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 463“算计家”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463“算计家”

作者:工具超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回到家,唐植桐就立马将秤拿了出来,引起了凤芝的好奇。

秤是木杆称,也叫手提称,常见的都是两面星,是由一根木杆、一个秤砣、一个秤钩或秤盘、两个提扭组成。

提着远离秤钩的那一个提扭,可以称较轻的物品;提着靠近秤钩的那一个提扭,一般可以称十斤以上重物。

在托盘秤或电子秤出现之前,这种木杆称是市场上面最主流的称重用具。

提扭的设计很巧妙,充分利用了杠杆原理。

还有利用更充分的,星面高达六面,那秤杆乍一看上去,全是密密麻麻的星,妥妥的是密集恐惧症患者的噩梦。

一般来说,两面秤就足够了,小商贩赶个集、走街串巷卖个苹果、桃啥的,基本都是用两面星的秤。

木杆称,一个不起眼的行业,却承载了商品交易的良心,老百姓都很认。

当然也有不法商贩缺斤少两,一般通过偷换秤砣或特殊“手法”来完成。

做称的匠人极少有人会违背职业道德,因为秤杆上一般来说会留有匠人的印迹。

在今年以前,普通百姓家里配备秤的并不多,今年之所以流行,是为了更精确的分配各自的定量,这种情况在接下来的两三年中将成为常态。

唐植桐买的这杆秤称重刻度不大,重的那面最大称重十斤,轻的那面最大称重一斤。

由于推行新计量的缘故,都是一斤十两的刻度。

俗话说:“不识秤花,难以当家”,所以张桂芳也不拦着凤芝玩,再说秤这个物件,只要不是故意去折,一般也玩不坏。

“哥,这是多少斤?”凤芝把自己的书包勾起来,学着之前见过的买卖人模样,挪动着秤砣。

“三斤四两。”唐植桐扫了一眼,回道。

“哥,怎么认秤?”凤芝放下书包,拿着秤向唐植桐请教,一副求知若渴的模样。

“来,我给你讲讲。”面对妹妹的求知欲,唐植桐拿着秤,在灯下给她普及这方面的知识。

“在以前,秤砣叫“权“,秤杆叫“衡”,权衡轻重、权衡利弊,这些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这个提扭也叫秤毫,意思是在约称的时候要明察秋毫,不能粗心大意。”

“来,我给你表演个魔术。”唐植桐提起远离秤钩的提扭,将秤砣挪到秤杆上第一颗星的地方,秤钩上未放任何东西,两边却保持了平衡。

凤芝瞪大了眼睛,惊奇的看着这一切,而小王同学则在旁边偷笑,笑丈夫故弄玄虚糊弄小姑子。

“神不神奇?这颗星叫定盘星,秤砣在这个位置的时候,两边是平衡的。寓意着公平、公道、公正。也是在提醒商人要权衡一下良心,无论做什么生意都不得缺斤短两。所有的秤都是如此,如果有秤不平衡,那这杆秤就是有问题的。”

“称东西要看上面的星,一小格是一两,再往后挪一格,是二两,以此类推。”

“以前的老秤,秤杆上是有十六个刻度的,每个刻度代表一两,每一两都用一颗星来表示。十六个星个个有寓意,其中最后三颗代表福、禄、寿三星。约称的时候,少给一两代表损“福“,少给二两则既损“福“又损“禄“,少给三两则福禄寿倶损。”

“如果以后有人给你少称,直接指着鼻子骂他缺德就行。”唐植桐摸摸凤芝的头,说道。

“你这前面还挺正经,后面都教孩子些啥?凤芝,听我的,咱不骂人。”小王同学听完哭笑不得。

“嗯,不骂人,直接揍就完了,哥哥说要以理服人!”凤芝扬了扬小拳头,()

说道。

“小姑娘家家的,揍什么揍?吃饭了。”张桂芳听不下去了,过来将小的扒拉过去,催促道。

“那一会我算一算每个人的定量,咱从明天开始过称,按定量吃。”唐植桐放下秤,重新洗了一下手,坐下吃饭。

唐植桐从小到大几乎没细算过能量摄入量、消耗量,只是在减肥的时候关注过几天,但今天做了一回“算计家”。

哈里斯和本尼迪克在20世纪初曾做过试验,将基础代谢的能量进行了公式化、数据化,即bmr。

唐植桐饭后参考小王同学的身高、体重进行了基础代谢测算,大概是1450大卡的样子。

所谓基础代谢是完成最基本的生存所需要的能量,简单来讲就是人体在平躺的静止状态下,维持正常的生命体征,比如:呼吸、心跳、体温等所消耗的最低热量。

可以暴力的理解为植物人状态一天需要消耗的热量。

如果再稍微运动一点,这个数值就要乘以个系数。

日常上下班算轻微运动,基础代谢需要乘以1.3,也就是1885大卡。

无论是大米、白面还是玉米面,500g所蕴含的能量都只在1750大卡的样子。

缺口是135大卡,得额外补充两斤蔬菜才能弥补住这个缺口。

其他人也是差不多的样子,都有一定缺口。

算到这,唐植桐觉得四九城群众的定量肯定有高人给核算过,一切都是卡着需求线来的。

略微有些缺口,可以通过食用油、肉、蛋等其他食品进行弥补,主打一个进出平衡。

不过这定量对于正在生长发育的凤珍、凤芝、静莹、敬民来说非常不友好。

年轻人新陈代谢快,正是学习用脑子、长身体发育的时候,再加上身高比同龄人偏高,代谢需要更多的能量。

唐植桐对此深有体会,自己前世读初中那会,一顿午饭能吃四五个火烧,一天下来最少得吃十个,这还是有菜、有油的情况下。

而一斤面粉,也就能出七个火烧,这中间还差着三个呢。

唐植桐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决定暂时不动用面粉,饿上几天不算坏事,至于给身体补充营养嘛,用周末改善伙食及平日里的松子来补充。

松子是个好东西,能量爆表,二两松子仁就能有600大卡的能量。

关键是松子仁能量多,还没有饱腹感。

吃完出去依旧是一副饿央央的模样。

相信饿上这一阵子,长了记性,等以后生活改善些,孩子们更加不会出去说自己吃了什么好吃的。

完美!现在每人每天大概能分二两松子吃,也就能扒出七钱的松子仁,但以后可以多吃一点嘛。

家里的松子一直存在厢房,小王同学是不怎么动的,每次都是唐植桐负责炒。

唐植桐觉得大不了自己当几回海螺姑娘,偷偷往袋子里续些空间里的,保持常有的状态,先吃上个大半年再说。

空间里的松子是鲜的也不要紧,大不了自己“偶尔”住校一次,扛着小房子找个荒郊野外炒干。

至于叶志娟说的以后日子更难,要细水长流,那就把问题交给以后,等以后再见招拆招。

相信等饿怕了,她就不会纠缠食物来源这些细节了吧?

买了秤,自然要用。

唐植桐按照每个人的定量,算出每人每天吃多少粮食,一天三顿按照3:4:3的比例分配。

这方面,唐植桐看过作家马波的自述,他试过二四四早二两、午四两、晚四两,又试过四三三、一五四、三三四,还试过早上不()

吃饭,中午和晚上各吃半斤,经过反复比较,最终采用了三四三的吃法。

一斤白面、玉米面能出一斤半的馒头、窝头,大米直接称干的,然后放在各自的碗里蒸,主打一个公平。

“算了一晚上了,喝口水。”小王同学给唐植桐倒了一杯水,端到他面前。

“你最近饿坏了吧?”唐植桐将小王同学揽过来,让她坐在自己的腿上。

“没有,哪有那么娇贵,昨天吃的还顶着呢。”小王同学有些娇羞,尽管平日里肚子确实不饱,但嘴上却没有承认。

小王同学知道,只要自己说饿,丈夫肯定会变着法的给自己找吃的,但大家都饿,自己怎么好特殊?

“再忍忍,相信我,等我去安东,从那边回来就好了。”唐植桐趴在小王同学身上嗅嗅,好像身体也没啥特别的反应了。

“嗯,我信你。”小王同学坐在唐植桐的腿上,身高就上去了,轻轻摸着他的胡茬,在他额头香了一下。

“敬民说星期天想吃水饺,我打算搞点撑时候的馅儿。”唐植桐抬头,朝小王同学笑笑,提前给她打预防针。

“好,只要你不为难就行好。”小王同学压根不问馅儿的来源,因为她觉得自己越来越馋了……

其实不光小王同学对食物有渴望,唐植桐也一样。

很多身体的反应,演是演不出来的,尤其是挨饿以后的行为。

更何况唐植桐没有切身体会?

为了更贴近现实,不让自己在学习工作中露馅,唐植桐这阵子没有在外面吃独食,想在深刻体验一下这年代的供应后,形成肌肉记忆。

唐植桐确实是首次经历这个特殊的时期,但之所以敢这么做,也是有依仗的。

一个是上一辈子看到的资料,1960年之前,四九城的城市户口中没有出现大面积饿急眼的记录或者回忆;

第二个也是上一辈子的事,唐植桐的父母都是这个年代鲁省的农村人。

无论是爷爷、姥爷,家里都是好几口子人,守着一点薄田,生活非常困难,野菜、稀粥是家常便饭,但没有一个去世的,全部长大成人。

唐植桐以前父亲讲过古,公共食堂发饭,为了节省体力,每家派一个代表去领。

一盆白薯干、白薯叶做的粥,由于饿得厉害,心慌、浑身没劲,成人端回家的途中,都要坐下歇好几次。

具体哪一年,唐植桐的父亲说自己记不清了,但唐植桐知道公共食堂的解散时间是1961年上半年,那这个时间大概率是59年或60年的秋天。

前世的老家,在同一时间那么困难的情况下都没有饿出人命,更何况现在的四九城商品粮户口?

虽然饮食清淡确实是减肥的无上法宝,但八分饱的感觉也确实不好受。

晚上炖的白菜有不少,然而这玩意不顶时候,明明很饱了,一泡尿排出去,胃里就又空落落的,总想着往里塞点东西。

作为一个身傍仓库的穿越众,这么做确实显得有些无能,甚至窝囊,但唐植桐坚信小心驶得万年船。

自己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单身汉,万一露了马脚,无论是小王同学,还是其他家人,都得受牵连。

这么做不仅仅是为自己,更是为家人。

至于肚子,就先饿着吧,饿着饿着就习惯了。

总不能家人挨饿受罪体验生活疾苦,自己吃香的喝辣的吧?

再说背着家人单独吃独食,会有一种负罪感,唐植桐做不出这样的事来。

唐植桐对以后的生活是有规划的,等个把月以后去一趟安东,每个月每人补贴三五斤玉米面,这定量不就上来了吗?

()

到时候大家长了记性,有粮食的事不让孩子们知道,悄悄稍微吃多一点,肯定也不会有人往外说。

第二天,1959年11月25日,星期二,晴。

一早,唐植桐将一张纸贴在了正房的墙上。

上面写着每个人的定量,清晰的标明了每人、每天、每顿能吃的干粮重量,从今儿起,就按这个定量来。

“妈,以后晚上多炖点白菜,松子也每人多分一把。我再有个把月就去安东,一定带回东西来,咱家能饿着,但不能饿坏身体。”临出门前,唐植桐偷偷地交代张桂芳道。

张桂芳点点头,谁又想饿坏身体呢?

“大伯拿来的那些干货,木耳、香肠啥的,您可以隔上个三五天掺在菜里点。但您要把握个度,不能饿着,但也不能吃饱。”唐植桐想了想,又加了一句。

“我晓得,你别操心了。咱家虽然吃的没有饱,但总比附近的邻居强。你大伯那些干货等些日子再吃,保不准以后的日子更难。”张桂芳拒绝了儿子的建议。

“成,那您做主吧。”唐植桐看张桂芳拎得清,也就不再多言。

张桂芳这辈及年龄再长的人,最少也是经历过民国、两次抗战的人,见惯了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日子,再对比当下,可能会认为还是现在的日子更好一点。

这兴许就是这几年之间,没有出李自成的原因之一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