中国演员,居然能在欧美拥有上千万的粉丝。

艾丽卡·施密特对陈诺的所有了解都是来自于这几天准备的资料,她压根没有看过他任何一部电影。

她甚至记不得自己上一次进电影院是什么时候,看的上一部国外电影又是叫什么名字。

作为一名29岁的单身女人,她觉得电影和爱情一样,都是属于某种布尔乔亚式的、多余的绮梦。

按摩棒能解决身体的空虚,工作也能填补精神的不满,那为什么还需要爱情或者电影?

不过,她现在有点改变主意了,

她突然想看看他在电影屏幕上会是什么样。

艾丽卡·施密特在这一刻决定了。

今天晚上,她也要去参加今这部中国电影的首映,这不仅能满足她的好奇,也或许能为她这篇采访提供更多的佐料。

“.总之,我认为我奉献出了从影以来最好的一次表演。而她也一样.”

反正每部新电影上映,都一定要是“最好的”。

陈诺都习惯了。

就像他围绕着《山楂树之恋》,谈了估计有三分钟他和刘艺霏之间的爱情。

完全看不出来,他已经决定“分手”。

假如因为这事闹掰,刘艺霏要和他分道扬镳,正好暮光的票房分成也差不多到账了,本来马上公司就要分红,分完红,再用2000万买回股份,最终“神雕侠侣,绝迹江湖”,也不枉相识一场。

没错,这就是他之前被刘艺霏亲了一口之后,想了挺久,最终做出的决定。

自己什么样,陈诺太清楚了。

不管刘艺霏是真的入戏太深还是来真的。

他都知道一点。

他的爱情,早就被捂死在了上辈子不知道哪个女人的被窝里。

同样,刘艺霏据他了解,也是绝不可能像其他女人一样,默认一些事情的。就算她同意,刘阿姨呢?也不必可能。

别说他和刘艺霏的感情没到那份上,真要他为了一棵树放弃整片森林,在四年前或许还可能。

现在?

森林也是由一棵棵树组成的呀。

大家都是树,何来高低贵贱之分。

所以不好意思,玩纯爱只能下本书了。

“.我也很期待今晚的首映,我也还没有看过它的成片。我相信张一谋导演会给我一个惊喜。”陈诺最终把所有的心思掩盖在了他那一张微笑着的脸庞下,没有流露出一分一毫给记者窥见。

艾丽卡·施密特真是做了很多功课,这个采访到结束的时候,足足经过了两个多小时,事无巨细的几乎把陈诺身上所有的事都过了一遍。

给人感觉就是《时代》和《人物》那两次采访加起来的长度。

就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突然,有个明镜周刊的工作人员打断了采访,凑到艾丽卡·施密特耳边嘀咕了半天。

听完后,艾丽卡·施密特嘴角带笑,似乎是听到了什么好事一样,说道:“陈,我刚刚得到了一个消息。罗曼·波兰斯基在十分钟前,接受德国之声的采访,在里面他提到了你,和你的电影。”

“噢?他说什么了?”

“他说.”

“我很尊敬张,他是我喜欢的那种导演,风格鲜明,有自己的想法。”

“比如《红高粱》里的高粱地中,姜和巩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烈原始的爱,能够让世界上任何一个电影人动容。”

“最终,它能够在柏林摘下金熊,绝对是实至名归。”

“然而到了今天,张犯下了大错。就跟第55届柏林评委们一样。他们都选了同一个男主角。”

“《哑巴》我看到的第一眼,我就不喜欢。我觉得他就是一部粗制滥造的电影,和他一样拙劣。”

“我没有想到,他会得到银熊奖。”

“他就是当今世代最被高估的男演员。他的作秀能力远超他的演技。”

“他在《黑暗骑士》里的表演夸张到令人作呕,在《蓝莓之夜》平庸至极,在《暮光之城》矫揉造作。”

“至于去年的《母亲》,呵呵,他在戛纳所受到的好评,简直让我憎恶。唯一能让我在电影院里坐到最后,看完那一场所谓奇迹之舞的理由是金。他的舞蹈是属于对金的拙劣模仿。于佩尔居然能让他拿到影帝,我只能说,她的眼光越来越差。”

“张的这次柏林之旅,最终会因为陈而一败涂地。甚至我都不知道他是来干什么?”

“难道他以为柏林的评委会会再次颁发一个银熊奖给他吗?仅仅是四年之后?难道他以为柏林是什么红十字会之类的慈善机构,当一个人进大学的时候会给他发个奖,毕业的时候发另外一个?”

“另外一部中国电影,王的《Apart together团圆》,我昨天去看了首映。”

“作为本届柏林的开幕电影,它绝对合格。”

“他的观影人数多到主办方不得不加映一厅。新闻发布会吸引了近千家媒体,还因为提问热烈,创下柏林历史上开幕片记者会时长纪录。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真正的好电影,不需要一张或者几张好看的脸,也一样能够受人追捧。”

“不过,张的电影今晚我也会去看,我已经搞到了首映礼的票,我会去的。”

“到时候,我会在《银屏》上写下真实的评价。”

做完了节目,

罗曼·波兰斯基跟着两个助手和三个保镖,六个人一起从德国之音的大楼里走出来,准备上车的时候,恰好一阵凄冷的风吹过,让已经77岁的他打了个寒颤。

风也把他额头上稀疏杂乱的头发,吹得更像一蓬荒芜土地上的杂草。他额头的皱纹仿若乱麻。深陷的双眼,目光透着股阴郁,高挺的鼻梁下,嘴角习惯性下撇,带出一抹阴沉,整个人散发着一种让人难以亲近的乖戾晦暗的感觉。

坐上车之后,他的整张脸都隐藏在阴影之下,这种感觉就更明显了。

一名50多岁的女助手小心翼翼的说道:“接下来还有两个采访,罗曼,要不要休息一下?”

“不用了。继续。”

“晚上你还要去看电影,真的不用……”

罗曼·波兰斯基用沙哑的声线吼道:“我说了继续。你没有听到吗?智障。你们这群脑子坏死的蠢货,我发誓你再敢从你那张臭嘴里蹦出一个字,我就把你的脑子掀开……”

罗曼·波兰斯基足足骂了快一分钟,才逐渐平息下来。

不过,除了那个快被唾沫星子淹死的中年女人,其他人都十分镇定,仿佛习以为常。

罗曼气喘吁吁的平息下来,狠狠道:“记住我说的话,我还没有老。苏黎世那群杂种既然没抓到我,这就是上帝给予我的机会,我这次就一定要……”

话没有说完,但车里众人都懂了。

去年9月,苏黎世电影节给罗曼颁发了一座终身成就奖。本来众人都已经准备动身出发去领奖,结果罗曼·波兰斯基临时患上了感冒,于是取消了行程。

后来才得知,如果他们过去,瑞士警方就会在机场立刻逮捕他们。

自那之后,罗曼·波兰斯基就对他现在这部电影看得尤为重要。

谁都知道。

罗曼·波兰斯基能够背着美利坚的通缉令在欧洲大陆逍遥快活,一方面是他的案子太过久远。

今年是2010年,距离1978年他在美国法庭认罪又偷跑回法国,已经有32年了。美利坚那边负责他幼女性侵案的检察官换了一批又一批,没有和他太较真。

另外一方面,作为法国和波兰双重国籍的拥有者,身上的著名大导演的称谓和获得的荣誉才是他真正的护身符。

这次苏黎世的事情给他敲响了警钟。

近年来他身上的光环黯淡了不少,这让他的处境也似乎变得有些危险。

因而,这次为了在柏林获奖,罗曼波兰斯基几乎是使出了全部手段。

除了评委会主席维尔纳赫尔佐格,这个新德国电影运动中最著名导演之一,他没能搞定。

其余所有人他都通过不同的中间人递过话。

其中索马里的野人努鲁丁法拉赫,美国的蕾妮齐薇格和中国的余男返回来的消息不算积极。

但是,意大利导演弗朗西斯卡科曼茨尼,德国演员科奈莉亚弗洛波伊斯,以及西班牙制片人何塞玛利亚莫拉雷斯,他都或多或少的得到了一些承诺。

他在这届柏林电影节上的目标很明确,第一是金熊,其次是最佳导演。

在这两个奖项的竞争上,他的对手在他看来,也很明确。

哪怕王全安的团圆在昨天的开幕式上声势不凡,

但是罗曼·波兰斯基这辈子参加的电影节简直数都数不清,他太知道哪些电影是具备重量级奖项的冲击能力,哪些电影是雷声大雨点小的了。

刚才在电台节目里为《团圆》吹嘘,那是他知道,《团圆》就是那种声势浩大,最后最多得一个安慰性质的边缘奖项的电影。

对他的金熊和最佳导演造不成任何威胁。

他应该最担心的,不是别人,正是他那个年轻的中国对头主演,并且在今晚首映的《山楂树》。

首先,从影响力上看,它具备冲击一切奖项的可能性。

导演张一谋和柏林渊源极深,一直很受当地评委青睐。

还有他。

当初小丑上映时,为了他,解放报和世界报之间的口水官司可是吵了足足好几期。

这次当得知《山楂树》送报柏林之后,有一些德国媒体甚至宣称,已经夺得了柏林和戛纳之后,这部电影不去威尼斯,却被再度送到了柏林,这分明就是诺陈为了弥补四年前没有亲自到现场领奖的遗憾。由此可见,柏林电影节在世界影坛的地位。

这种言论在波兰斯基看来,才是最可怕的言论。也是最有可能让电影获奖的言论,极有可能影响组委会和评委会的某些微妙的倾向。

这让他是真的不敢休息,哪怕身体再累,也要多跑几家媒体,为自己造势,同时也打压对手。

他深知,在影片质量不相上下的时候,舆论就是胜负手。

“罗曼,有一个来自美国的电话。”这时,有一个更加年轻的助手,捂着他的公务手机听筒,低声说道。

“谁?”

“哈维,哈维·维恩斯坦。他想跟你聊聊陈的事情。”

……

……

两个对头开始联络的时候,陈诺刚结束完采访,正在配合《明镜》的摄影师拍照。

之前他就知道,这次的明镜周刊会是在五天之后上市,他这次是属于封面采访。

所以他也就想当然的认为,他现在拍的照片是封面照。

而这,显然就是他对于明镜周刊这个以“调查求实、揭露弊端、批评官僚”为宗旨,世界知名严肃政治杂志的误解。

德国《明镜》可不是像美国《人物》那种,会每年底评选什么全球最美100张脸的娱乐杂志,也没有《时代》那么时髦。

它至今还沿用着1947年创刊时期的那种招贴画风格。

等拍完照之后,他才知道,德国人就是德国人,他现在拍的照片只是用作内文配图。

封面其实早就已经准备好了。

“我们这次并不准备用你的照片,因为时代用过了,人物也用过了。”艾丽卡·施密特说这话的时候,给陈诺的感觉,就像是某个书香门第的世家子弟,在谈论某个暴发户亲戚,一脸淡淡的轻蔑和不屑。

“他们想要用你的样子提高销量,但是我们不用。订阅我们杂志的用户,很多都是从祖辈开始,一辈辈的传承下来。所以,我们准备采取另外一种方式。和你一样,更加年轻,富有个性。也更令人印象深刻。”

一张白色底板,包裹着几道红色的边框,左上方是近百年没有更改过的德语“明镜”。

在封面的中间,是两个很大的带着音标的红色汉语拼音。

“chén nuò”

下面配有一行德语小字。

除此之外,什么图片都没有。

陈诺和齐云天站在艾丽卡·施密特的笔记本电脑面前,看着这所谓的年轻个性的封面,实在是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这就是所谓德国人的审美观吗?

挺对称的倒是。

“wow。”陈诺干巴巴的感叹了一声,“的确令人印象深刻。”

艾丽卡·施密特笑眯眯的说道:“喜欢吗?我亲自挑选的。需要我跟你解释一下其中的意思吗,用中文拼音拼写出来的名字,不仅是名字,也暗示着你的中国背景。同时,下面那张小字也是我拟定的。意思是第55届柏林影帝,一个来自中国的电影演员。但是我现在已经改变主意了。”

“为什么?我觉得挺好的。”陈诺说道。

艾丽卡·施密特摇头道:“不不不,并不好,太浅显了。不足以概括我在这次采访中所感受到的东西。等到今晚看完首映礼之后,我再好好想想。尤其是最后你说得那段话……”

一头淡金色的长头发,灰蓝色瞳孔的雅利安美人,露出了一种几十年前她的祖先征服法国或者波兰的时候,露出的那种笑容。冰冷的如同零下二十多度的滑雪场。

“作为一名专业的政治记者,和一名业余的娱乐记者。我个人评价是,你虽然把罗曼·波兰斯基的逍遥法外,和美国衰落联系起来略有勉强。”

“但是,随之而来的那一句口号。我觉得挺有意思,足够吸引很多美国人的注意。”

“至少,在传播开来之后,奥巴玛肯定会注意到它的。”

“看来你是真的很想让罗曼·波兰斯基老死在美国的某个监狱里。陈。”

陈诺摇头道:“不不不,千万别这么说,艾丽卡。我只是因为我女朋友是美国人,我爱屋及乌,发自内心的希望美国再次伟大而已。”

“为了传播,除了你们杂志之外,我还准备把这句话缩写一下,当做一个标签话题,发到fb上去,就像当初me too一样。你觉得这能不能让美国再次伟大的速度再快一点?”

“damn,你是想他快点坐牢是吧,我要是波兰斯基,我一定会在今天跪在你的门口.所以,你的意思是,你准备叫它MAGA?”

“对,MAGA。”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