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仙侠玄幻 > 医道仙帝 > 第170章 赵川听上了瘾

医道仙帝 第170章 赵川听上了瘾

作者:南焰烽火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6:45:42 来源:平板电子书

老者不见了,听众也一哄散去。

赵川有些吃惊,不知这老者是人是神。

江枫见赵川没有反应过来,还呆坐在原地,就过去拉他。

这一拉,赵川低声叫道:“别拉,是我腿麻了!”

江枫见左右无人,笑道:“你功夫也得,气血运行得流畅,怎么会腿麻?”

赵川说可不是嘛,我也纳闷,可是一到了这里,就感觉身上的功夫好像没有了。

这时有个小童子过来收拾台上的东西,他以为赵川没有听够,便说明天还有讲的,可以再来。

赵川问那老者是谁?小童子答是南国道人。

赵川还想再问什么,那童子便走了出去。

过了一会,赵川腿才恢复知觉,只好跟着江枫出了屋子回家。

赵川一路不说话,分手的时候只是对江枫说明天再叫我一起来听,要提前叫,不要听晚了。

江枫听后一笑,愉快的答应说好。

果然,第二天,江枫如约叫赵川提早来听讲。

这次赵川来的早些,占了好位置,比较靠近前面的台子。

台下就是席地而坐,地上放了好多蒲团。

赵川刚坐下不久,昨天那老者又来了。

老者扫了一眼台下,目光似乎在赵川的脸上停留了一下,便开口说道:“今天我们来讲道法。”

台下一听,有人开始叫好。

老者摆手示意不要喧闹,便继续开讲:

“这两天呢有人跟我说,讲课中尽量不要牵涉佛家的内容,以免引起大家的误解。

这个呢,其实要跟大家说一下,不管道门也好,佛门也好,其只是某些修行方法的不同,或者说所追求的理想有所不同,这些都是正常的,大家不要去争执。就如同佛门内部也有禅宗、密宗、天台宗、净土宗等等的不同,也不能说谁高谁下。

我说佛家是常死而不生,这个并不是贬义,这里的死不是大家理解的死亡的意思,而是一种究竟涅槃,所谓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也是一种境界,也就是所谓的圆满嘛,叫自性具足。

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在这方面引起不必要的争论。

还有呢,就是有人提醒讲这些会不会被打压。

其实在我看来,我讲的都是一些很普通的东西,并不觉得有什么离奇的。

我讲这些,就像大家说自己今天去了哪里,做了什么一样,是很平常的话。

但是现在可能环境确实不允许,所以为了保险起见,后面我们还是尽量点到为止,尤其是一些大家认为玄学的内容,不再做过多的引申,让大家知道怎么回事就可以了。

好,我们开始讲课。

之前呢,我们讲了道人的概念,讲了道场,讲了生生之乐。

关于道场的概念,大家要明白一点,就是道场并不是说你在人间要做多大的事业,或者做到多高的位置,这样才算是道场的层次更高,不是这样的。

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悟道。

不管你是做什么的,你只要在自己的道场里做好了,那都是可以直通于道的。

道的层次呢,取决于你天心念力的大小,而不是指你在人世间所处的位置。

庄子是漆园小吏,姜太公八十岁时仍在钓鱼,但他们通于道的层次已经要远远高过世上很多人了。

还有呢,就是生生之乐和厌欲的概念。

我举一个例子来说吧。

比如说范蠡,他曾帮越王勾践打败了吴王夫差,但之后呢,他就退出了庙堂,而去经商了,经商成为了商圣,之后呢他又散尽了家财,带西施一起归隐了。这就是他的生生之乐。

也就是说,只要你通于道了以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可以做好的。

再比如说我师父燃灯道长的例子,道长为什么在一百多岁的时候走了呢?那是因为他感觉自己要做的事情已经做完了。金刚长寿功已传,炁体源流和济世良方也都已公布流传,所以在黄中宫建成以后,他就走了。这是做完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就到别的地方去了。

就比如我现在讲医学也是一样,两年时间我讲完之后,我还会有别的事情要去做,而如果别的事情也做完以后呢,那我也就彻底归隐了。

还有些人呢,是在世间游历太久,最后也是选择了回去。如孙思邈孙真人,在各地游历,帮人看病,写完了千金二书,最后也回去了。

每个人呢,都会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当他觉得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的时候,或者说很多事情对他来说已经成了拖累的时候,他就会选择走了,到别的地方去了。

其实人生不也是这样吗,如历史上很多人,厌弃了官场,便选择了归隐田园,寄情于山水之乐。所以中国历来有隐士的传统。

这就是生生之乐的含义。

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宇宙中也不光只有人间乐土。

这就如同人们常说的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当你能力有限的时候,你可能只能了解到一村、一乡、一国,而当你能力强大了之后,你就可以到更远的地方,发现新的大陆。

有人说,那些人吃什么呢?这就如同你在家里做饭可以烧柴一样,要到更远的地方,其所需要的能量自然也是不同的。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祭祀呢?

其实祭祀不是给别人吃的,而是心念的一种表达。

这里要跟大家讲到师和信的概念。

作为道人,大家都是道的子民。那什么是师呢?师就是传道的人。

道祖道宗以后,历代传道的人,都可以称为师。

师指的是帮你指路的人,但师并不能帮你直接达到道,道要靠你自己走才行,所以我们讲每个人都要靠自己去实修实证才行。

也就是道靠自修。

我们对历代先师的供奉是在于尊信,而不在于祈求保佑或者降福之类。

我们拜任何一个东西,是因为他们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是来源于内心的尊和敬,所以我们说敬天地嘛,而不是一种交易,我拜你,你要帮助我,帮我发财,帮我找一个好的伴侣,帮我生一个儿子等等,不是这样的。

这就是尊信的概念。要尊信,不要迷信。

这也就是所谓的尊师重道。

好了,我们开始讲道法。也就是如何才能长生,如何才能长乐,如何才能实现生生之乐呢?我们在自己的道场中,如何才能做好自己呢?

我老师曾经给过我八个字,今天我把这八个字也给到大家,就是:明善以行,既遂且安。

这里我们分别来讲。

何谓明呢?明指的是见事以明,也就是要看到事情的本来的样子。

我们常说做人要做明白人,做明白人,意思就是看什么事情要能看的明了,我们只有知道了事情的真实情况,把世间万事看的明明白白,这样才能决定我们的行为,才能知道我们该如何去处事。

那何谓善呢?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不是说要让大家发善心,做慈善的善,而是指妥善的善,完善的善。善,意思就是指好的方法,是周全行事的方法。

老子说,上善若水,是像水一样,能够随物而赋形,能够应物而不穷。

现在人对善总是有误解,把善理解成是慈善,是善良,很多时候却成了伪善。其实善良这个词本身的含义就是指善法、良法的意思,只是大家误解了。

所以我们做事不能讲慈善、伪善,而要讲明善。明善,就是指在看到事物本来面目的基础上而采取的好的方法。

视其本来,此谓明,做明白人。应物不穷,此谓善,行周全事。这就是明善以行的意思。

那什么又叫既遂且安呢?

人只有做到明善以后,这样无论什么事情都才能做到内心安定,也就是内经所说心安而不惧的状态,而同时呢,与万事万物也才能够各自相安,这就叫做既遂且安。

所以呢,这八个字总结起来就是,见事以明,处事以善,看本来,行善法,得相安。

这是我对老师这八个字的理解。

而只有当人达到安的境界以后,心思纯净、安定,如此才能为之后的修道打下基础。

试想如果一个人连明善以行都做不到,每天心思不定,与人不能相安,与事与物也不能相安,那又谈何修道呢?

这就是我想讲的道法,也是道门中人行事的准则和方法。

那这里面呢,就有一个问题,就是有些事情我们看不清楚怎么办呢?

我们自己的心无法相安,与其他人也不能相安,怎么办呢?

修道修的是一种智慧,随着你智慧的提高,有些事情会自然解决,可是在我们还没有达到那么高的层次之前,该怎么办呢?

这就是接下来要讲的道术的内容,也就是我们光有法了还不够,还要有术才行。

道门呢,有五术,分别为山、医、命、相、卜。

比如医术,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呢?如果一个人一直生病,身体不好,那他自然无法心安呀,也失去了进一步修道的基础,所以这时就需要医来解决。

那我们对很多事情看不清楚的时候怎么办呢?那就需要卜来解决。

我们如何看人、看天、看地,如何进行时运天机的推算,这是命和相的内容。

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使自己的层次不断提高,这是山的内容。

那除了这五术之外呢,还有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法术,这也是道门之术的一种。但这种呢,一般不列入道门五术之中。

好了,今天我们就讲这么多吧,下次我跟大家详解道门五术及法术。

大家有什么问题没有?

有人立即起来问:老师好。归隐是找个无人打扰的地方还是云游四海?等厌倦了再出山?还是进入更高层次?

老者说:这个不是一概而论的。

有人问:老师好,请问天心念力是如何产生的呢?修道是否就是一个逐渐提高天心念力的过程呢?

老者说:是的。

有人问:老师好,我们所说的天心和摩尼珠、见性明心的性是一个东西吗?

老者回道:不是的。

然后又叹口气,说等把这个系列讲完,后面我们主要还是以医学为主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