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 572宾至如归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572宾至如归

作者:工具超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两人敲定以后,唐植桐临走前额外叮嘱了佟旺两句注意安全,不全是为自己,主要是为佟旺考虑。

佟旺当然知道安全的重要性,在家吃的时候格外注意,都是把房门管好,出去更不会乱说。

虽然佟旺以前琢磨过万一眼前的小伙子骗自己钱该如何办,但过官面是不大可能的,因为至今为止他都不知道唐植桐的姓名、工作单位。

最多也就带几个人,在上次等到唐植桐的地方蹲守,逮住打一顿发泄一下罢了。

可这几次交易下来,佟旺发现这小伙子不是一般的守信用,能处!所以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先钱后货。

唐植桐没想过佟旺找人把自己打一顿,但推演过佟旺被人发现、或佟旺想不开把自己给点了情况。

首先佟旺是不知道自己姓名、单位的,哪怕他想尽办法知道了自己身份,过了官面,也调查不到自己的任何把柄。

自己把东西往空间一扔,谁能查到?

那么大的鲅鱼、那么大的虾,整个四九城能供应这种规格的单位非常有限。

如果有人敢查,到时候也只会按照这种规格挨个找能搞到手的单位,而自己跟那种单位没有任何交际。

按照眼下的情况来讲,没有证据的事情,是无法定罪的。

这不是唐植桐胡说,而是有依据的推断。

就在明年3月份,会有一起震惊最高层的惊天大案,615厂100号失窃80斤!

615是编号,造币的,100号是厂内对黄金的代称,200号是白银。

当时这批黄金是上面指派615厂进行提纯、重铸,用以还北边欠款的,可就这么不翼而飞了。

上面下了死命令,限期破案,原话是“挖地三尺,也要找到丢失的黄金”。

结果就是没有找到,有人在这件事中受到了行政处罚、工作被调动,但没有人蹲局子。

直到1980年,盗窃犯拿着用锯锯开的30斤黄金去银行换钱,案件才水落石出。

80斤黄金,按明年国内的收购价,接近21万元!

惊天大案都草草结尾,自己这点恐怕连个浪花都算不上吧?

肯定有风险,但唐植桐认为风险可控。

之所以接这一单,也是为了后面处理掉空间里的东西做伏笔。

除了海货,还有猪头、猪下水、青菜等,绝大部分都是吃的,总不能就这么存下去吧?

除了自家吃用,其他好歹要换成原始积累吧?谁不想自己的子孙后代衣食无忧?

那个赏宝的,面对镜头前好几箱子老纸币都特么无语了,更遑论什么银票、债券等等东西。

说实话,唐植桐羡慕,羡慕镜头对面的情绪稳定、风轻云淡、衣食无忧。

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有钱的基础上。

都说原始资本每个毛孔都带着肮脏的血,作为受过雨淋的无产者,唐植桐从心底就不愿那么玩,割老佟的韭菜多好,你情我愿,一点都不脏,简直不要太完美。

除此之外,唐植桐也想多存点,无论以后是去凭祥,还是二连浩特、满洲里,都得有硬通货打底,更何况哈密已经通车,“玉王”的计划可以着手实施了。

押运处元旦前收到了新的押运路线路图,兰新线阶段性通车,火车已于1959年12月底通到哈密,部里将这一段的押运任务分配到了四九城市局。

按照原来的历史,这段路线是属于沪县邮政押运的,不知道这中间是不是受到了唐植桐蝴蝶翅膀的扇动影响,毕竟在11月的时候,押运处为了统计邮编推广情况刚增添了人手。

既然邮车能通到哈密了,唐植桐就琢磨着找机会往那边跑跑,到时候往玉石滩上跑两圈,搞点玉囤起来,可一看地图傻眼了。

西北太特么大了!

哈密在东北角,和田在西南角,两个地方在地图上的直线距离是1300多公里,而且没有通火车。

没办法,唐植桐只能往最坏了打算,先过去看看情况,如果去不了和田,就从哈密当地买点,既然是买,肯定是需要钱的。

从佟旺的别院出来,唐植桐骑着自行车去了什刹海。

湖面冻的很瓷实,不少人在上面嘻嘻哈哈,滑冰的、拉着玩的,有小孩子,也有青年人。

中年人和老年人裹的严严实实坐在另一边,人手一个马扎子,各自守着一个窟窿眼冰钓。

两拨人泾渭分明。

唐植桐将自行车放路边,锁好,小心翼翼的下到河面上,朝冰钓的那边走过去。

“爷们,抽颗烟?”唐植桐照着旁边渔获最多的人过去,先把烟掏出来递过去。

“谢了,爷们。不白抽你的,两块五。”那人用脚踩住鱼线,摘下手闷子,捏了一颗烟,说道。

“嚯,这么明显吗?”唐植桐乐了,还没等自个开口问价,人家就报价了。

“嗐,这数九寒冬的,谁没事来冰上溜达啊?冻死个人。”那人凑上来,点上烟,含在嘴里,双手用力的互相搓了几下,促进血液流通。

“您说的在理。现在还有人查吗?”唐植桐一听这个价就打掉了买鱼的念头,两个月前还一块五一斤呢,现在都两块五一斤了,自个从妇联拿到的那点邮费,只能买四斤,这价格涨得够猛的。

“就这年景,查啥啊,再说了,大冷天的,人家也不乐意出来挨冻。”那人满不在乎,没有避讳唐植桐,也没有避讳别人。

这回答让唐植桐想到了某些交警交通执法时看到弱势群体,低头也好,扭头也罢,主打一个没看到。

无论怎么说,执法有温度,挺好。

“得嘞,谢谢爷们。”唐植桐站起身来,朝四周看看,除了个别鬼鬼祟祟想买鱼的,没看到有人盯梢。

“客气。”钓鱼的大哥朝唐植桐举了举夹着烟的手,一点都不在意他光问不买,这年头,只要有鱼就不愁卖。

唐植桐张望了一下,又朝岸边走去,现在时间还早,能先钓会鱼,等会再回去做饭。

买了鱼线鱼钩,唐植桐从空间薅了一根柈子,充当板凳,又回到了冰面上,寻了一个没有人守着的冰眼。

冰眼四周的冰渣清晰可见,但底部已经有点结冰了。

唐植桐估计可能是这人受不了冻,又没钓到鱼,就走了。

唐植桐不挑地方,用柈子把下面的冰砸开,然后坐在柈子上,往鱼钩上挂饵。    冬天鱼食少,鱼特别喜荤腥,所以唐植桐用的鲅鱼的内脏。

兴许是鱼饵的味道霸道,不一会的工夫,就有鱼咬钩。

个把小时,唐植桐钓上来了六七条,这上鱼速度,看的旁边的钓鱼佬眼热,也有人凑上前想买,唐植桐都没点头。

唐植桐看看时间,已经接近十一点,得回去做饭了,才起钩收拾着往回走。

六七条鱼有大有小,中午能加个菜了。

唐植桐这边刚走,旁边眼热的钓鱼佬就麻溜的收拾了一下自己的东西搬了过去……

来到椿树胡同,唐植桐没有打扰教学,笑着点点头,把外套、行头放好,拎着鱼进了厨房,并关上了门。

都说苏省是散装的,其实皖省也半斤八两、不相上下。

皖省被江淮两条长河贯穿,在地理上分为了皖北、皖中、皖南三个板块。

不管是饮食文化还是语言生活习惯等,这三个地方都大不相同。

皖北因多平原,农作物主要是小麦,饮食上更偏向于中原地区,主食以面食居多,菜系偏向于鲁菜,重油、重色、重刀工。

皖中夹在江、淮两条长河中间,水系发达,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所以皖中人以大米为主食,菜系偏向淮扬菜,讲究火候,擅长精挑细琢,口味平和清鲜。

皖南“七山二水一分田”,恶劣的地理条件造就了皖南人的吃苦耐劳、能拼能打的精神,其中以徽商为代表,最有名的恐怕就是胡雪岩了。

皖南的主食以大米为主,但也吃面食,菜是徽菜。

徽菜有个特点:重盐好色,轻度腐败,代表菜是臭鳜鱼、毛豆腐。

徽菜擅烧、炖、蒸,喜用菜籽油,重油、喜鲜,辣菜少。

由于生活环境的原因,唐植桐并不会做徽菜,不过可以求助场外好友嘛,麻三哥那边肯定有人会。

古恪展祖籍皖省,但出生、求学都是在泰州,到时候一块问问淮扬菜的做法,总有一款适合他。

得抓紧再写封信过去,尽快把菜谱拿到手,也能让古恪展在四九城尝到家乡的味道,要是再有点宾至如归的感觉,那就更棒了。

唐植桐按照自己的风格做的菜,每样都做了两份,一份辣的,一份不辣,勉强算是兼顾众人口味。

做菜的时候,叶志娟拎着菜进了厨房,看着已经炖出来的鱼,说道:“桉子,你这是钓鱼去了?”

“嗯,上午闲着,过去走了一遭。运气不错,可以加个菜了。”唐植桐一边颠着勺,一边说道。

“我托食堂的师傅给捎带了点菜,其中有两条鲅鱼,想着中午吃了呢,没想到撞一起了。”叶志娟满意女婿的细心,但也有些遗憾,一顿全吃了有些奢侈,留着又担心坏掉。

“没事,妈。一会我找个箱子,把鱼放里面,然后挂在北窗外面。就这天气,三五天都不带坏的。”似乎是看出了叶志娟的担忧,唐植桐瞅了一眼厨房的窗户。

这要是放几十年后,估计得有人专门加装往外探出一块的特殊窗台,然后用推拉窗封闭,既保温,还能防止老鼠祸祸。

眼下没这种条件,哪怕往窗台外面放东西,也得找个妥帖的家什,否则老鼠啊、鸟啊,可不跟主人讲究礼仪。

唐植桐把燃气灶关掉,先把炒菜盛出来,然后又将旁边炖锅里的鱼盛了出来。

“行,那就麻烦你了。你不用专门做两份,都清淡点就行。”叶志娟看明白了,两个鱼菜都是清炖,但调料不同,一份有辣椒,一份没有。

“没事,闲着也是闲着。”唐植桐麻溜的开始刷锅,说是刷,其实就是倒进点开水,用炊帚在里面转两圈倒掉。

叶志娟见劝不动,笑着摇摇头,把厨房交给唐植桐出了门。

一会的功夫,厨房门口冒出俩小脑袋来:“姐夫,今天吃鱼吗?”

“嗯,你们吃的时候小心鱼刺。来,洗洗手,帮着往外端菜。”唐植桐将两口锅刷干净,想蒸米饭,但看看时间,今儿有些赶,那就明天再吃吧。

今天在这边吃饭的人有点多,八口人,两个菜每样两个口味,勉强算四个菜,唐植桐瞅瞅厨房,又切了碗咸菜条。

稀饭是来不及熬了,不过可以打个玉米面粥,这个开锅就能喝,就是凉的慢,正好用来饭后灌缝。

这边刚烧上水,小王同学带着俩妹妹回来了。

唐植桐带着小舅子和妹妹往外端菜,就听到叶志娟在和古恪展聊天。

说是在聊,其实跟查户口差不多,多大了、老家哪的、家里几口人、在这边吃不吃的习惯等等。

“今儿钓鱼绊住了,没来得及蒸米饭,先吃顿窝头凑合一下吧。”唐植桐从厨房里盛出做菜前馏好的窝头,放在桌子上,对古恪展投以歉笑。

“唐大哥太客气了,我吃什么都行,不挑。”阳光大男孩不怯场,笑的很灿烂。

解放前他家里有茶庄,但前两年合营了,再加上还有两个妹妹,跟坐吃山空差不多。

自个家里情况还算好的,听说家里人口多的,养不过来,已经有人将孩子送到孤儿院了。

大家轮流洗洗手,在桌子上坐了下来,开始吃饭,唐植桐是最后一个坐下的,因为灶上还烧着水。

“姐夫,这窝头好吃!”敬民咬了一口窝头,立马惊喜道。

“我妈和嫂子做的,里面放了很多栗子呢。”凤芝一副与有荣焉的模样,经过一上午的相处,两个小家伙已经成为了好朋友,不再相互刺挠。

“好吃就多吃点,你也是,就当是在自个家,别客气。”阳光大男孩正是能吃的年纪,唐植桐生怕他不好意思,不敢放开吃,特意拿了四个窝头放在他面前。

“嗯!”阳光大男孩点点头,这伙食已经比在学校吃的好太多,窝头结实,菜的味道也好,主顾待人也温和,他甚至感受到了尊重,已经很满意了。

饭吃到半截,唐植桐去厨房把粥煮好,又每人盛了一碗端出来,主打一个让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吃饱、吃好。

吃完饭,收拾饭桌的事情由两个妹妹接手,唐植桐找了个木箱,将鲅鱼放在里面,盖严实,拴在了厨房出台外面,打算放一宿,明天再吃。

稍事休息,该上班的去上班,该学习的准备学习。

唐植桐打算回押运处给麻三哥追加一封信,然后从邮车上盖个章扔分拣处,估计麻三哥明儿一大早就能收到信,自己后天差不多就能收到菜谱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