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 482对策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482对策

作者:工具超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吃什么,一直是困扰着人类的重大问题,甚至从一定程度来说,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千禧年之后,物质极大丰富,面对烧烤、牛排、米线、炒菜、拉面、驴肉火烧、肉夹馍、羊肉泡馍等食物,要用排除法,先剔除不想吃的,然后选一个相对来说想吃的。

这个过程有点困难,但总的来说,心情是愉悦的。

而眼下就不同了,每天能吃些什么果腹,同样是个让人非常为难的问题,心情却不那么愉悦。

新世纪之后,绝大多数国人都没有体验过长期挨饿的滋味。

所面对的最大饥饿无非是减肥时对碳水诱惑的抵制。

看的最多的无非是从网络上看到的留守儿童的日常:

早上吃什么?

洋芋!

中午吃什么?

洋芋!

晚上吃什么?

洋芋!

方便面不能天天吃。

不能天天吃,今天他生日。

……

而眼下,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放大一百倍都不为过。

“妈,我饿。”凤芝跑了一趟厕所,写完作业后,捂着肚子,可怜兮兮的对张桂芳说道。

“妈,吃点点心吧,一人一块。”唐植桐肚子也饿,从家里开始卡着定量吃到今天,已经马上一个月了,即便周末偶有蛋白质补充,但远远不够,身体中脂肪的消耗速度远比想象中的快。

唐植桐此时无比怀念上一世的日子,可以在众多选择中排除自己不想吃的,选择自己相对比较想吃的一项。

哪怕在减肥的时候,也有水果、酸奶、减脂餐可以选择。

减过肥的都知道,无非是管住嘴、迈开腿,一个月瘦个十来斤不是痴人说梦。

但眼下定量卡住了,嘴也管住了,不过交通基本靠腿,想躺床上也不现实,所以体重也会相应下降。

哪怕是小王同学,虽然没有生养过,但也有下垂、缩水的趋势。

“唉,吃吧。”张桂芳叹口气,起身给孩子们拿点心,她新陈代谢比年轻人慢一点,但饥饿不分年龄,她胃里也不好受。

凤芝是跟着张桂芳睡的,作为母亲,自己的孩子什么模样,她再清楚不过。

凤芝虽然嘴馋,但这一个月以来很能体谅家里的情况,从来没有偷家里的东西吃,也没有额外要求什么东西吃,更没有因为饿或者馋撒泼打滚求照顾。

相对应的,孩子瘦了。

说不心疼是假的,但张桂芳也不好给女儿开小灶,婆婆、包括她有限的人生经验都在告诉她,要尽量保持一个较低的饭量,这样才能比别人坚持更长时间,能在灾年里活下来。

唐植桐两口子配发的都是桃酥,所以今天的加餐是桃酥。

唐植桐不知道桃酥起源于何时,但知道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桃酥一直是走亲访友的最佳礼品,是很多人童年中不可多得的美味。

可以干吃,可以蘸水吃,还可以开水冲鸡蛋泡着吃。

桃酥的个头比较大,一斤只有五个,张桂芳拿出来了一包,每人一个,也就是二两。

今晚是干吃的,虽然有些干,但没有一个人嫌弃,而且不约而同的,全都是一只手拿着,另一只手接着,生怕有渣掉在地上浪费掉。

实事求是的讲,国家对四九城的儿童非常照顾。

1958年2月之前,点心是放开供应的,只要有钱,想买多少买多少。

1958年2月之后,实行限购,每人每次只能购买2斤,想多买也可以,需要再次排队。

尽管眼下()

没有更进一步的规定,但却不容易买了,只有两种情况例外,拿着医院证明或副食本、粮本。

医院的证明能说明病人需要补充营养,而副食品、粮本则是为了证明家里有儿童。

1959年10月起,对儿童每人每月补助供应一斤半点心。

张桂芳这两个月以来都是在月初购买,这部分也没有给到其他孩子,全都零零碎碎的给了凤芝。

即便如此,凤芝依旧瘦了……

与张桂芳做法不同的是刘张氏。

刘张氏的孙子刘家明也是每月有一斤半的点心定量,但买回来就闹了笑话。

刘家明心眼子不少,每回都会数一数还有多少,但每次吃都会发现少了,问来问去,原来是被刘张氏吃了。

自己的东西,哪怕是自个奶奶吃了,刘家明也是不同意的,那叫一个撒泼打滚,闹的大院里家喻户晓。

刘张氏恼羞成怒:我儿子赚的钱,钱在我手里管着,我吃块点心怎么了?你再闹,我就不给你买了!

一时间,祖孙俩的行径在邻里传为笑谈。

小的不知道孝敬老的,老的不知道疼小的,瞧不上眼的居多。

小两口配发的点心虽然是单位争取到的,但总归得有名义。

这几天,小王同学就听到了更进一步的说法:为适应职工回家探亲需求,增加市场投放数量,同时通过机关、厂矿内部逐步分配,以减少市场排队。

制度内香不香,群众还能看不明白吗?

吃完桃酥,回到厢房。

唐植桐将两罐用报纸包裹的茶叶从空间薅出来,打开了其中一包,罐子是铁的,挺漂亮。

“文文,留一盒给你,另一盒你明儿你给咱妈送过去。颜雄飞今天给的,为了感谢王波的事。”唐植桐没有打开另一盒,而是放在一旁,跟王静文说道。

“你有要送的人吗?先优着你做人情用。”小王同学回屋后先把水烧上,一会二人要泡脚。

“茶是刮油的,我朋友里没有人需要这玩意,给你留着喝。”唐植桐摇摇头。

“去,就你怪话说,我就需要解油腻啊?”小王同学白了唐植桐一眼。

在今年之前,四九城的百姓喝茶是为了遮盖一下水质不好带来的异味。

但茶叶在补充维生素的同时,还有个能解油腻的特性,所以北边、西北的牧民特别喜欢。

“瞧我这张破嘴,给你留着当个饮品喝,这样行了吧?”唐植桐轻轻拍了一下自己的嘴。

小王同学确实喜欢喝这些东西,上一次给她大麦茶还是在十月初,不到一个月就喝完了。唐文邦在十一月初往这寄东西的时候,唐植桐捎带手将剩下的两斤也薅了出来。

但这一次,小王同学把大麦茶当成了补充能量的东西,泡完后,会把大麦嚼嚼吃了,当然,每次都不忘分唐植桐一口。

“我就算了,越喝越饿。”小王同学惋惜的摇头,然后补充道:“你昨天往咱妈那送烤鸭了?要不是今儿静莹跟我说,我还不知道。你怎么不跟我说一声?”

“多新鲜啊?我啥时候搞过特殊对待?这种事还用说吗?”唐植桐自得的邀功道。

“哼,算你过关。”小王同学甜笑着,对丈夫的行为很满意。

“嘿嘿,那要不要表示一下?”多吃了一块桃酥,唐植桐觉得天晴了、雨停了,自己又行了。

“呸!没个正行。”小王同学没说同意,麻利的起身给丈夫倒洗脚水。

唐植桐自认为是正人君子,哪怕前世翻墙,心里也只有两种颜色,颜色都在国旗上。

泡完脚,唐植桐往炉子里()

塞了一把柴,让厢房的温度上来。

然后就把脚扛上了肩,小王同学也配合,红底朝了天。

……

口粮不到位,这次只坚持了半小时,厢房里就隐隐飘散出了四五月份常州大街上的味道。

“我今天听说外地缺粮挺严重的,安东也不一定能好到哪去,你别难为自己。”事后,小王同学慵懒的躺在丈夫怀里,闭着眼睛说道。

“放心吧,我心里有数。”唐植桐拿块毛巾给小王同学擦擦汗,又给她掖掖被子,最后隔空往炉子里塞一炉膛的柴,让屋里的温度保持的更久些。

“嗯,好了、坏了,咱俩一块想办法,你别自己硬挨。”小王同学睁开眼,迷恋的看着自己男人,脸上挂着笑,由于最近摄入能量有限,脸上的酒窝都快消失了。

“有我在轮不到你操心这些。时候不早了,快睡吧。”唐植桐用毛巾擦擦自己身上的汗,然后扔到一边,关掉灯,缩进被窝。

尽管无私帮助别人的时候不多,但唐植桐是有良知和底线的。

小王同学所想的办法,无非是从一些渠道弄吃的,这种做法可以略等于从其他人嘴里争粮食吃,唐植桐不想这么做。

对于外地什么情况,唐植桐也听到了一些风言风语,很多事已经是瞒不住了。

九月底去安东的时候,林场职工停下手里的工作,搞小秋收打松塔。

当时的时候,唐植桐不知道什么是“小秋收”,但回来以后,就听说了。

今年初秋,最高机构发了一个不对百姓的那种文件,文件名是《关于深入发动群众广泛采集和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的指示,内容只有一个:号召各地开展一个“小秋收”运动,上山采集野生植物资源。

唐植桐不知道具体采集野生植物做什么用,因为他资格不够,看不到原文。

但今年入秋以来,二流报纸多次报道了各地“小秋收”情况,鼓励、推广意味非常明显。

在前两天,也就是11月30日,二流报纸更是发表了《赶快加工利用野生植物的社论,进一步推动“小秋收”活动。

唐植桐看到时,心里一阵无奈。

文章发的有些晚,这种号召对云贵川等地方还有用,但对北方来说,已经进入寒冬时节,野生植物大多凋零,显得有些鸡肋。

然而事情并非就此止步,随着情况的进一步恶化,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是二流报纸,还是地方上,都会详细介绍哪些是可以食用的。

为此不仅有报道,更是有专门的书籍,包括但不限于《晋省野生植物、《甘省土产淀粉植物资源、《闽省野生淀粉植物、《豫省野生植物的利用土产部分、《鄂省野生淀粉植物、《野生植物的鉴别采集与利用等等。

基本来说,哪里受灾严重,哪里就会有此类书籍。

除此之外,唐植桐留意到这两天二流日报的一篇报道《小球藻——可作精饲料。

报道说:温州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用人粪尿代替化学肥料培养小球藻成功;

小球藻具有繁殖快、产量高、营养好的特点;

用一斤浓缩小球藻喂猪,每日体重可增加0.95斤;

用来喂牛、鸡、兔等,体重也都有显著增加,效果相当于二斤豆饼

……

谁又能想到这玩意以后会用来果腹呢?

听着枕边人的均匀的喘息声,唐植桐排除脑中的杂念,沉沉睡去。

12月5日,星期六。

罗志平这回老实了,今天买的窝头吃。

据他说,今天买米饭的同学少了很多,甚至都不用排队了。

()

唐植桐听后依旧只是笑笑,有些话不方便说,但可以用脚投票,大家都不傻。

现在食堂还仅仅是拿米饭练手,没有在其他食材上推广,等全面推广开后,估计会恢复往日的平衡。

下午放学后,唐植桐没有立马去押运处,而是骑车去了建国门外。

纺车轮的图纸已经画好,他得去联系下关系户,看能不能做出来。

在此之前,唐植桐在脑子里琢磨了好几遍,纺车轮既用了最简单地设计,也基本具备正常的功能。

“这是干嘛用的?这种异形件又得车、又得铣削,做起来恐怕造价有点高。”都是老关系,一盒烟打底,方崇志也就实话实话了。

“方科长,这些件做起来很费事吗?”唐植桐掏出烟来,散了一颗。

“是挺费事,我看你这图都精确到毫米了,得老师傅出马才行,起码得三四天,光工钱就得小二十,这还不算原料和损耗。”方崇志放下图纸,接过烟,说道。

“咝确实不低。”唐植桐有点牙疼,划着火柴给老方点上烟,自己也陪了一根。

“没办法,这种件我们没做过。越小、越精细,越贵。就这价,我还没说万一中途失手的费用呢。”方崇志说道。

“行,那我回头再琢磨一下吧。”唐植桐将图纸拿起来,装进自己挎包里。

听方崇志这么一说,唐植桐有了另一个想法。

这东西自己也用不上,花自己的钱确实不太划算,不如自己搞个木头的原型机,只要能坚持用上个一两个小时,体验一把即可。

告别方崇志,唐植桐又去了一趟五金店。

花三块钱买了一套刀具,用来雕刻印章的那种。

虽然个头不大,但就锋利程度来说,用来雕刻木头是绰绰有余的。

除此之外,唐植桐还买了几张不同目的砂纸。

给小王同学准备生日礼物嘛,这些都是打磨、抛光的必须品。

(本章完)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