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 551磨剪子戗菜刀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551磨剪子戗菜刀

作者:工具超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唐植桐从椿树胡同回去,走到花市大街街口的时候,听到了“磨剪子戗菜刀”的叫卖声。

“师傅,还多久?”唐植桐顺着声音找过去,人家磨刀师傅正摁着一把剪刀在磨刀石上来回蹭呢。

手里有活,却隔上几分钟吆喝一嗓子,这就是会做买卖与不会做买卖的区别。

有的人老实,有活就闭嘴,没活才张嘴吆喝,这属于不会做买卖的。

这位师傅手头有活,却又吆喝着,正应了那句俗话“有枣没枣打一杆子”。

吆喝声是告诉周围邻居,自己在这呢,有需求的赶紧拿着菜刀、剪刀过来,哪怕顺路的听到也能招揽几个有需求的顾客,这属于会做买卖的。

这不,买卖就来了,唐植桐有磨刀的需求。

“同志,要是一会没人过来,再有个十来分钟就好了。”磨刀师傅手下的活不停,一边磨,一边回道。

“成,那一会劳驾您往东走走,在铁辘轱把那停停,我拿刀出来。”大冷天的,除了主顾和几个无所事事的小孩子在磨刀师傅这守着外,并没有什么人围观。

“好嘞,一准过去。”磨刀师傅答应的爽快,自己是凭手艺吃饭,肯找自己的,都是衣食父母,回应得热情。

唐植桐没再说什么,看了一眼磨刀师傅的家伙事,扭头走了。

前文讲过,磨剪刀、戗菜刀,以前又叫“震惊闺”,有一个吃饭的家伙,是五块铁片串起来的。

民国的时候还有这玩意,自打唐植桐小的时候,能听到“震惊闺”动静的时候就越来越少,逐渐变成了吆喝。

这一行的吆喝声很魔性,跟洗脑神曲似的。

喊“磨剪子嘞”的时候不能换气,到了中间的“嘞”字,得直接行云流水地滑过去,要在鼻腔中来个抑扬顿挫的转折,铿锵下沉,一气呵成,好比华阴老腔。

这时候,可以换口气,但暂时的停歇是为后面的“戗菜刀“作缓冲。

“戗菜刀”三个字讲究节奏均衡,间隔一致,难就难在要保持住十足的气量,不疾不徐、收放自如地动用口腔、鼻腔、胸腔之力,像是将军上战场,带着点视死如归的精神。

“磨剪子嘞~戗菜刀~”这熟悉的动静,唐植桐一年到头总能听到过三五次,等改开以后,长发的刘欢更是唱过一首《磨刀老头》,里面的叫卖声虽然差点生活得烟火气,但也很接近。

大学的时候,唐植桐跟同学一块窝在宿舍看《霸王别姬》,里面就有磨剪子的魔性吆喝声,看完后,舍友还聚在一块讨论磨剪子的吆喝声。

尽管当时已过了千禧年,但普通话的普及依旧不怎么给力,舍友们说话都带着各自的地方特色。

平时说用母语交流还好,大家大差不差都能听懂,但上英语课的时候,用地方方言读课文,那感觉就像是在听天书了,仿佛丑国的老表跑沂蒙山区吃了三了煎饼,口舌累的不灵活了一般。

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说话都带着口音,但为何听这个磨剪子的吆喝声跟自己家乡的那么像?就好像南北通用,全国共享,全都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一般。

讨论来讨论去,当时也没个定论。

直到后来,唐植桐偶然看到了一个说法,这种叫卖声是随着《红灯记》传到全国各地的。

《红灯记》,八大戏之一,当年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这么一说,就能说得通了。

“妈,找出咱家的菜刀和剪子来吧,我碰到个磨刀的师傅,一会过来。”唐植桐到家后,跟张桂芳说了一声。

“哥!我和嫂子剪完邮票了,一会你能做菜吗?”凤芝还惦记着油渣,好东西要有厨艺好的人加工才能更香,小脑袋盘算的很清楚,仗着干了活,跟唐植桐提了要求。

“行,一会出去看磨剪子的。”唐植桐答应下来,小屁孩放假了,闲不住,正好让她在外面盯着。

“一会出去的时候带好帽子。”张桂芳在旁边一边找出菜刀、剪子,一边嘱咐闺女,这年头使唤孩子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要是小老百姓家的小女孩从小什么都不干,以后长大找个婆家都难。

唐植桐回到厢房,兑了一盆温水,将小王同学剪下来的邮票全都扔到里面。

“这就是你说的揭邮票?”小王同学在一旁看的津津有味。

“嗯,泡透了,一揭就下来。”唐植桐读初中那会正赶上集邮热的尾巴,那时候恨不能天天有人给自己写信,但那都是妄想,因为他并没有什么外地的朋友。

家里长辈常年通信攒下的信封就成了唐植桐下手的目标。

一开始是硬揭,结果每张都是破的,后来请教了一位堂哥,才知道这玩意得泡。

“你知道的真多。”小王同学施展一指禅,用手指戳、戳、戳!

将脸盆里飘在水面上的邮票摁下去,以保证邮票能得到温水的充分滋润。

“嘿嘿,我干投递员的时候学到的。那阵子见到了千奇百怪的信,有自己画邮票的,有将用过的邮票二次利用的。讲究点的会这样把邮票揭下来,不讲究的直接剪下来再贴上。”唐植桐也在一旁帮忙,将脸盘里摞在一起的邮票分开。

人穷了,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像那种邮戳只在邮票上盖了一个小角的,二次利用的可能性非常大。

“那种信也能寄出去?”小王同学听后颇为惊讶。

“看运气吧,总会有人在盖戳的时候马虎大意的。都到我们手里了,一般都是会投递的。”对于这种情况,不少投递员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返回去也是折腾自己人。

眼下法律不健全,没有针对这种情况的处罚措施,好像几十年后,也没有什么强有力的处罚,毕竟这点钱很少,还不够人工费。

两人闲聊了几句,就听到外面传来“磨剪子嘞~戗菜刀~”的吆喝声。

“你去看看不?”唐植桐起来擦了把手,自己跟磨刀师傅说的,得出去露个面。

“行啊。”小王同学还真没怎么见过戗菜刀的,在延安的时候,有人代劳,进城后,一般会放在传达室。

等去了舞蹈学校,更是十天半个月才能回家一趟,离这种市井活动又远了许多。

穿戴好,唐植桐拿着菜刀、剪子,带着小王同学和凤芝出去看热闹,凤珍很坚决的拒绝了哥哥的邀请,明儿她还考试,今天要在家复习。

由于附近小学放假,无论是在家的孩子,还是在外面疯玩的孩子,在听到吆喝声后,不少都出来看热闹。

磨刀师傅看到唐植桐出来后,停下吆喝,选了个背风的面,摆下家什,准备开工。

“师傅,磨一把多少钱?”唐植桐站一旁看着。

“都是一毛。”磨刀师傅把吃饭的家伙放下,双手放在嘴前哈了一口气,然后双手互搓,以图取暖。

“行吧。”唐植桐看着磨刀师傅冻得通红的手,手背及手指头已经红肿,明显是冻伤了。

就眼下这种天气,在户外干活,磨剪子、戗菜刀也没法戴个手套啥的,非常容易冻着,都是凭借手艺吃口辛苦饭,唐植桐不想在这仨瓜俩枣上难为人家。

唐植桐不想计较,不代表其他人不计较,周围有听到动静出来的邻居,在听到价格后,直接讲价:“这也太贵了,便宜点吧,便宜点我们也一块磨磨。”

“这……”磨刀师傅会做买卖,不仅体现在知道提前吆喝上,这会表情也很精彩。

脸上有犹豫、挣扎,几秒钟过后,仿佛下了决心,跟跳出来讲价的大妈说道:“一口价,八分,最低了,不能再讲了。”

“行。”那大妈看自己砍下价来,一副自得的模样教育唐植桐道:“桉子,得会过日子,两分钱也是钱呐,一把剪子、一把刀,省下四分钱,能买半斤盐呢。”

“您说的是,要说会过日子,还得是您呐。”唐植桐恭维道,人家讲下价来,自己也受益,这要是回怼,就有些不近情理了。

这大妈犹如受到了鼓舞,来了兴致,又在旁边絮叨了会,告诉唐植桐小两口省钱的小妙招。

唐植桐有一搭没一搭的听着,小王同学倒是挺感兴趣。

兴许是天太冷,大妈说了一会就要回家,临走前跟唐植桐和磨刀师傅说道:“下一个就是我家了吧?我回去拿,桉子,你可得帮我瞅着点,别让人插了队。”

“好嘞,您就放心吧。您在家多歇会,一会我让这帮小孩子去喊您。”唐植桐看着大妈远去,生活中这类人很多。

平时生活很简朴,什么都舍不得扔,甚至明明退休金够花,却去翻垃圾桶。

在吃住上也都很节俭,最后省下的钱,有的送给了医院;有的补贴给了子女;有的被保健品店灌了迷魂汤,买一堆没用的玩意;还有的进了股市,贡献出积蓄,当了一把老韭菜。

真可谓是生活里缝缝补补,股市里挥金如土……

没了大妈的打扰,小王同学津津有味的看起戗菜刀来。

唐植桐看小王同学有兴趣,也就没走,站在一旁陪着。

这年头,哪怕是再出名的厨子,也只有一把用惯了的菜刀。

老百姓家里也一样,绝大多数都只有一把菜刀,甚至几户人家共用一把菜刀。

唐家人自己吃的肉、青菜、咸菜、水果,剁喂鸡的白菜帮啥的,全都是用同一把菜刀。

哪怕到了八九十年代,这种情况依旧存在,所以很多人印象中,童年西瓜的味道会有一丝丝咸或者一点点葱蒜味。

也正是如此,所以切西瓜的时候,大人往往会先把瓜蒂那头切下一层用来擦刀,既能除锈,也能去味。

唐家这把刀由于自己磨的次数多,不仅钝,而且刀刃已经不明显了。所以磨刀师傅先上了戗刀。

师傅先拿着戗刀刮下一层表面的铁屑,再横跨在板凳上,双手握住菜刀,贴在粗石上前前后后打磨,直到平整。

最后再用细石,一点点的磨,每磨一会儿就用手指轻轻蹭下刀刃,直到确保它已经磨得足够锋利,这样,用起来就像是新的。

磨完菜刀,为了保持戗刀的锋利,师傅将戗刀放在磨刀石上打磨了一下,准备磨剪子。

磨剪子过程更复杂一些。

除了需要戗一下剪子的内侧以外,还得打磨刀刃,同时也要兼顾剪刀中间那圈相连的轴。

如果过紧,行话称“紧口”,用起来会损伤剪刀的刃,师傅一般就松动下中间的轴。

而一旦中间的轴过松,就剪不动东西了,需要用铁锤适当地砸一下轴,让刀块贴近些。

在自家剪子快收尾的时候,唐植桐让围观的孩子去喊躲家里暖和的大妈。

“给,一毛六。”磨完剪子和菜刀,磨刀师傅用块破抹布擦了一下上面的泥浆,将剪子、菜刀递给唐植桐。

“好嘞,谢谢师傅。”唐植桐接过菜刀、剪子,凤芝想过来瞧个新奇,被唐植桐一把推开,这东西刚磨了是很锋利的,得尽量脱离熊孩子的接触范围。

钱是小王同学付的。

付了钱,回家的路上,小王同学从自家男人手里拿过剪刀。

前一阵子,小王同学一直致力于用缝纫机做点小手工,没少用剪刀,她想试试打磨前后的区别。

“还挺快呢!”家里还有以前剩下的一点点皮质边角料,小王同学用新磨的剪刀绞了一块皮子,说吹毛断发有些夸张,但确实比之前好用很多。

“松紧合适吗?”唐植桐往炉子里加了一把木柴,问道。

“挺合适的,趁手,好用。师傅磨的真好。”小王同学对兴致勃勃的又找出几封信来,都是里面带照片的那种,她在拆信封时攒下的。

“那证明这八分钱没有白花。”唐植桐乐呵呵的看着小王同学,想到了一句诗:铜镜映无邪,清波带芙蓉。

在玻璃镜子普及以前,用的镜子都是铜镜。

铜不便宜,所以那个年头能用得起铜镜子的都是家境不错的人家,比如花木兰。

木兰辞里有写: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东市买什么西市买什么,她这还是没惊动父母,全都是用的自己私房钱。

小金库充足这一点,跟去年年初的小王同学有点像。

“我把这几封信剪了?”小王同学一手拿着剪刀“咔嚓咔嚓”,一手拿信,站在唐植桐旁边,仿佛唐植桐一旦选择错误就为他剪除烦恼根一般。

“剪!我帮你!”唐植桐识时务,打开炉盖,示意小王同学剪完直接往炉眼里放。

这虎不拉几的劲儿,也很木兰!唐植桐压根不敢做其他想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