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 536猪肉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536猪肉

作者:工具超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唐植桐起了个大早,今儿不暖和,撩起门帘子,出门一呼气就是一股白雾。

不少在中都写某高手“真力弥满,吐气如虹”,可能是接触面的问题,来这边一年多了,唐植桐没碰到过这种人。

虽然无法验证“真气”是否存在,但唐植桐确定体香是真的存在的。

虽然有个成语叫吐气如兰,但每个女孩子的味道都不一样,具体味道嘛,贾宝玉最有发言权。

“你一个男人家,去买什么肉?”当唐植桐说去买肉的时候,张桂芳不愿意了。

这年头,但凡是家里顶梁柱的男人,没有一个去副食品店排队,都是家里的妇孺去,如果有小孩子夹杂在队伍中,要么是跟着长辈出来的,要么是替家里长辈排队的。

“嗐,以前又不是没买过,我又不要什么面子。您在家把面和了吧。”唐植桐表面上满不在乎,实际上是想尽可能的为这个家出份力,让张桂芳少受点风吹。

“你这孩子。”张桂芳拗不过儿子,只能打开抽屉找肉票。

“您别数了,都给我得了。”一张肉票一两半,这个月每人两张肉票,唐家满打满算才一斤半的肉。

“不过日子了?这个月才过了三天。”张桂芳有点不情愿,嘟嘟囔囔道。

“哎呀,您放心吧,后面我再找机会买点。”莲藕来得突然,唐植桐没机会说“找朋友买肉”,只能先可着家里的肉调馅儿。

听儿子这么说,张桂芳没再吱声,平时儿子也没少往家拿,也就默认了。

唐植桐拿着肉票,出了家门去排队。

本来唐植桐觉得自己来的够早了,没成想还有更早的,前面少说有二三十个人。

这一冻,就是近两个小时。

在这条街上,副食品店是仅次于粮店的存在,可不管老百姓几点起来排队,人家说八点半上班就八点半开门,早一分钟宁可在里面倒杯热水喝,也不开门。

偶尔晚个三五分钟开门倒是很正常。

也得亏前面的人不全是买肉的,副食品店的门一开,人流纷纷嚷嚷的进去,又开始站在各个柜台面前排小队。

水果不能挑,肉一样不能挑,买孬买好,全凭卖肉师傅那一刀子。

要说这卖肉师傅也有一手,碰到相熟的,刀稍微一偏,肥肉就多一点,碰到不顺眼的,就几乎没有肥肉。

“劳驾,一斤半。”唐植桐准备好票和钱,一块递了过去。

大点的副食品店会有专门的收银员,小一点的嘛,卖肉师傅身兼数职,割肉、称重、点票、收钱、找零。

油乎乎的手就直接这么拿票子,放几十年后肯定是不卫生的,不过现在没人在乎。

甚至在明后年的时候,恨不能把硬币放卖肉师傅手里让他搓搓,然后拿回家放锅里煮煮,好歹能蹭点肉味。

“哎呦喂,桉子,不过日子了?这一下家里就没肉票了吧?”有相熟的邻居排在后面,看到唐植桐这么豪横,出言道。

“大冷天的排一次队,回家吃俩窝头都补不回来。一次全买了,回家炒咸一点放起来,顿顿能有点肉味。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唐植桐乐呵呵的回道,这话当然只是说给其他邻居听的,避免他们嚼舌根子罢了。

“哎~你还别说,你这个办法好!早知道我也把肉票都拿来了。”那邻居一听就有些懊悔,这大冬天的谁又想挨冻呢?

唐植桐笑笑没再接茬,这个法子是真实存在的,农村用的比较多。

农村困难,一年到头难得吃到几次肉,除了眼下情况特殊,名义上人人吃食堂以外,其他时候都是各家吃各家的。

在成立公社之前,农民几乎家家户户养猪,卖猪的钱用以补贴家用,孩子的学费、老人的医药费,不少都是卖猪换回来的。

即便是养猪,猪也不是随便卖的,从54年到眼下先后经历过收购、预购、派养派购,同时有扶持政策,可以贷款买猪,养大后再还贷款。

为了缓解猪肉的供需矛盾,保障城市居民供应,从57年9月开始,除供销社、食品公司或食品公司委托的企业外,任何机关、团体、学校、部队、企业、商贩、个人都不得收购生猪。

农民完成交售任务后,经乡人民委员会同意后,方可自宰自食。

四九城这边由供销社负责生猪的收购、屠宰、肉食供应等工作,在各镇设有收购站。

收购站会按照猪的重量、大小进行分级,不同的等级价格不同。

有懂事的农民会在评级的时候偷偷塞给收购员一盒烟,等级就上去了,不仅能多卖钱,还能多回购一部分。

按照眼下的规定,一头130斤以上的肥猪,养殖人能在屠宰后留下十斤肉,如果想要猪油,最多可以在十斤内抵扣出两斤的猪油,即八斤肉加两斤油。

十斤肉,在眼下也算是很大的一个数量,再加上目前农民家里没有冷藏、冷冻设备,所以农民带回家以后就得想方设法的加工,以图保存更长时间。

剔出肥肉炼成荤油,能存一年,瘦肉就只能烟熏或者制成香肠,但这两种都会折分量,所以也会有人炒制后保存。

热锅放入荤油,烧热后放入葱姜爆香,然后将切成块或者丝的肉放进去,同时倒入大量的盐、酱油,最好是能齁死厨子的那种,炒熟后放个一两个月不成问题。

唐植桐喜欢这种味道,尤其是里面的姜丝,味道贼拉美味。

哪天懒了,直接用热馒头夹上这种炒肉,嘎嘎香,这种吃法,唐植桐能一气吃两个馒头。

炒菜时直接挖上一勺炒肉,什么调料都不用放,出锅后一盘菜都很香。

卖肉师傅没有给唐植桐特殊照顾,肥瘦都有,中规中矩。

唐植桐拿着肉回家,其他人已经都吃完了早饭。

“妈,放着我来,我吃完后剁馅。”唐植桐将肉放在案板上,自己洗了洗手,先怼着窝头吃早饭。

之所以不想让张桂芳插手,是因为唐植桐想在剁肉的时候再往里面偷偷掺一点。

莲藕肉的水饺好吃,但前提是肉得够多。

莲藕肉其实不仅能包水饺吃,包馄饨也不错。

有家牌子叫上海吉祥馄饨,他家就有莲藕肉的馄饨,唐植桐以前吃过,味道不错,就是不知道这家店是不是沪县土生土长的。

三两口吃完早饭,唐植桐先泡上花椒水,一会剁肉的时候掺上,不仅能增香去味,还能让肉不粘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唐植桐试了试菜刀,有点钝了。

“妈,回头有来磨剪子戗菜刀的,您把刀给戗一下吧。”最近一年,家里的菜刀都是唐植桐在磨刀石上自己磨,时间一长,刀刃上的包钢就有点不够用。

由于国家缺钢,现在的菜刀都是夹钢的,只有刀刃是钢材质,其他地方都是铁的。

磨的次数多了,两边会越来越厚,越来越不好磨,这时候就需要戗菜刀了。

“我想着呢,这阵子一直没磨刀师傅来。应该也快了,这都腊月了。”张桂芳点头记下此事。

唐植桐笑笑,往年不光隔上一阵子就有人走街串巷吆喝“磨剪子戗菜刀”,白桥集市上也有人摆摊磨。

今年就少了很多,大概跟去年部分地方把刀炼了钢、公社对人员分工调整有关吧。

磨刀石在外面,唐植桐嫌拿进屋麻烦,拎着菜刀端着一碗水,蹲外面吭哧吭哧的磨。

不磨不行,钝刀子切肉忒费劲,用来杀人是酷刑,厨子用来切肉是出力不讨好、事倍功半。

外面冷,没有人出来,唐植桐趁机给家里的几只母鸡喂了点鱼的内脏,一点一点的给,也不起眼。

也许是腥味的缘故,贝贝在屋里一边挠门,一边喵喵直叫。

张桂芳以为贝贝要解手,把门开了一条缝,等贝贝出去后就关上了门。

贝贝一出来,只冲着鸡圈就去了。

唐植桐见状,回头看一眼屋里,确认没人在门后偷瞧后,给了贝贝今日份零食,省的它和鸡抢,到时候肯定又是一番鸡飞狗跳。

磨好刀,唐植桐先把莲藕给切了。

莲藕作馅好打理,先切成薄片,然后切丝,再两手拿刀,一手握刀把,一手捏刀背,跟坐跷跷板似的,来回拦上几遍,基本就能用了。

剁肉的时候,唐植桐赶走妹妹,偷偷摸摸往里面掺肉,一点一点的掺,也没敢放太多,也就半斤的样子。

一把肉剁好,立马铲进馅盆搅拌起来,这样就都看不出来啦!

调好了馅子,张桂芳就张罗着包饺子:“先包出点来,你给静文妈送点过去。”

亲家母没得说,平时不光照顾小两口,这回连闺女也跟着沾了光,钢琴可不是有钱就能学的,张桂芳无以为报,只能有啥好吃的送点过去。

不仅如此,张桂芳都打算以后磨玉米面的时候只送给亲家头道玉米面,那个细,口感更好。

唐植桐乐呵呵的洗手参与其中,小王同学前天刚过去,他本来打算今天在家好好休息的,没成想碰到了莲藕。

这就是嫁的近的好处,能时不时回个娘家,也不用担心受欺负,远嫁的可就难喽,一年难得见一回,即便平日里受了委屈,见面哭的稀里哗啦的也不敢说,生怕家人挂心。

相比较白菜肉而言,莲藕肉的馅格外结实,包在饺子里不带散的。

全家一起开动,包的很快,出锅也快。

张桂芳先把饺子放在茶盘里拨开,省的一会黏在一起,水饺破了皮可就没那么好吃了。

唐植桐等不及,先尝了一个,美得冒鼻涕泡泡,就这个味!

“你挑着破皮的吃,好的给送过去。”张桂芳又下了一锅,瞥了儿子一眼。

“嘿嘿,都尝尝。”唐植桐捏起一个递到母亲嘴边,其他人不用让,已经有样学样,其中凤珍最自觉,选的破皮的。

两锅水饺,张桂芳挑出没煮破的,装了满满三个饭盒,儿子、儿媳的,还有一个凤珍用来带饭的。

“你们先吃,不用等我。凤芝,给我扒头蒜,吃饺子不吃蒜,味道少一半。”唐植桐又塞了一个煮破的进嘴里,按住妹妹的脑袋,将她目光从饺子上挪开。

唐植桐这边出发的时候,高大山刚把王敬民从冰眼里拽出来。

人在水里有浮力不假,但现在是冬天,王敬民的棉袄棉裤灌满了水,越往外拖越沉。

前后也就三五分钟的功夫,王敬民已经冻的哆哆嗦嗦了。

高大山把王敬民拖上来,也顾不得自己身上也被打湿,先把王敬民推到一边,然后自己爬起来,脱下大衣和棉袄,在旁边没有水的地方铺开。

紧接着,高大山把王敬民提溜起来,扒了个精光,放在自己的衣服上裹了起来。

“你们几个,把石头放在冰眼周围。小心点,别掉进去。那几个,回去把我的桶给带上。剩下几个,拿着敬民的衣服。还有你小子,平时属你跑得快,回去报信。”高大山抱着裹严实的王敬民,一边跛着脚往家赶,一边安排道。

小孩子皮归皮,但这种时候都很懂事,按照高大山的吩咐各司其职。

唐植桐骑自行车,速度快,到楼上的时候,王敬民还没回来。

“妈,我妈包了点水饺,让我送过来给您尝尝。”唐植桐进屋后,从挎包里往外掏饭盒。

“谢谢亲家母,什么好事都想着我们。冻坏了吧?快坐下歇歇,莹莹,给你姐夫倒杯热水。”叶志娟接过饭盒,饭盒还是热的。

“敬民去哪了?”唐植桐有些好奇,刚才在院子里没看到那帮孩子。

“上午的时候拿着鱼竿跑了,可能是钓鱼去了吧。”王静莹将水递给唐植桐说道。

“嘿,这倒霉孩子,大冬天的钓鱼哪有用鱼竿的?河面全是冰,上午怎么扛过去,一会就得怎么扛回来。”唐植桐乐了,调侃了一句。

话刚落音,楼道里传来“咚咚咚”跑着上楼的脚步声伴随着“落水了、落水了”的声音。

老楼不隔音,但也听不到那么清晰,叶志娟虽然没听清谁落水了,但听到“落水”,心里咯噔一下。

这时,传来了拍门的声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