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 442意外来信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442意外来信

作者:工具超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4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还没到手的工资就这么分个干干净净,没有人不高兴,这就挺好。

能用钱摆平的问题从来不是问题,普通人面对的更大问题往往是没钱!

唐植桐出门抽了颗烟,借助着月光,拿过铁锨,一边用作弊器往地窖顶部铺灰土,一边用铁锨往上扬泥土。

“怎么大晚上的干这个?”小王同学听到动静,出来看了一眼。

“闲着也是闲着,先铺上一层,省的降温再冻了。”唐植桐随口编个理由,之所以大晚上干不就是为了铺灰土不引人瞩目吗?

“那我和你一块吧。”小王同学听后,感觉很有道理,当即走下台阶。

“不用,这种粗活我来干就行。要不你回屋往炉子里加几块柴,我铺上一层土就回去。”唐植桐停下,将小王同学推向厢房的方向,灰土跟水泥颜色还是有差异的,他生怕小王同学发现什么首尾。

铺上一层,扔下铁锨,唐植桐回到厢房炒了锅松子。

一来不能让小王同学空口白牙去找朋友买缸,二来明天给椿树胡同送水饺的时候也捎带着拿过去一些。

自己才按照定量吃了几天,已经明显发觉吃不饱,而岳母一家已经按照定量吃了有一阵子了,拿点松子补充一下营养。

第二天一早,气温有所回升。

吃过早饭,小王同学带了一包松子,匆匆出门去找自己的关系买缸。

张桂芳剁白菜,唐植桐则领着两个妹妹干活,主要是把剩余的活土撒在地窖的顶部。

唐植桐、凤珍负责扬土,凤芝负责掺和。

期间,唐植桐还将近期厢房燃烧后攒下的灰烬掺在了土里。

无论是草,还是树木,燃烧后的灰烬都是好东西,可以用来肥地,也可以裹在月经布里起到吸附作用,还可以用来制作猪胰子。

猪胰子是百姓对一种古老肥皂的统称,因其多用猪的胰腺与草木灰制作而成,所以称之为猪胰子。

猪胰子的老祖宗应该是一种名叫“澡豆”的东西,药圣孙思邈曾在《千金要方》里记载了澡豆的做法。

把猪的胰腺的污血洗净,撕除脂肪后研磨成糊状,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匀地混合后,经过自然干燥便成澡豆,可作洗涤用途。

现在的猪胰子只是将豆粉换成了草木灰,工艺、形状有所变化,但功用与它老祖宗相同。

猪胰子因价格比香皂低,所以用的人很多,生命力是很顽强,尤其是农村,市场占比很大。

鉴于其广为人知的知名度,几十年后,仍有人管香皂不叫“香皂”,而是称其为“胰子”。

在凤珍的协助,及凤芝的捣乱下,唐植桐很快将活土填在了坑里,但依旧有多出来的部分泥土,就这么任其堆在地窖周围。

刚填进去的土是蓬松的,等浇上些水,或者下一场雨就会塌陷,到那個时候,得把多出来的这些土再填进去。

等窝脖扛着缸在小王同学的带领下进院子的时候,唐植桐正在调馅。

放下缸,给了钱,打发走窝脖,一家人开始包水饺。

为了给椿树胡同一些,一斤肉馅,张桂芳掺上了四五颗白菜,这馅儿也就尝个肉味。

白菜是副食品店买来的,由于生长时天旱,收获时冻过,比起自家和押运处发的要小很多,但耐不住放的多。

“现在猪肉供应不多,要是咱四九城还有骆驼就好了。骆驼架子骨大,肉也多,还便宜,说不定能多吃上两回。”张桂芳一边擀皮,一边叨叨着。

“骆驼肉好吃吗?”凤芝小心翼翼的捏着水饺,问道。

“肉哪有不好吃的。”张桂芳想了一下,回道,其实是时间长了,她都忘记什么味了。

小王同学听到在一旁抿嘴笑,唐植桐知道这是个吃过骆驼肉的。

唐植桐小时候确实吃过骆驼肉,父亲下班从门头沟那边买回来的。

一说起骆驼,可能很多人有一个刻板印象,仿佛只有沙漠等干旱地区才有。

其实,几百年以来,骆驼在四九城一直充当着非常重要的畜力运输工具的角色,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只骆驼能驮四五百斤重物,由于以前路况不好,而四九城一直又有煤炭、石灰的需求,骆驼运输便应运而生。

门头沟产煤,磨石口产石灰,而古城村及8宝山一带很多人都以养骆驼为生,于是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有的养殖户是自己贩煤、贩石灰,有的则是出租骆驼,跟几十年后的出租车似的。

唐植桐小时候见过骆驼,背上驮着筐,鼻子上串着皮绳子,有额外的绳子将多头骆驼穿成一溜,煤贩子走在最前面领着,最后的一头骆驼挂着驼铃。

驼铃是老百姓的叫法,养骆驼的称其为“报安铃”。

驼铃会随着骆驼迈步不紧不慢的响,由于是铜质的,声音很清脆,能传出老远。

只要驼铃一直响,商贩一般不会回头,只有驼铃不响了,才会驻足往后瞅瞅咋回事。

骆驼能驮重物,但天生怕热,所以春夏之交会被赶到张家口以北避暑,也叫“歇夏”。

只有到了秋天,四九城的孩子们才会再次看到骆驼。

骆驼吃苦耐劳,性子慢,好欺负,也正是如此,老舍写的那本书才会以“骆驼”给祥子冠名。

骆驼一旦趴下起身也慢,不少调皮的小孩就凑上前逗趴着的骆驼玩,骆驼被惹急了则会朝小孩吐口水,那味道,啧啧啧。

这时候小孩子往往会说一句四九城特有的歇后语:门头沟的骆驼——倒煤(霉),然后哈哈而去。

驼铃叮当,串起了唐植桐的童年时光。

其实,这不是仅仅是唐植桐,而是40年之前出生的四九城人的童年。

后来,驼铃就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有轨电车的车铃,每逢到站,或提示路人注意避让时都会“当当”响,所以老百姓称其为“铛铛车”。

由于交通发展的需要,前些日子,内城最后一辆有轨电车也停运了,铛铛车自此便从四九城的历史舞台谢幕而去。

话说回骆驼肉,骆驼作为运输工具,难免损耗,什么老弱病残,总逃不过被屠宰的命运。

据说有有些养驼人不舍,临卖骆驼的时候,还会嚎上一嗓子:“心疼死喽,我的小儿骆驼喂……”每每此时,唐植桐都会想起白事上,那些哭丧的大妈,腔调一样一样的。

骆驼肉口感略显粗糙,价格比牛羊肉低,牛街那边吃的多一些。

驼峰作为八珍之一,肯定走不上普通百姓的餐桌,但其他部位时没有问题的。

花市这边有不少贵教人士,当年也有小贩推着小车走街串巷吆喝:“五香的骆驼掌刚出锅,烂糊的喽……”

四九城特有的韵味悠长的吆喝声,唐植桐已经很久没听到了。

至于骆驼肉嘛,今年是吃不上了,但明后年大概率是有机会能尝到的,因为猪肉、羊肉、牛肉供应量不足,会供应其他肉类来填补空缺。

为了让亲家能赶在午饭时吃到水饺,张桂芳特意早早的煮了一锅水饺。

婆婆生前喜食水饺,除了盛出来上供的,张桂芳将其他的先放在茶盘里晾上,自己匆匆又煮了一锅。

瞧着凤芝眼巴巴、可怜的小眼神,唐植桐从茶盘里捏出个水饺,递到她的嘴边:“这两天表现不错,奖励你一个。”

馅大皮薄的水饺进嘴,凤芝的嘴巴立马鼓囊起来,不仅腾不出空来说话,还有一点饺子皮露在外面。

“就知道惯孩子,这两锅先给亲家送过去。咱包出来吃后面的,等会吃咋了?”张桂芳看了眼儿子,略有不满。

“妈,咱先尝尝味嘛,咸了淡了也好调整一下。”唐植桐笑嘻嘻的又捏起几个,每人分了一个。

两锅水饺得有**十个的样子,椿树胡同三口人,一顿肯定是吃不下的。

“行了,别再吃了。”看儿子理由充分,张桂芳默许一人吃一个,打定主意让孩子吃后面的。

张桂芳不懂儿子工作上的事情,但以她的人生经验来看,儿子这次升官离不开亲家的提携,否则小老百姓出身的孩子能年纪轻轻就走上领导岗位?

所以,张桂芳恨不能把亲家供起来。

“嗯,嗯,听您的。”唐植桐也往嘴里塞了一个,馅子足,吃起来略咸。

饺子想好吃,必须得略咸一些,否则不出味,这是作为一个半吊厨子的朴素认知。

每个人的饮食喜好受家庭习惯、社会环境的影响,养成于前半生,而且会伴随一生。

唐植桐的这点认知来源于穿越前的泉城,从大学开始就跟饭搭子满大街的去找水饺店,放网络发达的年代,怎么也得是个探店的网红。

千禧年左右的门头房租金还没高到离谱,那时大街小巷有不少水饺店。

唐植桐大大小小吃过二三十家店的水饺,凡是有口皆碑、店里人流不断的,口味都略咸,无一例外。

那时的水饺店,有个约定成俗的规定,都是论“两”卖。

碰到馅子多的,一个人二两就能饱,三两能吃撑,两个人吃半斤正正好好,吃完溜达回学校。

有南方的朋友第一次到北方,一瞅,一两多少多少钱,心道:嚯,瞧不起谁呢?来一斤!

这时,服务员往往会劝一句:我们家水饺大,你一个人吃不了一斤,三两就差不多了。

听劝的呢,吃不了打包带走,不听劝的呢,还是吃不了打包带走,区别在于最后打包多少。

究其原因,这个“两”不是指的水饺的重量,而是饺子皮的重量,一般来说一斤面能包六十个水饺,三两就是十八个。

后来,随着市场化的发展,房租越来越高,很多商家要么馅少了,要么按“份”卖了。

唐植桐就眼瞅着一家比较好吃的店,从一个上下两层百十平方的铺面,慢慢发展到单层。

后来就剩个门脸,吃水饺都得蹲路边小桌上。

再后来门脸也没了,改在下午下班时在胡同口的帐篷里。

最后创卫嘛,老夫妻俩的帐篷也没了,改为单卖冷冻水饺,但坚持了没多久,由于买的人不多,索性就不干了。

唐植桐带上松子,用高压锅装着水饺来到椿树胡同的时候,依旧是只有静莹、敬民姐弟在家。

“姐夫好,啥好吃的?”敬民两眼亮晶晶,跟凤芝别无二致。

吃了几天定量,唐植桐可太明白这个眼神了,这是对吃饱的渴望。

什么丢人啊、没出息啊一类的话,那都是吃饱了以后才能顾得上的,没有饿的皮包骨头的人不会懂这种眼神。

“水饺。快去拿菜盘子。”唐植桐打发小舅子跑腿后,又问道小姨子:“咱妈呢?”

“加班。”王静莹往高压锅里瞥了眼,没忍住,咽了口口水。

“姐夫,来了!”有吃的在前,王敬民踊跃积极,拿出来三双筷子、三个盘子,并贴心的摆在高压锅周围。

“来,静莹,你分。今儿中午敬民最多吃十五个,你最多吃二十个,剩下的留着让咱妈分配。你俩不许抢,不许打架。”水饺馅多个头大,叶志娟不在,唐植桐生怕两个小的贪吃给撑着,第一次给画下红线。

“嗯,嗯,姐夫放心吧,我绝对不会抢姐姐的!”王敬民迫不及待的表态道。

王静莹瞅了一眼臭弟弟,心道:你得有胆子,而且得抢的过才行。

“好孩子。松子也由咱妈分配,让咱妈每天给伱俩分一点,补充营养,不许偷吃。”唐植桐揉揉小舅子的脑瓜,将松子掏出来放在桌子上,然后跟静莹说:“这个锅放这,我把那个带走。你俩在家慢慢吃。”

等唐植桐回到家的时候,一锅水饺已经煮好,除了张桂芳在煮水饺以外,其他人已经按住盘子开喋。

唉,这家庭弟位。

“喏,咱俩先吃一盘。”小王同学自己的那碗蘸料里有辣椒,于是将早已备好盛有醋的碗往唐植桐面前一推,递给自己男人一双筷子。

“嘿嘿,好。”唐植桐洗洗手坐下,没有跟小王同学和张桂芳谦让。

妈妈就是这样,总是家里最后一个上桌的,让也不上桌。

“唐植桐~信!”唐植桐还没吃几口,隔着正屋门就听着投递员在外面喊信,那声嗓的穿透力有自己去年的几分风采。

听到喊信,唐植桐匆忙往嘴里塞了一个水饺,开门朝外走去,甭指望投递员能敲门送信,大多都是在外面喊喊拉倒。

唐植桐收了信,跟投递员道了谢,拿在手里先看寄信地址,呼家楼支局。

自从调到押运科后,唐植桐去呼家楼支局的次数有限,跟那边的前同事联系不多,压根想不出是谁给自己写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