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南宋不咳嗽 > 第七十六章 劳动人民的智慧

南宋不咳嗽 第七十六章 劳动人民的智慧

作者:第十个名字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5 14:48:00 来源:蚂蚁文学

不过劳动人民的智慧就是这么强大,他们不光把船造出来了,还在建造过程中发明了好几种先进的工程设备。比如利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原始起重机,它能在两组大门框一样的支架配合下,把一吨多重的木料吊起来,只要支架够高、够结实,它就能无限度的升高。为此温家带着人,由齐祖协助,专门在造船厂船台旁边建起来两座三十多米高的木塔,全部是由合抱粗细的巨木用胳膊粗细的钢铆钉固定,木塔上面是四根粗壮的横木。有了这个大家伙,造船的速度成倍的增加。以前需要费好几天时间、动用几十人肩扛手提的大木料,分分钟能用木塔下面的滑轮组给轻易吊起来几十米,想放到船上的哪儿就放到哪儿,整个就是一个原始的龙门吊,无非就是不能前后移动罢了。

还有利用水车带动的锯条,这玩意是洪涛参考荷兰风车锯木厂画出来的结构图,本来他也没指望能弄出来。因为这个时代做不出轴承,他也想不出该用什么方式来代替轴承传动。没想到这些木匠还是把它搞出来了,他们用硬木做成了简单的齿轮传动变速系统,然后再加上杠杆和曲轴,带动条锯进行往复运动,就像把活塞系统反过来一样。

有了这个玩意,不管多大的木料,只要能把它运到锯木作坊的地面滚木上,开动水车,木料分分钟会被锯成木板、木条、木段,付出的代价就是齐祖那边天天叫苦。因为他好不容易锻造出来的精钢,大部分都做成锯条供锯木作坊使用了,这个年代的锯条还是不够坚韧,锯木速度一高,经常会退火或者折断。

这时候洪涛就可以站出来了,利用他的有限知识把这个巨大的锯木机给完善了一下。增加了几个能自动滴水、滴油的大漏斗,这样不光锯木机里的大型木头齿轮和木轴能得到润滑,还能让锯条稍微冷却冷却,减少了锯条的损失。

洪涛在这些发明创造里并没怎么出力。他大多数时间都泡在海上,想出力也没机会。温家那个瘸了腿的小孙子只是把他以前教授过的知识活学活用了,其实那些滑轮组每艘帆船上都有不少,大家天天看着。但没一个人想到去用它们吊起重物,包括洪涛在内。因为他也不去造船,想不到其中的用处。可是这些东西总会有人想到的,这也是洪涛一直追求的效果,他只需要把他知道的东西造出来、讲出来、写出来。放到那里,早晚会有人想到的。

“温氏吊车!洪氏锯木机!”这是董事会一致通过的名字,而且还让齐祖把这些名字铸在一块大铜牌上,就钉在吊车和锯木机的基座上,天天都能被人看到。不光这一次如此,洪涛代表董事会宣布,不管在哪儿,凡是建造这种吊车、锯木机,必须征得温家那个小孙子和自己的同意,同时每座吊车和锯木机上都得有这个铜牌。这是规矩。以后其它的发明创造也按照这个规矩办理,金河湾里的人不能违反,外面的人照样不能。谁敢偷学、偷用,战舰就会去帮你讨回公道!

不光温家受到了奖励,死伤的那七名奴隶也受到嘉奖。伤残的全部入金河湾正式居民籍,享受所有的福利照顾,一直到死,有家人的,也一并入籍。死去的两个奴隶,会在东边的小山上安葬。不是埋了就完,还会刻碑纪念。目前那里只有他们三座石碑,第一座就是翁家那位被桅杆砸死的小孙子翁海波,剩下两座就是给这两个奴隶的。那座小山风景最好。已经被董事会划成了英雄墓园,凡是为了金河湾发展不幸死亡的人,不管是不是正式居民,也不管是男是女,都会被安葬上去。逢年过节享受董事会全体成员和学校孩子的集体祭拜,以后还会给他们盖一座庙宇。

这就是精神食粮啊。光有物质没有精神也不成。洪涛在玩精神胜利法上不是特别在行,只能依照前世的一些惯例来模仿,至于效果好不好,看看温家人走路的姿势和那些伤残奴隶的高兴劲儿就知道了。应该是很有效果滴,否则后世里也不会有那么多人翻来覆去的玩这一套。洪涛是不太相信这个玩意,不过一切有用的东西他都愿意去试试,他是个实用主义者,只要结果好,什么办法都无所谓。

十五丈!其实不止十五丈,温家还保留着以前的造船传统,就是只算龙骨长度,不管船体的整体长度。如果都算上的话,这艘船应该是四十八米七十厘米左右,船型还是海波号那种u型船底的欧式横帆战舰,排水量1200吨左右。如果按照宋代的造船单位算,这个船就达到二万料,现在洪涛终于把料这个单位给换算了出来,合算一料就是一石,也就是不到六十公斤。

其实这艘新船的排水量还能再大一些,达到1500吨都没问题,但是为了保证船速和灵活性,洪涛硬生生的把船型给变瘦了不少。这样做是可以航速更快、转舵更快,但也不是没有缺点,就是适航性下降了。船体和船宽的比例越大,横摇的幅度也就越大,碰上高海况之后,操作不当还容易倾覆。

如何让一艘帆船既稳定、又快捷、还能保持必要的坚固性和舒适性呢?这个问题洪涛真没能力解决,古人在蒸汽机用于船只动力之前,不断的研究了几百年,照样没找到一个最合适的方案,总是要在这几项里取舍的。既然这艘船是战舰,那洪涛只能把舒适性给舍掉了,换来快速和牢固。不过洪涛也在取舍的同时采取了一些弥补措施,比如加深底舱深度、提高干舷高度,略微能弥补回来一些,聊胜于无吧。

反正洪涛这艘船是个四不像,它既没有克拉克船型那种高耸的艉楼和艏楼,也不像盖伦船型那样有个方形的船尾,摸样上应该还有荷兰一种叫做浮鹿特武装商船的影子。但新船帆具又极具特色,既不是横帆战舰,也不是三角纵帆,而是两者的混合体。船艏斜桅上四面三角帆、前桅还有斜衍用来张开船艏三角飞帆、后桅干脆就是两张大三角纵帆,主桅的横衍更长,甚至超出了船体宽度,两边装有副翼帆、顶部装有极顶帆。

这种帆具模式一直到十九世纪末才出现,叫做全装帆具。它算是把风帆这个动力发挥到了极致,以后再也没有被提高过,再往后就是机帆船了,蒸汽机和帆动力混用。这样的船型和帆具优点就是快!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风力,顺风、横风、顶风都能有很好的机动力。缺点也很多,它会让船体很不稳定,难于操作,影响海面炮击的准确性,另外就是费人手!种类更多的帆具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操帆手来操作,比起普通的横帆战舰来,至少要多20%的船员。

除了体型巨大之外,这艘新船还有一个地方与众不同,就是它干舷以上的船体有两排小窗户。这玩意宋人可能不清楚是干嘛用的,再过二百年就该出现了,它是火炮的炮门。每个小门后面都藏着一个钢铁魔鬼,它一旦露面,就会带来死亡、战火和毁灭。

洪涛有火炮了?还没有,不过快了,至少算是看到希望了。这个希望不是铸炮本身,而是找到了最合适铸炮的青铜合金比例。这玩意没有一点儿窍门可言,全是齐祖他们一遍又一遍试验的功劳。金河湾里那座铜矿上产的铜,一点儿都没拿出去换钱,全都被熔炼之后弄成不同的青铜管子,然后再进行破坏性试验了,逐渐才摸索到了硬度和韧性都最合适的合金配比数据。

目前在冶炼作坊的南边,已经堆起来小山一样的青铜管子坟地,无数根破裂的青铜管就放在那里生锈呢。这件事儿幸亏泊福老人回来的比较晚,还不是太清楚,如果让他知道了,洪涛觉得自己又得难受好多天,如何处理这些青铜废料,是个大问题,可惜现在顾不上。洪涛打算等火炮研发出来之后,就把这些成色不太一样的青铜都重新回炉,铸造成铜钱,再拿这些铜钱去日本和高丽买金河湾需要的货物。他们要把假钱收了,老老实实给自己货物还则罢了,敢说一个假字、一个不字,分分钟让他们的港口变成火焰山。

除了合格的青铜合金之外,齐祖还锻打出来很多精钢炮管。按照他的理论,如果全部用青铜制造大炮的话,太费钱了,那玩意就等于是用铜钱浇铸,一门炮最少也得两千多斤好铜,心疼啊!他打算用精钢做胎,青铜为骨,说白了吧,他打算用这些反复锻打、回炉、再锻打出来的精钢做一个钢管子,然后在它外面铸一层青铜壳,这样至少能少用一半儿的铜料。精钢这个玩意自打有了水车带动的锻锤就不稀罕了,一个小徒弟一天都能砸出几百斤来,纯是耗费功夫的东西,比起铜来价值低很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